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兰芳的励志学戏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1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酷爱花卉,院子里养了很多花,有雪里红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花相芍药等传统名花,还有牵牛花等柔弱的花。为了让花开得更大更艳丽,梅兰芳专门买了很多书籍,苦心研究,终于换来了百花竞放、芳香馥郁的景象。
随着梅兰芳养花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人也对院子里的名花觊觎起来,时不时会有几盆花莫名地丢失。接二连三地丢过几次花后,梅兰芳便细细观察起来。后来,他在院子的后墙发现了几个脚印,偷花人正是从此处越墙而入。
梅兰芳的朋友知道后提议:“可以把后墙加高,再往墙头撒点碎玻璃,这样就能杜绝丢花的现象了。”梅兰芳听完并没有说话,只是在院子外面转了一圈,然后便吩咐手下去请泥瓦匠并购买石料。
就在朋友忙着参考加几层砖,用多少料时,梅兰芳却带着泥瓦匠走到了后墙外面的土路上。“你要修路?”朋友难以置信地问。“是呀,你看这条路坑坑洼洼,要是人从墙上跳下来很容易崴到脚的。”梅兰芳忧心忡忡地说,“还有这个水坑,积水太深了,很危险,一定要填上。”朋友疑惑地问:“难道你不痛恨那些偷花者吗?”梅兰芳微微一笑,平静地说:“说实话,看到精心培育的花儿被偷,我也很生气。但是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因此而崴了脚,或者掉进水坑,他们也是人,有平安生存的权利呀。”听了梅兰芳的话,朋友低下了头,对他更加敬重起来。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我们也常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而梅兰芳的行为却远远超出了“宽容”的境界,他给予对方的更是一种悲悯的大情怀,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恰似一条清亮的河流,澄清着沿路的风尘,不仅能够净化人的身体,更能净化人的心灵。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2
1952年,梅兰芳在武汉大舞台演出《凤还巢》,京剧演员王琴生和徐元珊在前台楼上观摩他的演出。戏词中有一句"何况那朱干岁甚是不端",每当唱到这时,一向都有叫好,但那天却没有。王琴生和徐元珊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晚上回到旅馆吃夜宵时,王琴生跟梅兰芳提起此事。梅兰芳很认真地问:"什么缘故?"王琴生说:"您往常唱到这句,脸都朝外,今天却冲老旦去了,给观众一个偏脸,声音也传到后面去了,所以观众既听不清您的声音,也看不到您的表情,因而没有掌声。"
梅兰芳认为很有道理,第二天在演出时,纠正了头天的错误,果然赢得了一个满堂彩!
一次,梅兰芳在某地大戏院演出他的拿手好戏《杀惜》,场内喝彩声不断。可是,梅兰芳却在满场赞许声中注意到一个衣着朴素、年近六旬的老先生,一直在摇头,从没赞扬过一声。梅兰芳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来不及卸装,就用包车将老人请到家中,恭恭敬敬地说:"说吾孬者,乃吾师也!先生必有高见,请一定赐教。"这位老先生见梅兰芳如此诚恳谦虚,十分感动,说道:"梅先生饰剧中人阎惜姣上楼与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可你为何却演成八上八下?请问这是哪家传授的?"梅兰芳听了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疏忽,连声称谢不止。
以后,梅兰芳每到该地演出,一定要请这位老先生到戏院前排就坐,看戏指教。而且对他的批评指正,梅兰芳总是虚心接受,细心揣摩,使自己的演技精益求精,完美无疵。
学艺需要指导,需要帮助,因而需要老师。许多人以为只有那些对自己在艺术上循循善诱和赞扬宣传的人才是自己的老师。梅兰芳不是这样,他有一句名言:"说吾孬者,乃吾师也。"表现了他在学艺过程中的态度与宽阔胸襟。
正是梅兰芳先生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才使他的表演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好看,也最终成为一代京剧大师,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塑造的天仙美女、贵妃宫姬、名门闺秀、巾帼英雄等艺术形象无不形神兼备,被尊称为中国的京剧艺术大师。他还对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不断有创造性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梅派"。其唱腔嗓音宽、亮、响,音色甜、脆、圆、润、水五色俱全,因而"梅派"风格具有"富丽堂皇"之称。把京剧带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代表人物就是他。
愈是有本领的人,愈是懂得谦卑的人!与人相处时,要懂得谦虚,不必自吹自擂,那样只会遭人白眼,使你身边的朋友离你而去。谦卑者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正与提高,这其实是成长的一个捷径!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3
1953年,豫剧《穆桂英挂帅》来沪演出。得知马金凤会亲自登台表演,梅兰芳喜出望外,一连买了三场戏票。每当马金凤扮演的穆桂英披挂上台时,他就细心揣摩她的一招一式,以及唱腔、身段和表演,甚至连一个表情也不放过。
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梅兰芳走进后台恭贺马金凤演出成功,同时邀请她去家中做客。此消息传遍了整个豫剧团,师兄师妹无不羡慕万分。有人说:“能去大师家真是三生有幸啊!”还有人说:“去了之后一定要虚心求教!”
