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了不得的南怀瑾
南怀瑾的书,我读的不少,像《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易经杂说》、《老子他说》、《中国文化泛言》等等。据我看来,当今真有学问者,南怀瑾也。有一个个体书贩也说:“南怀瑾的书好卖,有人一看见‘南怀瑾’三个字就买,都说这老头子学问大,字字值钱。”
我,就是属于“有人”中的一人。同事要去逛书店,我说,“给我捎几本好的。”朋友问:“什么算好的?”我说:“南怀瑾。”于是,朋友为我买回一本《历史与人生》,封面有南怀瑾老先生的照片,长袍竹杖、慈眉善目,照片下有先生文章的摘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真要做到‘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把皇帝的位置丢掉像丢掉破鞋子一样……孔子所标榜的人格的修养,到了这地步,那自然会真正‘坦荡荡’。”
仅此封面的照片和摘句,读之就如品甘酿。看看老先生白发红颜乐呵呵的慈容,我想,这自然是靠心灵的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书中向人们娓娓道来,讲述着历史与人生的哲理,令人叹服。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文人,让其同类敬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是文章要写得好,如今半瓶子醋到处挥洒者比比皆是,写文章像老先生在书中所引用的打油诗:“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前行七八步,八九十人推。”真正的大家好文章却屈指可数。写好文章自然是一种真本事,但仅写好文章也未必能令人折服,如南怀瑾所言:“一个文人,光是文章好,没有哲学修养,不懂科学,毛病就大了。所以光‘兴于诗’还不行,还要‘立于礼’,这个‘礼’就是《礼记》的精神,包括了哲学的思想和科学的精神。”读南怀瑾,有一种航天、航海的感觉,博大精深,深入浅出、广征博引,谈笑自如。正如他在自家客厅里的一则条幅:“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由此赢得了许多头衔——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师、禅宗大师等等。
在台湾,老先生的著作虽然不像三毛、琼瑶的小说那样畅销一时,但却是长销不衰、一版再版,广被老百姓所接受。有一段佳话:一对新婚夫妇互相赠礼品,新郎向新娘赠送一套《论语别裁》,新娘还赠了一套《孟子旁通》。
老百姓喜欢南怀瑾的书,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他的性格,即是典型的民族性格,臃容大度,不像有的民族,为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可以发生像十字军远征的战争,他们的文化,常常存在单一性,用南怀瑾的比喻,西方文化,是两个半苹果的文化(亚当夏娃偷吃的一个,牛顿看见从树上落下的一个),另外半个,记不得老先生说得是什么了。这种单一的文化延续到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权”,也得要别人什么模式。中国人则接受一切优秀的文化,不自封,不排外,在中国可以是“五教合一”,大家都来,排排座吃果果。老先生的学问是包容百家,所以也就独成一家,佛教、道教、儒教,乃至现代人流行的电脑,都取吸收的态度。其二,南怀瑾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嘴巴说,南怀瑾就是南怀瑾,用他爱说的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讲冯道,这个连欧阳修都骂他的人,南怀瑾却给予积极的评价。谈厚黑学教主李宗吾,(南怀瑾少时曾拜其为师)他说厚黑学教主并不厚黑,有一次他跟李宗吾借钱,借十元钱,李却给了他二十贯。
古今中外文化的滋养,造就了一个南怀瑾。南怀瑾告戒他的学生说:“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但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征服了自己的人,却常常征服包括英雄在内的许许多多的人。
以我看来,南怀瑾老先生当具圣贤的境界。
谁知,在《历史与人生》里,我突然翻到了老先生这样一句评述自己的话:“至于像我这种人,诗文学术,都一无可取之处。人,也未必做好,只好以蓬门陋巷,教几个小小蒙童勉强混混而已。”
呀!这就是南怀瑾。
老先生的了不得,原来如此。
霍金的传奇
听说,当代的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要到太空旅游了,他即将成为地球上第一个不用花自己的钱到太空旅游的游客。霍金预言,人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是人类的出路,地球人如果没有这样的高瞻远瞩,迟早要被某种疾病或者其他灾难毁灭。《TheUniverseinaNutshell》和《时间简史》一起,造就了一个伟大而完美的霍金。但霍金毕竟是一个身体残缺的人。1963年,21岁的霍金被诊断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之后病症加剧,如今,他近似于植物人。上帝给予了他一个残缺的躯体,却又赏赐给了他一个爱因斯坦式的大脑,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
比较起霍金来,身体健全的人们却恰恰是残缺的。地球人的思想长期地被地球上的.物质氧化腐蚀,已经是斑点缕缕,失去了原始的清晰。在老子的自然观里,要求思想境界非常高尚,也要求生命存在的物质环境要能够达到产生高境界思想,二者缺一不可。遗憾的是,人类要达到人人心行自然,几乎不可能。在物质环境达到产生高境界思想,而思想却未达到高境界时,社会将充满矛盾,就是现实境界。科学家比常人高明,就在于他们的思想境界与自然相对连接,霍金就是,霍金的胸怀里装载的是宇宙。而我们却没有,我们的胸怀里装载的是什么呢,是一份好的工作,是一个好的家庭,是一幢别墅,是一辆豪华的轿车等等。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胸怀里已经特别拥挤,因此我们也特别沉重,思想飞不起来了,人连一只鹰都不如,鹰的翅膀尚且可以翱翔在蓝天,而我们的“翅膀”却退化成为乌有,与地球上所有爬行动物同居,甚至与动物争夺着生存空间。
作为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想得比普通人更深远。他是在为一百年后,乃至为一千年后的人类生存而考虑———向宇宙星球挺进,寻找宇宙的新大陆。霍金就是这么一个人,他阅读阳光,也阅读阳光背后的黑洞。他看到了物质的存在,同时也看到了反物质的存在。逆向思维,是科学家的宝贵素质。年轻的霍金在得病之初,他驾驶的是他父亲的老式汽车,和他的恋人驱车山路,山上山下的风景极美,他驾驶得飞快,吓得恋人什么都顾不上看,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前面的路。而霍金不同,他左顾右盼什么都看,就是不看路。对他这种行为常人无法理解,而只有他知道自己的内心。经过了生命磨难之后的人,对生命的每一秒钟所享受的东西,是那么在乎和珍惜,看似超然,却为自然。
比较起霍金来,现代的人们太在乎利益的积累了,有了一套房子远远不够,还要购买第二套、第三套,其他的财富和利益也是一样,数量越多越好,质量越高越好,财富和利益多多益善,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尽量用利益装载得满满的。另一方面,人们忽略了源于自然和人为的威胁,比如地震海啸,比如战争……这些潜在的东西,有可能在顷刻间使人类福祉毁于一旦。
科学没有国界,真正的科学家一定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的大脑是在为整个人类思考,史蒂芬·霍金就是,他的理论一样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霍金不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他属于全人类。如何理解霍金,可以读一读《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这是霍金1976—1992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的结集,他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的理解,至今难以超越。
霍金的新观点产生了———人类应该到宇宙空间寻找自己新的居住地。如果不出意外,在某一个时间里,他要乘航天器到太空去观光了,可以肯定,他绝非一个普通游客。他本身就是人类思想的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