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创业人物故事

时间:2017-06-19 13:48:12 励志人物 我要投稿

励志创业人物故事

  创业考验人的意志,那些成功的创业人物充满励志,你了解他们的故事了吗?下面阳光网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励志创业人物故事,一起来学习吧。

励志创业人物故事

  励志创业人物故事一

  想去旅游?点击鼠标或者打个电话就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种各样的旅游路线,住宿、景点门票都有人帮你解决。于敦德创办的途牛网就为驴友们提供了这种预订服务。

  因为酷爱做网站,想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事业;又因为喜欢旅游,他在这个市场看到了更多商机。于是,于敦德的创业就从做旅游网站开始了。2006年,他25岁,跟几个合作伙伴一起创办了旅游产品电子商务网站途牛网,卖起了旅游路线。网站每年的成长速度颇佳,高达300%;2010年,公司的年销售业绩已经接近4亿元,这一年,他29岁。

  对于敦德来说,做网站早不是件陌生的事儿。早在东南大学在读期间,于敦德在学校网站"先声网"做过一段时间,就在那时他跟现在的COO严海峰相识并成为搭档。"在校期间其实挺爱折腾的,也作过一些创业尝试,但都不是很成功;那会儿根本谈不上创业,但能体会到赚钱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于敦德初创业时就体悟到将一块硬币掰成两半花的重要性。

  2004年,23岁的于敦德加入有六七个人的创业公司博客网(现名为:博客中国),担任技术总监,负责产品和技术,亲身见证了Web2.0的崛起。博客网的起起落落又告诉于敦德,"创业型企业业务模式要单一,把一项业务做扎实很重要。"这也是途牛网今天深耕细作在线旅游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敦德说,只做旅游路线预订,做深做透就是一种成功。

  一年后,于敦德又加入另一个初创型公司育儿网担任CTO。在这家网站的经历也让他对做行业网站有了更深的理解。尽管帮助育儿网做到了行业内网站第一名,但于敦德却始终感觉育儿这个跟年轻妈妈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行业,不应该是这位七尺男儿的最终归属,他希望能在自己喜欢的行业有所展现。

  "创业过程中其实交了很多学费,交的学费越多,学的东西也越多。"于敦德半开玩笑地说。毕业后的这段经历让于敦德意识到"类似博客、社区等通用性网站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赢利模式也不易快速确立,竞争相当激烈。"与之相比,垂直性网站若好好经营,比较容易有所作为。

  这就是于敦德当初选择行业类入手的原因。那段时间,几位朋友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想在富有很大想象空间的旅游行业寻找创业机会。于敦德也对旅游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更看到了中国旅游市场有着1万亿元的总规模,并且每年保持着10%的增长速度。创业项目确定之后,几位合作伙伴筹备了几十万元人民币作为网站的启动资金,招兵买马、开发产品……花费半年时间建立网站,并取名为"途牛网"。说来挺有意思,"图牛"曾是于敦德当初离开博客网时开设的个人图片博客,后来直接更名为"途牛",作为创业公司的名称。2006年10月,途牛网启动时,于敦德25岁。

  刚开始,途牛网并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于敦德走的第一步棋便是不断完善景点库。他还清晰地记得网站起步阶段的艰辛,大半年的时间,于敦德的主要工作便是带领几名员工人工完善景点库。"最初的4万多个景点几乎都是那时一个一个手工添加进去的,其中也有网友的参与,这为途牛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续工作都建立在景点数据的基础之上。"于敦德说。当时的途牛网更像一个社区。

  2007年,公司开始考虑,是做社区网站提高流量卖广告,还是通过卖旅游产品直接赚钱?为这事公司内部曾经出现过意见分歧。经过严密的分析和以往的从业经验,于敦德选择了后者,直接卖产品。理由是:卖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大,并且内容容易放大。做公司就得考虑盈利,于敦德当时还把"尽快赚钱"放在首位。紧接着便是成立呼叫中心,马上做在线旅游产品。

  途牛网把旅行社的旅游路线搬到网站上,采取按效果付费的形式打消传统旅行社的顾虑。盈利模式很简单,为旅行社提供旅游路线预订服务,驴友跟旅行社签订合同后,途牛网从中抽取一定服务费。