第二天下午,马金凤登门拜访。一见面,她便深鞠一躬,嘴里说:“还请梅大师多多指教”。梅兰芳忙扶起她,笑着说:“今天可不是我指教您,而是请您指教我的.。”马金凤大吃一惊,心想自己不过在豫剧界稍有名气,而眼前的人则是享誉全国的京剧大师。论舞台经验、唱腔,任何一点都堪称戏曲界的标杆,自己怎么敢班门弄斧呢?想到这里,她一边后退,一边摆摆手道:“实在不敢当。”
梅兰芳见状,诚恳地说:“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愿望,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为京剧。早年间我曾扮演过小穆桂英,但中老年穆桂英还从未尝试过,尤其是她挂帅上阵这个阶段。您演的穆桂英很出色,所以我真心向您請教。”听到这里,马金凤原本惴惴不安的心平静了许多,她不再推让,而是大胆地将自己扮演穆桂英时的心得向梅兰芳一一分享,例如老年妆如何表现,声音、语速怎样把控,服装、道具有什么特点等。
为了塑造好一个角色,梅兰芳撇下身份虚心求教。在他的努力下,京剧《穆桂英挂帅》一经推出便场场爆满,最终成为梅派经典之作。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4
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京剧团团长的梅兰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员一样上台演出。一次在北京政协礼堂演《凤还巢》,梅兰芳因一时失神,忘记了一句唱词,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时多做了几个动作。场上的演员与看表演的.剧团人员都认为,这是梅兰芳为加强表演人物偷看时的羞涩感,故意把这句唱词省略掉了。
演出结束后,当大家纷纷称赞梅兰芳的改动非常好,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却淡淡地笑了笑说:“今天不是我改得好,是我一时失神,把那句唱词给忘了,没有办法才用动作把这个没唱出来的腔遮盖过去。这是一出演了多年的经典剧目,我真是对不起观众,我应该向大家检讨。”梅兰芳的话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心中暗想:“梅先生如果不说,还真没看出来。”
就这事,后来有朋友对梅兰芳说:“你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梅兰芳认真地回答:“对小失误的放纵,就是对自己人格的放纵,最终必酿成大祸。人的失误都是有原因的,小失误往往潜藏着一个人的人格缺陷。比如这件事,我上了台怎么能失神呢?还是本身有问题,说到底,是没把演出放在第一位,没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看清危险,警示未来,才能有长进。”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5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搜索,艺名兰芳 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 “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 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 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 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 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放弃了他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 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 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 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 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 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 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 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 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 “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 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 《二 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灭亡,社会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
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重唱的青衣戏,不能满足要求了。我要把戏路子放宽才好。”
于是,他又向老师们学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像《穆柯寨》、 《樊江关》、《虹霓关》等,果然受到欢迎。梅兰芳经常观看同行们的演出,从他们身上学习人家的长处,化为自己所有。昆曲,是一种古老又典雅的剧 种,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梅兰芳就又和前辈艺人学习昆曲,演出 《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名剧,这样,他的演技大大提高。
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梅兰芳就在北京唱红了。后来,他到上海演出,也一炮打响。他那甜润大方的唱腔、俊美的扮相和细致的表演,受到观众的 赞扬。本来,京剧的旦角戏不如老生戏 “吃香”。旦角演员一般唱不了“大 轴”戏,就是每场最后的一出。可自从梅兰芳出现之后,旦角戏能唱大轴了。许多人到戏园子看戏,就是为着他来的。梅兰芳的声望超过了前辈人,连当 时的 “京剧大王”谭鑫培也说:“如今胡子(老生带胡子)唱不过旦角啦!”
