故乡之声优美散文
我回忆里的故乡是寂静的,如山上望的一轮落日,金色的余晖把热闹轻轻覆上、覆上;如小院的天空中升起的月亮,映得水气也朦胧,村庄要睡了。
故乡就在这一片安静祥和中,回荡着一些些声响。时常越过幽深的时空,浮现于我的梦中,浮现于我的脑畔。
故乡的早晨总是静悄悄的,半寐半醒的。夜幕不肯褪尽。窄窄的街道上只有赶早的学生,和早起的老人。街边屋门口有人在刷牙,脸盆和街对面的馒头店一起冒着热气。学生急匆匆地拥进去,抢着点好早餐,糯米饭总是最受欢迎的。学生拿了一袋,在路上捧着吃,美滋滋的,再遇到一两个同路的同学。坐着吃的学生得意于自己的早起。门口有老人勾着背,慢悠悠地走过去了。早晨的村庄里,只有学生们急切的脚步,和一两句欢笑。老人的步子一如老人背上的古老岁月,是沉默安静的。
屋与屋之间都是隔得很近。隐隐能听到隔壁邻居踢踏的脚步,有人说话了,脸盆咣咣响着——他们总是磕着脸盆,牙刷在牙杯里卖力地捣鼓——早晨开始了。
我不知道家乡上学后的早晨是怎么样的。在此之后,我已坐在教室里了——但能肯定的是我们响亮的早读声也属于乐章里的一部分了,城里哪听得到学校的早读声呢?而放假的时候,我总是一觉睡到晌午,我只能听见妈妈不满意的吼叫声了。
如果天儿太热,大人们就不约而同地要去午睡。天实在太热了,空气中好像能看到翻腾的热浪。村庄被晒得焉焉儿的没了声响。树上的知了更显得吵得不行。门前有一条小溪——我已然全不记得它何时被填平了,我甚至忘了那有一条小溪!不知是谁家的鸭子每天都会过来戏水,在水里上下扑腾着、扯着脖子嘎嘎地叫,好像要让村里人都知道它们过的有多快活似的!我现在常想这些鸭子是谁家的呢?它们总是大摇大摆地出来,走街串巷,毫不客气的样子就如住在这里的村民。好像也从没丢失过!淳朴的家乡呵!现在哪听得到它们快活的叫声呢?
屋的旁边也有一块池塘——多么可惜,它现在也被填平了!池塘边有一口老井。那口井真凉!把头稍微伸进去一点儿,就觉得通身发凉了。井边总有三三两两的妇女在浣洗,偶尔谈笑着。我就坐在老屋门口,听“哗”的一下刷子刷过光滑的布,听门前鸭子嘎嘎地叫,还有树上不绝于耳的“知了、知了”……偶尔有打糕糖的老人路过——我一直记得他的样子,他总是戴着斗笠,用扁担扛着两篮子糕糖,敲着手里的两块铁片,声音清脆而好听,在巷子里一声一声,不紧不慢地响着……
到了傍晚,刚吃过晚饭,整个村庄就热活起来了。孩子们都到门前做各种游戏,大人们更不得了,只要在街上走着,能看到两边的屋子都大门敞开,里面一桌一桌的打牌,可以随意走进去围观。大人们谋划着、争执着,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大叫——那准是一局完了,他们在热切地分析刚才的局势:谁谁牌出得烂了,谁谁没配合好害自己输了。如此人声沸顶响成一片,纵是对面人讲话也听不清。夜逐渐深了,孩子们要睡了,人群渐渐散去。沸腾的村庄又安静下来。偶尔几户人家还听着电视,躺在被窝里,能清楚地知晓上演的'剧情……楼下有卖馄饨的人推着他的木车,轻声而响亮地吆喝。在白月光下一哚一哚地敲着木板,一哚一哚地敲着静悄悄的村庄的夜……
唤醒我们的,总是刺耳的闹铃;但最好是慈母轻轻的叫唤,或是嘹亮悦耳的鸟鸣。那些鸟儿吹着口哨,划破黎明而去了。天就渐渐露了白。
村庄也醒过来了,又投入了日复一日的作息当中。可是每一天又是不同的。孩子们长大,大人们老去,楼房在不断拔高,田野被钢筋水泥所覆盖。这些事物都在家乡缓慢的变迁中发出有力的声响,直到将古老的声音覆盖。可我依然怀念我质朴的童年,怀念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乡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