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故事10篇
郑成功的故事1
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现在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可以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
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懂得如何去下笔,即使是叫现在的大学生来写,恐怕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大半天,还是写不出几句话来。可是十一岁的郑成功,他不但是一挥而就,而且气势万钧,他在文章中很简洁的说:“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这样的文章,不但令他老师惊讶,即使是现代的人,看了也会感到自叹弗如。一篇文章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思想。
我们可以在这篇文章中看出,郑成功从小就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即使是家居生活的洒扫应对,他都能做一番政治的联想。
郑成功的故事2
郑成功的故事:焚儒服
正当郑芝龙率领五百名到福州投降于清庭时,清兵却同时出兵攻打安平,因郑成功之母亲不愿意随郑芝龙一同降清,便留在安平,清兵攻入郑府时,见翁氏风姿犹存,随以言语戏狎,轻浮至极,翁氏大骂:畜类蛮胡!竟敢犯我大明江山,烧杀抢掠,与禽兽何异?清兵被骂得老羞成怒,最后受辱而死.郑成功火速赶到时,却为时已晚,但此时心中淌着血,喃喃自语:国仇家恨──国仇家恨───治理母丧完毕后,郑成功回想往事,降武帝遇害,父亲叛降,母亲受辱而亡,不禁悲痛,决定弃文从武,专事武行.率领约二十余人到孔庙(又称焚服亭,现今在南安丰州路下村的魁星阁下,坊边有苍老古松一株,此松已有三百多年,相传植于成功焚青衣时.另还有纪念碑一座,刻有文字,志以其事).祭拜先师云:“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仅谢儒衣,祈先师昭鉴。”并将从前读书时,所穿的`青衣,用柴火烧掉.从此以孤臣孽子之身,独立去完成反清复明的志业.
郑成功的故事3
郑成功的故事:剑井
相传郑成功带兵北上,驻兵在台中县大甲镇铁砧山上时,当时兵队内每个都喊没水喝,口渴难受,郑成功就向上苍祈水,之后,拔出随身的宝剑往地上一砍,水源源不断的`冒出,成了一口井,这天这口井依然存在,上头还有于右任先生所提的“剑井”两个字。
郑成功的故事4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可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
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语音一落,满座叫绝。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郑成功的故事5
郑成功的故事:剑潭
这天台北市剑潭的地名即因此而来。相传郑成功率兵渡河时,河底冒出千年鱼精,兴风作浪,郑军无法渡河。郑成功大怒,拔剑投入潭心,将鱼精杀死,但宝剑也沉没水底。其后,每逢月晦或风雨之日,河底宝剑便会散发出光芒。
郑成功的'故事6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郑成功的故事7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 16xx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xx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340年前的.今天,侵占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宝岛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人物:“复台开台“第一人。民族英雄郑成功(16xx—16xx),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父为郑芝龙。后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字明俨,国内外都尊称他为“国姓爷“。由于时代与形势的要求,郑成功先是担负起反清复明的使命,后来又顺应历史潮流,率军驱逐
作案荷兰侵略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这体现了当时中华各族人民的利益。郑成功是第一个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第一个打败西方殖民者的东方人。
郑成功的故事8
从地图上看,从施琅老家晋江深沪湾边的衙口村到围头湾边郑成功老家南安石井,直线距离才20多公里。同为闽南人的二者,在明末清初这个动荡的年代,纠葛出的恩恩怨怨却对历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最初是作为战友共同进行“反清复明”的军事斗争,但最终却反目成仇。他们都收复过台湾,不一样的是,郑成功是从荷兰人手里,施琅是从郑氏小王朝里拿回的台湾。郑成功死守着闽海一隅顽抗清军,借着南明政权的旗号,打着自己的算盘,在他爹郑芝龙降清后依然如次;由于方法的需要,郑成功出兵收复的台湾,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这绝非出于维护“大明”或“大清”的版图统一之爱国情愫,正因“大清”,其所抗也,“大明”已垂暮流亡,早就没了多少版图;假若清朝没有逼的那么紧,能够让他在闽南粤东回旋开来,那他就没必要跑到台湾。反过来,如果军事上需要,不是台湾的话,或许也可能跑到是琉球,或者更远的菲律宾。一句话,收复台湾是现实的需要而不是郑成功的个人大义。当然,他的举动所产生的历史后果是有好处的。而施琅先是跟郑芝龙降清,后又叛清跟了少东家郑成功,但由于功高盖主,二人生隙,郑成功诛杀了包括他父亲及弟弟在内的诸多家人;施琅再次降清。在被闲置十多年后,最后给了他收复台湾的机会
,澎湖一战,岛民来降,施琅却没有公报私仇,借机报复郑成功后人,台湾最终又并入版图。
