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1
这一周又读了一本龙应台的书,《《亲爱的安德烈》》。
刚刚拿这本书就看到“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句话印在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觉得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后来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安德烈士想拥与一个成人应有的'自由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有着巨大的差异,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不满和疑惑。
自由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那些东西?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不断使人堕落。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是每天都听不到父母的唠叨,无忧无虑地去享受生活
是的,每人都想要自由,尤其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似懂非懂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控制自己呢?我觉得应该不多,毕竟自控能力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认为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又会不会给自己的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呢?有责任心的人都会说不。
我自己父母给予我的自由还挺多的。父母该给我们自由的时候会给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渐渐增长父母也会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
在我看来安德烈也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能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乐趣。
这本书或许能为一些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矛盾的家庭有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2
爱是不存在隔阂的,别让亲情成遗憾。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最大的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做为儿子的安德烈慢慢随着岁月成长,自然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自己的思考,有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和抱负,他的生活圈——那也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进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渐渐平淡了。
做为母亲的龙应台显然慌了,因为她发现曾经和她无话不说的儿子,变得对她几乎无话可说。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希望能借此走入十八岁儿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的——过的好还是不好?
龙应台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她的18岁,住在一个偏僻、穷困、只有一条窄马路的海边渔村。白衣黑裙,准备考大学,对阿波罗登月、中国文革一知半解,外边的世界对于她来说不存在。她的儿子80后,生活在德国。他的18岁,踢足球,在酒吧和朋友聊天、准备考驾照、去旅游和学中文。音乐和美术对龙应台来说只是知识,不属于内在涵养,自然有对追求美的贫乏和对生活艺术的笨拙。而安德烈在舒适、有教养的家庭长大,网络给予其丰富的知识,艺术和美的熏陶也唾手可得。
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生活习惯、个性发展、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学习其中的是坦诚和爱。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收获了巨大的幸福。
对于此我感到羞愧,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书本,课外习题等等充斥着我的生活,我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即使有接触也没什么话题。是啊,并且是两代人的差距,或许我们可以和同龄的人聊几个小时,但绝不会和父母谈心。
我明白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想要表达的意思,或许有很多的人觉得自己和母亲之间有着很大的代沟,觉得自己和父母无法沟通,可是相信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有人说距离可以抹掉一切,但我觉得距离抹不掉的是亲情,那份爱是不存在隔阂的,下一刻,请带着爱去理解你的家人。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3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习。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习。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4
前一段时间出的一本新书《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女士与其儿子共同完成的。
读完后,感触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不羁灵魂,不是龙应台女士对于儿子直接大胆的提问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绽放出的异彩。
而是一句话。
安德烈问她,在她离开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读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记住。
对于前两者,龙应台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仅三字,完美地表现出她非同一般的气度个性,高度冷静的心,清明的`眼。
对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如何评价自己往往被俗人认为是最令人关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坚定自己的信念,笔尖永远对准心中的方向,笔杆和脊梁一样挺直,宁折不屈,更罔论会写些博读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记住自己时,文字氤氲出的袅袅暖烟。
“有一天,你也许走在伦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许是一阵孩子的笑声飘来,也许是一株紫荆开满了粉色的花朵在风里摇曳,你突然想起我来,脚步慢下来,然后又匆匆赶你的路。
可是正因为有最终的灭绝,生命和爱,才如此珍贵,你说呢?”
不知道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是否有些许不甘,酸楚,哀伤。毕竟,离世的人们,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当中,而岁月的冲刷,使这些记忆不可避免的像泛黄的牛皮纸一样蜷曲,最终碎裂,一片一片渐次脱落,最终,在之后的之后,化为虚无。
但我深信,作者写完整段话后,只余释然。
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位置。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静默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龙应台以她的豁达与优雅,给了这个问题最动人、最美丽的答案。
之后,只要你偶尔想起我,也便足够。我愿化作那无拘无束的风,吻去你的泪水,你的伤悲。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经典句子大全12-09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9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9-27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15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27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04-18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4-13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4-03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6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