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28 08:17:27 我要投稿

古镇散文随笔

古镇散文随笔1

  斑驳的墙壁,濡染旧时的烟尘;黑黝的翘檐,挑起昔日的明月;街道的青石,凹凸祖先的足印。

古镇散文随笔

  周边堀起的高楼,在压矮它的同时,明丽缤纷的色泽,进一步印证它古老。

  它像古碑一样,文字漶漫不清,要倾圮于尘了。忽然有怀乡的人,怀古的人,装点起它来,说起如烟的往事。它成了旅游景点,重现昔日的烟火,又美仑美奂起来。

  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陆陆续续来了,又陆陆续续走了。

  从别处来观光的人,陆陆续续来了,又陆陆续续走了。

  怀乡的清泪洒了一街巷,闲情的步履走了一街巷。终是,叹惋声、嬉笑声留下了,吃喝一番便走了。往日先民的繁胜,不能够再重现,不可能了。曾经的好故事,可以怀想,不可以留恋。

  游人们的车子转向高速,驶入都市的霓虹光彩里去。

  作者简介: 吕达余,男,安徽铜陵人氏,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铜陵市作协会员,有数百篇诗文散见于报刊与网络。

古镇散文随笔2

  但每次念起,那段尘封已久,艰辛而苦涩的记忆就由不得她细想,毫不客气的钻进她的大脑汪洋恣肆,那份点燃的心火也便逐渐的冷却下来,她最终总是不断的劝慰自己,再等等吧。

  万安古镇最近喜事连连。在今年被评为中国文化历史名镇后,政府正花巨资进行修缮;老街上修建一新的镇街之宝——罗盘博物馆刚刚隆重开馆;位于万安的百年名校——休宁中学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一个个喜讯接踵而至,勾起了她重游古镇的念头。也许对古镇思念得太久,也许是近几日在报刊杂志上她拜读了不少关于古镇的美文,近几日竟时常梦见古镇厚朴而沧桑的身影。

  看来是不能再等了,她决定出发。

  一个冬日周末的下午,纵然淫雨霏霏,冷风嗖嗖,纵然古镇还未修缮完工,但她还是抑制不住对古镇的那份渴望,终于又与之相见了。

  这一别就是二十年。离开古镇升入大学时她还是个长发飘飘,充满幻想的青春少女,如今再次相见,她却已是人至中年,为人妻为人母。世事巨变,恍若梦境一般。

  她想,若驻立在万安街头,还能忆起当年那个形单影只,眼神忧郁的女孩?她还能寻找到无数次孤单行走在万安老街的那个背影?她还能捕捉当年那位独立万安埠头,凝望远方,闪着迷茫眼神的姑娘吗?

  毕竟离开古镇二十载,时间催人老。二十年后的今天古镇是否还是风采依旧,它又将以怎样的容颜迎接无数次受它滋润的她?

  近乡情更怯! 当车子快到古镇时,一股不可名状的滋味泛上她的心头。有些兴奋、有些忐忑,更多的是那份久别相见、难以言喻的欢喜。

  到了古镇, 她轻轻的走近它的身旁,一股陌生感突然袭来。早年一眼望去的老街入口一时不知位于何处。呈现在马路两旁是一座座整齐漂亮,鳞次栉比的农民新村。此时的她变得惶恐起来,那种越想相见却一时不能相见的纠结阵阵袭来。正当她茫然失措的找寻入口时,这时一位热心的大娘给我她指明街口,她方才顺顺利利进入老街。此时的她不禁哑然失笑起来,毕竟离开二十年了,记忆的碎片多多少少都会流失一些。

  当年的她被父亲由屯高中转到休中就读,心情是孤寂而压抑的。那时,一份几乎充斥她整个青春的特定情愫让她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她的成绩一落千丈。面临高考,父亲迫不得已,让她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离开刻骨铭心的他,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寄居在万安桥头一个远房亲戚家。那一年,叛逆、倔强而有些内向的她几乎排斥这里的一切。她是敬重父亲的,父亲的叹息让她不得不扬鞭奋蹄, 那年的她只觉得天空总是灰蒙蒙 ,每天经过的老街就像一个旧葫芦让人沉闷。只是不时读到远方那封封滚烫的信时,她才会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二十年过去了,早已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当年那个自恃孤傲的她也已温润老成了许多。面对万安古街,她突然发现,当年没有好好欣赏的老街竟然如此风情万种。

  古镇与她来说是古朴而厚重的。它的外颜虽有所改变,而其古意自然,历史悠久的风骨仍然随处可见。撑着蓝边碎花绸伞,闲情逸致的她,漫步在古镇老街的青石板上,聆听着老街两旁屋檐“滴答滴答”清亮的雨滴声,一份别样的情致慢慢地涌上她的心头。

  初冬细雨中的古镇,到处弥漫的是水的影子,润润的,幽幽的,柔柔的,沧桑的老街仿佛一切都在雨雾织成的梦境里。

  老街长约三华里。一眼望去,夹在班驳老墙之间的石板路像轻柔清亮的丝带,曲折飘忽着向老街深处伸去。 徜徉在旧石板路上,两边是马头墙隔出的一间间店铺和民房,房屋大多是木板砖墙混杂的,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让人感觉到时光的无穷魅力。老街左侧临河,街和河之间也是一排排房子,每隔一段,有一个码头连通河道。一路慢慢地走,她还不时地折进街中的那些小巷,看到了深深的民居院落。走累了,在街上的小店坐坐,那感觉仿佛来到了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老街上有不少店铺。可能是雨天的缘故,也可能是老街还在修建过程中,游客较少,开张的店铺并不是很多,大多是一些杂货店和一些老式的作坊。她穿梭在老街和店铺之间。店铺门面不大,大多光彩暗淡,摆设陈旧,给人一种遥远年代的感觉。棉花坊、酒坊、衣庄、杂货铺、老铁坊……她走进了一家衣庄,不大的店堂,破旧的柜台和橱窗,品种、花色不多的布料竖立在橱窗里,堆放在柜台上。店堂的一隅有个缝纫摊子,一位裁缝模样的老先生,神态安然的裁剪着布料。

