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
流年不胜饮
举目尽秋风
往事安可在
故人多飘零
///
光阴东逝水 ( )
佳节倍思亲
天涯共举杯
且醉且歌行
///
春江花月夜
旧事入怀中
红尘如梦客
蝶花成幻影
///
辗转尽流年
繁华落无声
笔墨有去处
相思最动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2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一自然段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第二、三段抓“倍”这个字,对思亲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再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而且还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王维,把看到人们是那么快乐更加感受到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配乐吟诵整首诗。多样化、多数量的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街上的热闹和王维内心的冷清作对比,还需更务实地处理。
每逢佳节倍思亲3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今天上午,我执教了这篇文章,现在作如下的反思:
1、教学过程清晰,凸显了层次性,整个过程的设计能使学生逐步的走入诗境,深刻的领会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指导。
3、能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走入文本。
4、注重学法的指导,交给方法,然后放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全面、灵活、务实。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每逢佳节倍思亲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三.感悟诗歌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课文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五.默写古诗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六.延伸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
长安
九月九日
山东
思绪万千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6
来到异乡快十年了,每每看到隔壁老人夫妇,心里一丝丝酸楚……看着小孩从电脑里搜出乡愁这首诗,我看到“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勾起我对母亲的无限思念,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了我多少回忆,但始终改变不了我对母亲的绵绵思念,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这种记忆时常在不经意闪烁在我脑海,温润着我的.心田,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在我和弟弟睡梦中便开始她一天的忙碌,以便我和弟弟起床时吃上她那可口而又简单的早餐,一锅粥,一盆土豆丝,或者一锅镘头,无不飘散着浓浓爱意,可当时不懂事的我们还总觉得不好吃,那时母亲总会微笑的安慰我们说:“过几天,你爸寄钱回来,娘就买肉,炒给你们吃啊……”
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外出打工,在我印象里,父亲总是不太爱说话,可干起活来,最买命的。家里贫穷,父亲一年大半时间都在外头,母亲在家白天还得收拾家务,晚上还要去距离很远的小河里洗衣服,因而母亲则是最后一个入睡的……
由于父亲不在家,家里的地没人帮着梨,母亲只能用锄头挖,想起母亲手上的茧,心隐隐痛……想着想着泪水似断了线的珠子,如今,我已三个孩子的妈,才明白了母亲当初的辛苦,才明白母亲那份无私的爱。其实好多人都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其时思亲并不只在佳节的夜。身在他乡的你有此感受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7
又逢一年之际的中秋佳节,人们早已蠢蠢欲动地期盼着这个团圆的节日,早在几周前月饼便充斥在大街小巷的商户里,买月饼成了大家的又一趣味。
尤记起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身为一名乘务员,在平时,为成百上千人提供便捷的出行,在中秋,为旅客的归乡之途保驾护航,而自己,却不能在节日里与家人团聚。虽然如此,小伙伴们却没一句有怨言,依旧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诚挚地为回家的旅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与暖心的问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9月14日的航班上,飞机即将起飞,我看到一位旅客正举着手机对着自己微笑,猜想他一定是在自拍。于是,我亲切的走到他的身边,准备提醒他关机时,发现这位先生正在视频,只听到他说道:“儿子,想爸爸了吗?媳妇儿,这么久以来辛苦你了……”。我忍不住心头一酸,顿住了脚步。看这位先生风尘仆仆的着装,想必是在外打拼无法经常归家的人,趁着中秋将至,回家看望许久未见面的家人妻子儿女,看着他对着屏幕对面的妻子露出抱歉的笑容,我想,那些他没能和家人团聚的日日夜夜,一定很漫长吧。
生命中总有许多的美好与遗憾,无奈与彷徨,即使细数也数不尽的喜怒哀乐,就像赫恩曼尼说的,我们太容易将生活视作线性的,前进的,向上的过程,但生活恰恰是螺旋的,有进有退,迂回曲折的。所以,尽情享受没有答案的人生,未尝不是一项优雅而高贵的'事业。
正如乘务员的工作一样,看似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但遇见的是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将旅客安全地送到想要去的地方是我们的使命,为他们提供暖心细心的服务是我们的情怀。就像大斯说的,要心怀期待,要让微不足道变得重若千钧,要让细枝末节变得缠盘硕枝。
最后,致敬我们可爱的民航人,大家中秋快乐!
每逢佳节倍思亲8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设计。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学习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板书课题)
2、谁知道这篇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词写的?
