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母亲读后感400字

时间:2022-11-25 21:34: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400字

  母亲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为此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一些高尔基母亲读后感400字优秀例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400字

  高尔基先生的这部小说,再现了当时社会工人生活的现象,和自甘堕落者与寻求真理者的不同。在亡夫前的符拉索娃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旧社会对妇女的歧视与不公,在亡夫后的她身上体现出的则变为一位仁慈的母亲,更是一个敢与面对真理的人。

  而她的儿子巴威尔,则更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不为生在贫民区而自甘堕落,而是去寻求自由的所在。他也不负母亲的期望,不会像在他身旁的青年们一般只会喝酒睡觉,他不甘过这种被资产阶级奴役的日子,这也正是革命热情的所在,对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有着莫大的关联,而正因为如此,才能唤起广大民众的认同。

  当母亲感觉到巴威尔变得跟周围的青年们不同的时候,并且意味到儿子已经献身给一种神秘而又高尚的组织后,她的世界也逐渐从原来的暗淡黑暗中摆脱出来,和儿子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他们共同学习,因为巴威尔说过:“我们必须懂得,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样痛苦?”在文中有一段曾叙述了巴威尔向母亲询问她有什么高兴的事情的时候,母亲只是悲伤的摇了摇头,但同时却又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既悲又喜的新鲜情感,悲的是对过去几十年自己苦难的生活的自怜,喜的是第一次有人谈及她自身。她只觉得一缕温暖温和地抚慰着她那千创百孔的心。而正是因为这一句暖人贴心的话,让母亲开始向往儿子所从事的这一神秘事业所带来的新的世界。

  而文章的另一亮点则是巴威尔与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之间无限的情谊了。他们之间那种纯真的友谊,那种没有猜忌的对待,那种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携手并进的步伐,都是我们身在现当代的人们所企望的。当时,对自由的向往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凝聚起来。文中也曾提到过,巴威尔与他的朋友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外国工人阶级的新闻。他们总会因为远在异国他乡的革命斗士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勇敢地同政府与地主、农场主而公开地声讨而热烈地欢呼,像孩童似的快乐。他们的呼喊声能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播到那些他们所不认识的同志们耳畔。在这种情感的冲击下,他们把许多人都融在了一起,也感动了母亲那苍老的心,虽然她并不老,可生活的苦难却早已将她推向了衰老。

  虽然巴威尔因为他所从事的事业对那些统治阶级的人极为不利,所以两度入狱。但母亲却继续着儿子的事业,他们现在只想将全世界的苦难人民团结起来,唤醒他们沉睡的心,呼唤他们别在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

  在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号召大家罢工,推行八小时工作制度的时候,巴威尔与他的朋友们都不惧怕那些权势在握的权贵们,他们用自己的感悟与号召力举行了示威游行。虽然部分人们依旧惧怕那些权贵的势力,在镇压下退出了游行,但巴威尔一行却依旧将游行进行到底。虽然后来有几人被捕,但却丝毫动摇不了他们的决心。权贵惧怕的就是这种人性的复苏。在巴威尔往厂里散发传单的时候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看完这本小说后,我心中都无法平静下来,似乎还有些恨自己没出生在乱世。每个人心中都需要这种不平静,让想要利用民众的居心叵测之人无法得逞。让所有逼迫人们无法平静生活的人们知道,没有谁可以被奴役。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400字篇2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

  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400字篇3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叫《母亲》。这应该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文章一开头,就说“我”的妈妈去世了,当时,“我”才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刚看到这里,我就觉得他们兄弟俩好可怜。办完丧事后,父亲一个人回了一趟老家。回来时,带回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们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就是不叫。“不叫就不叫吧!”看到这里时,我本来以为,后妈会扇“我”一巴掌让“我”叫她妈妈。可是没想到,她竟然说不叫就不叫吧。让我这个读者开始对她有了些好感。在后面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叫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把她堵在校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还经常踩着凳子去擦照片上的灰尘。看到这儿,我觉得这个后妈脾气真好,“我”在向她示威,她还不生气,如果换作那些脾气不好的人,早就把“我”打了不知道多少回了。她却不一样,脾气好的很。有一回,“我”在玩的时候,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到了,当场就晕倒了,醒来时,我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路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可得好好孝顺啊……”读到这里,我已经被她感动了。这不是她亲生的孩子,可是,她却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的对待他。回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她一直把我背着。以后的许多天,她不管是见到谁,总是一个劲儿的埋怨自己没看好孩子。好像一切过错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在于她。没过几年,自然灾害就来了,为了生活,她把自己的亲闺女给嫁到内蒙古去了。

  当年,那个小姐姐才十八岁。那一天,父亲看小姐姐穿的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说:“留给她弟弟穿吧。”看到这,我实在是佩服这位妈妈,为了让非自己亲生的孩子不挨冻,就让自己亲生的孩子挨冻。这是多么无私啊。在车站,她一句话也没说。在车子开动时,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回家的'路上,她一直在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好人家好啊,好。”我觉得,这个妈妈在安抚她那一颗心。她是母亲,送走自己的亲生孩子,为的是两个非亲生的孩子。“我”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眼泪直往上用,“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她。她哭了。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和委屈,都在这一声“妈妈”中溶解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母爱时无私的,文中的妈妈,为了两个非自己亲生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把她远嫁到内蒙古,只是为了省粮食。

  我们应该好好关心一下自己的妈妈,不管是亲妈还是后妈。母爱都是一样的。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400字】相关文章:

高尔基《母亲》好词好句好段12-09

关于高尔基母亲好词好句好段12-09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04-08

关于高尔基《母亲》读后感12-09

高尔基励志名言12-09

写给高尔基的信12-30

高尔基的名言警句12-09

高尔基的经典名言大全12-09

高尔基名言大全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