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旧忆散文随笔
小时候住在乡村,最美的念想便是过年了。临近除夕那几天,是最忙碌的时候,大人们忙着蒸馒头、炸果子、洗菜煮肉、布置家居,孩子们忙着添柴、砍柏树枝、试穿新衣。
除夕那天,家家更是张灯结彩,大人们燃上香烛,把最好的食品摆上供桌,虔诚叩头祭拜灶王爷及天地诸神。夜晚,燃起柏树枝,在噼噼啪啪的脆响中熬夜守岁,往往还未到夜半时分,我们这些孩子就撑不下去了,个个偎着大人打起呼噜。
到了初一,天刚放亮,各家各户的爆竹声未及停息,成群结队的孩子们便蜂拥而至,争相捡拾那些未燃的鞭炮。爆竹过后,便有穿戴一新的孩子们端着饺子、点心跟随大人给乡邻拜年。每到有老人的家庭,孩子们便在大人的指点下恭恭敬敬地为老人磕上一个响头,除了表示尊老,还有一层添福添寿的意思。村子里老人健在的家庭,是拜年者最多的地方,春节那天往往能收到很多点心和罐头,而慈祥的老人们总会拿出其中一部分,分给随行的孩子们,偶尔还会给个几毛钱的'红包。如此,孩子们常会乐颠颠地前往。
初一过后,各家各户便开始走亲访友,大包小包、肩挑手提的,山道上随处可见走亲戚的人群,相熟的打着招呼,询问着彼此的状况,一问一答中透着关切、拉近着距离。在我们老家,走亲戚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初二、初三多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成家的孩子拜望舅父的时间,这两天,若有特殊原因不能前往,老人们便会在门前不停地翘首观望,猜测着、担忧着,直至见到亲人面,那颗悬着的心才能安然。初四以后多是其他亲戚走动的时间。
走完亲戚,便临近元宵节了。人口多的村子常会组织起玩社火的队伍,人们涂上浓浓的油彩,穿上鲜艳的戏服,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划旱船,演艺人员都很卖力,常逗引得观众捧腹不止。
有几年春节,村里还有戏曲演出,在露天的戏台上、刺骨的寒风里,演员们唱念做打一丝不苟。《四郎探母》《卷席筒》《铡美案》《三子争父》《包公辞朝》……婉转的戏文,无不诠释着正义、弘扬着良善,小时候关于善恶美丑的概念大约就是从那时候的戏文中获知的吧,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那场景还清晰地定格在记忆深处。
【过年旧忆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1.旧忆
2.忆雪散文随笔
3.忆父亲散文随笔
5.忆一祥散文随笔
6.永忆母校散文随笔
7.舍忆诗集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