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中秋情浓故乡经典散文

时间:2018-05-31 16:18:07 经典散文 我要投稿

月满中秋情浓故乡经典散文

  入秋以来,秋风萧瑟,天气渐凉,塞外的草原山城在萧萧的秋风轻抚之下并没有颓废之情。老虎山、白泉山上的树木依然翠绿娇艳。一阵秋风飘然而过,树叶沙沙作响,不经意间,一片树叶轻轻离开树干,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随风而去,葬落在马路中央。一位少女轻轻的俯下身子,把树叶捧在手中央,仔细端详,树叶是那样的丰润厚实,绿里透黄,一道道纹理排列的整齐有序,左右对称四散开来。

月满中秋情浓故乡经典散文

  少女仔细端详了片刻,芊芊细手随风一扬,树叶又飘落在了马路中央。一会儿,树叶便粉身碎骨,形状不同的镶嵌在马路上,尽情释放着最后一点生命绿色,化为尘埃,等待着下一季节的来临。

  在这个娇艳、落叶纷飞的季节。既有夏依依不舍、泪流满面的背影,又有秋不可阻挡、古色苍笼的神采。对与秋的美丽赞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士都用自己的方式赞美秋天。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中这样写道:“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秋天是一个多么令人赞美和眷恋的季节呀!

  秋天之所以这么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不仅在于秋代表的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还在于秋天的节日里,我们有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那就是南方桂花、北方月饼飘香的节日——中秋节。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每个节日都有自身的由来。无独孤陋寡闻,对中秋节的来历,在久远的记忆里,也曾听父亲给讲过一二。毕竟时光已为久远,在记忆的深处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可供追寻。

  中秋季的来源,文献里有好多不同的记载,按照百度词条的记载,中秋来源有三: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在这一节日不断演变发展过程中,还演绎出了好多的传说,像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

  一个节日之所以让人难忘、回味无穷,不是因为节日本身如何如何,而是节日当中所蕴含的时光记忆、亲情友情。其实,一个再伟大的节日,也是时光的普通轮回,二十四小时而已。

  每到月圆中秋,文人墨客描写最多的就是诉不尽的思乡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一首诗歌中,可谓是把这种思乡之情可谓描写的淋漓尽致。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年年过中秋,岁岁奔团圆。拉开时光的记忆,矮矮的土屋前,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手举月饼奔跑在院落中央。院落外不远处,是庄户人家用来堆放庄稼的厂面。每到中秋这个时候,也是农村比较忙碌的一个季节,田地里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每家每户都忙着把地里的庄稼拉回来堆在厂面里。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四轮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牛、骡子拉车。没几天,厂面上就堆起了一个一个小山丘,有金黄金黄的莜麦、小麦;有黑红黑红的胡麻;有土黄土黄的粟子……

  那时候,幼小的心里恨死这些庄稼了,如果不是这些庄稼,父母亲就不用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可以早早地打月饼了。现在想想,幼小的心灵是多么的童真可爱,就像童话里的故事。

  走在山城的街头,虽然还没到中秋季节,但是马路两侧卖月饼的吆喝声已经不绝于耳,门口堆满了各色各样的`月饼箱子,吆喝声最多的是丰镇月饼。儿时的这个时候,记忆最为深刻的也是月饼,一年之中,除了过年以外,中秋节就是孩子最向往的节日,因为到了中秋节,就可以吃到月饼。孩子们整天数着指头盼过中秋节,八月初一、初二……盼啊盼,等啊等,终于等到了“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那一天。

  记忆当中,在中秋节到来之前一个月的时候,田地里不忙的时候。村里的父母亲就会竭尽所能、搜肠刮肚地买黑糖、称白面开始做月饼。由于家里没有烤月饼炉子,只能是去不远处的亲戚家烙。我也会悄悄的跟随着前往,看着月饼师傅倒水、倒油、和糖、揉面,包馅,卡模。母亲则把月饼小心翼翼地端出屋外,把月饼放在铁锅上。父亲边吧嗒吧嗒抽着大(da)烟,边看着火炉。一顿烟的功夫,开始“翻”、”挪“月饼。很快,月饼白中泛出黄花,变成了红彤彤的圆形状,并发出诱人的香气。父亲一边将烙好的月饼拿出放在一个瓦盆里,一边重新放上母亲端来的月饼继续烙。