  凭着对历史的热爱及强烈的好奇心,她又折进了“罗盘博物馆”,这里展示着万安罗盘的发展历史。不同年代、不同式样、不同花纹的罗盘,让她大开了眼界。还有幸观看了万安罗盘第七代传人吴水森的现场罗盘制作,真是受益匪浅啊。

  她细细品味着老街,深深感受到古镇老街又是温情大气的。老街上很多住房子都关着门。偶有几处门开着的,里面都是些老人。老街上住的大多是老人,这些老人悠闲着下着棋,聊着天,他们凝结着沧桑岁月的面容是那么安详,那么自在。自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大气风骨。

  万安人是温情的,就连万安的小动物也温顺无比。这时一只黄毛狗慢慢的走到她的身旁,从小怕狗的她本能的后退了一步。这时只见那只嵌着乌黑眼珠的狗儿闪着温情的目光,用舌头轻轻地舔着他的鞋尖,并不时向她快乐的晃动着尾巴,似乎在欢迎故地重游的她。她不由地蹲下身来,轻轻来回抚摸着狗儿。冬雨不知何时停下了脚步,似乎也不忍心惊扰这温馨的片刻……

  嘿哟,嘿哟;一声一声有力而粗犷的声音由远而近,打破了老街的宁静,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在这寂静的古街上显得格外清新透亮。她不由站起身来,向远处望去。只见两位三十好几,年龄相仿的壮汉正抬着一块青石板,在修建着老街的古道。

  老街的旧青石板年久未修,破损之处随处可见。为了让万安老街以更加亮丽的身姿展现在世人面前,政府正花费巨资修建老街。也正因有了眼前这些平平凡凡的劳动者,他们辛苦的劳作着,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古镇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焕然一新的新貌迎接着四方宾朋。古老的万安将再一次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她一边细细欣赏着,一边慢慢品味着,深深迷醉在这古镇的万种风情,深深沉醉在这梦一样的地方,久久不愿离去……

古镇散文随笔3

  自从十几年前去过了苏州,游过了园林,徜徉过山塘,集会于神仙街,就深深的迷恋了江南古镇,恋小桥流水,恋老树昏鸦,恋那种亦古亦今的迷失。于是,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古镇街间。从招嫁楼,到七宝,到南翔,到泗泾,到枫泾,金泽、练塘,朱家角,到千灯,锦溪,同里,周庄,西塘,乌镇,惠山。穿行于这些大致相似又各有情致的古镇,常常忘记今夕何夕,久了,总觉得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

  喜欢古镇,是为了体味那种不同时空的物貌人情,而每每看到古旧的房屋里陈列着冰箱,液晶电视,空调,桌上有电脑,电饭煲等电器设备,窗前摆放着舒蕾,飘柔,门外有电信的宽带箱,就倍感失落,情感上难以接受这种融合。

  仔细想想,我想体味古镇那种昔日的繁华,所以我喜欢热闹的古镇,人来人往,商业发达,而这些势必融合了现代人的理念,生活方式,繁华中迷失了什么;而那些安静的古镇,或依然有人生活着,或已经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却也让我于安静中有了丝丝的落寞。我不是文人或艺术家,安静给不了我灵感。于是,我觉得自己是在叶公好龙。

  记得在惠山古镇,深宅大院,岁月沧桑,唯有墙上的字牌注解,让游客了解,仅是如是说,独坐在静谧的大院中,倚栏,仰视高檐残塬,心静如水,倏忽间依稀看到有古时装扮的人从昏暗的深堂里踱出,近了、近了,仿佛要握手、却似灵魂被惊醒、似南柯一梦,后背有凉意,头顶却是暖暖的阳光,其实,谁都回不去谁的世界!

  现在,不敢独自走进旧时的院落,不敢触碰那墙,那门,不敢踏上咯吱咯吱的木梯,只为不想惊扰这些古老的岁月的魂。彼时的古镇彼时的情怀,已是流年似水,今时的古镇今时的人们,也只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古,是一种美好的奢侈的愿望!

  国庆长假,女儿说,她想要去看看古镇,因为她也喜欢那种旧宅子的感觉。我挺感动,说明女儿长大了,可以看懂江南,或者想要看懂江南。于我而言,江南不是简单的一水一桥,一石一瓦,江南是一碗粥,融进了浓浓的千古文人情怀的粥,粥里有甜美,更多的是沉淀!带着女儿,走过布满青苔的石板桥,穿过幽深斑驳的长廊,走进旧宅深院,透过天井望向那片天,用心体味那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浮华,留在心底的,或许有很多细腻的,无以言表的情愫,不过,真的很美!