但后人的评价却反差甚大,郑成功“魁梧”异常,从政府到民间,他是以一个“民族英雄”的姿态出现,38米铜像挺立在泉州大坪山上,16米石像挺立在鼓浪屿水操台上,名号也挺立在诸多叫“成功大道”或“成功中学”的城市村镇,挺立在爱国者的'心中。而施琅,虽然他也收回了台湾,但这功绩似乎都算到了康熙的头上。做为一个前朝的叛臣,两次降清的举动,这在忠义传统的中国难以被正统话语权所理解。但事实上,台湾收回后,随即又产生“弃”还是“留”的两种主张,两条路线。清廷多数官员,包括康熙皇帝,认为只要肃清郑氏政权的残余势力,就能够班师回朝,不必在台湾设郡置县,派驻军队。施琅身处群议的包围,力挽狂澜,他从国防、物产、民心和外患等方面着手,上疏朝廷,陈说利害,施琅指出:“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彼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正是由于施琅的坚持,清廷最后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台湾府。因此,即使从此刻的维护统一的话语权来看,施琅的作用不在郑成功之下,正因郑成功从夷人那收回的台湾,若非清廷再次回收,而假设历史真是这么发展,那郑成功的名声将远比此刻显赫——当然是在 对岸的台湾,做为一个“建国之父”。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都得以“辨证的唯物主义”去看,那里并没有说郑成功“坏”而施琅“好”,施琅在治理台湾的时候,借中央不甚重视这个边远小岛之机,大势掠夺,台湾物产所纳粮税大半进了施琅的私人仓库,甚至穷苦的渔民也无法免于收刮。把他们两个人摆出来,要说的就是历史的真实以及重新被建构的过程有时候超出了我们大脑所能处理的权限,而仅仅是成为被政府舆论及快餐媒体打造出的一个个“故事”,精彩而且实用。人家死了三百多年,就是形势所迫做了一件当时来讲无奈的选取,从红毛那收了台湾,好事就是好事吧,还要被两边拿去拉扯。
最后提一点关于郑成功的血统,他母亲田川氏,是日本肥前平户岛主田川七左卫门之女。他出生在日本,在日本生活了7年,他的弟弟,也就是郑芝龙的次子七左卫门被留在日本。因此郑成功能够说算半个日本人。按道理郑成功更就应成为“中日友好”的代言人吧。但思考到这可能会影响他“民族英雄”形象,这一点在极讲究正统的社会,被刻意地忽视。于是我们从小就知道郑成功是一个“民族英雄”,他收回了台湾,维护了祖国伟大的统一事业,就此打住了!——这就是历史。
郑成功的故事9
郑成功的故事:年幼器识
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我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此刻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能够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懂得如何去下笔,即使是叫此刻的'大学生来写,恐怕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大半天,还是写不出几句话来。但是十一岁的郑成功,他不但是一挥而就,而且气势万钧,他在文章中很简洁的说:“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这样的文章,不但令他老师惊讶,即使是现代的人,看了也会感到自叹弗如。一篇文章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思想。我们能够在这篇文章中看出,郑成功从小就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即使是家居生活的洒扫应对,他都能做一番政治的联想。
郑成功的故事10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派何廷斌前往高山族聚居的山村了解情况,并向当地民众说明义军来此是为了赶走荷夷,收复国土,拯救人民的。
原来,荷夷利用传教士散布谣言,说“国姓爷”打来,为的是抢夺财物,见土番就杀,见番舍就烧。吓得高山族同胞人心惶惶,把粮食都藏起来,把壮丁送往深山石洞里躲避,不敢呆在村社里。
何廷斌回来把详情报告以后,郑成功屈指一数,登陆已经十二天,该到高山族同胞那里走走看看了。于是就携带烟、布,由何廷斌带路,往新港、目加留湾、萧垄和麻豆四大社去了。一路上,何廷斌向郑成功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高山族的酋长,召集全村同胞,载歌载舞,欢迎郑成功到来。
酋长恭恭敬敬地献上了四项礼品:黄金、白银、稻草、泥土。
郑成功收下泥土,高兴地说:“我们都爱土地,这是祖先开拓的土地,闻到泥土的香味,我们的心就贴在一起了。”
酋长问:“四项礼品,黄金为先,怎么不收金,只收土?”
郑成功满脸笑容,回答说:“土地里面出黄金呵!”
酋长说:“那么就请再选一项礼品,作成双吧!”郑成功就又收下稻草,激动地说:“我们一起在土地上耕种收获,年年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该多好呀!”
酋长明白了郑成功的心意,再也不劝他收金银了。
另外,民间还流传着郑成功帮助当地同胞发展生产的故事。
相传,郑成功收复台湾,常常带杨英他们在高山族聚居的山林察访。一路上,他只见刀耕火种,农作活儿未免吃力费事,心里惴惴不安,说道:“应该帮他们改进农技!”杨英提出了倡议,给高山族村社每处送去一付铁犁铁耙,一头耕牛;同时选派一些熟悉农耕的`士兵,赶牛犁田耙地,好让高山族兄弟看得懂,学得来,推广农耕操作技术。
水虞厝是最早学会使用耕牛犁田、深耕细作的地方,这里年年农业丰收,粮食成倍地增加,日子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喝水不忘掘井人,农业收成好,当然忘不了郑成功的恩德。
因为水虞厝和虞溪两岸,住了一些来自晋江、泉州的居民,开拓荒地。郑成功特地送来了八头水牛,鼓励发展农耕。这八头水牛越繁越多,替附近的高山族兄弟耕田犁地,处处生产都有了好收成。
不久,当地人募钱盖了座大庙,要给郑成功塑像。可是长辈们说:“郑成功再三嘱咐,开发祖祖辈辈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大事,决不能把功劳归给他一个人。”为了尊重郑成功的叮嘱,水虞厝的大庙就塑了一头大水牛,让人们祭祀。
不过每当人们朝拜大水牛的时候,都会记起郑成功赠牛送犁耙的功绩,都会讲述郑成功造福于台湾人民的故事。
【郑成功的故事】相关文章:
郑成功的故事12-14
《郑成功》故事感想范文05-02
郑成功的故事精选10篇12-22
郑成功的故事(10篇)12-16
郑成功的故事(精选10篇)12-21
郑成功的故事(汇编10篇)12-23
郑成功的故事集锦10篇12-19
郑成功的故事集合10篇12-17
郑成功的故事(集合10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