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故事
关于德育故事1
两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地。
一狼大喜。“这草我们又不能吃,你高兴什么呢?”另一狼不解地问。
“但羊爱吃呀。”此狼说完,便朝一个方向飞奔而去。
“你去干什么?”那只不解的狼问。
“我得设法把这个好消息转告给羊。”飞奔的狼回答说。
机会,就像隐藏在“草”背后的“羊”,一些人只看得见眼前的“草”,却看不见“草”背后的'“羊”,所以一次次与机会的“羊”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却能通过“草”看见“羊”,所以也就一次次成功地捕获了机会的“羊”。
关于德育故事2
今年10岁的小雪在学校里不仅尊敬师长,从不与同学闹矛盾,还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作为她的班主任,我却在对她的一次家访中从她父亲那得知小雪在家中却有着和学校判若两人的表现:经常为一些不值一提的日常琐事而大发脾气哭闹不休,每天折磨父母的神经成了她的“必修课”。每次都得靠父母对她“暴力威胁”或“物质收买”软硬兼施的平息她的情绪,可没过几天她还是会老戏重唱。
一个在学校里最让我放心的乖学生,一到家怎么就变成了折磨父母瞎胡闹的“暴君”式人物了呢?与小雪父亲的进一步交谈中我深入地了解到小雪在家方方面面的生活情况,并向他分析解释了小雪哭闹的原因:小雪父母每天工作都很忙,除了照顾她吃饱穿暖之外根本就无暇顾及与她进行必要的情感沟通。平时小雪有了烦恼、困惑想与父母说说心里话时,父母不是不耐烦的推托说没空,就是粗暴地批评她烦人。只有当她生病哭闹时父母无微不至的真情疼爱才会表露,这无形之中就对她的“哭闹”行为起了负面强化的作用,由于她年龄小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只有哭闹时父母才能关心她”的认识误区,所以“哭闹”行为才会频繁发生。她不是有意的,因为她没意识到这样做会给父母带来很大困扰。
听了我的分析小雪父亲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不住的说:“的确是怪我们平时太忙了,对她关心少了点,那怎么才能让小雪不再哭闹呢?”我向他建议道:不能靠打骂或用物质满足来压抑小雪这种对亲情渴望的正常心理需求,那样只会给她的个性发展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首先要多沟通多交流。作为家长即使每天的工作再忙,也应该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尤其是女孩因为她们的内心更为敏感。询问一下她在校的学习情况啦,都有哪些好朋友啊…...了解她的心灵体验,使她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从而满足她对爱的心理需求;其次,转移她的注意力。可以从小雪喜爱的剪纸游戏做切入点,培养支持她良好的兴趣爱好,把她的关注点从自身内心情感世界,引向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让她的精神世界业余生活充实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机会哭闹了。另外我作为教师也一定会抓住时机,教育引导小雪认识自己的问题与错误的。
那次家访之后,为了能让小雪自己认识问题,我在班级中召开了以“孝顺父母,在家做个好孩子”为题的班会活动,通过倾听同学们讲述的古往今来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以及其他同学在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真实事例,小雪渐渐低下了头,从她对我躲闪的目光中,我感觉到她开始思考自己错误的言行了,此时是教育引导她的最佳时机。课后我真诚的告诉小雪,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是天下所有孩子共同的梦想,没有错。但她却忽略了爱是相互的,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一味的向父母索取爱,那是自私的,更应时刻想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试想在外辛劳一天的父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还要面对不懂事女儿的哭闹,该有多么痛心啊!小雪心悦诚服的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做错了,我长大了知道自己该怎样孝顺父母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分担他们的忧愁,不会再给父母添麻烦。”看着她难过的快要掉眼泪的样子,我开玩笑的对小雪说,“人们都说女儿是爹妈的贴心小棉袄,老师相信你也能当好这一个知冷知热的小棉袄”。
一段时间之后,小雪的父亲专门来学校找我,非要请我吃饭,感谢我为小雪及他们一家做的一切,他们听取了我的建议,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小雪在一起,走进她的心灵世界,不但关心她的生活学习情况,还给她买了很多剪纸的用具,让她喜欢剪纸的爱好得到充分发展。现在的小雪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别懂事,一有空就抢着干家务活,再也不和父母怄气了。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现在真有“家有千金是福气”的感觉了。我婉言谢绝了他诚挚的邀请,可心里却享受起了成功的快乐,亲情的温暖,沟通的.快乐,师爱的引导已经打开了小雪的心结。