3、谁能帮大家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呢?(出示幻灯片)
4、同学们说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维,一起去体会他那浓浓的思乡情怀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
(3)、我能结合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4)、我还读懂了……
2、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倾听、补充。
三、展示交流
相信大家对课文都有了自己的感悟,你可以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以回答问题,还可以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你知道哪些?(《静夜思》《枫桥夜泊》)
2、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古》
自由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3、齐读古诗,并把它们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
五、布置作业:
1、我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父母听。
2、我能摘抄并背诵有关思念家乡或亲人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9
春节就要到了,节日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走在街上,红红的春联,琳琅满目的贺年礼品,分外抢眼。晚上闲坐下来,看到电视里的春运画面,拖家带口,大包小包的行李,焦虑不安的眼神,掩饰不住回家团圆的丝丝期盼。每当看到春运的画面,我总庆幸,我没有外嫁,也没有在外漂泊,不需要亲身体会春运之苦。但安定平稳的生活,缺少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与期待,也无法领悟跨山越水,长途跋涉只为团聚一刻的温馨甜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合就是最完美的。
趁着阳光明媚,把家里窗帘,蚊帐,沙发套全拆下来大清洗了。再挂上去后,感觉家里的空气也清新了,整个屋子,弥漫着洗衣液的清香,与阳光的味道,这种感觉,我很喜欢与享受。忙完后,我抓起钱包,下楼走进了小区对面的大商场,推着购物车,随着拥挤的人流,挑选着过年必备的物品。在干果食品区里,一包包精致的新疆葡萄干,映入了眼帘。
只一瞬间,我的心就揪着疼了,情绪一落千丈,喉咙哽咽的感觉,仰起头,拼命忍住就要掉下来的泪水。身处在这热闹繁华的节日氛围里,就连空气也渲染着喜庆的味道,我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心里骤然升起的,不可言喻的悲伤。没有人会知道,我的眼泪因何而来,更没有人会知道,葡萄干,是我父亲生前最喜欢吃的干果。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每年备年货时,我都会给父亲捎上两包,父亲不抽烟不喝酒,给他买新衣服他也不穿。
所以,只能随他喜好,给他买点小零食了。今年葡萄干依然清甜可口,我的手里也拿着可以买葡萄干的钱,只是,我买来有何用?我亲爱的父亲再也吃不到了,他已经在山坡上,枕黄土长眠,与杂草为伴了。
每次脑海里想起那座孤伶伶的新坟,长埋着我的父亲,我的心就痛得无法呼吸。与父亲有关点点滴滴的记忆,每时每刻都会涌上心头,我痛着苦着承受着,却不愿意忘记父亲留给我的'所有回忆。除了回忆,我还能去哪,寻找父亲的影子?
记得小时候,一辈子靠种地耕田为生的父亲在秋收后,就常对我们说:望冬不望年呀,吃过年饭要种田。意思是说,秋收后,农民比较清闲了,田里没什么活了,可以休息休息。盼望着冬至这个节日的到来,好好地过一个节,冬至过后还有一个月才是春节,这段时间还是很自在的。
而春节到了,吃过年饭后,农民们就要秉承“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老话,来开始一年的忙碌了,犁田播秧,翻地落花生,育瓜苗等等。农民的生活没有节假日,天天与土地打交道的。没有种过田的人,根本不能切身地去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思。农民种田,最辛苦莫过于夏末初秋的双抢季节了,夏收秋播,紧张得像上了法条的拉链,环环相扣的,怠慢了一个小环节,就无法前进,影响了整个秋播。
以前,我们就读的村办学校,到了双抢时期,会休一个星期农忙假的。那时候,父亲是家里的主骨心,也是最佳领导。他把每一天,我们家里每个成员要干的活,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他说,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尽心尽责地完成任务,家里的活就不会拖沓的。
我年龄最小,一般不用下田的,就是把家里管好,包括做饭洗衣,浇菜喂家禽,还要负责到晒谷场翻晒稻谷,这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已经不轻松了。稍微做得不好,父亲带着母亲哥姐下田回来,还会责怪我的。比如,他们回来了,我的饭还没做好,影响了他们马上吃饱饭就去干活的速度。有时候我也觉得委屈,自己已经不停地干了,活儿还是忙不过来。可当我看到他们沾满了汗水泥水的衣服时,我就知道他们比我更辛苦了。
父亲总是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田种地如此,做人也是如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收获什么,就先要付出什么,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以前,不太懂得与理解父亲这些话的意思,慢慢长大了,经历多了,才深切体会到了。