古镇散文随笔4

  在短街窄巷、民居官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呈坎古镇游览了一整天。当我们回到住处时,天已经暗了下来。

  这是当地人在自家后院开的一家类似农家乐性质的简易旅社,主人家住的是比较老旧的两层古民居,楼下是厅堂,从傍街的门穿厅而过,进入后院。有一条小径,两面栽种着一些菜蔬,还有开放着的油菜花更彰显着一股清新的乡村气息。“旅社”的房子是新建的,一层,白墙黑瓦。前后两栋,每栋有三间住房。房间内设有卫生间、洗澡间,有电视和wifi,虽说空间有些紧张,但也整洁、干净。在房前有一棵半是花半是蕾的桃树,房子的后面是一片竹林。这样的住处、这样的环境,加之春雨的润泽,真是景色悦眼、空气沁心。这是在古镇村中,如若是在落深山,那就是古时高人修身的绝佳之地。

  入夜不久,外面又悄悄地飘起了细雨,整个古镇都沉浸在潇潇的春雨之中。这古镇本来就很静寂,在这春雨笼罩之夜,就更加静谧。这里没有城市那种汽车的喧嚣、商铺的吵杂,也没有鸟唱、没有蛙鸣,连一声犬吠也没有,只有安详和宁静。

  我很喜欢雨,喜欢看雨,也喜欢听雨,这也许是性格使然。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好像回到了很遥远的从前,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开始时,我只是站在门厅处,听细雨落在小院的菜蔬上、桃树上的沙沙声,渐渐地又听到屋顶瓦楞上的沙沙声,雨有些大了,雨水顺着瓦楞潺潺流淌下来,滴落在墙角下的沙石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是久居闹市的水泥楼丛中难得一遇的享受。我忽然想起了古人的诗句,“槐树层层新绿生,客怀依旧不能平。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宋代陈与义《纵步至董氏园亭》);“小阁临流暑气清,藕花的的照人明。移床更近栏边坐,要听棋声杂雨声”(宋代楼鈅《小酌元卫弟听雨》),这诗中写雨,外面的雨中有诗,倒也是不错的意境。想那雨打竹叶的声音一定更美,更悦耳。想到此马上回到房间,将后面的窗子打开,一股潮湿凉爽的空气袭了进来,我不仅打了一个寒颤。我倚在窗前平心静气的聆听这天籁之音,竹林的雨声更清脆、更悦人,既婉约绵延,又圆润清脆。雨中的竹叶在从窗口涌出的一束灯光的映照下,闪闪发亮。微风拂来,竹叶上的水滴带着晶莹的亮光纷纷坠落,真有一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味。听雨,浪漫且有诗意,还有禅意,如能进入意境,也会产生如醉如痴之感……

  南宋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发出感慨,把自己那种生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悲凉况味描述的异常透彻,读后令人顿生感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香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听雨的感受不仅随着听雨人的心境而发,还有年龄段之分,我深有同感。雨也分春雨、夏雨、秋雨等季节种类,种类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春雨犹如江南的女子,说话、做事温柔细腻,“像雨像雾又像风”,有一种亲切感;夏天的雨像北方的小伙子,性格爽快,说话、做事直来直去、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还毛毛愣愣,急脾气;秋雨好似上了年纪的妇人,说话、做事,虽慢条斯理,但絮絮叨叨、磨磨唧唧、没完没了,有时让人很不耐烦。所以喜欢雨的人,对各季节的雨也各有所好。

  下雨时雨滴落在物体上发出的声音,是外在的,是一种客观存在,传递给听雨人是欢愉还是悲凉,要由听雨人的主观感受、个人的心境来决定。我国古时候就有听雨的传统,听雨抒情,听雨述怀,由听雨表达内心的不同感受,在古诗词中有太多的写雨的诗句。如表达一种喜欢雨,期盼雨,喜欢听雨的心情、感受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代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著我春江听雨眠,沤波亭下水如天。当时度得参差玉,吹起春风满钓船”(明代虞堪《题盛子昭临吴兴公溪山钓船图》);“小沼如盘水浅清,菰蒲新发荻芽生。连筒引却前溪水,养得芭蕉听雨声”(明代徐居正《即事》)等。 如登楼观雨,静卧听雨,把酒品雨,或雨中行吟,表达一种悠闲自在,一种雅致境界的追求的:“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唐代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五代韦庄《菩萨蛮》);“柴门药浦小江边,早得闲居是偶然。两岸晚风黄鸟树,一陂春水白鸥天。悠悠往事空书卷,碌碌浮生只钓船。犹记京华为客日,几回听雨忆归田”(明代高启《漫成二首》)等。如因处境坎坷、身体多病,要表达一种寂寥、孤独心境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代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山雨疏疏心又惊,起瞻天色斗微明。他年一枕江关梦,知忆蓬窗此夜声”(宋代朱槔《舟次鼋湖阻水因由董山》);“笼灯到晓只微明,独拥单衾听雨声。葛幌竹床清过暑,萧然未觉负平生”(宋代张耒《寓寺八首》);“今年去年酒债,三月两月春愁。看山看水出郭,听雨听风倚楼”(明代杨基《即景》);“不睡爱听雨,雨声听不明。莫能新梦去,怕有旧愁生”(明代谋堚《雨卧》);“蝉歇还惊络纬鸣,秋风忽已动江城。山窗寂寂无眠夜,梧落芭蕉听雨声”(明代黄姬水《秋夜》)等。还有当诗人心境悲苦、失意时,对飘然而下的雨用诗句表达那种凄清、悲苦、无奈的心境,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唐代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唐代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代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因思世事悲自身,更听风声杂雨声”(宋代陆游《风雨》)等。还有一种是通过雨声表达豪迈情怀、壮志未酬的,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代苏东坡《定风波》);“过却春光独掩门,浇愁谩有酒盈樽。孤灯听雨心多感,一剑横空气尚存”(明代瞿佑《旅舍书事》)等。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画,生动形象、句句逼真,读着这些诗句,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从古至今,喜雨、看雨、听雨,写雨记事、借雨抒怀,好像都是文人墨客的专利。我听雨也听不出四五六,好像附庸风雅,但确实喜欢雨、喜欢听雨。无论是安坐家里还是客居他乡,尤其是在静夜中,听细雨丝丝簌簌的声响,呼吸雨中飘来的清新空气,心胸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身心好像得到一次净化,可以使我淡忘生活中那些的烦恼、人际相处中的压抑等等的不愉快,让心灵得到一次放松或是解放,那应该是很惬意的事。今天,在这异地静谧的夜晚,在这迷人的春雨笼罩中,心无庞杂,好像入禅一样,使我慢慢地忆起了很多往事,六十多年的人生岁月,有风雨、有坎坷,有烦恼忧虑、有寂寞孤独,也有欣喜和快慰,并非不堪回首,“彩虹总在风雨后”。现在已经退休,无事一身轻,解放了,自己当家做主人了,我什么事都可以想,什么事都可以不想,顺其自然,做我心仪之事,再也不用为那些“身外之物”、“道不同之人”去费心劳神了。“有云更觉千山秀,不雨怎知人间情。从今有雨君须记。夜听萧萧打叶声”(唐代韩愈《盆池》),这也算作我喜欢听雨的心得吧。受这些诗句的影响,我也胡诌几句:“春雨润物细无声,滴落竹叶催心醒。忘却过往烦恼事,留住美好续余生”。

