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励志大道理简短小故事
想必很多小伙伴都会时不时地想要找一些励志短篇小故事大道理来看看,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包含大道理的励志简短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励志大道理简短小故事(一)
我是一名纽约城的出租车司机。你要是问我,昨天早饭吃的是什么?我可能已经不记得了。但有一件事情,是那样的奇妙,至今仍然使我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早晨。我正在街上开着车,耐心地寻找着乘客。这时,我看见一位衣着考究的男人,从街对面的医院出来,向我招手,要搭我的车。
“请带我去加西亚机场。”他说。和平时一样,为了解除车上的寂寞,我和他聊了起来。他的开场白很普通:“你喜欢开出租车吗?”这是一个很俗套的问题,我便给他一个俗套的回答。“很好,”我说,“我靠这个挣钱,有时还能遇到一些有趣的乘客。但如果我能得到一份周薪100美元以上的职业的话,我就不开的士了。”
“哦。”他哼了一声。
“你是干什么的?”我问他。
“我在纽约医院神经科上班。”我们稍稍聊了几句,汽车就已经离机场不远了,我想起了一件事,试着想请他帮个忙。
“我能否再问你一些问题?”我说,“我有一个儿子,15岁,是个好孩子。他在学校里功课很好。我们想让他今年暑假去夏令营,但他想要一份工作。而现在人们不会雇用一个15岁的孩子,除非他有一个经济担保人———而我却做不到。”我停顿了一下,“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请你给他找一份暑期打工的职业,好满足他的愿望。”
他听了,沉默着,没有说话。于是我开始感到,提这样的要求,似乎有些欠妥。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医院里有一份差使,现在正缺一个人。也许他去很合适。让他把学校的记录寄给我。”
说着,他把手伸进口袋,想找一张名片,但却没有找到。“你有纸吗?”他问。
我撕了一张纸给他,他在上面写了些什么,然后付了车费走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那天晚上,我们全家围坐在起居室的餐桌旁,我从衬衣口袋里掏出了那张纸。“罗比,”我兴高采烈地对他说,“你可能找到工作了。”他接过纸,大声地念着:“弗雷德·布朗,纽约医院。”
我妻子问:“他是一名医生吗?”
我女儿接着问:“他是个好人吗?”
我儿子也疑疑惑惑地说:“他不是开玩笑吧?”
第二天早上,罗比寄去了他的学校记录。过了几天,也没有什么回音,渐渐地我们也就将这件事淡忘了。
两个星期后,当我下班回家时,我儿子高兴地迎着我,给我看一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弗雷德·布朗,神经科主任医师,纽约医院。”信上要求罗比打电话给布朗医生的秘书,约好时间去面试。
最后,罗比终于得到了那份工作。周薪是40美元。他愉快地度过了那个难忘的暑假。第二年夏天,他再次去这家医院工作。但这一次的.工作要比打扫房间、做清洁卫生的杂工复杂多了。
到了第三年,他又去了那家医院上班。渐渐地他爱上了医护这份职业,干得相当出色。
后来,罗比考取了纽约医科大学。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毕业后,他拥有了自己的私人诊所。我们全家———包括罗比自己在内,都没有想到,就因为当年到医院里去做了几年杂工,会培养起他一生对医护工作的兴趣,并且一帆风顺地取得了好成绩,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有人会说,这是运气。我也同意这种说法。但这件事可以告诉你,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好机会。然而,好机会往往源于很普通的事情———即使普通得只是发生在出租车上的一次谈话。
励志大道理简短小故事(二)
1988年,日本和美国两个商业代表团先后来中国访问,在参观时,中国政府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在中国商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一个是郑州的亚细亚商城,另一个是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
郑州的亚细亚采取军事化策略,以逐鹿中原,拿下华北,进军华南,个个歼灭的战术,在不到3年的时间,通过你死我活的竞争,攻城略地,在中国名声大噪。
浙江的义乌与之相反,他们在中国第一个采取敞门纳客的策略,在小城内建了8000多个摊位。希望经营同类产品的外地商家来义乌同台竞争,也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利税、物流均占全国第一位。
两个地方,两种方式,都取得了成功,可以说,都有经验可谈。然而当通知两个代表团的时候,他们都以时间仓促为由谢绝了其中的'一个,日本人谢绝了浙江的义乌;美国人谢绝了郑州的亚细亚。
