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卓越,成就于竞争的节律创业故事

时间:2022-12-09 09:33:33 成功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成功、卓越,成就于竞争的节律创业故事

  渴望成功,追求卓越,必须掌握好竞争的节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業與人生的雙贏。

成功、卓越,成就于竞争的节律创业故事

  很多人喜欢在企业管理中拿三国说事,却很少有人提及东吴的奠基者孙策。其实孙策创业,势如破竹,有很多方面可以做为创业者的镜鉴。假如没有孙策,也许就没有三国鼎立的故事。孙策英年早逝,令人遗憾,也给企业家们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渴望成功,追求卓越,必须掌握好竞争的节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業與人生的雙贏。

  孙策创业称霸命陨一箭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字伯符。孙坚阵亡,除了一个传国玉玺,并没有给孙策留下什么基业,连其生前的兵马也被袁术扣留。十七岁的孙策挑起了孙家的大梁,后来重新招募的人马又被地方豪强偷袭,自己也差点送命,只好再次投奔袁术。孙策在袁术手下遭人白眼,私下伤心地落泪。然而,孙策痛定思痛,从袁术处借得"兵千馀人、骑数十匹"杀回江东。他既做统帅,又为将领,带兵冲锋陷阵,东征西杀,所向披靡,一时威镇三江,地连六郡,夺得大片江东土地,为吴国的形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当曹操得知孙策强盛时正与袁绍逐鹿中原,无暇顾及,长叹一声:"狮儿难与争锋也!"促使两家结为姻亲。

  孙策声势大振,自霸江东,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派人到许都求皇帝封自己为大司马,曹操不许。孙策就怀恨在心,调兵遣将,准备攻袭许都。有一个名叫许贡的吴郡太守,与曹操素有勾结,派人给曹操送信,要曹操早作准备。送信人在渡江时被孙策的防江将士抓获,孙策看到这封信后就把吴郡太守杀掉了。但是这位吴郡太守的党羽还在,有一次他们与孙策相遇,一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颊。孙策的箭伤不轻,但还没有生命危险,如果能够按照医生的吩咐,静养百日可望痊愈。但是孙策血气方刚,雄心勃勃地做着征讨曹操的各项准备。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道士于吉"蛊惑人心",孙策力排众议"怒斩于吉"。孙策心急气躁,脸上的伤口又让他痛苦不堪,当他看到镜子里自己的形象残不忍睹时,拍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不治而亡,时年二十六岁。

  霸业初成的孙策竞死于自己的不能自制,令人叹息。首先,在对曹操的战略部署上师出无名。孙策纵横江东,归附者甚众,即使要一股作气,与曹操一决雌雄,也应当顺应民意,做好政治动员,仅仅因为没有得到大司马的虚位就兴师动众,未免太意气用事。其次,对许贡的处置过于随意。孙策在初战江东的时候,还是能够礼贤下士的,例如义释太史慈。但是在所向皆破时就不一样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我划线。孙策的母亲吴夫曾劝过他:"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孙策目空一切,难免树敌过多。再次,对于吉的斩杀则是天怒人怨。孙策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他没有理由把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于吉只不过是一个道士,平日能够替老百姓看些病,因此受到了一些人的拥戴,孙策就认定人家是妖言惑众,没有把他这个当世英雄放在眼里,心胸过于狭窄。

  如果说孙策命陨一箭是偶然因素所致,那么其盛怒伤身而亡则是人格畸变的必然结果。孙策受伤,有当世名医华伦的弟子在吴,给予了精心的治疗。华伦的徒弟明确告诉他"箭头有药,毒已入骨。若怒气冲激,其疮难治。"如果孙策能够安心养伤,再派人把华佗找到,就可以药到病除。但是孙策为人最是性急,恨不得即日便愈,将息到二十余日就坐不住了。这时候他又听到曹操谋士郭嘉说他的一句闲话,更是怒不可遏。郭嘉对孙策的评价是"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这是否属于敌手的心理战不得而知,却正好击中了其要害。孙策按捺不住,遂不待疮愈,再议出兵:"匹夫安敢料吾!吾誓取许昌!"然而这时候他已心力憔悴,他的母亲看到他后就流下了眼泪:"儿失形矣!"一向自负的孙策竟无法面对现实,精神上的崩溃使他再也无力战胜箭伤。

  市场角逐莫忘竞争节律

  孙策之死其实更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猝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工作过劳,忽略必要的休息,很有可能成为猝死的隐患对象。应当承认,知识更新、产品换代、市场波动,竞争加剧,节奏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企业家都不能等闲视之;但是与市场环境变化有周期一样,竞争主体的生存也有自己的节律。追踪前者的周期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无视后者的节律也将不堪重负。

  我们知道有一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存在,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白任何事业的成就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线性发展的。对这种周期律的自觉利用就是把事业波浪式地向前推进,张弛有度,从而力争跳出那个历史周期律。也就是说,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之后,不妨稍作整顿,养精蓄锐,以便取得为新的成功。这并非裹足不前,而是为了避免急于求成的各种弊端。孙策之死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急于求成,过早地提出了问鼎中原的目标。孙策在江东的崛起,除了他的英勇善战之外,客观上是由于当时社会的主要力量都在逐鹿中原,无暇顾及江东。孙策可以说是钻了诸家豪强混战的空子,后来虽然具有一定的问鼎中原的实力,毕竟立足未稳,急需要巩固政权。连年战事不断,需要与民休息。时年又遇大旱,在这个时候想与曹操决战,达到"迎汉帝"的目标,显然过于仓促,难免诸事皆不顺心。

