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者存美文欣赏

时间:2022-11-21 10:56:40 美文欣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默默者存美文欣赏

  默默者存,什么意思呢?就是少说话,近乎无言,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得以长久生存。

默默者存美文欣赏

  “文化昆仑”钱钟书,字默存。据说是他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发现儿子口无遮拦,天生一副惹是生非的禀性,便特地给他取了个“默存”的字,意思是要儿子管住自己的嘴巴,以免招来口舌之灾。真是知子莫若父,殷殷厚望可窥一斑。

  “默默者存”语出《汉书·扬雄传》:“且吾闻之,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挐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

  从思想上来讲,杨雄的这番话是源自道家。“炎炎者灭”、“隆隆者绝”、“位极者宗危”,那么,如何才能长久呢?只有“自守者身全”、“默默者存”。

  默默者存,是吾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上帝给了人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要人多听少说。《菜根谭》云:“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路。”斯言诚哉!

  口乃心之门,俗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三国时期的名士杨修,恃才傲物,聪明绝顶,在曹操手下当主簿。常常自作聪明,先是与曹操猜“碑辞”、猜“阔字”、猜“一盒酥”(这些都是小游戏,曹操还不至于将他置于死地),接着,曹操梦杀侍卫,杨修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丞相非在梦中”,戳穿了曹操的阴谋。最后在前线作战时,说破“鸡肋”含义,让士兵整装待归,曹操终于以扰乱军心为由将其处死。

  杨修之死,就是因为他不懂“默默者存”之理,聪明反被聪明误,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相反,三国魏末隐士孙登,却是一位深谙“默默者存”之道的高人。生逢乱世的孙登,为了不与司马氏强权同流合污,他洁身自好,隐居苏门山,夏天则编草为衣,冬天则披长发自覆。好读《易经》,常抚弄一张独弦琴,怡然自娱。他性无喜怒,有人故意将他投入水中,欲观其怒色,谁知他出水上岸,却大笑不止。孙登不与人言,尤擅长啸。司马昭听说孙登的异行,派名士阮籍去拜访,与之语,皆不应。阮籍行至半山,一种奇迹发生了,忽听山中啸声,悠远清旷、响彻人寰,“如《萧韶》笙簧之音,声震山谷”。

  “竹林七贤”的另一位名士嵇康,跟孙登游学三年,临别时,孙登告诫嵇康:“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嵇康从此佯狂醉酒,即使说话也是“发言清远,口不臧否人物”,但最终还是未能忍住,当好友吕安惨遭陷害时,他挺身而出,口诛笔伐,为其作证,终被司马昭所害,临终时作幽愤诗,诗中有“昔惭柳下,今愧孙登”两句,后悔当初不听孙登诤言。

  孙登的无情、默言,是一种长期修炼的结果,是以冷漠无言对抗血腥的现实。而阮籍、嵇康二人若能学得孙登的沉默,长啸于山林,或可得其天年。所以,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在《赠送张叔和》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喟:“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默默者存,是吾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溯其根源,它是中国几千年专制政治下的产物。试想,在封建专制下,当说真心话是当局不容,说违心话是己所不愿时,只好明哲保身,选择沉默。

  一个国家要有活力,要有生机,恐怕还是多些话语才是,尤其是在当今的和谐社会,更应如此。和谐社会的为政者,必先要有“包容”的气度,对各种思想,乃至异端,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

  在我看来,和谐,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而是善待不同的声音。否则,无论如何提倡“畅所欲言”,都只是一句空话。

  默默者存,于我国度而言,可谓至理名言了。但是,这样的至理名言,今天思之,多少让我心生一丝悲哀。什么时候,这样的处世哲学才能消亡呢?倘得这一天,那社会必然又是一大进步了。

  其实,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的同时,早已发出了另一种呼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默默者存美文欣赏】相关文章:

破风者美文欣赏11-28

默默默默爱情美文03-30

真正意义的赢者美文欣赏12-07

关于冬之舞者的美文欣赏12-09

乐花者寿美文欣赏03-26

默默的念你 偷偷地想你美文欣赏12-09

经典美文欣赏12-09

经典的美文欣赏12-06

经典美文欣赏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