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乡的童年记忆经典散文
家乡的景致在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是有分量的,各自都有对家乡不同的情怀,哪怕同一处景色,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时间给人留下的印象也都有不同。
低旧的矮房,成群的孩子,被老辈人独轮车轧过的青石路呈现出一道深深的车痕, 这些都填满着我的记忆。那时候大人们都在忙于生计,少有如今这样管孩子的,一大群孩子围在一起玩耍,有时为了一个看似好玩的游戏忘记吃饭,甚至忘记回家都是常有的事,大人们总是隔着老远就张大了嘴巴叫唤着孩子回家,这难免就会挨骂,但玩时确实快活。小镇的邻居们都很和睦,大家遇事都会相互帮衬着,早上起床就可以隔着围墙打招呼,每日清晨去菜市买菜遇到的大多都是熟人,大家相互致安,查看各自的菜篮子里都买了些什么,聊到欢时往谁家门口随意找个小凳坐下拉拉家常,所有人脸上都挂着微笑。
我的家乡位于皖西腹地的一个小镇上,镇子不大,有一条长长的街道,我的家就在这里,这是住在小镇边缘人们来往镇中心的必经之路。东西分布的街道不算太长,东边住着的都是那时叫做端着铁饭碗的人家,西边多数都是生意人,有着将近20年繁华的西街各家门面都摆着不同的买卖,为首的布店在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是响当当的万元户,街东边设有供销社、信用社(现在叫银行)等各式公家的产业。东街让我最有记忆的就是我童年上过的幼儿园,一道老式的铁门,一排红砖瓦房,隔出三、四间教室,屋里摆着很多蓝色的小板凳,拐角的茶几上整齐摆放着许许多多的搪瓷茶缸,这是给小伙伴们午间喝水用的,无用时候就拿来玩耍,那时侯上幼儿园没有什么玩具,这个搪瓷的茶缸的确给我和小伙伴们增添不少娱乐的花样,这也是我最早启蒙的学堂。在供销社的边上一排两层木质小楼,这是供销社当年的销货门面,很是宽敞,且比平常百姓的房子看起来高大,有人说这是解放前的地主家,我觉得这应该是上世纪供销经济下的优越产物。供销社的对面是信用社,小时候大姨在这里工作,家里人总是习惯带我过来玩,信用社是存钱的地方,基本的安保还是有的,到顶的铁制栅栏只留着两个很小的窗口供客户办理业务,因为我自小瘦小灵活,这便给我的进入留了有些方便,对座的两张桌子上压着厚厚的玻璃,上面全都是票证,但最吸引我的还是桌子上的那部手摇式电话,无数次都想趁着没人摸一下,学着大人的样子大声的要个什么单位,但总是胆怯不敢去碰,生怕被我摸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好笑。
儿时的小伙伴很多,大家都住的很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大家除了分班级基本都没有分开过,那时候经常男孩玩的就是打弹珠,拍纸牌,推铁环,还有用铁丝和自行车链条零件儿制作成简易的火石枪,皮点的孩子就上树掏鸟蛋,然后就地支一个锅台,随手捡一些干柴烤着吃,其实也就是烤着玩,谁也没有吃过那东西。女孩们要么就是跳皮筋,要么就是摆一排座位学着老师的样子给更小的娃娃们玩上课,有时候男孩子在地上爬累了也会坐下来玩一会,那时候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游戏一群孩子们也能玩一整天,实在很有意思。
时隔多年,如今的小伙伴都已各奔东西,偶尔回到家乡走进熟悉的街心,却已感觉不到儿时的'味道,自西往东走上一遍,遇见的也都是些父辈的邻家,少有年轻的人的身影,或许都还在外闯荡吧。西街已看不到我儿时那样的繁华景象,往东走,各家的门板都紧紧闭着,显得冷清,不少邻居已经搬到了城市,街中仅剩的就是些旧的院落还在那里,而今都已长满了杂草,供邻居们放置杂物使用,闭上眼似乎仍能看到一群群孩子围在院子门口玩耍,男孩们趴在地上,女孩们灵巧的翻着花,踢着鸡毛跟牙膏皮制作的毽子,想的好玩的地方总还不想睁开,生怕眼睛一睁所有的景象都再也找不回来。尽管好像发生在昨天,但却再已回不到那个时候,再不舍也只能在记忆里慢慢回味了。
朴实的街道,成群的娃娃,憨厚的邻家,残旧的院落,夕阳下三三两两的人群,成就着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每个人都有家乡,有故事般的童年,无论你身在何处,官居几品,儿时纯洁的记忆都会深深印在脑海中。哪怕只有泛黄的照片,童年的时光都是难忘的。
愿小伙伴们如意,愿家乡的人们安乐,这便是此刻我最想表达的意义。
【致家乡的童年记忆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7.童年的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