  跟携程、艺龙等卖酒店、机票产品不同的是,于敦德只卖旅游线路;跟传统旅行社门店销售模式的区别又在于,他们是以"网站+呼叫中心+旅游线路"的方式展开业务。这就是于敦德为途牛网寻找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景点库基础之上,途牛网又开发出拼图和路线路两个产品。于敦德解释说,拼图其实就是网友根据喜欢的旅游主题组合景点,把文章贴上,然后利用景点选择器选择景点即可。所谓的"线路图"便是做游记的工具,网友把每天旅游行程中涉及到的景点选择出来,组成一条旅游路线,"这个旅游线路便成为途牛网的雏形。"于敦德娓娓道来。他说,"投广告+消费者口碑"是宣传的最好方式,所以做好用户体验是根本。

  "最初曾经考虑过卖户外用品,但由于对这个行业不了解,最终还是转向了在线旅游路线产品。"于敦德说。那时在线旅游才刚刚起步,占整个旅游市场的规模也不大,跟酒店、机票预订等旅游产品相比,旅游线路产品预订的竞争压力会小很多。途牛网决定在线路线产品网站时,鲜有类似的网站存在,这让于敦德等创始团队看到了更多希望。

  在途牛网最艰难的时候,几百万元的天使投资让于敦德渡过难关。当被问及拿到资金做了什么时,于敦德半开玩笑地说:"发工资!" 2007年时,途牛网的市场开始慢慢扩大,这时他们已经有30多名员工了。"2008年下半年,尽管有金融危机,但途牛网却很幸运。"于敦德显得略微轻松一些,因为他们成功获得戈壁约200万美金的融资。有了这笔资金,于敦德终于可以放手升级呼叫中心了。除此之外,他们还改进业务运营系统,培训业务人员。度假产品的研发、市场推广需求资金的方面太多太多。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于敦德越来越发现"创业初期,大家没有服务经验,信息不对称,跟客人沟通效率低"."做好网站,关键还是做好老客户,而'人'的因素是关键。"他总结道,"做旅游路线预订,关键是要让客户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在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都要下大工夫,这样才能赢得众多的回头客。"于敦德说。

  2009年,途牛网开始设立自己的旅行社,直接跟消费者签合同并收取一定费用。这一年他们还拿到了DCM等近千万美金的投资,有着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途牛网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途牛网的销售额度呈现300%的年增长速度。他们除了新开旅行社之外,又收购一些旅行社,并不断开发出北京、上海、深圳等不同城市出发地、目的地的旅行线路。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包括常州、西安、宁波、重庆、武汉等13个出发城市,员工规模近千人,注册用户上升至50万。

  "80后创业不容易,失败率很高。"尽管途牛网2010年实现近4亿元的销售额,但于敦德却不敢有半点懈怠。

  励志创业人物故事二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我相信,创业初期,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创业者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公司)和兵(员工)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创业开始,最宝贵的资产不是那个idea,更不是那个宏大的规划。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赛,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没个七八年达不到目标;同时又要求你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竞争。这一切都需要优秀的创业团队来执行,前赴后继。改变世界的精神不变,捆绑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激励机制永在。所以,我认为,营盘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归根结底在于你是不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这是整个创业过程中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建立一支优秀团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不能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我在互联网行业里干了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凑在一起的团队能够最终走向成功的。相反,这样的团队一旦遭遇到了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或者一旦外面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团队容易分崩离析。前不久,我找人力资源的人帮我统计了一下,看一看跟我合作在十年以上,在八年以上,在五年以上的到底有哪些同事。在这一批人里,有我第一次创业时开始就跟着我一起打拼的;有的在方正时是同事,后来我做3721的时候加入进来;还有的是加入到我在雅虎时的团队,中间离开几年,后来又加入到360来的。看了这个名单,我很感慨,如果那时候我跟他们说,出来跟我干吧,到时候发财了咱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我估计他们也不会跟我合作这么长时间。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出牛的互联网产品来,让人们的互联网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有了这个目标,大家才能持之以恒地走下来。

  第二,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建团队,我不希望我的员工单纯是奔着钱来的,因为这样投机分子太多。但是我一定要替员工考虑财务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谁都不能免俗。就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总要养家糊口,要在社会上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而且,创业是一个耗人健康、燃烧青春的事儿。对于这些愿意跟着企业去打拼的人,不能光在嘴巴上对他们说好,而是要签协议,让这些燃烧青春的人也能一起分享未来的收益。否则,财聚人散,也没什么未来了。正因为这样,360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40%,最后几轮稀释后在上市前降低到22%。这个比例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我觉得,用西方证明是有效的股权期权制度,把团队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些做好了,讲理想主义才好讲,做思想工作才好做。

