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

时间:2017-06-06 14:50:31 励志人物 我要投稿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

  在中国商业界,有许多创业的经典人物,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励志,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浏览,以下是阳光网小编帮你们整理的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一起来学习啦。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篇一

  从身无分文到5000亿帝国,许家印是如何炼成的?

  老板,要敢于冒险,敢于梦想;没有对公司愿景的梦想能力,你就不可能做出伟大的公司。同时,脚踏实地,让团队聚焦,统一他们的能力,带领他们去完成企业的目标,创造企业利益。

  如果你对“许家印”的名字还有些陌生,那么“恒大”,你一定一点都不陌生。

  广州恒大拿了中超五连冠。11月24日的亚冠决赛的门票已经卖出去了2亿多,全年奖金都赚回来了。恒大淘宝日前登陆新三板。恒大地产早已遍布全国,在全国楼市疲软时还宣布超前完成全年目标,上调全年预期。还有恒大的矿泉水、豆油、米面在占领超市……

  恒大是许家印一手打造起来的帝国,是他的“罗马城”。

  曾经的凤凰男

  许家印1958年生于河南周口农村,在八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得了败血病,家贫无钱就医,匆匆而去,许被称为是半个孤儿。1975年在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毕业后,他几乎做遍了所有的农村工种。这个不甘心与贫困为伍一生的农村少年,心里已种下了一颗“逃离”农村的种子。

  1977年恢复高考,因为时间仓促,他没有考上。1978年,许家印开始第二次准备高考。许家印这样曾这样对媒体表述这个阶段:住的是破房子,盖的是一床满是补丁的被子。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自己带到学校的馒头和地瓜饼,过了三天就变霉长毛。但是还是舍不得扔掉,洗掉霉点以后继续吃。

  1978年,他终于拿到通往物质和成功的第一张门票:以周口市第三名考入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

  从钢铁工人到千亿帝国的逆袭

  1982年,许家印成为河南舞阳钢铁厂的一名工人,进厂两年后,他成为车间副主任,第三年成为车间主任。

  1992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邓小平南巡。全中国流行下海,在这种大背景下,34岁的许家印揣着一份三十几页纸的简历,来到了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圳,南下寻梦,人生由此翻开新的篇章。

  深圳崛起

  1992年许家印来到深圳,进入一家叫“中达”的贸易公司打工,从业务员做起。几经折腾,到深圳第三个年头,许家印说服老板,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广州,成立了一家名为鹏达的房地产公司。

  在广州,许家印操盘的第一个项目就赚到上亿的利润,但他却只拿着3000多块每月的死工资,没得到老板的业绩奖赏。当他鼓足勇气要老板给自己涨到10万年薪,老板果断拒绝了他。严格地说,是为了省下6万多块钱脑残地放弃了他。

  为生活,也为前途,1997年,许家印转身成立恒大,开始了在地产业的逆袭。

  资料显示,许家印适时抓住了房地产迅猛发展的契机,集中精力发展广州市中心房产。恒大2002年销售额为20亿元,拥有2000名员工。2003年胡润《中国百富榜》上,许家印已经名列第38名,财富达到16亿元。

  短短8年,许家印旗下恒大集团构筑起房地产、钢铁的联合舰队,实现年产值规模230多亿元。他的个人资产也迅速积累到120亿元人民币。

  许家印在此期间称,“广州恒大能够取得目前的成绩,在于我们的决策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2008年恒大启动香港上市步伐。几经周折,2009年11月,恒大地产终于实现香港上市,许家印一跃成为中国当时内地首富,身价达到422亿。

  多元化经营狂飙突进

  今天的恒大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房地产公司。从2013年起,恒大进入一个多元化经营的大时代。

  恒大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超过750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超3000亿元人民币。恒大绝对控制的上市公司多达10家,涉及地产、金融、体育、互联网、文化、健康等多个领域。

  体育方面,许家印用了3年就打造了亚洲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也是亚冠改制以来第一支两夺亚冠冠军的球队。

  2013年,恒大一手拿起亚冠冠军杯,一手顺势推出自己的矿泉水品牌恒大冰泉。

  2014年,许家印进军太阳能太光伏产业,首批项目落户河北省张家口市,投资近900亿元人民币。

  金融资本全面扩张

  2016年,许家印全面布局金融业。高调推出恒大金服,恒大金服拥有保险经纪、保理等相关金融牌照及业务经营资质,利用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支付、基金支付、预付卡、基金销售等金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理财、保险销售、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业务及其他企业资产投资。