小雪的变化给了我很深地触动: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心都在发生着重要变化。思想情感日益丰富,而理性和自制力却相对欠缺,所以常会导致像小雪这样异常甚至极端的个性化行为。如果一味地对她们强制压服或变相压抑,只会令她们与家长教师进一步的疏远对立,因为“压制”早晚会有“叛逆”之害,唯有“因势利导”才是正途。所以教师应当耐心细致的了解问题摸清原因,取得家长的共识,有的放矢的进行因势利导,通过顺应孩子发展趋势的教育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们自醒自悟,得到启迪,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 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座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 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它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 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字, 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 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 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妈妈悲喜交加,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一颗颗打在她手中的信封上
(一)准备
昨天中午下班刚进家,儿子兴致勃勃地跑过来说:“妈妈,下午我和王银川、杨贺林(课外剑桥英语班同学)去游泳,1:30出发。”我吃惊地看看他,没加思索地说:“好啊,妈妈同意!”
也许,游泳对于多数小孩来说,很平常的一件事。可是,对儿子来说,主动要求去游泳,的确很不寻常。几年前就曾不止一次动员他去学游泳,长点生存的本领。10岁那年,带着他去北戴河玩,因为下海游泳,母子还闹过意见。尤其是去年,他爸学会游泳,三伏天天天泡在水里,带他去游泳馆多次练习,可儿子的性格所至,不喜欢的事情,任凭我们怎么想办法,也激不起欲望。为此,只好随他的愿。
今天,他主动提出来去游泳,自然是大力支持。中午,老公没回家,母子匆匆吃过午饭,开始做准备。忙乎得午休都耽搁了。
“妈妈,你说我下水,能溺水吗?”
“不会,游泳馆有很多救生员。”
“我不会水,怎么玩呢?”
“小伙伴有会水的吗?”
“王银川会点儿,杨贺林和我一样。王银川学得可真快,六月份还说不会呢,现在就会了。”
“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请王银川教教你俩,也可以带上钱请请游泳教练。”
“到时候再说吧。”
就这样,整个中午,我和儿子预想着游泳时可能发生的一切一切,儿子也怀着好奇地心情,兴奋得在沙发上走来走去,等待着出发时刻的到来。
出发时,可以说是恋恋不舍地离开家,关了三次防盗门,又三次返回,最后还是我说:“去吧,没有事情的,好好玩,5:00前到家,免得妈妈惦记。”
最后,儿子还调皮地说:“到点了,只好走了,妈妈亲亲我吧。”
此时,儿子提出什么要求,做妈妈的一一答应,我在他的脸颊上轻轻地亲了一下,儿子高兴地出发了。
关于德育故事3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
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上篮球课时,要求每个学生拍球。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两个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显得表情紧张,在轮到她们的时候总是退到别的同学后面,甚至干脆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一问原因,才知原来是“害怕”,不敢拍球。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强迫她们必须完成项目,也没有任由她们不做这个项目,而是耐心地先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动落地。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她们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并且能够主动地用双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所以那两个学生开始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终于亲手尝试,并且获得成功,她们的这一心理障碍自然也就排除。这堂体育课,显然达到了既使学生锻炼的身体,学会了一种技能,又使她们形成良好品质的目的,体现了体育与德育互相渗透的原则。
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既影响到是否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地上好一节体育课。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身体脆弱,加之安全意识薄弱,这就使得在给他们上体育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组织纪律,以便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又要时刻注意,防止有意外事情发生。在一次教二年级学生跳远的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兜里装着铅笔、钥匙一类东西,这是很危险的。于是,我及时把这些东西收上来代为保管,并再三叮嘱以后体育课上不要再带此类东西。在教授跳远技巧时,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后面的学生经常会相互之间打闹;在跳远练习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讲述时没有注意听,而造成跳远姿势不规范等情况。针对于此,在上课之前,我总是要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告诉他们不遵守纪律的危害。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听从劝告,注意约束自己不随便说话打闹,并专心听讲。