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人生是非经典散文
多年前在一个乡镇工作的时候,和一位老领导谈到为人处世这个话题时,听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感觉受益匪浅,就铭记在心。后来才知道是清代学者金缨所著《格言联壁》中的句子,前句讲的是严于律己,后句侧重的是宽以待人,确实是一句至理名言,于是就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多年来一直坚守不忘。这样一路走来,在曲曲折折、是是非非中,感触最深的是,如此一语,说来轻巧,做起来却并非一件易事。
静坐常思己过,是为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高境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恒过,然后能改。”要改过必先知过,而知过的前提是深思熟虑。静思己过,需要最多的是独处,或静坐,或静卧,或静立,或漫步,不带任何任务,没有任何压力,避开任何干扰。这时候,一个人从外观上看静若止水,内心世界却是最活跃的时候。往日里耳闻目睹的一些人和事,便会一点一点浮出水面,像影片中一些回放的慢镜头,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人和事,冷静判断其中是非曲直,进而分出善恶美丑。这个过程中,你充当的往往不是旁观者,而是以一个受益者或受害者的身份,凭个人好恶进行评判,感情色彩自然很浓,或喜,或忧,或恨。久而久之,你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渐渐分出个经纬,或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或者怀着一颗冷漠的心,或者怀着一颗仇恨的心,受善念或恶意左右,或为善事,或施恶行,在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印记。然而,跳出其中,回望其里,在纷繁多变的角色转换中,有谁能为自己定个位?是主角还是配角?是正面还是反面?是主动还是被动?或者说,是对还是错?是利还是害?是功还是过?这一揽子问题,你能张口回答出个子丑寅卯,才算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像我们常说的“心里有数”。有句俗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辨明了是非对错,才有可能扬长避短,在正确的选择下画出完美的轨迹。
闲谈莫论人非,同样是为人修身养性的一个高境界,但是做起来比静思己过更难。静思己过,过多的'笼罩着一种主观色彩,是一个内心世界矛盾斗争与梳理的过程;莫论人非,却过多的受制于闲谈的环境、对象和主题,是个人主观意识与客观因素翻来覆去碰撞的结果。
李国文先生在总结嘴巴的功能时,有句话很经典:人有一张嘴,作用有二,一是说话,二是吃东西。这“吃东西”是生理需要,不吃就无法维持生命,就像俗话说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而“说话”则是表达需要,只要有意识,一般要选择适当方式说出,让人知道你的想法和意图,“闲谈”便是其一。闲谈的环境、对象和主题随意性很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甚至突然得让你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有时难免手足无措。当然,有一些闲谈纯属闲聊,漫无目的的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借以打发时光,想必“聊天”一语就源于此吧。但是,言谈话语中,一旦有了话题,有了对象,这“闲谈”就另当别论了,有时候还真成了议论人非的“闲话”了。有这样一句诗:“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说的就是闲谈议论人非的后果。两人窃窃私语,三个五个一簇,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说的都是闲谈的场面大小。闲人越多,场面越大,扩散的渠道就越多,波及面就越宽,造成的影响就越大,可是一旦出了事,这参与闲谈的闲杂人等,又分别成了新话题的主角,让别人论起是非来,有人难免成为罪魁祸首。有时候,被你说三道四的人正巧赶到现场,让你下不了台是小事,弄不好要扇你个响嘴巴,让你长长记性。
处在闲谈之中,如果你是个好事者,这主角绝对非你莫属,别人听得越认真,你就讲的越带劲,甚至添油加醋、夸大其词,让人真假难辨,可你压根就没想到,你这拿不到桌面的“长项”,早已成了他人的话柄。换做常人,或者说一些正直的有良知的人,遇到这种场面,走又走不得,说又说不得,难免局促不安,即使不好意思走开,也多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全不往心里去,散场的时候,最多是摇摇头付之一笑。当然,也有些容不得拨弄是非的人,三下五除二踢散了你的场子,弄你个脸红脖子粗,但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己过也好,人非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过错。自己错了,能及时发现,静心反思,不但可以避免错上加错,而且“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蹈覆辙。别人错了,选择适当方式予以提醒,帮助改正和弥补,不失为一项“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善举,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还是那句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闲谈人生是非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2.利害与是非散文
4.闲谈聚会经典美文
6.品味人生经典散文
7.人生杂谈经典散文
8.人生感悟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