  早在之前,许家印已布局保险银行业。2015年11月,将其以39.39亿元竞得50%股权的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更名为恒大人寿。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2015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数据,更名后的恒大人寿2015年规模保费149.8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208.08%。

  近几月来,恒大频频豪掷巨资在A股买买买。

  截至目前,许家印分别用旗下的恒大人寿和中国恒大两个平台合计买入了13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

  其中,恒大人寿目前进入股东榜的A股公司共有十家,除上文提到的粤宏远A、金科股份外,还有智光电气、中航动控、宝鹰股份、金螳螂、世纪游轮、腾达建设、京运通、平高电气等。如下图:

  怀揣着数千亿资金,许家印显然不会止步于目前涉足的这十几家A股公司,也不会满足于赚得的几十亿元账面浮盈,既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许家印或许还能给市场带来更多期待。

  既大开大阖,又事无巨细

  许家印是雄心勃勃的冒险家,甚至可以说是野心家。他一出手就要做行业第一、中国第一,要做最大,最快,最好。但在雄心勃勃的另一面,他非常注重细节,善于把宏伟目标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直到每个螺丝钉的运转上。

  当年,在舞阳钢铁厂的“生产管理300条”中,他列出一条:值班人员身体打开幅度超过150度,就可认定为上班睡觉,要罚款。后来,在许家印起草的《恒大学习资料》里,有几万条规章制度,细到吃饭睡觉。

  恒大甚至出台规定:许家印给所有人员打的电话,如果响了三声还没人接,要罚款2万元。据说,曾有副总裁在洗澡时候,让夫人在边上拿着电话,生怕耽误许主席来电。在这样的严格和高效下,半小时之内,许家印的任何指令都能够传达给全集团所有的基层员工。

  首重利益管人

  许家印的所有制度,最后几乎都会落实到利益上。许家印相信重赏之下有庸夫,也用重罚驱逐懦夫。在恒大的各个事业体系,都有重奖配重罚的制度,而且这套制度永远只对当下和未来负责,你过去是什么样,几乎忽略不计。包括对足球运动员的管理,也是如此。

  2011年的中超,许家印最初设想的方案是“505”:赢一场奖500万,输一场罚500万,踢平没奖励。在别人的劝说下,他才改成了“513”:赢奖500万,平奖100万,输罚300万。

  许家印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尤其对中国当下的人性有深刻的理解。这或者他首重利益管人的原因。他曾经说,当初自己要从钢铁厂离职,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其他提拔”。而从之前的那个老板那里离开,就是因为老板太扣,每年为老板创造上千万利润,而老板连10万年薪都不给他。因此,在他的恒大,只要你有能力,他一定既让你得到提拔,也让你拿到足够多,不让你成为第二个许家印。

  喜欢搞运动,喜欢做思想工作

  许家印追求一直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甚至人仰马翻的战斗状态。搞运动,不断搞运动,做思想工作,不断做思想工作,这是他实现这个目标的标准动作。他常说,抓业务是必须的,但思想上也不能放松。他到足球俱乐部,也是特别讲究做思想工作。

  在恒大,他围绕抓营销、抓产品搞运动,甚至还搞过“清除三类人”的运动。

  “清除三类人”

  1、只讲不干、人浮于事的人;

  2、水平能力低下又不学习上进的人;

  3、混入恒大的蛀虫,想捞一把的人。

  许家印的所有思想工作都围绕激发斗志,扞卫尊严,呼唤英雄展开,为此提出很多要求和着名的口号。比如,他要求恒大的球员:有激情,有血性,有狼性,有霸气,为了胜利:一不怕伤、二不怕死,时刻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攻击欲望,打出舍我其谁的王者气势。在他自己作词的中超主题曲《崛起》里,他强调的也是:“向前冲,昂起头,身为战士,做英雄。男子汉,跟我走,狂奔燃烧热汗流!”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篇二

  飞科集团李丐腾:每一个面容干净的男人背后都少不了他

  他说,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飞科集团李丐腾

  李丐腾出生在温州的一个穷山沟,1993年那一年,他21岁,考上了温州大学,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无力供他上学,母亲还告诉他,“这是命,改变不了”。

  李丐腾不堪被命运摆弄,书是读不成了,但他还是要到外面闯荡一番。

  辗转多个行业,做过仓库管理员,修过摩托车,当过小贩,连番打击后,李丐腾决定找一个行业稳定下来,最终进入一家名为“日达”的剃须刀厂。

  他脑子快,手脚灵活,责任心又强,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晋升为工厂主管,还常常跟着老板外出,这让李丐腾对这个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

