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古道散文精选
转山古道(散文)
史光荣
自横岭关到狮子铺,再往前走,就到了岔路口转山。
转山是一座山,更是戳站在山西晋南三个县交汇地方的一座路标。
因一山属三县,绛县、闻喜、垣曲,山顶有一块三角形的界碑,是1997年冠国务院名竖立的,是三个县的分界点。转山下面的村子也因山而名叫做转山,是个地名,属绛县冷口村管辖。
转山是道古衢,走过转山,有两条古道直通古老的垣曲县城。
一条是绕着转山一路往前,直走三五里,便到了闻喜县的马家窑村,沿着路旁的十八河曲折绕行,又三五里便到垣曲县的上官,再下行就直通古道驿站皋落城。过去是一条可供车撵行走的古道,陆路可通河南济源,水路可达偃师,是潞盐南运,跨过黄河,直通中原的重要通道。直到现在,垣曲县的自然博物馆镇馆宝物,仍是从黄河古渡济民渡附近出土的一级珍贵文物店下样,它是宋代销售潞盐的盐商们,行规自律打造的三个店下样中的其中一个,另两个分别设在安邑、汉口(今冷口)。自古出垣一条道,这条古道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太多的喧嚣,随着道路的拓宽改道,昔日繁华的古道印迹早己荡然无存,只留下一段凄凉的传说。
另一条古道,则是直穿转山这个古朴的小山村,沿着崎岖的小道,爬上高耸的转山,从坳口下去,就可直达垣曲的闫家池,再下去就是东西峰山、刘张、坡底等古老村落,直通垣曲北山一带。时光如梭,岁月沧桑,这条淹没在山林中的村间古道,更多的`是挑夫们在山路上穿梭,坡道上用厚重石板铺就的小道,历经多年风霜,早已磨下步履深重的印痕,虽早已弃置不用,任凭风雨洗刷,但仍可辨别出不一样的痕迹,嗅出残存的余味。
简陋古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诉说着千年垣曲的风花雪月。
深秋时节,寒风瑟瑟。
我们一行向着转山峰顶,拨开山道两边的荆棘乱草,去探寻被岁月的风尘掩没的古道。
山谷的秋风呼呼吹着,追逐着我们攀登的脚根,肆虐地撕扯着我们的衣襟,像无数条毛毛虫无孔不入地钻进袄袖里,钻进领口里,横冲直撞,浸蚀着我们的肌体,考验着我们的毅力。到了半山坡上,野风更是裏卷着山坡上的残枝落叶和飞沙走石,无情地拍打着泛红的脸庞,那种麻嗖嗖的生痛,更是无奈,像裸露着胸怀光着膀子去面对,更能体会到昔日挑夫们讨生活的那种坚强,那种不屈,是多么的可敬。
从闫家池村原有的峡谷一直往后走,凌厉而险峻的古道时隐时现,断断续续,时而平缓宽阔,可供车马行走,时而崎岖收窄,猛然凸起,只可侧身通过,石头、石板铺就的山道,还有人工凿修过的痕迹,历经多年风雨洗礼,仍然光滑自然,在雾茫茫的山上,仍然发出幽幽的光泽。
古道两边,是杂乱无序的野刺、荆条、藤条和野葡萄等,伴随着众多叫不出名字的乱草,疯狂的挤占着古道,使千年古道变成人迹罕至的野山坡,彻底归隐在山林中而难睹真容,我们一边用棍子挑着挡路的杂草,一边探寻者昔日古道的印痕, 从散落在古道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印辙,拷问着过去,拷问着自己。
到了坳口,再翻下去就是转山小村了,那一段古道更是羊肠小道,早已隐没在群山之中了。
坳口处,竖立着三县交界的三角界碑,分别指向三个县的版图。
站在坳口,望着三个县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村落,我试想着昔日鸡鸣三县的盛景,想着昔日挑着重担,牵着毛驴走在这条古道上的挑夫们,千里走单骑,三个县中,大概都有他们的亲人。
他们的艰辛,他们的喜乐,大概连他们的后人都不一定知道;他们的挫折,他们的无奈,也只有这条古道历历在目,默默无语。
这个坳口,这个转山,这道慢慢古道,不知接纳了多少南来北往的宾客 ,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雪月,演绎了多少悲欢传奇的故事。
到了1941年的5月,日军侵占了中条山,冷口到垣曲的古道驿站住满了日军。
这个坳口,成了日军重兵把守的隘口,横岭关上的炮兵阵地直接对着转山、马家窑、闫家池的崇山峻岭,对着一道道雄险的隘口,昔日的必经之地成了战略要塞,昔日繁华的商贸古道,被无情的炮火所阻隔,马家窑、路家沟、桥沟、转山、闫家池、东西峰山等一个个古道上的制高点,都变成了守卫中条山的立足点,战壕遍地,到处是抗战的疆场,无数英烈血洒古道,累累白骨见证着拼杀的惨烈。
一条古道,壮怀激烈。
一道风景,浓妆素裹。
古道探寻虽然迟了,但我们终究来了。
山上的枫叶鲜血般地红了,灌木丛的叶子也半黄半青,寒风吹过,枝飞叶舞,极目远望,层林尽染。
拨开残枝枯草遮盖着的千年古道,那种青石缝里渗漏出来的幽光,像一位历经沧桑、风烛残年的老人,弯曲的小道,就是那写满脸庞上的皱纹。
又起风了,凛冽的寒风席卷着古道,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思和惆怅。
千年古道,明年我们再来看你。
【转山古道散文精选】相关文章:
1.小重山·古道边
2.古道西风胖散文
8.古道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