  第三,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遭遇挫折,那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会有团队成员因为不认同未来发展方向,或者因为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而离开。同样,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需不同的专业技能,只有新人不断进来,企业才有未来。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团队一成不变地走向成功,即使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打天下还得需要赵云、黄忠、诸葛亮。新老交替,最好的解决方式,我认为还是通过激励制度。比如,在360里面,老员工技术能力强,做事风格踏实,不骄不躁,是新人的榜样。他们不是管理层,走的是技术专家路线,也受新人的尊重。对新人来说,他们也不是单纯的打工者。按照常青树计划,360每年都会维持总股本5%的比例,为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发放期权。维持5%的比例,就意味着需要稀释其他投资人的比例,但我对投资人说,设计这样一个蓄水池,就在于吸收人才,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大家做事才会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投资人都是熟悉互联网这个行业的明白人,没几句话就同意了。这就是我说的“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有的报道说,我的办公室里面的书架上到处摆满了毛着,真不知道这种无中生有是怎么来的。我读书不少,在管理类的书籍上还是翻译的居多。其实,马斯洛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人的需求分层次,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需求,西方企业的各种激励制度和管理方式都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所以,我在这里讲的建团队、设计激励机制、完成新老交替,以这种方式建立“铁打的营盘”,其实也没啥新鲜的。我建议大家多读、多看,不违背人性,自然在建设团队方面会事半功倍。

  励志创业人物故事三

  郎咸平教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国着名经济学家。他是2010年网民投票推选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2011年上榜作家富豪榜。郎咸平的读书求学经历其实就是一本励志书籍。他当过差劲生,考试也做过弊,他也经历了跟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的迷惘和痛苦。成为名人以前,他也经历过很多失败,但一颗“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念一直在他心中。一起来看看这位知名财经人物的励志读书故事。

  一、爱生病的孩子

  1956年郎咸平出生于中国台湾桃园县,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有算命先生对郎咸平的父亲国民党空军少将说:这个孩子活不过12岁。不祥预言的阴影,时时笼罩在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的头上──扁桃体发炎、一周三次的抗生素注射、吃各种药片……这是郎咸平回忆童年时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幕。

  二、学校里的后进生

  郎咸平小学5年级时,父亲拿了一份数学模拟考试的试卷给他做,满分100分的试卷,他辛苦做完后,只得了5分。被列为后进生的痛苦一直延续到中学。初三分班的时候,郎咸平被分到“放牛班”。“放牛班”就是不升学班,专门给后进生开的班,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当时社会最底层家庭的孩子。因为班里同学都没接受过太多的家庭教育,流氓和“太保”之类的同学也多。中学时代的郎咸平,在学校几乎是天天打架。

  三、改变命运的那次作弊

  郎咸平开始喜欢做学问也是从这个放牛班开始的。据他自己回忆说,“当时的理想就是准备出来先做木工学徒,再开个木工厂。”因为他妈妈学的是化工,所以在学校教化学。她在台湾是化学界的名师,所以忙着到各地补习班教书。一个星期最多教到76个小时的课,为了养家,非常辛苦。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坚强、慈爱。郎咸平的母亲也很爱孩子们。正是母亲的德行潜移默化影响了少年时代的郎咸平,恍惚的少年,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他放弃了想做木工学徒的想法,用心做学问,选择了继续升学念高中。

  中考前3个月,郎咸平感到了念书的压力,因为这时候念课本肯定来不及,就只好念“考前30分”,那是给考生在考前30分钟“临时抱佛脚”用的一种复习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考前2个月的第二次模拟考,郎咸平考了500多名,到中考前1个月的第三次模拟考,居然考到了300多名。等他参加中考时,竟然意外地考上了学校里只有300人考上的高中,就是因为这样一次考试,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中学毕业后,郎咸平顺利考入了台中的东海大学读经济。

