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的距离效应散文
最近读唐诗,感觉人们对于熟悉的人和生疏的人,同代的人和异代的人在许多看法上,在心理和观念方面有很不相同的地方。
李白、杜甫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大诗人,这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已是无须争论的事实了。然而,在中唐时期,也就是与他们相同相近的的那个时代,他们两人的诗歌成就却并不被看好,甚至还受到某些人不公正的贬抑。其声誉大大不如王、孟和元、白等人。同为唐代大诗人的韩愈,写过一首名为《调张籍》的诗,就说到了这件事情。诗的开头四句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他在这里就道出了人们对李、杜诗文的不以为然的史实。这是一种似怪而其实不怪的现象。
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一种“距离”效应。距离过远或没有距离,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保持适当的距离,往往于事情有利。在熟人或亲近的人当中,因为距离近了,不易产生公认的实际上的特别优秀者。原因是熟了、近了,一方面往往容易掩盖一个人的突出和特别;而另一方面又往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缺点和不足。正如我的家乡一句谚语所说的:“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不说远的,就拿我们身边的现实来看吧。各级领导提拔干部时,提拔身边的人们所熟悉的人,议论总多一些,而从下面选拔或是从外地调入的,人们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也是“距离”效应的结果。还有,提拔机关干部时,有的往往碍于舆论而提拔不了。但变换个方式,把这个干部调到另一个部门,或是放到下面或远方所谓“锻炼锻炼”一段,让人们对其疏一段、远一点,再提拔时多宣传一些人们不知道的优点,往往就容易多了。这也是避免“距离”效应的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
有人会说,你这种说法不值一驳,一些人们身边的熟悉的`干部,不是被提拔重用了吗?是的,确有这样的事。但只要认真留意一下,有些干部提拔起来后,往往威信很低,群众不大买账。我在青年时代,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本地被提拔重用的干部,却在本地难以混下去。按理说,本地人熟,情况了解,很有利于开展工作。但事情恰恰相反,人熟了,他的好的方面人们知道了,而某些不正之处——哪怕是小小的,也被人们掌握了。所以,尽管见面可以打招呼,有的也不乏亲一热的,但信任度总是不高,对其安排布置的事情,总是随随便便,马而虎之。我们的聪明的上级组织知道后,只好给他调换一个较远的地方。那儿的人们不知底细,但相信组织,情况就大大不同了。我认为,这就是“距离”效应的典型表现。
【人群中的距离效应散文】相关文章:
1.距离优美散文
3.心灵的距离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