创造“梅派”梅兰芳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把传统剧目演得十分出色,得到了观众 的承认。但是他并不满足。
“我们要创新,演新戏。”他说,“我看了新兴的话剧,话剧的剧目很 多是反映现实的。我想京剧也可以这样做。”
“对。咱们也编些时装戏演。”大家都赞同。
时装戏,就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戏。因为演员要穿现实生活中的服装上场,京剧传统的表演方法用不上了,需要用新的方法演。而且在化装、道具上,男演女的困难更大了。梅兰芳知难而进,很快排练出 《孽海波澜》、《邓霞 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戏,上演了。
“京戏也演时装戏啦!”观众们互相传说着,“演得还真不错。”
梅兰芳为京剧演现代戏开出了一条路。他又集中精力编演古装戏。传统 京剧在旦角化妆上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大都是男扮女,在发式、服装、扮相 上缺乏女性特点,而且缺少舞蹈,舞台效果差。梅兰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排练了大批新戏。在这些新戏中,他扮演的古代妇女,头饰变了,服装变了,扮相也十分美观。不仅如此,梅兰芳还为许多角色设计了舞蹈。如 《天女散花》中的长绸 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里的羽舞,《太真外传》里的盘舞,《嫦娥奔月》里的花镰舞,《廉锦枫》里的刺蚌舞,等等。从此,载歌载舞,声情并茂,绚丽多彩,成了梅兰芳演戏的突出特点。
梅兰芳还努力学习古典文学。他读过曹植的 《洛神赋》以后想:“这个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很有神话色彩。如果编一出有诗意的歌 舞剧演出就好了。” 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京剧 《洛神》编出来了。舞台上,梅兰芳扮 演的洛神,驾着云雾,身披长纱,宛如天神下凡。在川上相会一场,三层高 台上,洛神和众仙女边唱边舞,把观众引入了神话世界,非常精彩。
梅兰芳的新戏,使京剧舞台焕然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 欢迎。他的名声更大了,因为表演自成一派,被称为 “梅派”。1927 年,北京 《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获前 四名。从此,“四大名旦”被人们公认。
把京剧介绍给世界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被称为 “国剧”。现在,京剧已被世界各 国人民所知晓。而最先把京剧引向世界的就是梅兰芳。
1919 年和 1924 年,梅兰芳两次率剧团到日本演出。日本人过去对中国 戏曲不大了解,看了梅兰芳的戏,他们说:“京剧不用布景,但演来有声有色,令人钦佩。梅兰芳的表演也是无与 伦比的。”
梅兰芳又决定把京剧向西方介绍,自费去美国演出。剧团为准备工作花 了很多钱。1929 年底,剧团就要出发了。不料动身的前两天,从美国打来电 报,说美国现在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演出恐怕观众少,可以推迟。有的 朋友对梅兰芳说:“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如果到美国不上座,你就破产了。”
梅兰芳沉思了一会儿说:“欢送会已经开过,船票已买好,如果又不去,我的声誉必会一落千丈,我也会情绪低落的。”
“那,你的意思是……”
“走,按原计划上船。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险!”
梅兰芳说完,把电报撕碎扔进壁炉内。他如期在 1930 年 1 月到达美国。第一天演出完了,他对在美国讲学的南开中学校长张彭春说:“今天的戏,美国人看懂了吗?”
“看不懂。情节太细了。”
梅兰芳激动地说:“张先生,请你帮我挑选剧目,一定要让美国人看得懂。如果我的演出 失败了,中国的文艺也没有光彩呀!”