古镇散文随笔5

  群里,甘同学分享了老家水乡春节红火喜庆的图片。春的节日里,天比以往多了些本该有的颜色,没有往昔的色纯、色真,怎么说才更贴切?!我想还是家乡的方言能够准确表达,也许,只有家乡的人才能领会,就是这天色有些“屁温”,说蓝不蓝,说灰不灰的。总比那常被霾拒之千里之外要好多了,起码你能见到天,知道它还是蓝色的,尽管说有些灰头土脸。

  故乡的水岸,青瓦白墙,只有那色彩一青一白与儿时记忆中的一样清晰。这人为的的水景商业街,多少改变了些古老河道的荒芜,给古镇带来跟风的活力。不管前景如何,它总是把古镇灰黄的街道、灰黄形象用色彩装扮一新。

  这古镇,据说己逾千年,后稷、苏武、唐太宗李世民等都与此有着古老的缠绵。于古镇,我了解的不是很多,作为古镇所在县的一员这一点有些惭愧。小时侯就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叫老武塔镇,六十年代初以前是老县城。听家里的父辈们说当年参加初中升学考试什么的要从村里步行四十多里路,几百年人围着一块露天的黑板,看着手写的题目答题,来晚了也就几乎没有机会。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一辈子未能走出这片黄地,尽管出现过不辱使命的苏武,出生、成长过唐太宗李世民,出现过明朝的状元康海。多少人因此明珠暗投……

  20xx年以前,古镇于我依然是一个地理位置和概念。从小学到大学,再到毕业它一直就像一个故事在心里沉睡。它在那默默沉淀着岁月和历史,我在学校仔仔求学、在工地把青春飞扬。在工地,听同事讲我知道了它的九街十八巷、它的城隍庙、它的报本寺塔、它的教稼园、它的绿野书院还有东塬和西塬。它的河滩会和那一西一北绕境的氵韦河、蛇行而过的漆水河。

  由于工作原因,十六年前我第一次踏上了它的土地,置身于那十字街头,对古镇的想像和期盼瞬间灰飞烟灭。那每每涌起的向往与故事再也无法继续。萧瑟的衔景、昏暗的店铺、还有那无力于风中的横幅和幌子……这就是那传说中的千年古镇?!

  几年过去了,也没有再次走进这古镇,似乎它又在另一段故事中沉睡。后来有了车,有了周末与节日的时间,几次同家人、朋友去镇北面的苏武墓园和镇东的教稼园参观,算是再次与古镇重逢。镇东的南北街门面门头一色的二层青砖灰瓦、黑底金字,彷佛穿越千年回到从前。路西有家店里的旗花面与猪蹄听说很有名气,后来多次光顾除了妻老是留恋那猪蹄外,旗花面与小时候在自家和别家待客的相比除了鸡汤也差不多。古镇还是那座于西塬脚下,遥望东塬,氵韦、漆二水环而拱之,在苍穹之下把春风秋雨沐浴。

  去年春节后与几个高中同学小聚,张同学说在古镇揽到些建筑,才知道古镇北去二里左右的漆水河边要搞开发建姜塬水乡。这类民俗村类的景点,东西南北建的多了,模式基本雷同,也就那样。于百姓多了休闲的去处,于投资者多了份收益,于经营户多了份营生……

  这几天,圈里的朋友、同学不约而同发着水乡年节的照片,红火、热闹,逛街的人络绎不绝。给节日增添了几份喜庆。

  仔细端详那照片中的建筑,尽是他乡风格。这古老的镇、这古老的关中故地,竟遗失了自己的风格!模仿是种发展、跟风是种前进,发展与前进必须要有自己的方向和风格,要有创新和特色,否则只能是家乡话说的,牛犊跟马跑……

古镇散文随笔6

  金秋十月,伴随着黄叶飞舞,享受着秋风送爽,沐浴着秋雨的湿润,我们走进了曾经风华传奇的绵阳市安州区古镇兴仁。

  这里交通四通八达,人杰地灵,依山傍水。山不高,却很有型;地不肥,却适合瓜果蔬菜生长。据《史记》记载,这里曾经是轩辕黄帝打下江山的途径通道,喜结良姻的风水宝地,我们更加感叹此地曾经是多么的神奇和辉煌。沿途也见到一些断壁残垣,古城遗址。五郎庙、轩嫘坪、万国油博种植园、榨油房,还有颓废的篱墙、檐头枯死的瓦菲和风蚀的石块,残留的景总是让人想起昔日的繁华,想起烽烟弥漫的古镇,想起绝代风流的人们。恍惚之间,我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朝代。