  我站在火炉旁边,屏气凝神,馋得直咽唾沫,多么希望我先能吃一个吃啊。可父亲就是不肯破这个例,原因很简单,数量有限。烙完后,母亲则把它藏起来,放入大缸里,以保持湿润不干燥,专等中秋节这晚发分。

  到了中秋季晚上这一天,我就会期盼着圆圆的月亮早早升起来。当羞答答、慢腾腾的圆月依上树梢时,我不断的询问着父亲月亮上的兔子在哪里、嫦娥在哪里、桂树在哪里?怎么看不见……注视的久了,真还看到圆圆、皎洁的月盘里真的有一只兔子在里面来回晃动着。

  母亲则会把尘封已久的西瓜、苹果、大月饼切成几个三角形的块,放在盘子里,端在院中央,供月亮,一家老小就这样在圆月的夜色里,在院子边的老土屋下,或蹲或坐,摆起闲谈,你接一句他又抢说一段,热热闹闹。

  过了一会,母亲则把供完月亮的盘子端回土炕上,一人一份的分给我们。父亲则会说:“看看,西瓜是不让月亮吃了一口,我仔细一瞅

  ,还真有一个口子。”

  手里拿着湿湿、软软的月饼,沉甸甸的,心情像挣到黄金一样厚实。中秋之夜,这是一年中极富诗意的日子,锄头、木叉和水桶,还有数不完的家当,一并融入到了圆圆的月亮之中,酿出浓浓的团圆之情。

  聊到后来,最初的话题又绕了回来。父亲说到,“天不早了、睡觉吧!明天一早还要上田了,别人家庄稼地里都没啥东西了,就剩咱家的还没拉回来,趁着天气好,一口气拉完得了。”我手里捂着一块没有吃完的月饼,快速转到被子里,蒙住头,竟然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月饼也不是什么稀罕的食物,几乎天天都可以吃到月饼。进入八月后,市面上的大小店铺都会涌现出卖月饼的身影,月饼也各式各样,有混糖馅的、有水果馅的、有冰糖馅的、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价格也高低各不相同,从一元五一块一直可以飙升到好几十元一块。但面对市面上眼花缭乱的月饼,手捧一块,塞入嘴里,虽然也很酥软,可总找不出儿时的味道来,甚至也没有了当初盼十五吃月饼的欲望,细细想来可能是没了当时的味道、月饼里没有了亲情

  有时候,吃东西就像是在回味一种记忆、一种亲情。即使再有味、好吃的东西,没有了记忆、亲情也会索然无味。

  团圆莫使酒杯空,暖暖慈心老父情。如今,这种一家人坐在土屋下话圆月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份含满农家气息的聊天氛围,随着我们的长大,渐渐地消失成久远的记忆。日子慢慢好过起来,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渐次搬出了蜗居在田园村头的土屋土院。父母在我们的成长中,日渐衰老。对于中秋节的期盼,对于圆圆的月饼的渴望,逐渐被丰富起来的瓜果梨枣,鸡鸭鱼肉消磨得没有了渴望与激情。

  月满中秋,情浓故乡!

  再有几天家乡的月亮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亮堂、月圆的时刻。记忆中父母亲又望着月亮,轻轻的把月饼、苹果切为四块,嘟囔着,先供月亮,后吃、后吃。

【月满中秋情浓故乡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时光荏苒,豆包情浓经典散文

2.月满中秋爱情美文

3.月满西楼随笔散文

4.月满西楼的散文

5.经典散文:故乡何处

6.淡出故乡经典散文

7.故乡小河经典散文

8.故乡经典心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