在张彭春等人帮助下,梅兰芳果断地改换了剧目,又加强了舞台的布置,突出了东方艺术美。结果,他的演出大获成功。美国人评论说:“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原来不理解的,懂了。中国戏是艺术的真实,比 生活的真更深刻。”
梅兰芳先后到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演出,还会见了 电影大师卓别林。东西方的两位艺术大师一见面就热情地交谈起来。卓别林说:“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幸会,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见了你,我简直认不出来。你的翩翩风度和舞台电影上判若两人呢!” 梅兰芳说。
1935 年,梅兰芳又率团访问了苏联,同样获得成功,有时竟谢幕达十八 次之多。他还与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会了面,交流了 各自的艺术。 梅兰芳的出国演出,使京剧艺术从此走向了世界。他自己也成为一位有 巨大影响的文化使者。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都把见到梅兰芳,看他的 戏当成重要的内容。中国戏园里也出现了外国观众。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6
梅兰芳的琴师、86岁高龄的姜凤山做客央视,做了一期关于梅兰芳的专题节目,他对梅兰芳的为人和演技赞赏有加。
其间,他讲述了一件梅兰芳的往事。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那个错误已经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
那是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说的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在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她、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心中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
不成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被他这一戳后直接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就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推了他一下。
所以,动作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演得出神入化,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扭转了过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姜凤山说到这里时,用了一个词:败中取胜。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
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则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7
上世纪二十年代,京剧《霸王别姬》红遍中国,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惟妙惟肖,赢得了众人的喜爱。一次,梅兰芳演出时,有位老者在台下喝起倒彩:“什么名角,舞剑都走了样,还敢登台!”随后,便起身离开了。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问起此事,有人劝解道:“一个老头胡言乱语,您何必在意!”梅兰芳没有多言,而是托人打听到了老者的'住处。
这天,梅兰芳来到老者住处,一见面便鞠躬说:“我戏演得不好,特来向您求教。”
老者却一口回绝:“您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
梅兰芳又鞠了一躬,说:“晚辈一心想弘扬国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
老者还是摇摇头,梅兰芳继续鞠躬恳求,老者这才说:“看你如此有诚意,我就指点一二吧。其实你演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你舞了男人的剑法,这与虞美人的身份不符啊!”梅兰芳听完,当即跪拜,向老人求教。
那之后,梅兰芳跟老者学习了男女不同的舞剑方法,并应用到表演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们都夸梅兰芳谦逊好学,他说:“我知道自己剑术不佳,有人批评指正,当然要虚心学习。”
一个人在风光无限时,也要保持谦虚的品格和冷静的头脑,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8
1920年,著名画家齐白石应邀参加一个活动,因为穿着土气,加之不善言辞,结果无人理睬。这让他很尴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又走不掉。恰在此时,梅兰芳走了进来。
彼时,梅兰芳已是京剧名家,衣着光鲜,捧他的客人极多。但梅兰芳还是在众多宾客里,发现了齐白石。此前他们只是相识,并无深交。但梅兰芳还是很恭敬地走过去,与齐白石寒暄。此举让在座宾客很惊讶,纷纷询问梅兰芳主动招呼的客人是哪位,当得知眼前那位衣着土气之人竟是画家齐白石时,宾客也过来寒暄,这才打破僵局,让齐白石摆脱尴尬。