  身临古城,亲眼目睹盛世的繁荣。满街的糖葫芦、油纸伞、枣皮、棉花糖 、花灯,还有石砌的老桥,桥的两边是金灿灿的油菜花,蝶飞蜂舞;来来往往的商人,拥挤的人潮,大声叫卖的小贩,热闹的集市。我在细雨中,撑一把油纸伞,着一袭青衣,走遍古镇的大小角落,看见那木制的阁楼,气势恢宏的黑漆木门,店铺里五颜六色的手绢、胭脂和团扇。我忍不住去买根粉红色的手绢轻轻地揣在上衣口袋里。眺望阁楼闲人品茗对弈、论诗作画,好想自己也挥毫泼墨,大显一把。烟花巷陌,琵琶续续相弹,歌舞不断;挤进评书廊听书人讲述那传奇的故事……

  话说年轻的轩辕,当上轩辕部落的部落长后,他的聪明才智和大公无私精神,处处得到展现。

  有一次,他带着十多个猎人进山打猎,突然与一头棕毛大公熊遭遇。棕毛大公熊刚与另一头大公熊为争一头母熊的生殖权,打了一架。棕毛大公熊吃了败仗,又受了伤,嚎叫着找地方发泄。轩辕知道,这个时候与吃了败仗的棕毛大公熊遭遇,部落的人肯定要吃大亏。身为部落长的他,叫其他人立即躲起来,他只身一人迎了上去。棕毛大公熊的气正没处发泄,见有人公然向它走来,恼羞成怒,两腿站立起来,两只前腿在空中乱舞着,昂首挺胸,大声咆哮着,向轩辕横冲直闯过来,恨不得将轩辕撕成碎片,方显它的威风。

  轩辕凭着他矫健的步伐,忽左忽右,时前时后,东躲西闪,把棕毛大公熊引到他原来挖好的陷井前。他纵身跳过陷井,被激怒了的棕毛大公熊追上去,却掉进陷井里。

  轩辕的聪明勇敢,不仅救了十多个猎人,还猎获了一头大熊,受到部落民众的称赞。

  有一年大旱,半年没下雨了,安昌河水快断流了。为争水源,牛部落联合马部落,在上游筑堤断了轩辕部落的水源。轩辕带人与牛部落、马部落的人讲理,牛部落的部落长提出,你们选一个人来与我们决斗,谁决斗赢了,水源就归谁。轩辕知道,部落间的决斗,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无论谁死谁活,部落间都结下的这种仇恨很难化解,很可能世世代代斗下去,永无宁日。想到这里,他说:“干旱缺水是暂时的,何必为暂时的缺水打个你死我活呢!我建议把决斗改成摔跤比赛,谁摔跤摔赢了,水源就归谁。”马部落长同意这个办法,约定第二天上午,在安昌河滩一决高下。当天,三个部落的人回去后,都商量着要选一个体力最强的人参与摔跤。牛部落的人牵来一头大水牛,马部落的人牵来一匹高头大马。牛部落长指着牛说:“谁有牛高,就选谁去与轩辕部落的人摔跤。”马部落长指着马说:“谁有马大,就选谁去与轩辕部落的人摔跤。”经过一阵筛选,终于选出了一个有牛高、又有马大的人出来去摔跤。从此,“牛高马大”的成语就诞生了。轩辕部落的人,相信轩辕的聪明勇敢,一致选他去参加比赛。

  第二天,安昌河滩人山人海,大家都来看这场比赛。这场摔跤比赛的输赢,关系着每个人的喝水问题。

  比赛的人登场了。那个牛高马大的人一出场,立即引来阵阵喝彩声。当轩辕出场时,轩辕部落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比赛开始了。那个牛高马大的人,真是力大如牛,身高如马,他恨不得把轩辕抓到手里,甩进水河。轩辕知道自己力气不如对方,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他东躲西闪,不让对方抓住自己。几个回合后,轩辕瞅准时机,抓起一把沙子,撒到对方脸上,那牛高马大的人,眼里进了沙子,什么也看不见,忙着搓眼睛;轩辕趁机将他摔倒在地,取得了胜利。牛部落和马部落的人,见摔跤失败了,以后没有水喝了,失望地哭起来了;而轩辕部落的人,欢喜若狂,立即去躯赶正在河里喝水的牛部落和马部落的人。轩辕扶起那个牛高马大的人,对大家说道:“安昌河里的水,是我们大家的,缺水是暂时的;今天摔跤虽然我摔赢了,但河里的水,今后大家都可以喝,只要下了雨,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不要为了今天的暂时困难,弄得今后几代人相互仇杀,你们说对不对?”河滩里的人听了,一齐欢呼起来:“对呀!……”

  河里的龙王见了,极为感动,立即飞上天,吞云吐雾,呼风唤雨。霎时,乌云满天,电闪雷呜,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至。一场为争夺水源的血腥械斗,由于轩辕的仁义和聪明,化解了。

