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父亲抒情散文
关于我出生的老屋,没留下任何实实在在的证据,在家人各自劳碌的那几年里,甚至没留下一张像样的照片,就像父亲年轻时的背影,只有在记忆里才能找到一些残缺的碎片,这些碎片也如庄周梦蝶一般,总让我醒来的时候不知身在何处。
老屋很沧桑,石头与土坯结合的产物。我没见过它新鲜时的样子,在我有了记忆的时候它就很老很老了,糊了厚厚的纸棚,纸棚与火炕挤压着,让空间显得很低,昏暗而温暖。大梁盘旋在纸棚的中间,一头很粗,一头很细,听说是哪个庙上的一棵有些年头的柏树,父亲戏言那是家里镇宅的龙头,可以阻挡一切妖魔鬼怪。
父亲是个很硬朗很高大的老人,我这样说似乎很不准确,那时候父亲并不老,可在我看来,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就像老屋一样不那么新鲜了。父亲是家里的老大,在父亲二十岁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奶奶去得很突然,特定的时期由于饥饿,吃了冰凉的白菜得了肠炎,送到医院的时候就已经不行了,那时候父亲在几十公里以外读书,听到消息的时候就连夜走路往回赶,走了一夜,可最终没能见上奶奶最后一面。在后来父亲病重的时候,父亲对此一直不能释怀。另一件父亲不能放下的是,奶奶去世后送人的四叔,很固执地痛恨我的爷爷,不肯叫我爷爷一声爸爸。父亲讲这些的时候,眼睛里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无助,让人一阵阵心痛。
生活的压力让父亲不是很乐观,我很少看到父亲笑,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父亲对我的宠爱。我是父亲最小的女儿,父亲下班后最高兴的事儿就是进屋子抱抱我叫我老闺女,然后吃过晚饭带着我去散一公里的步。那一公里的路程,父亲教会我背许多唐诗宋词,那一公里的路程,给了我童年时最大的幸福与满足。这些记忆甜蜜又有些伤感,我渐渐长成大姑娘之后,父亲就以他的教育方式对长大的女儿疏远了,其实也不尽然,也许是青春期的叛逆让我疏远了父亲,后来很多年,我再也没得到过父亲的拥抱,没听父亲温暖地再叫我一声老闺女。在父亲离去之后,那一公里的距离日渐清晰,如果可以拒绝长大,我宁愿让父亲牵着我的手永远徘徊在记忆中的一公里。
父亲很有学问,喜欢读书,博古通今,对我们几个儿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时候真是不怎么理解,觉得长大了能做个售货员就不错了,所以我们读书,是父亲逼的。父亲逼着我们读书,逼着我们考试考出好成绩,在我看来有些残忍。父亲的残忍不来源于打骂,随着我们长大父亲的语言变得越来越刻薄,把自己和别人攀比,把孩子们与他认为优秀的孩子攀比,那时候我就像一个问题女孩儿一样不停地和我眼中不近人情的父亲斗争,一直斗争到我小小的心灵筋疲力尽。直至后来兄姊们都上了大学,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小有成就,不能沟通似乎成了惯性,有些藏在我心里的话,就这么被我倔强地掩饰着,其实,我早就认为父亲是对的。
父亲不是一个完人,贫穷让父亲落下很多病根儿,比如爱财如命,接近于吝啬。一件衣服,几勺米,炒菜多放些油,都计较。可如今想起来,如果不是这么节俭,他如何让四个儿女把书读下来。父亲所赐予我们幸福生活的基石,常常被我们用自己的感受推敲并扭曲得面目全非。
父亲越老越脆弱,父亲怕孤单,怕不被人理解并且始终认为没有人理解他。这些感受在父亲生病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父亲一直念叨有个电视剧很好看,就是朱旭主演的《我们的父亲》,并且嘱咐我们一定要看,其实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这部电视剧我就断续看过,是一群儿女在父亲去世后对父亲种种不理解的愧疚,那时候我还是不能理解父亲的心情,我甚至觉得,人家的父亲要比我的父亲通情达理很多很多,仿佛我们什么都做到了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愧疚,可如今,我都没有勇气再看那部电视剧,我那脆弱的父亲,是一直对儿女的不理解耿耿于怀的,而如今,无论我怎么想宽容父亲的对与错,都已经做不到了。
父亲不是有钱人,但我始终认为父亲的遗产不比有钱人少。父亲把一点钱留给了后来生活在父亲身边的姨母,虽然有些生活细节不可能被我们所理解,但这足以说明父亲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最重要的是父亲在生命中拥有过爱情。父亲留给我的,是一大箱子古老的书籍,父亲说我爱读书,就留给我吧,这是父亲对我这个不懂事的女儿最大的肯定。然后我要下了父亲的3本日记,日记里记载了四年里父亲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的点点滴滴,有些像流水账,包括母亲几点吃饭几点吃药几点谁来看过母亲,直至母亲去世。我没有勇气经常去翻动那几本日记,昨夜酒酣,我是枕着它们入睡的,仿佛睡在爹娘身边,醒来,泪已沾巾。
呜呼,子欲养而亲不待!
【怀念我的父亲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7.我和父亲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