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州园林课后题及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题,试题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算得上好试题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州园林课后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不必过多讲解。)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⑵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⑴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⑵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⑴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⑵(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⑴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⑵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从课文中获得的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提高园林欣赏水平,并初步练习写作说明文。
1、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⑧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2分)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2分)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画线句子中的“艺术”与“技术”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2分)
6.这段文字中标出序号的八个句子是说明池沼特点的,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些句子说明的侧重点。(3分)
③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⑥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⑧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假山和池沼;池沼
2.不能。这是一个段首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
3.有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
6.桥梁不雷同;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鱼戏莲叶间,我眼中的苏州园林。
1、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一般是在文章首段或首句或是找关键性的词句。这一段的说明对象可以从文章的第一句找出来,即是假山和池沼。文中可以看出来主要是介绍池沼为主。
2、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的把握。因为这是一个段首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后文中先是介绍的假山,再介绍的池沼,故文章开头“假山和池沼”不能调换成“池沼和假山”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对象的特征的把握。可以比较两说明对象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4、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对象的特征的把握。读完语段不难发现概括假山的特点是是文章第二句。
5、首先做出判断,然后区分“艺术”与“技术”的含义,再结合语段分析为什么不能调换,换了之后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不能调换。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而本段主要是说明苏州园林艺术。与文章中心不一致。
6、考查学生对语句的概括能力。③④主要是讲桥梁不雷同,⑤⑥句主要是讲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⑦⑧句主要是讲鱼戏莲叶间,我眼中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课后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雪》课后题及答案11-22
《王几何》课后题答案11-15
社戏课后题及答案分析07-25
理想的课后题及答案-参考11-05
中专师说课后题答案08-23
社戏课后题及答案解析09-06
胡适《我的母亲》课后题及答案03-11
斑羚飞渡课后题及答案解析06-08
《致女儿的信》课后题及答案09-20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题及答案参考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