  后来,轩辕为平息中原各个部落的竞争、杀戮,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阪泉之战” 和“涿鹿之战”。在涿鹿战中,身负箭毒重伤,倒在荒郊野外,三天三夜没有睁眼。那天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大好时节,这时几个宫女出来赏秋菊,为头的那个女子尤其妩媚。她身着一身浅蓝色风衣,肩上披着白色轻纱,微风吹过,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一头青丝部分高高挽起,余下的散散披在双肩上,尽显柔美之气,未施一丝粉黛,颇有“清水出芙蓉”之感。轩辕听到柔柔的声音,仿佛身上注入一股动能,迷迷糊糊的眼前是一位天使,就在那一瞬间,他睁开了双眼,刚好与该女目光相撞,一阵亢奋的暖流顿时传遍全身,他强烈地感到该女子身上散发出一种妙不可言的温柔气息。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呻吟之声。女子顺声看过来,看见一个男子躺在枯草乱石中,尽管躺着,依然能清晰可见黑亮垂直的发,斜飞的英挺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孑然独立间散发的是傲视天地的强势。女子上前细看,下了一大跳,此男子面色苍白,双眼紧闭,女子用纤细玉手指轻触他的鼻孔,还能感受到气息,不过处于极度垂危之中了。她赶紧吩咐随从请来最高医术的西陵岐伯。轩辕伤势严重,岐伯想尽办法,终于使病情得到控制。这时轩辕微微睁开眼,见一群女子飘然远行,渐渐消失,但是那双眼睛始终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久久不能平静。轩辕与岐伯在安昌河畔交流医道,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岐黄之术”。轩辕盛赞岐伯以仁者之心救人,而岐伯大赞轩辕兴大仁爱之心救世,在场人高呼“兴仁!兴仁……”!于是众人在此立石为证,从此兴仁名声大震。

  康复后的轩辕很快发现西陵部落的穿着及寝物十分特异而美丽,很是好奇。询问原由,岐伯说是西陵女嫘主长相出众而又发现原始蚕桑,并发明蚕抽丝制成丝织品的经历,轩辕大为倾倒。心想谁家女如此能干,一定要亲自见见。谁知岐伯说就是发现轩辕倒在野外的那个女主。轩辕一听,大为震惊,同时眉飞色舞,恨不得立刻去见。遗憾天色已晚,只待天明。秋夜凉风习习,他倚在窗口,眺望窗外,他想也许是苍天的眷恋,也许是前世的缘分,心中总是涌出阵阵暖流。夜,出奇的静,几乎能听见他自己心跳的声音,他不断责备自己这么个大男人也会儿女情长?那一夜,他怎么也睡不着了,碾转反侧,终于等到天亮。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露鱼肚白,轩辕就起床整装待发。随行者还以为他们要去赢取一场战役,个个精神抖擞,装备齐全。谁知轩辕只叫了几个心腹,快马加鞭出发了。其他人面面相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轩辕再次见到嫘祖他都倍感亲切,似乎前世相识又相知。轩辕与嫘祖在一起品茶、谈话,两个人情投意合,嫘祖觉得他就是心中的英雄,轩辕感到她就是他的梦中人,两个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相依而坐,满心的欢喜和快乐萦绕心间。一直笑着说不完的轻柔细雨,谈以往,谈人生。他总是津津乐道,嫘则是忠实的听众,喜欢这甜甜的感觉,喜欢他风趣的谈笑。从他娓娓而谈的话语中,能感觉到他的内心的热度,或倾诉,或感叹,或理论,都是那么的信手拈来,时而神采飞扬,时而眉头稍锁,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相视而笑,世界仿佛只属于他们,留存此刻的只有两颗心的碰撞和凝结。时间总是来得太突然,去得太匆匆。别离的时间到了。

  这次见面后,轩辕对嫘主更加钦佩,不仅貌美如花,而且能懂栽桑养蚕的技术,并且将蚕抽丝制造成丝织品。他觉得这样的女子从未遇见过,不得不令他怦然心动。依依惜别后就计划着早日将她娶回做妻子。再说嫘这次见面后,心中的暖流荡漾开来,吃不好睡不好,半夜起来写诗寄托相思之情。“柔肠欲寸断,西风何暗鸣?念君何其苦,梦里百回呼!”就这样在思念中度过了几天,突然接到消息,轩辕要娶她为妻,她觉得自己是在做梦,是真是假?大为惊讶。原来,轩辕与嫘一见钟情后,就亲自制作轿车,以龙头琴为聘,亲自将嫘接到兴仁,二人在翠坪相拥而欢,嫘以蚕头梭为信物,回赠轩辕。大众载歌载舞,锣鼓震天。在岐伯的见证下二人成婚。他们定情的草坪,人们就叫“轩辕坪”。嫘祖婚后带来了新的纺织技术,向沿途各个部落传授,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发展。 “妈妈,看那些黄叶多好看,像蝴蝶飞起来啦!”一个小女孩的声音把我拉回到现实。今天我们随行来兴仁采风,在黄叶飘飞的季节里重拾兴仁旧梦。古城兴仁如今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在怀念兴仁远古辉煌的同时,希望笔墨永远只能描摹出古城零碎的美丽,还有更多美是我们心底的梦幻。古镇兴仁什么时候再现昔日风采?

  行走在兴仁的金秋,怀揣春天的兴仁姹紫嫣红的梦想!

古镇散文随笔7

  十一小长假结束了,本不想出去。想睡睡懒觉,看看比赛,打打篮球,做一顿属于自己的美味,宅在家里好好享受生活。

  不巧,在苏州的儿时玩伴电话打来相邀,打心底不想辜负难得的七天长假,一张车票,开始行程。

  去了穹窿山、木渎和甪直古镇以及后来又到嘉兴去了西塘。

  其实,我个人有着很浓的古镇情节,江南六大古镇去了五个,骨子里最喜欢西塘。

  西塘这个古镇,我去过不止一次,但从来不觉得厌烦,每次去就感觉像回家一样亲切!