事后,齐白石很用心地为梅兰芳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题句云:“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后来,梅兰芳想学习画草虫,齐白石欣然收他为徒。
1954年,梅兰芳准备在上海演出,而当时,程砚秋正在上海演出,却因为宣传不到位,票房很惨淡。彼时,梅兰芳与程砚秋是亦师亦友亦对手。如果当时梅兰芳在上海演出,以他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一定会大受欢迎,而本来就票房不佳的`程砚秋,想在上海立足就更难了。许多戏迷也期待着两个人唱对台戏,想瞧瞧这两位京剧界顶尖人物,谁胜谁败。
梅兰芳并不知程砚秋票房不佳,到达上海后才知道。他不想看程砚秋的笑话,但是他来上海的消息已经被报纸大肆宣传,而且戏院已经将票售出。就在他为难之时,当时的戏院书记马少波,出面劝说让梅兰芳放弃演出,以免出现“龙争虎斗”的现象。如果放在他人身上,是断不能放弃演出的,那样会被人诟病,但是梅兰芳却以大局为重,很愉快地放弃了在上海的演出,而把机会让给了程砚秋。
后来,梅兰芳的妻子过生日,程砚秋不仅亲自到场祝寿,还送上精致的礼物。
木匠在教徒弟时很少唠叨,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注意,留一道缝隙。”对于木匠来说,做活最讲究的就是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能不能做好手里的木工活,缝隙往往很关键。做人处世和木匠做工是一样的道理,与人相处时,留下一道缝隙,就是给彼此留有余地。
梅兰芳盛名之下,依然谦逊有礼,时时为他人着想,处处宽容与忍让,正是这种为人处世留缝隙的大智慧,才令他事业一路辉煌,且彰显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9
梅兰芳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的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1.不计前嫌
在戏曲界,长期以来流行着一个不成文的规习,即“一日为师,毕生为尊”。很多声誉卓着的优秀演员,出名成家乃至老迈年高之后,每当提起自己的恩师,无不毕恭毕敬感念良深。尽管自己地位显赫,享誉遐迩,尽管恩师当年责打过自己,苛待过自己,乃至用刻薄的话语挖苦和贬斥过自己,他们也都不计前嫌。这方面梅兰芳就是最好的楷模。
1902年刚满8岁的梅兰芳,经人介绍拜见一位姓朱的京剧前辈,想投其门下从师学戏。朱先生看他目光有些灰暗,缺乏光泽,便有点失望,但碍于介绍人的金面又不好推卸,于是勉强收了下来。第二天,朱先生作了几个眼神示范动作让梅兰芳跟着学,但看他呆板迟钝,毫无灵气,便断定这一对“死鱼眼”不可救药。接着又以昆曲开蒙戏《思凡》教其演唱,前两句并不繁难,朱先生教了十几遍,梅兰芬唱得依然是荒腔走调,极不入耳。最后,朱先生把他臭骂了一顿让其回家,并断言“祖师爷没有赏给你饭碗,你没缘分吃这口饭”。
回家以后,梅兰芳又拜在一位姓乔的先生门下继续学戏。在乔师指导下他勤学苦练,发奋图进,每天对着坛子喊嗓子,望着飞鸽练眼神儿,看着古画学身段儿,面向墙壁念口白,通过一番苦练,终于练成绝艺,誉满京都。
一天,那位姓朱的.老师也来看他的戏,看毕大吃一惊,愧悔交集地来到后台向他道歉。梅兰芳当即跪倒在地上说:“师傅,您可千万不能这么说,要不是当初您骂我一顿,说不定我还没有今天哩!”接着问清楚朱先生的住址,第二天便拿着礼品登门看望。往后多少年来一直去问业求教,并在生活上、经济上给朱先生多方照应和孝敬,直到这位老先生去世为止。
2.成名之谜
梅兰芳8岁学戏,10岁登台,14岁便成名。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独创梅派风格。他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那么,梅兰芳是怎样成名的呢?
这要从吉林富商牛子厚说起。牛子厚酷爱京剧,对京剧这个行当很有研究,欢乐宴饮时,常请戏班子演戏助兴。
1901年,牛子厚为母亲祝寿,特地请来北京的“四喜班”献演。牛子厚与戏班子文武老生叶春善交谈,打算出资办“科班”,由叶春善在北京招徒组班,在北京、吉林两地轮番演戏。叶春善十分赞成,回京后就张罗组建戏班子,并从牛子厚三个儿子喜贵、连贵、成贵名字中各取一字,把戏班子合名为“喜连成”班。
叶春善演技高超,为人正派,他精心培育弟子,使得“喜连成”戏班很快享誉京华。少年梅兰芳也在戏班子学戏,他那时叫梅喜群。他祖父梅巧玲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梅兰芳自小受到艺术熏陶,幼年时便具有表演天赋。梅兰芳来到名角济济的“喜连成”班,虚心请教,刻苦练功,深得叶春善喜爱。
1908年,叶春善率“喜连成”班到吉林演出,牛子厚注意到旦角梅兰芳功底深厚,气宇轩昂,便向叶春善询问梅兰芳的来历。得知他艺人世家出身,带艺入班,牛子厚嘱咐叶春善要多加培养,帮他早日走红。
叶春善有意安排14岁的梅兰芳饰演《白蛇传》中的青蛇,并取得极大成功。牛子厚认为梅喜群这个艺名不够豁亮,为之改名“梅兰芳”并大作宣传工作,令“梅兰芳”这个名字一炮打响,在戏迷中广为传扬。“喜连成”班在由吉林返回北京途中,梅兰芳受到热烈欢迎,人们争相一睹当红名旦的风采。回到北京时,梅兰芳已成为红极一时的京剧名角儿。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梅兰芳的励志学戏故事12-09
梅兰芳的故事09-26
励志的故事 励志名人故事11-23
经典励志故事 启迪人生励志故事11-23
梅兰芳的英语作文12-04
励志故事小故事03-09
管道的故事经典励志故事03-09
经典的培训故事励志故事11-30
励志的故事05-20
经典励志故事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