  彼时,剃须刀行业出现一轮价格战,剃须刀的批发价降了近50%,李丐腾建议老板做品牌,但老板却认为做品牌生死未卜,而靠着批发出货量大还是可以赚钱的。

  说服不了老板,李丐腾无奈只好离开日达,拿着从日达赚的两三万块钱做起了剃须刀配件生意,为剃须刀厂提供网片的小生意,到1998年底,李丐腾赚了十多万元。

  此时,李丐腾也认为自己具备了做剃须刀的技术基础和资金,于是于1999年创立了飞科电器——凭借科技,一路向前飞。

  李丐腾也想过失败,但他不害怕失败,“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这点好,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反正就算最坏也不过是与原来一样。”

  当时的剃须刀行业封为两大阵营,外资品牌飞利浦等占据着高端市场,用户体验好,但是价格贵;国内产商占据着低端市场,价格便宜,但用户体验极差,被消费者戏称“拔毛机”。

  于是,李丐腾企图在中间插缝,做一款用户体验好,价格又能让大多数消费者接受的剃须刀。

  国产的剃须刀之所以称为“拔毛机”,是因为只采用单头,像飞利浦当时的一款双头剃须刀技术含量要求极高,国内厂家的技术无法做出来。

  李丐腾在日达的时候,做剃须刀的技术就已经是同行中的翘楚,这次更是在四五个月做出来9套模具,采购上等的零配件,研制出了国内首款双头剃须刀,并通过了相关部门的质量检测。

  李丐腾带着第一批产品去义乌推销,每只定价37元,是飞利浦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他觉得自己的产品这么好、价格这么低,而且是国内唯一的供货商,肯定会受到经销商追捧。

  然而,却没有一个经销商愿意代理他的产品,国内当时剃须刀的批发价已经低至7元每件,经销商与供货商也是长期合作的老关系了,谁会理一个刚出茅庐的愣小子呢?

  尽管李丐腾一再强调自己的产品是国内最好的的剃须刀,经销商们却始终对他抱有怀疑,无奈之下,李丐腾说出“卖不出不用付钱”的狠话,部分经销商便同意试一下。

  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一片大好的形势,市面上飞科的剃须刀卖得火爆,经销商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进来要求订货,态度也越来越殷勤。

  局势大好的情况下,李丐腾玩起了“饥饿营销”,如果一个经销商向他订购1000个剃须刀,他就只给对方发300个,告诉对方“缺货”,通常经销商害怕断货,就会紧急加订2000个。

  营销战略让飞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订货的经销商也越来越多。2001年底,李丐腾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奔驰。

  初尝成功的李丐腾决定开拓新的出货渠道,大型超市、商场是都市人采购中高端日常用品的地方,飞科也必须进入这个空白市场,不能只一味靠经销商。

  这之后,飞科形成了以商超为主、以经销商为辅的渠道体系。

  当然,李丐腾还在品牌塑造上更是坚持高举高打,早在2001年,飞科刚刚起来的时候,李丐腾就做了一个惊人之举——投巨资到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

  李丐腾认为如果不一开始就打响品牌,随着双头剃须刀技术的`普及,飞科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事实印证了这一点,自从在央视投放广告之后,飞科的品牌地位迅速上升。

  2003年,飞科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评为“中国剃须刀十大知名品牌”;2006年,它又成为中国剃须刀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唯一国内企业。

  早在创业之初,李丐腾就提出“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那时,他通过一款拳头产品打开了尚处于空白的中端市场,但他必须让飞科扩张得足够快才能占住这个市场。

  随着2016年的上市,飞科下半场的竞技挑战又拉开了序幕,李丐腾又会给这个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来源: 南财专访)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篇三

  东盛集团郭家学:大起大落,他的经历堪比史玉柱

  文/林巧燕

  从无到有,又从顶峰跌入谷底,再到东山再起,一个人内心有强大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东盛集团郭家学:大起大落,他的经历堪比史玉柱

  他从无到有,短短几年间积累了上亿身家;他从巅峰跌落,债务危机让他几度抑郁想自杀;他涅槃重生,八年还清债务,再造市值120亿的上市公司。

  【热血创业,书生养猪】

  郭家学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从安康师范学院毕业后的他在学校工作两年后,就辞去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下海养猪,第一个创业项目遭到了乡亲们的嘲笑。

  他本是一个书生,却极具吃苦精神,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给猪投饲料,一天要投放六次,这份长期的坚持让他家的猪养得也比别人家的好,最重的能达到200斤。

  当时体重只有120斤的他要把猪捆到门板上,他们村没有通公路,他只能背着门板,走十几里路出山把猪卖掉,“山路不好走,路边就是悬崖,不小心掉下去就完了”。

  七八月后,他已经养了30头猪,想申请扩大养殖规模,畜牧站领导的一盆冷水很快让他陷入迷茫,“养十头、一百头,你可以背出山,但是养一千头、一万头,你怎么背”?