当时,人们以为日本人崇尚武术,想顺便去嵩山少林寺;美国人崇尚浪漫,想顺便去杭州的西湖。
两年后,人们才从国外零星的资料中得知,日本人之所以去郑州的亚细亚,是因为他们把《三国演义》的谋略用于商业后,发现结果并没有理论上预计的那么好,他们想从亚细亚找点依据。美国人之所以去了解义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亚细亚的那一套,他们认为,战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商业经营是让对方也有钱赚,军事理论与商业理论根本上就是对立的。
在商业领域,消灭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变成朋友。就像义乌小商品市场那样引来自己的竞争对手,组成大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对方在有钱赚的情况下自己赚更多的钱。实践证明,那种在零售行业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人,没有一个是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亚细亚销声匿迹,义乌小商品市场日趋红火的原因,当然也是目前在世界十大零售商中,美国占了六位,而日本一位都没有的原因。
励志大道理简短小故事(三)
1919年夏天,当时正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教的林语堂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他在清华只申请到“半个奖学金”,即全额资助的一半——40美元。听说此事后,胡适主动对林语堂说:如果你回国后到北大教书,我们每月可以补助你40美金。不过,这只是胡适口头的承诺,双方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
得到胡适的承诺,林语堂非常高兴,不久,就乘轮船去了美国。然而,林语堂的运气实在有点背,还在船上,他的夫人廖翠凤就患了急性盲肠炎,到达美国后不得不动手术。在美国开刀住院得花许多钱,他们所带的那点盘缠根本对付不了。林语堂只好给胡适拍了一个电报,请求帮助。很快,胡适就寄来了500美金支票。读完哈佛的课程,林语堂夫妇又到法国教华工识字,工作了一年,然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当时,清华那半个奖学金停发,林语堂在法国挣的钱也快用完,他再次拍电报给胡适,希望北京大学寄点钱来。不久,胡适又寄来了1000美金。
1923年,林语堂通过了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考试,回到祖国,他受聘为北大英文系教授。进北大,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胡适,但此时胡适已请假南下养病。于是他找到北大代校长蒋梦麟。林语堂真诚地感谢北大这些年对他的帮助,蒋梦麟大吃一惊,他告诉林语堂:北大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资助计划。林语堂终于明白:胡适是用个人的钱资助自己。
上面的故事是邵建在《瞧,这人》一书里讲的。胡适没有在任何场合张扬过这件事,连在日记里都没有写过,晚年的林语堂却执意予以披露。林语堂说:这件事,已经深藏在我和我太太的心中40多年,虽然那笔钱,我们慢慢地还上了,但是,我们永远记得胡先生对朋友的这份“无声援助”。
我查了胡适的简历,他是在1917年从美国归来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1919年的时候没有出任行政职务,只是在上一年的3月担任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的虚职,他以普通教授的身份要求林语堂回国后到北大教书,不过是为了放一个烟雾弹,让林语堂相信每月40美金的资助的确出自北大官方,而非他个人。胡适知道:林语堂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如果让其接受自己的资助去美国留学,他内心里肯定会非常不安;一旦把这种资助说成是官方行为,林语堂就不会再有什么顾虑。
善不分形式,只要不损害施善对象的利益和尊严就值得我们敬重;但胡适施善时不图任何虚名,千方百计让感人的真相隐身,生怕给别人带来心理困扰,这样的善无疑抵达了一种更高的境界,称得上是一种大善。
【励志大道理简短小故事】相关文章:
有大道理的简短小故事04-03
励志的短小故事04-05
有大道理的短小寓言故事12-09
短小的励志哲理故事12-09
高中励志短小故事04-08
短小励志英文故事04-04
短小的励志英文故事精选04-08
幽默短小励志故事04-08
经典励志简短小故事精选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