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保研备考几个月考研拿状元的经验分享

时间:2024-06-16 05:40:56 考研经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放弃保研备考几个月考研拿状元的经验分享

  他,取得了保研资格却又放弃。他,以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短短几个月的准备,考取了本专业的第一名。他说自己考研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在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杨洋以总分421分考取了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其中,英语77分,政治72分,数学135分,专业课138分。几个月的时间,他以怎样的学习方法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放弃保研备考几个月考研拿状元的经验分享

  一个决定 放弃保研去考研

  “考研能够磨练人的意志,提升人生境界。我总感觉,人生会因为考研而完美。所以,在取得保研资格后,我放弃了。”杨洋说,“考研复习一定要讲究策略。刚开始时要循序渐进,逐步调整状态。”

  从去年暑假开始,杨洋着手复习,刚开始没有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只是跟着考研班听课。从9月份开始,他每天的复习时间增加到6个小时,但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杨洋把复习重点放在相对简单的专业课和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英语上,上午听专业课辅导、做练习,下午背英语单词做阅读理解,晚上复习数学。后来他又在下午安排了政治科复习。

  到了11月,杨洋感觉英语复习得差不多了,状态也调整好了,就开始利用6点半到7点半、12点半到14点半两个时间段。前者用来复习英语,后者用来复习政治。每天上午复习专业课,下午间或进行政治和英语训练。晚上时间用来复习数学。再后来专业课和英语复习得差不多了,他就把英语复习时间压缩在早起后的1小时,一天大部分时间用来复习相对薄弱的政治和数学。杨洋说,在时间利用上,研考生一定要理智,可以先松后紧,复习强度先小后大。在复习内容安排上,先复习相对轻松感兴趣的科目,然后慢慢向自己相对薄弱的科目倾斜。

  杨洋认为,复习要讲究方法,这样速度可越来越快,复习效果也不错。拿背单词来说,第一遍断断续续背了两个月,第二遍背了半个月,第三遍背了一周,到考试前复习一遍只用两三天。他说:“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期间有个熟练的过程,另一个是在背单词时要有重点。”第一遍的时候单词都是新鲜的,就算是自己认识的可能也想看看注释,背背例句,在自己不熟悉或者没见过的单词上做标记。第二遍时,主要背自己不会的单词,在还不会的单词上加着重号。第三遍时,看加着重号的单词,在还不会的单词上标感叹号……这样每次看的都是自己不会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切实地提升。

  “英语单词复习是这样,其他科目的复习也是如此。”杨洋解释说,像政治科,复习第一遍可能需要一周,到后来只用半天而已,复习每块知识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经过几遍复习,熟能生巧。

  一本日记 平复心态重调整

  在考研期间,杨洋每天坚持写日记,有时写一些杂感、体会,更多的是记录复习进度并加以分析。在考研复习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杨洋记了满满一本日记。

  “现在看来写日记对考研确实有很好的作用。”杨洋说,首先写日记可以平复心态,通过自我对话宣泄一天中积累的不良情绪,起到心理疗伤的作用;其次写日记可以记录自己的感悟,深化自己对考研的认识;再次,日记也是自己状态的真实反映,如果处于较好的状态,反映在日记中的文笔是欢快、乐观的,如果状态不佳,反映在日记里是低沉、郁闷的;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点,写日记的时候也是自己思维逻辑最清晰、最缜密的时候,这时候评估和制订备考计划往往最明智。

  11月中旬,杨洋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在英语和专业课上相对较强,政治和数学两科相对薄弱。他知道决定考研成败的往往是这些“短板”,所以立即调整复习方向,把复习重点放在政治和数学上。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明智的,在最后的考研成绩中,杨洋的专业课和英语成绩比较理想。政治和数学虽然在最后复习阶段加大了复习力度,也仅仅处于没有拉分的边缘。假设没有根据分析及时调整,还是跟着兴趣复习,重点放在专业课和英语上,即使最后4科均衡用力,考研结果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理想。

  12月末,感觉备考已经相对充分了,杨洋在日记中记下了“考一个尽量高的分数,然后找一个好导师”的目标。扎实且细致的复习让杨洋开始对不远的未来有所期待。

  一种精神 坚持不懈逐梦想

  经过数月高强度复习,就在考试即将举行的前几天,杨洋感到身心极度疲惫。有一天早晨,伴着月光出门,杨洋突然有所感悟:复习备考是辛苦的,但在备考过程中突破自我极限,这份幸福和快乐,没有经过考研或没有完整经历考研过程的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眼前的辛苦只不过是心中烦恼,想想数月坚持复习给自己带来的踏实感和满足感,这难道不是生命的馈赠吗?

  回顾考研历程,杨洋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不仅要坚持复习不放弃,还要在复习过程中坚持自己的想法。有的研考生在复习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却半途而废,这是十分可惜的。

  “当然,一旦选择考研,就一定要有信心。以我自身的感悟和对周围人的观察,考生只要对考纲有一定把握,对自身的水平有清醒认识,再加上有详实、有效的计划并始终贯彻如一,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成绩。”杨洋说。

  杨洋通过本报提醒考生,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每年研考的报考人数众多,并不意味着有竞争力的考生多,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有可能成为胜利者。复习过程中,大家要本着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原则,计划安排要具体可行,复习准备时要细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