  那熟悉的小桥、流水、人家,巧合的是,我喜欢那小桥,那流水,那人家。

  西塘弯弯曲曲直直斜斜的河和大大小小方方正正圆圆拱拱的桥把西塘隔了一条街道一条街道。

  塔湾街和送子来凤桥构成了西塘的廊棚景区。所谓廊棚,就是有屋顶的街道,走在街上晴天晒不到太阳,雨天淋不到雨!环秀桥连接了廊棚景区和西街,西塘的大部分景区都在西街,而且街道狭窄,是西塘最拥挤的地方,也是我避而远之的地方!西街走到底过个桥就是塘东街,“借问酒家何处有,胥塘河边处处楼”塘东街上都是酒家,现在被开发成了酒吧一条街,很吵。还有一条街是后街,也是一家家的奶茶店和酒吧。不过风格与塘东街截然不同!如果说塘东街的酒吧是摇滚系,那么后街上的小酒吧就是民谣或者轻音乐,独自一人或两三朋友走进去听听音乐,聊聊天,甚至是发发呆,足够虚度一下午的时光。

  直到你离开还会听到驻唱歌手唱着他们心底的歌曲:月光小夜曲,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恋恋风尘···。

  西塘,让我喜欢的一点还有她的美食小吃。

  到一个地方去玩,往往美景和美食不可辜负。

  我想象过有一天要带一两个,两三个朋友来西塘,专门为了走在沿河的街上边走边吃的场景。开始,我们并不知道前面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好吃的:陆氏小混沌、钱氏豆腐花、管老太臭豆腐、霉干菜烧饼、芡实糕···。我们就那样走着,或许是因为偶然看到一家店铺前面排着很多人,或许是由于店主人的一声吆喝,或许只是刚刚晃悠到一家小吃店,恰好肚子抗议了一下,谁知道呢,品尝美食本不需要把握时机和寻找理由。

  然而,时光总是短暂的,白天总是走走过场,我更喜欢夜幕下的西塘。

  陌生地方的夜晚总会让我心生荡漾,太阳刚刚翻过马头墙从明清时代建筑的屋檐落下去,家家户户的红灯笼就亮了起来,一串一串就像是小贩将糖葫芦放错了位置。这时,河道里飘来了一盏盏莲花灯,引来了男男女女驻足赏灯嬉戏,让我有种穿越古代的感觉。

  一个人漫步在石板街道,夜晚,人远比白天的少。石板略显光滑,似乎是被白天的人流摩擦所致,也许是因为岁月的调皮。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古镇的固有特点。如果说周庄是小桥流水商人家(沈万三),乌镇是小桥流水文学家(矛盾),那么我总结西塘是小桥流水老人家!

  没错儿,古镇里老年人很多。走进西塘古镇你会发现在每家每户前会有一个或两个老年人坐在小板凳或藤椅上,他们或自顾自向别处眺望着什么或慈祥的看着游人往来如织,偶尔点点头,即使没有人跟他们打招呼。

  恩,他们都很亲切,亲切的像村里带着孙子走街串巷的奶奶。有一次我向其中一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询问卫生间的方位,她几乎是窜的一声站起来一手拉着我的胳膊一手指给我“沿着河直走,过了那座小桥左拐弯儿处就是”,我走了几步回头看到老人还没有坐下,一直望着我,生怕我找不到。我想,如果我稍微有些犹豫,老人家会不会一个箭步过来直接把我拎过去?

  可爱的老年人!

  除了老年人,西塘的猫也很多,猫也是西塘的主人。

  我不知道西塘怎么会有这么多猫咪,在小桥边,在屋顶,在奶茶店的柜台,在书店的椅子上···,哪里都有她们的身影,这种曝光度像是在宣告她们才是西塘的主人。游客,只是前来膜拜她们的的宠物!

  恩,她们是够傲娇的。

  我经常会去一家叫做漫邮记的书店。这家小书店也是大多数游客寄明信片的地方,店里陈设着各种书籍,还有一整面墙的空间摆放的是游客写好待寄的明信片,给朋友,给恋人,给自己···

  我呢,走进来,随便点一杯喝的静静的坐在角落里,小憩。看看书,看看游人,打打瞌睡。有一次我一觉醒来发现我对面的椅子上坐着一只猫咪!

  她黄白相间的皮肤,竖着两着耳朵,四只脚随意放在椅子上,尾巴耷拉着垂到了椅子外,我看到了她性感的脊背!恩,是她的背面,她高傲的都不给我一个正脸儿!

  她就那样竖着两只耳朵望向远方,或许是在打量帅哥和美女。即使这样,我并没有怪罪她,我很耐心的看了她脊背一下午,直到她跑开了,我猜是因为害羞。她的不辞而别结束了我们的约会时光。

  整个过程我正襟危坐,饶有兴趣,而她慵懒随意,漫不经心。

  我相处过的西塘就是这样,有的人喜欢周庄的大气和商人文化气息,有的人喜欢乌镇的文艺和秀丽,而我却喜欢西塘的平易近人,朴实,喜欢西塘到处可见的美食,后街的音乐以及书店里那只傲娇的猫咪。

  我知道,我和西塘还会再见,再见时还会有那种回家的亲切和邂逅的惊喜。

古镇散文随笔8

  听说那里准备拆迁,听说那里有一片古镇,我便决定慕名去走一走。

  趁着夏日早上不是很热烈的阳光,凭着直觉我穿梭在那里一条叫做高德二街的民宅小路,太阳光透过路旁成荫绿树洒下零零碎碎的光影,我便踩着这一地光影沿路而上,倒也不觉得闷热。

