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说牛的经典散文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成对比,所以多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喻多或大,如说大材小用为“杀鸡焉用牛刀”。
牛体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众多而细密,杜甫有“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词句,是古代法令繁苛的具体描写。
在古时,除祭孔子用牛,在国与国彼此会盟时亦须祭牛,只有主盟国的人才有“执牛耳”的资格和机会,因此,“执牛耳”遂成为“权威”的象征名词了。
一头硕大的牛,怎样驱使它去耕田?自古以来,都是刺穿它的鼻子,系上鼻环,用绳子牵着鼻环,牛因鼻痛,乖乖地听人使唤。因此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即办事情要抓要害。
牛胃有四个囊,靠反刍消化和吸收草料。牛食量很大,因此世人讥笑食量大的为“牛肚”,称人善饮曰“牛饮”,脾气大作“牛脾气”。夸耀不实为“吹牛”或“吹牛皮”。称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为“黄牛”。凡事情两不符合为“风马牛不相及”,或“牛头不对马嘴”。牛被讥愚笨,所以不明话意为“对牛弹琴”,报恩则称“做牛做马。
中国牛的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到了唐代,铁牛便改设岸上了。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恳荒原的牛,是天庭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
中国式斗牛是由流传数千年的牛图腾崇拜文化衍生出的民俗祭祀活动,起源于蜀民为颂扬李冰的伟大功绩而广为传颂的“李冰斗牛”的故事。相传秦昭王派遣李冰做蜀地的地方官。成都两江(即内江、外江)的水神每年要向百姓索取两名貌美少女为妻,否则便爆发洪水冲毁农田屋舍。每到祭神之日,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李冰让自己的女儿扮作江神的新娘,亲自到江神祠送嫁,并与江神对饮。酒过三巡,李冰厉声斥责江神的害民之举。忽然间,他和江神都消失不见了。过了很久,人们发现有两头壮硕的'公牛在江边斗成一团。又过了许久,李冰汗流浃背地回来了,他对属下官员们说:“我变作公牛与江神角斗,已经筋疲力尽。一会我们再斗,你们出手帮我制服江神。”他手下的主簿趁李冰与江神再度酣战之机,拔剑刺杀了江神变化成的公牛,江神就这样一命呜呼。从此,蜀地再无水患。自此以后,中国很多地方产生了民俗斗牛活动,以纪念对地方治理有功劳的爱民之官。
牛,外貌质朴而洒脱,情性倔犟而温顺,不藏奸不耍赖,勤奋踏实,勇于开拓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牛,一生风餐露宿,仅以草禾为食,别无他求,而对人类则无限地付出,把奉献洒满人间。
我不属牛,属蛇,但我喜欢牛。牛的温顺、善良、谦卑,是深得人们信任的。小时候在乡下,几乎家家都要养上一头两头牛,牛是一个家庭的寄托和希望。人们靠牛耕地,靠牛拉车,靠牛应对一件件重体力活,无法想象离开了牛的日子该是怎样的辛苦和难熬。
牛的品德像羊,牛和羊在一起,呈现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景象。歌曲中唱的“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牛像羊一样,是属于自然的,它们和旷野、野草、小溪连在一起,绝对是如诗如歌的画面。陆游《饮牛歌》曰“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多么幽静多么富有诗意的场景。
牛的性格更像马,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无怨无忧。有作家把自己的笔名起作“牛马走”,大概也是自比牛马,敬仰牛和马的这种精神吧。牛,终其一生就在为人类奉献,而索取的又是那么少,这就是人们赞扬的它“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品质。宋代诗人李纲写过一首《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你看,在李纲的笔下,即使是病牛,还有那么崇高的境界。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黄牛》更是了不起:“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诗人真的是太了解牛、太理解牛,他把牛写活了,这是对牛的赞扬和褒奖。
牛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中国人素来具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如今,人们还把竭诚为民的好干部称为“老黄牛”,把勇于创新的精英褒扬为“拓荒牛”,我们更不会忘记鲁迅先生的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春天一到,正是牛施展身手的好时候。牛冲出牛栏,到青青的山坡,到临水的河岸,给无限江山带来生机与活力。到待开恳的原野,到待播种的土地,开始又一番新的劳作。随着农村愈来愈现代化,那种牛拉犁的情形注定将与我们愈来愈远,但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会持久不衰。牛奋力开拓、执著前行的姿态,将成为一种仪式和符号,沉淀在我们记忆中,永远值得讴歌和称颂。
【牛年说牛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2.故乡的牛经典散文
3.牛年话牛优秀作文
5.说过去经典散文
6.说梦经典散文
7.牛说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