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冬至养生的文章
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为此阳光网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冬至养生的文章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冬至养生的文章篇一
今年冬至是北京时间阳历12月21日,这一天,饺子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桌上餐,至 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相传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寒冬,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饥寒交迫、衣不遮体,还有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的他老人家就想出了一道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膳,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冬至前后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因“娇耳”与“饺子”谐音,以后人们称“冻耳朵”为“饺子,也有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的。为了纪念仲景“驱寒娇耳汤”之恩,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捏饺子吃,从此就形成了这种习俗。
1.什么是冬至?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共360度,耗时1回归年(365天5小时49分),每隔15度划分一个节气,共24个。与清明节一样,冬至亦有“活节”之称,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具体日期不定。古代文献有较多记载,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冬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向北回归线转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正如明·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汉书》还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冬至过后,还有“数九”之说(每九天为一个九),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此时的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
2.冬至前后为何要进补?
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方这一天在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气血归于五脏六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民谚讲:“冬季进补,上山打虎”也充分说明在此时段进补的重要性。传统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至时阳气收藏于至阴之所,而冬天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肾脏当令,此时阳气不足的人们容易犯困,有“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之说。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元阴是指阴精,元阳是指元气),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乃至衰老的全过程,所以冬至前后对于体质偏颇的人们适当的进补温热的食物或药物益肾助阳最为适宜。
3.冬至前后如何进补?
自古就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 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具体来讲:
3.1气虚: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补当益气,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生脉饮、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3.2血虚: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当补血为主,选用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龙眼肉、乌鸡等。
3.3阴虚:常见症候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补当滋阴,可选用大补阴丸、参脉饮、参杞蜂王浆、六味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
3.4阳虚:常见症候有面色皑白、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纳少便溏、舌淡嫩、脉沉微细等。补当助阳,可选用桂附地黄丸、鹿茸口服液、龟龄膏、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牛羊肉等。
另外,服用补药还须注意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虚弱、胃纳呆滞、胸脘满闷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胃药物,如陈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类以健脾助运。进补以自身最大吸收为益,适可而止,不可盲目偏执一方,最好寻求中医师的具体指导,亦可配合“灸一灸”,将节气、艾灸和药物三者结合,更好地温经散寒,补肾助阳,提高抗寒和抗病能力。总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平为期,方能“奉生者多”,为来年春天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一个“藏”字了得!
冬至养生的文章篇二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易选用高钙食品。
在中国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冬至一阳生”说明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节气。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易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老年人、女性都应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养生的文章篇三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我国北方大多有吃饺子的习俗,那么冬至的饺子该怎么吃呢?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但不会再包药物馅的饺子,即使选用温热性的食材为馅料,也难以达到防止耳朵受冻的效果。要不冻耳朵,还是给自己戴好围巾帽子,用衣物给耳朵保暖靠谱一些。
就吃羊肉馅儿的?
饺子馅多种多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不过在冬至这天吃的饺子,大多数人会选择羊肉馅的。理由是羊肉性温热,冬至吃可起到温阳作用,帮助机体驱寒,还有温养脏腑的作用。的确,在大冬天应适当多吃些温热性的食物,如韭菜、大葱、牛羊肉等动物类食物,有助于温阳保暖,利于养生。不过,若本身就有“上火”的情况,则不宜过度食用温热食物。要判断“上火”与否,一些小症状有提示作用,如舌红、舌苔黄或黄厚、黄腻、口唇干燥、咽干咽痛、口渴、口疮、鼻流黄涕、便秘、烦躁易怒等,有这些情况时最好少吃或不吃羊肉馅饺子,以免火上浇油。当然,是不是上火还是医生的诊断最可靠。
一定要蘸醋吃?
醋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可帮助降脂、降血压,吃饺子蘸醋也可起到调味、解腻的作用,不过患有胃溃疡或胃酸过多的人则不适合吃醋,以免使胃酸增多,刺激胃肠黏膜,加重溃疡。另外,有的朋友吃饺子时习惯蘸酱油或辣椒油吃,这则是不大健康的,配酱油会让人摄入额外的盐,不利于心脑血管健康;而辣椒虽然能刺激发热,但属于辛辣刺激之物,并不适合寒冷干燥的冬季,也不适合阴虚体质的人食用。同理,就生蒜瓣吃饺子虽然过瘾,但也属于辛辣之品,对于有胃病的朋友们来说,还是少吃为妙。
“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记住,饮酒请适量,即使配饺子也不例外。过量饮酒不仅会刺激胃肠道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头痛、无力等身体不适,而且还会对肝脏造成较大的损害,这是因为酒精需要经肝脏代谢解毒,大量的酒精会给肝脏造成负担,导致酒精肝、脂肪肝甚至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饮酒前最好先吃些东西,不要空腹饮酒;饮酒前半小时喝点酸奶或牛奶对保护胃黏膜有益处。
原汤化原食?
饺子汤属于溶解了淀粉的热汤,可以促进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帮助消化。不过,饭后喝汤难免会导致过量饮食,因此可改为饭前喝汤,一小碗即可;若吃完饺子感觉很饱了,就不必再喝汤,以免加重胃的负担,导致胃部饱胀、坠胀不适。
【冬至养生的文章】相关文章:
冬季养生文章精选04-03
冬季如何养生的文章04-03
冬季美食养生文章04-03
冬季养生小文章04-03
关于冬季养生的文章04-03
关于冬至的文章04-01
冬至养生句子05-05
冬至养生短信11-24
冬至的养生方法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