  小城是我的故乡,但这里我是今天第一次来,更不知道这里有一片古镇。绕来绕去绕进了死胡同,没发现古镇的踪迹,淳朴的居民告诉我,此路不通呢,要去三街还得往前走一段路,三街才是古镇呢!于是我疾步向前,越往前走,便发现两旁用大红漆喷写的“拆"字的房子就越多,估计不久的将来这些房子不复存在了。终于,走到了二街的尽头,一拐弯,扑面而来的是两排非常特别的又有些岁月的民宅,有点明清风,又有点民国味,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灰白相间,像极了一幅精美的水墨画,淡描浓墨总相宜,顿时,一股穿越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古镇了。其实算不上古镇,只有一条窄窄的长巷,宽度仅容一辆小车通过。

  这里没有文人骚客描写的青石板路,只有一条不算平整沙石水泥混合的小路;没有红墙绿瓦,只有斑斑驳驳的灰墙断瓦;没有雕梁画栋,只有岁月侵蚀依然还坚守的老木门。行人很少,我悠然自在,昏暗残旧的房子,空幽简朴的古巷,但我依稀能看到当年古巷的迷人风韵。我走得很轻很慢,不想惊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门,在这静穆里寻找岁月的悠远,也不知这份纯粹和宁静还能维持多久?

  不想,再抬头时,已走到了古巷的尽头,一座小小码头依巷而立,码头零零散散停着二十来只小艇,一座红色大桥凌空横亘在码头两边,桥头两侧沿着海岸线一幢幢大楼矗立而起,海天一色,碧波荡漾映红桥,我回头望了望身后这条有些破落不堪的古巷,回首萧瑟处,危楼风习习,静水流歌,踏浪扬帆。人生匆匆而过。才知姹紫嫣红早已看遍,而这一片灰白才让人迷恋。只愿归来,这一切都如故。

古镇散文随笔9

  都说旅行是一味良药,能够驱走忧虑、带走烦恼、收获幸福,但此次出逃,虽然早已蓄谋已久,却未曾知道竟然来得如此突然,真可谓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或许我们总把它想象得过于美好与神圣,但当你真正身处于旅行之中时,除了美好,还能看见更多的真实。

  如今的旅游景区,欣赏风景的心情早已经荡然无存,被嘈杂的人流、彻头彻尾的铜臭味、不够尽善尽美的卫生条件所冲淡。

  特别是此次前往凤凰古城,本以为我将遇见一个宁静、祥和、美好、静谧的古镇,可是展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个嘈杂而混乱的闹市,全然没有静听风声、细看流水的雅致,街道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导游在前面拿着旗帜,后面跟了一大堆的游客,这边一个团,那边一个团,有时一个景点能堆积四五个旅游团,导游声嘶力竭的声音此起彼伏,打破了古镇本该迷人的宁静之美。除此之外,人一多,地上的垃圾就跟着多起来,到处都是果皮纸屑,随处都是吃剩的残羹冷炙,极不美观。

  夜晚,一座座古朴的吊脚楼,被绚烂的灯光点缀得异常美丽,可从酒吧里传出的动感音乐却太飒风景,真不知道这些酒吧,为何能在古城里这般猖獗,本该如此文艺的所在,本该静静地思考人生的圣地,却被这些烂俗的酒吧,给破坏得淋漓尽致。凤凰古镇所有的美丽,都只能活在一张张无声的照片里,在照片中它才足够安静。

  我曾经去的西塘古镇,也有很多嘈杂的酒吧,一到夜幕降临之时,里面就叮呤咣啷闹个不停,再配上晃来晃去的霓虹灯,真有种失落感和沉重感,好好的古镇,被他们糟蹋了。

  我知道我改变不了现状,只得埋头走向更深更远的巷弄,在那些偏僻而人烟稀少的所在,我才能感受到古镇的美好,那种真正属于古镇的烟火气,那种品味遗失的旧时光的幸福。

  如今的古镇,太过商业化,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赚钱,完全没了原汁原味的古镇韵味,而全国上下的古镇,似乎都被商人占领,想要寻找到真正热爱生活与艺术的诗人、文青,就太难了。

  正当我望着灯火辉煌的凤凰古镇发呆时,一个酒吧前,两个男子正发生口角,不一会就动起手来,两边的朋友也帮忙拉扯,看到这搞笑的一幕,我居然流下了眼泪。

古镇散文随笔10

  古运河畔,杨柳拂摇,幽幽古院,美酒飘香。光鲜的小伙子,时尚的大姑娘,并肩坐字金黄的鱼摊前依依多情的垂柳,招呼着来往穿梭的游人。又深又长的古巷口,飞奔出一群嬉戏的孩童,阳光很柔和很妩媚地泻落在他们身上……

  这不是影视剧中的情景,而是古镇窑湾的缩影。色彩斑斓、缕缕幽香的古镇窑湾,是女娃娃口中的酸酸乳,是小小子手里的棒棒糖。

  有田皆水、无地不绿的古镇窑湾,是老爷爷脚下的金土地,是老奶奶手里的捕鱼网。

  旭日东升、飞檐带露的古镇窑湾,是小姑娘水灵灵的眸子,是小伙子红通通的脸庞。

  艳阳高照`古巷幽深的古镇窑湾,是爷爷杯中的绿豆烧,是奶奶嘴里的桂花糕。

  明月初上、温柔恬静的古镇窑湾,是父亲眼中的童话世界,是母亲梦里的妩媚红装。

  繁华入梦、桨声帆影的古镇窑湾,是乡村人心中的“小上海”,是都市人眼中的“神仙乡”。

  窑湾古韵,源远流长,散发着令人神往的幽香……

【古镇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1.古镇国华散文随笔

2.古镇行之古镇柳江写景美文

3.古镇杉洋

4.窑湾古镇

5.古镇励志句子

6.古镇老街作文

7.三河古镇

8.介绍南浔古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