父亲一直以来,都坚信着,并付诸行动,用他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在我们身上。我的爷爷是位中药师,可惜他还没有把自己的衣钵传给我父亲,就在我父亲二十岁时去世了。只断续读过两年书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肩挑了家里的重担与责任,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年代,守护着他的家园。后期,农村分田到户了,父亲虔诚地守着几亩薄田旱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父亲相信,热忱地对待每一寸土地,便能开花结果,五谷丰登,温饱无忧。
事实上,父亲的用心是对的,他所有的付出,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在当时全部以农谋生的村民眼里,父亲绝对是我们的骄傲。因为他种的稻谷与花生,是全村最高产的,他种的香芋红薯是全村最大个头的。当邻居来问父亲决窍时,父亲也很乐意地分享,他总是憨憨地笑着说:适时施肥,及时除草,细心观察,以防虫害。经验年年传,可邻居们还是望尘莫及。原因是,他们少了父亲对待土地庄稼的细心与用心,收获自然也少了。父亲的话,没错的,付出与收获,在任何时候任何区域,都是成正比的。
父亲一直还喜欢,在房前屋后的空地里,种上各种各样果树小苗,枇杷,葡萄,石榴,桂圆等等。我们小时候,农村的孩子,基本没什么零食的。而父亲种的果树,陆陆续续地结出了诱人的果实,这让多少孩子垂涎欲滴?而善良的父亲总是热情地招呼村民们,说:“大家来摘着吃吧,反正树结的果,结了也是天给我们吃的,树要不结果,我们谁也没得吃了。”
在父亲去世前,能自由走动时,他还是坚持着,瞅着哪有空地,就扛着锄头,种上果树苗儿,邻居笑问父亲:“伯伯呀,果树这么小,猴年马月才能结果子吃呀,你不是白种么?”
每当这时,父亲总是憨厚地笑笑,说:“人一天树一天,种下了,总会长大开花结果的,就算我等不及,吃不到了,我的儿子,孙子也会吃到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种果,后人尝呀。”是呀,父亲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到了人们眼中的风烛残年,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以前他种地是为了生活,年老时他种地是源于对土地深深的热爱,以及不舍不弃的执着。
他习惯了在土地里刨生活,看到现在的农村,很多土地荒废了,他老是感叹,这么好的田地也没人种,真是浪费了。父亲与土地打交道一辈子,时时刻刻都在用心去触摸土地的脉搏,日积月累,已一点点地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最终父亲耗尽了生命,撒手人寰,归于黄土,这也许是苍天最恰当的安排吧。
花开花会落,春去秋会来,任何人与物,都归于自然规律,躲不过生死轮回的宿命,也逃不开世代繁衍生息的更新换代。淌过岁月的悠悠长河,品过人生的酸甜苦辣,虚度光阴几十个春秋,人到中年方懂半世忧。心里其实早已经清楚,生离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每一个人都必须要被迫学会去承受与接受。可当我无能为力去留住父亲时,我的心还是碎了,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可揪心的痛,还是持着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向我袭来,瞬间将我淹没。人生最大的悲哀与痛苦是,花有再开日,人无再归时,叫我如何去承受这份骨肉分离的切肤之痛?
又如何去接受,疼我爱我的父亲,真的从此与我阴阴相隔的现实?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时间,从来不管人间悲与喜,只管沿着自己的生活轨迹,走自己的路。掐着手指头算算,不知不觉间,父亲走了四个多月了,一百多个日子,我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哭过痛过,伤心失眠过,熬着熬着就这样走过来了。从开始时的每晚入睡梦见父亲,到现在梦见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时间真的可以,慢慢冲淡我心中的悲与伤。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再次想起父亲时,能够心态平和地微笑着,无痛无痒,心里也就云淡风轻了。
还有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新年了,佳节临近,思亲情浓,望着周围喜庆的热闹气氛,听着震耳欲聋的贺年歌曲。繁华深处人寂寞,独倚楼栏念慈父,这是父亲走后的第一个春节,父亲生前是最注重这个传统节日的,在新年里,不准我们打闹,不准我们说不吉利的话儿。现在,春节如约而至,只是没有了父亲的陪伴,我心里有深深的遗憾与惋惜,我又应该如何冲破自己设的心理障碍?把自己融入新年的节日气氛里呢?万家灯火乐团圆时,我又应该如何面对父亲的缺席而忍住不落泪呢?
每逢佳节倍思亲1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思念亲人(华山以东)
2、简介王维
(1)文章的主人公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课题就来自这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师范读奠定本诗忧伤的基调。
(2)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独异茱萸倍忆山东
3、讲解本课的题材:本文的题材比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每逢佳节倍思亲】相关文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12-07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