  尽管自己开创的事业自己情有独锺,也不能自己时时处处居于主导地位,始终唱主角。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就需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发挥别人的长处。发挥别人的长处就意味着在特定的时空里让别人处于主导地位,从而让事业在整体上始终充满生机。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就要勇于承认自己在精力与能力的发挥上有涨落,从而有所依让,有所借重。孙策人称小霸王,年轻气盛,处处争强好胜,"怒斩于吉"的背后与其说是不信邪,不如说是不服气,"见官民俱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乃勃然大怒"。无独有偶,当时有一个叫作高岱的学者对《左传》很有研究,孙策看到他也有很多崇拜者,同样也是"恶其收众心",把他"请"过来杀掉了。所以有人下了个结论:"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这不仅名声不好,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对事业的开创,无端的为自己增加了更多的对手,更加无助。

  在创业中创业者的灵魂作用无疑非常重要,创业者应当充分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体现也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即使自己知识渊博,是个通才,也有个劳逸结合的问题。孙策无疑是一个驰骋疆场的青年英雄,在与刘繇的对垒中,《三国演义》有这样一段描写:刘繇背后一人挺枪出马,乃部将于糜也,与策战不三合,被策生擒过去。策拨马回阵。繇将樊能见捉了于糜,挺枪来赶。那枪刚要搠到策后心,策阵上军士大叫:"背后有人暗算!"策回头见樊能马到,乃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发现其已被挟死。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孙策是何等的英勇和威风。正是因为有这种豪气,孙策没有把箭伤放在心上,但是在箭伤面前,他不愿意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他个人所具有的非凡气质无法创造生命的奇迹。

  心身和谐成就基业常青

  作为竞争的主体,无论是个体、群体还是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到自身节律的限制,只有当主体处于自身各种节律的最佳点,根据客观环境的周期适时而动,才有助于事业的健康发展。客观环境的周期变化是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各种节律的特点适当调整,把各种最佳点运用地恰到好处,每一步都能够趋利避害,踏到点子上,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必然中获得自由。

  首先,养成科学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创业激情保持在最佳状态。近年来,不少企业家因健康问题在事业有成时而撒手人寰,与三国人物孙策的英年早逝同样令人惋惜。比较典型的代表是2004年11月7日,被称为"胆大包天"第一人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逝世。应当承认,这样的企业家也是成功者,面对未竞的事业担子同样很重,但是他们同样也有自己的血肉之躯,需要合理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劳逸结合。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内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期、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期以及以33天为周期的智力波动周期。企业家不能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根据各种周期科学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必要的。劳逸结合,对创业激情给予一定的抑制,有利于克服躁动或者盲动的倾向。这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心理健康。由于繁重工作压力的存在,孤独是许多企业家强烈的内心感受;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常常会使一些企业家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因此有少数企业家产生了厌世心理,有的采用极端的方式寻求"解脱"。如此看来,坚持科学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不可被创业激情所异化。

  其次,统筹安排人才梯次,使团队骨干的成长呈良性循环。企业各种人才的表现的确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在确定三年任期的情况下往往有"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心态。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有一个知识老化的问题,还有39岁、59岁现象之类的弊端出现等等。这些周期性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例如设置合理的期权等等。反过来说,利用这样的周期统筹安排人才梯次,用若干周期的交叉避免单个周期的大起大落,扬长避短,就有利于团队骨干的进退呈现良性循环。孙策其实也有自知之明,他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说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只不过他这时候做出的人事安排,对于他个人的善终已经是太晚了,如果他能够早些对孙权等人委以大任,自己表现的"洒脱"一些,自己也不至于心力交瘁;如果善于用人,把道士于吉交由其他人处置,自己也不至于承受那么大的精神压力。

  再次,勇于挑战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員工队伍充满活力。创业者不仅要安排好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也要关注一般员工对工作和生活的正确处理,使他们的工作都能够处在各自周期的最佳点。这就不必把员工的工作与私人生活視為零和遊戲中對立的兩方,把工作本分之外的热情视为异端。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员工的业余生活越充实,工作起来越有效率、也越有创意。因此不妨鼓励員工追求工作以外的人生目標,在辦公室工作以外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当然,创业者也要不断地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避免现有体制机制的僵化形成惰性。任何体制机制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比如一个体制开始是以创新的面目出现的,充满活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显露了出来,形成了新的惰性,于是它就成了需要改革的对象,这时候就需要忍痛割爱,打破平衡,以便在整体上焕发新的活力。例如华为集团的"工号文化",以"工号"表现员工的创业身份在创业初期有利于产生激励作用,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按工号论资排辈的惰性,一些老员工作为"公司贵族"坐拥丰厚的期权收益和收入,"缺少了进取心",所以华为就鼓励7000多名8年以上工龄的老员工"先辞职再竞岗",每个人都以崭新的面目出现,此举对于其基业常青无疑是有益的。当有更多的员工创业热情不减时,管理者也就有了劳逸结合的自信。

  孙策之死的前车之鉴不仅是一个个人保健的问题,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竞争的节律,从而取得事業與人生的雙贏,这足以让人们警醒。

【成功、卓越,成就于竞争的节律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徐福记大陆成功记创业故事05-12

成功创业故事04-07

成功创业故事05-10

农村养殖成功创业故事-农村养殖创业成功故事04-12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04-04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04-09

女人成功创业故事04-09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04-08

外国创业成功故事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