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婺源抒情散文
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源远精深的古文化,盛夏的季节陪同家人第二次踏上婺源这片质朴自然、清雅简淡的千年桃花园。
如诗如画古村落
走进明清时代的古村落,爬满青藤的粉墙,遍布青苔的黛瓦,精雕细刻的飞檐翘角,精致细腻的雕梁画栋。婺源的建筑属于徽派建筑,徽式民居建筑群遍布全县,依山而建、临河而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昂仰而上。许多屋宇对面都筑有一座照墙,灰瓦搭檐,墙角四周绘有花鸟图案,中间有个大大的“福”字,意喻开门见福。住房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联匾大多意境深远,让人赏心悦目。
一条小溪贯穿李坑村,溪面上横卧着几座石板小桥,溪水偎依着石砌溪畔汩汩流淌。两岸的住户隔水相望,两岸马头山墙参差交错。傍晚的李坑,“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柳影人家起炊烟,彷佛似江南岸”,那些古老的青石板、青石桥缓缓诉说一个个不老的传说。
千年古镇江湾钟灵毓秀,自宋至清蕴育了状元、进士、仕宦38人和文人学士19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库全书》。江湾萧江乃汉相萧何之后,传说萧氏后裔唐宰相萧遘之子萧祯,时任江南节度使,被朱温所逼只身渡江,后易姓为江。六代之后,举族迁住婺源,是为江湾“江”姓鼻祖,不敢忘祖的当地人在江姓之前加上“萧”字,为“萧江”的由来。
商埠名村汪口的喻氏宗祠,气势宏伟,其梁、柱、窗上有浅雕、深雕、浮雕、透雕、圆雕等各种图案,刀功细腻,工艺精湛,堪称我国古建筑学的"艺术殿堂"。
婺源曾属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商人们致富返乡修造氏族宗祠、家室府第。婺源又是文公阙里,是朱熹的.故乡,文风鼎盛,素有“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这里的古建筑是不朽的艺术杰作,明代的风格疏朗雅致,清代多纤巧精致,不仅格调高雅,而且富含文化品味,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依旧散发着延绵无尽的艺术韵味。
亦真亦幻彩虹桥
廊桥是整个徽州建筑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浪漫的建筑之一,桥的作用是为了飞跨河流,便利生活,在这儿被建成了不可缺少的风景元素。
清华古镇的宋代彩虹桥,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也是中国最美的廊桥。彩虹桥建在清华村与毕家墩最佳河面上,桥的上游笔架山成了桥的背影,仿佛此桥飞架青山绿水之间,在夕阳的照射中,幻化成一道彩虹横跨东西。桥的下游筑一道石碣,形成美丽的小西湖。廊桥与村落、青山、碧水、驿道构成了最美的水墨山水画卷。
彩虹桥的桥墩似半个船形,迎水面呈尖状,称“燕嘴”,后面平整。整体为前尖后平的流线形状,有效地分解了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桥墩上建亭,桥墩与桥墩间以廊相连。廊桥还有个名字叫风雨桥,过桥人可以在桥上避风雨烈日,赏周边美景。“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以彩虹取名,并不单指桥体的外形,也意喻着每一位踏上此桥的人,如同登上一道吉祥、美丽的彩虹,终生好运。
在城市的喧嚣中生活久了,田园宁静的氛围,往往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向往。静静的小河、斑驳的廊桥带着些许忧伤的情调,给生活增添了浓郁的诗意。古道廊桥,芳草萋萋,千百年来,这里的故事随机撷取一小段来,都会是动人心魄的。
弥久恒香古神樟
朱熹有一年回到家乡婺源时,在县城西南的文公山亲手栽植古木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千重古木满岩隈”,像这样几百年的古木随处可见,隋朝的银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等。千百年朝代更替,这些古木历经风尘岁月,依然道骨仙风矗立在我们面前,而香樟是婺源最有特色的名片。
樟树自古以来是婺源人眼里的神树,1500多年的严田古樟,堪称“天下第一樟”,过河过界,铺天盖地。民俗园内的古樟、藤粗如索,或绕或垂。晓起村内更是古樟成群,五六百年树龄以上古樟遍布,蓬蓬勃勃地长在村落、河边、山坡,球形的树冠在天空中画出美丽的图形,枝叶俊秀飘逸。栖身在香樟绿色的浓荫下轻轻呼吸,仿佛隔绝了尘世。
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在大小店铺里,到处都有散发着清凉香气的各式樟木制品,小到樟树块,大到樟树家具,纤如樟木梳,巧状樟树篮。婺源古民居也常用樟木为建材,民居建筑因其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尤其是散发樟脑香味的建筑用材,因此形成了优良的清洁环境。摘取一片樟树叶放进书里,不久便变成了一叶精美的小书签,翻看书籍时都会闻到一种特别的香气,久久不散。
山峦与溪流相依,田园与村庄相连,婺源的村落或枕山而建,或临溪而居,清泉碧水绕村而过,朦胧薄雾烟笼青山,参天古木掩映青瓦粉墙的民居,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旷达与秀美于一体,步步如印象画,处处似水墨丹青。门前听水吟,窗外闻木香,“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该是都市人梦寐以求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存家园吧。
【重游婺源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2.重游蓟州
3.故地重游作文
4.梦里婺源游记散文
5.重游太平湖作文
8.故地重游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