  【机遇转折,驻留西安】

  不久,县里有一个中草药种植场承包,郭家学决定接下来,那时的他没有什么存款,可以说一无所有。

  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开明的母亲,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把祖屋卖了,换了2700元钱,支持他创业。

  中草药种植也是极苦的,冰天雪地里他要踩着雪伐木,十个手指关节都肿了,母亲心疼不已,好在多年辛苦,他的事业终于稳定下来。

  1988年,手里有了一点钱后,他决定到西安去考察项目,在西安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看着他红肿的双手,问,“你好好的一个知识分子怎么搞成这样?还是留在西安吧,大城市发展机会更多。”

  这一次西安行,让他决定留下来。

  【商业登高,梦想扩张】

  通过打工所得和几年的积蓄,1990年,他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主要做医疗器械。没有背景,没有资金,《中国合伙人》就是郭家学那个年代创业的真实写照。

  在一次医疗器械交易会上,他发现了一个应用数模转换技术的医疗电脑产品,只需要25万元,他觉得这个产品肯定有很大的市场,但那时的他,连25万元都拿不出来。

  他游说厂家把样品借给他,让他回西北地区做总代理,但事实上,他耍了一点心眼,把产品带回西安后,他就找了几个工程师拆解仪器,并用两个月造出了同类产品,在西北地区卖得十分火爆。

  到1994年,他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陕西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

  1996年,陕西国有企业卫东制药厂经营不善,他突发奇想,想“并吞”这家国有企业,经过几番谈判,最终,他接下这家企业,改造成陕西东盛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陕西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先河。

  三年后,他又以6000万元收购青海上市公司同仁铝业,并更名为“东盛科技”,借壳上市。

  【折戟沉沙,负债八年】

  势如破竹的连番收购、资产增长、上市举动,让郭家学一路登顶,在他还埋头朝着世界500强冲刺的时候,一场大危机正悄悄酝酿,顷刻爆发,打得他措手不及。

  2004年,东盛耗巨资收购云南白药,也因此崩断了东盛的资金链供应,但他坚决不走破产的路,“作为一个企业家,不做对不起市场的事情,这是我们的责任跟义务,倾家荡产也要还钱。”

  于是,他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还债漫漫路,他先后出售了白加黑和丽珠的股份,当时市值100多亿的云南白药股份也以7.5亿匆忙出售。..。..到2012年底,东盛所有的贷款及利息一共48亿,全部还完。

  从40岁到48岁是他一生最潦倒黑暗的日子,一头黑发都急白了,最绝望的时候他甚至想过自杀解脱。

  “我所有的股权都被查封,我甚至13个月没有给员工发过一分钱工资,每一个副总都从家里拿过钱,甚至抵押自家的房子帮助公司,共渡难关。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支持,我才没倒下。”

  【整装出发,东山再起】

  2012年以后,郭家学重振旗鼓,投入中医药文化的远足中。

  由东盛控股的广誉远是一家拥有近5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中药企业,收购广誉远是他亲自去谈判,那一年正值非典时期,他两次去谈收购方案,飞机上都只有他一个人。

  凭着对医药的热爱,他立志推进民医民药工程,希望通过自己研发的药材,做出好的中药,再通过全国各地有名的老中医,能够治好平民百姓的疾病,让他们远离病魔。

  2015年和2016年,广誉远先后完成了2次定向增发,为企业发展夯实了资金贮备;2017年,广誉远投入新的生产基地,扩大龟龄集、定坤丹和安宫牛黄丸等市场紧俏药品生产。

  经历了大起大落后,他不再凶猛突进,急于扩张资本的道路,而是更淡定从容,把精力放在了做好一个企业、做精一个产品上。

  这就是他现在的追求,也是他今后毕生追求的一项事业。(文章来源: 南财专访)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1.中国创业风云人物励志故事

2.励志创业人物故事

3.中国励志人物故事

4.中国励志人物小故事

5.中国励志人物的故事

6.感动中国人物励志故事

7.中国励志人物

8.励志故事:小人物实现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