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那担水经典散文
土城古镇不是坐落在赤水河边吗!难道还担心吃水问题不成?是的,不会没有水,但吃水的确又是一个不小的问题。造成吃水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赤水河洪水肆虐决定房屋建筑必须修建在最高水位以上;二是地理环境条件制约着街道走向随地形上下弯曲。这人与水也就存在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吃水难也就成了古镇人千百年来自然而然的事了。
担水是土城人过去每天最日常的活动,这不“担水脚步‘磨玉’(土话)的石梯坎”足以见证古镇的历史。特别是天一亮,各家各户担水的人们,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大桶小桶,或挑或抬,川流不息,不约而同,来回穿梭在担水路上。好一派热闹景象。从小我就成了这担水大军的一员。
我记得小时候 (7~8岁)开始学担水是与姐姐一起抬水,起初是用小木桶,不过20来斤,一摇一晃,经百十米颠簸,水桶的水就只剩大半桶了。记得一次与姐姐一道抬水,为争多抬与少抬,我一赌气,撂下水桶与扁担就跑了,气得姐姐拗着水桶哭着回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学着用小水桶担水,一挑水不过30多斤,起初担水不会换肩,担起走不了几步就得歇一会儿。开始学担水时,脚步与水桶配合不一致,费尽力气回到家,水却荡出多半。劳动锻炼人,劳动还能增长技能与智慧,这是我从小担水悟出的道理。
土城人这担(旦)水真的不简单。它既是体力活,还得掌握技巧。百十斤水担在肩上,劲与水(重量)必须完美结合、梯坎高低与步(幅)大小也得充分协调。其次,手与桶绳、手与扁担的轻重、尺度也十分重要。再其次,个人有多大劳力,应选用多大水桶(挑半桶水不好挑),预计在什么地方休息,都是需要预先考虑好的,否则体力不支会把水打倒的。如果掌握好这些要领,担着水就会既舒服又轻快,有时还可从中获取乐趣呢!
我家在土城居住的二个地方,校本部和“文昌宫”都位于土城的最高处,垂直高差达百十米,可以想象担水之艰难程度。
在“文昌宫”居住,哪是土城镇最高的地方,挑水的地方在“赖子岩”。分三段路,先经“高石坎”到“场坝子”再到“赖子岩”。担一挑水来回至少得半个小时,如边走边歇,得花40~50分钟。按一天二人用一挑水,七口之家一天就得3~4挑水,每天担水的时间就得花2~3小时。
居住在校本部,担水只有二段路,虽比“文昌宫”近一些,但道路则是非常陡峭。特别是“月亮台”上到“地母庙”这段陡梯坎,徒步都会感觉“上坡脚杆软、下坡脚杆酸”,还不用说挑上百十斤一担(旦)水。此段路高差40~50米,坡度约45度,全是石梯坎,步宽、步高大约25公分。体力不好一口气是上不来的,有时想在中途歇一会儿,由于梯步太窄,水桶不易放稳,弄不好连人带桶都会摔滚到河边去。
住在“庙当门”中部的居民,也有选择从“堰沟坎”至“赖子岩”挑水这条路,可这条路虽近便,但却是一条十分陡峭艰险的小道。没有高超的技能和强壮的体力是不敢走这条道的。我曾经走过这条道 ,同时也领略了它的厉害。土城的先民为了生活、为了行走、为了吃水,竟然开凿辟踏出如此难以想象的——上天入地之途径。
土城人是以赤水河作为主要水源的`。
夏天河水上涨,水质浑浊无比,特别是“桐梓河”涨水,哪个水“白矾”都无法澄(正)清亮(土话)。说来你可能不信,有一年涨水,水又大,又特别浑浊,就连河中的鱼都沧死了不少。假如此时你下河洗澡,嘴巴周围就会附着一层泥浆呢!此时吃水怎么办?一是选择到小河去挑水;二是选择到“狮子沟”去挑井水;三是在河边挖沙井舀过滤水。要是小河涨水而大河没涨水呢,就涉水到河中央去挑大河的清亮水吧。
冬天,赤水河静静地流淌,看视没有污染清沏透底,但一细想,上游洗衣、洗菜、洗污物,下游吃水不正是吃的混和水吗!有时偶见上游码头飘来没有溶解的一段一段的大便,起初见怪不怪,过后也就习也为常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常常感到恶心。
当我慢慢长大后,也就是说“醒世”了,家中这担(旦)水,我就承担了下来,每天不需要大人说,水缸总是满满的,有时白天耽搁了,再晚也得下河挑水将水缸装满。夏天也不用再吃“白矾”澄(正)过的水了,咱有得是气力,不是跑到小河去挑清亮水,就是到“狮子沟”担井水,要不就到河中央去挑干净水。
在这期间,不是号召学雷锋吗!不是提倡助人为乐吗!不是辅助军烈属吗!说真的我还真是样样都做。我外公家后边有一军属刘大娘,他的儿子在云南当兵,小名叫“火儿”,女儿又出嫁了,家中剩下老俩口。平时吃水都是花钱请人担,我知道此事后,在家乡的那段时间,他家的用水基本都是我在负责。街坊四邻办事用水,我就组织一帮同龄人,负责挑水。此外,对孤老家庭和下街敬老院还不时主动帮助担水。你说担水是不是也很有乐趣!
我离开家乡后,我家担水的担(旦)子就落在了五弟身上,每年回家探亲,免不了与五弟争先恐后、相互追逐把担水作为一种娱乐,直到家中用上自来水。
土城这担(旦)水陪伴我渡过了在家乡的青少年时光,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它给我锻炼的机会,它让我磨炼了意志,它使我增强了体力。
现在土城人早就告别了吃水难的年代,担水成了一去不复返旧事,可能担水的扁担和水桶也成了稀奇之物。但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忘记,那些印着童年脚步的梯坎和哪湿渌渌的担水巷道。永远不会忘记担水人群嘻哈打笑的动人场景。
【过去那担水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说过去经典散文
4.看那过去作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