  据郎咸平自己回忆,他能走上钻研学问的道路,和大学时的一段境遇有关。 当时东海大学经济系的微积分课程要求很严。该门课总共8个学分,要念两个学期.而且一学期得考4次月考。郎咸平第一次只考了60分,第二次月考时就想走捷径,考试的时候作弊,抄同学的试卷,结果被老师抓到了,得了零分。“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忽然有一种想法,决定好好地念。我每天很用功地念到半夜二三点,当时就感觉好像哪根筋不对劲,我就不信考不过。结果一个月下来,忽然发现,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也忽然发现微积分竟然也有很多乐趣,很多解不开的题一旦解开了很有成就感。”

  第三次和第四次两次月考考下来,平均分竟达99分。郎咸平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笨,这是他这平生第一次有这种“聪明的感觉”。熟能生巧,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难,郎咸平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其他科目例如经济学也考得很好,都是90分以上。

  再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他,郎咸平很感谢当年他抓作弊的老师,因为那一次改变了他的一生。

  四、出国留学考托福和GRE

  研究所的第二年的时候,在《工商时报》做记者的同学把郎咸平介绍到了报社当金融记者。在台湾,记者这个职业是不被年轻人当做终身的职业,通常做个两三年就会转业。做了两年记者之后他开始考虑跳槽转业,但是职场似乎总跟他作对,忙乎一阵过后,他始终未能谋得满意的职位。无奈之下,郎咸平只有考虑出国留学了。但是他也没时间念托福和GRE,考试的时候,托福考了550分,GRE考了1640分,这样的分数是很差的。他申请了7所美国大学,只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作了回应,而且没有奖学金。年轻的郎咸平当时陷入了茫然,难道自己真的像老师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没有什么前途的学生?因为这所学校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后来他倒了美国才知道,沃顿商学院在美国是大名鼎鼎的。

  五、攻读博士学位

  郎咸平在沃顿申请了商业经济系。在东海和台大念书时,他总觉得自己的水平不错,但进入真正的学术殿堂后,郎咸平才发现课程太难,根本听不懂。 特别是跟经济系博士生一起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考试出来的成绩都是C。后来因为平时上课表现还不错,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助教才帮了个大忙,把C改了个B-,这才得以继续留下来。

  那次考试之后,不服输的劲头鼓励他发奋努力,最后,郎咸平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核,此时的郎咸平才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学习的窍门。

  1985年,郎咸平在沃顿开始写博士论文。起初,因为没有胆量做公司财务的课题,他只想做投资学方面的论文。在他看来,自己是不可能适合做那种软科学的,也不可能打进那个小圈圈。

  郎咸平总共才花了两年半时间就拿到了金融学博士学位。这在沃顿创校100余年的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了。

  六、回国发展

  博士毕业后,郎咸平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其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逐步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然而,异国平静的学术生涯,在郎咸平看来又有一丝沉闷。在谈到那段日子的时候,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都快40岁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成就感了,因为在那边太专业。对这个社会没有什么贡献,有的时候常常看到电视,看到播出中国,心里面就觉得有点酸酸的,所以一有机会的话就会想到回国。”

  1994年,郎咸平抵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从此,郎咸平由一名亚洲与中国经济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2000年底,郎咸平在香港立法局与众投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演绎了一场“孤胆学者舌战世界十大投行”的壮举,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2001年底,郎咸平进入内地证券市场。他提出:“应当审慎地提出一个‘新监管’思维,考虑如何在大陆法系架构下,尽快融入‘辩方举证’和‘集体诉讼’这两项保护小股东的规则。

  之后,郎咸平炮轰德隆、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在媒体间掀起一场“郎旋风”。褒之曰: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侠义胸襟。贬之曰:不谙中国国情的“民企杀手”,只为出风头的狂人。

  郎咸平说:“我情愿往国内走,我不愿往美国走,因为在这边你会受到重视,你的意见受到重视,你能够为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做一些事情,虽然我只做了个开头,提出了一些观念,但是还是很重要。”

  2004年,郎咸平48岁,他已是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长江商学院合聘教授。

  郎咸平读书故事感悟:

  成名后的郎咸平多次谈到自己的求学生涯,他说,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精英,从小就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一些人、一些事以后,才会有所改变,普通人是这样,名人也是如此。

【励志创业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1.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

2.中国创业风云人物励志故事

3.励志故事:小人物实现创业梦想

4.人物励志故事

5.张发玉的创业励志人物故事

6.创业不要犹豫和后悔励志人物故事

7.励志人物故事

8.人物励志幼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