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我没有简单地用罚站、斥责或赶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找来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与纪律约束有关的,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必须所有人遵守纪律,遵循规则,这样一来,那些“顽固分子”能够主动“遵纪守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整个游戏,并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事后我想,之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由于他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们的不守纪律,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此话诚然。少年儿童的心灵的本质都是美好、纯洁、善良的。在一次上二年级体育课时,我要求所有学生完成50米跑,并两人一组,看谁先跑到终点。本来这个项目是由学生们积极要求老师去做的,可轮到一名学生跑时,他却无动于衷,任老师怎么喊口令、吹哨都没有反映,只是我行我素地立在那里,甚至还和周围同学聊天。当时我很气愤,走到那个学生面前,准备好好教训他一顿。结果我刚要开口,在他身旁的几个学生则用充满童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他的脚受伤了。”这使我颇感意外,我仔细一看,果然在那个学生的左脚膝关节传了纱布,而且还可以看见淡淡的血迹。我这才恍然,明白刚才他为什么那么 “我行我素”了。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周围的学生都要求我不要让那个学生跑步了,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他的脚不好,跑步会影响他的伤口。其实学生们不必这么要求我也会对那个学生以照顾的,但学生们还是向我提出了要求。我在一瞬间,忽然想到,学生的这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质,完全也可以在体育运动当中去体现,并得到巩固。于是,我当下提议全体同学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关键就是看同一组的队员是否能配合默契,并互相帮助。但这个“诀窍”我并没有对学生们说,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些学生们是否真的具有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游戏开始后,有的小组一阵手忙脚乱,不知该从何做起,而有的小组则已经摸到头绪,并有条有理地进行着。于是我对那些忙作一团的小组提示,要他们学习做的好的小组。结果,很快那些落后的小组领悟到了游戏的窍门,最终所有小组都成功的完成了游戏,虽然各小组有先后、好坏之分,但他们每个人毕竟因为这个游戏懂得了互助的意义,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就已经足够了。
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的消耗,上体育课自然不会轻松如“闲庭信步”,因此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在担任二、三年级体育课的同时,又担任着学校乒乓球队的教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乒乓球水平相对于同一地区其他学校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建队时间短,训练时间有限。于是,在我担任教练之后,为了迎接比赛,我不得不适当地增加了队员的训练强度。这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考验。球队平时专门的训练不是很多,队员们最经常做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打比赛,很不正规,这样下去球队很难出成绩。于是一到训练时,我总是刻意地减少让他们在一起打比赛的时间,而是着重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如发球、连续攻球、推挡等动作。起初队员们练习很认真,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的情绪,总是要求打比赛。我把这归结为队员“不肯吃苦,害怕吃”,不愿意持久地机械练习基本动作。对此我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在将来的真正比赛上取得好成绩,为自己为学校争光的观念。在这当中,我又加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队员们心劲陡增,练起基本功来也更加卖力,再没有人发牢骚了。
关于德育故事4
齐白石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又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在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后,沦为亡国奴的齐白石先生悲愤万分,他毅然辞去北平艺专的'教职,数九寒冬也不烧学校配给的煤球。
为拒绝日寇、汉奸官僚到他家来购画,齐白石先生特地在自己门上贴了"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祥"的 "告白"。"告白"写道:
"中外官长要买白石画者,用代表人可以,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面对残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齐白石先生敢于贴出这样内容的"告白",显然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这则"告白"使日寇恼火异常,只是慑于齐白石在国内外的声望,他们才未敢贸然加害于他。
关于德育故事5
一早上山晨练,下山时碰上一个樵夫。
在崎岖的山路上,他背着一大捆柴,步履蹒跚小心翼翼地往下走,看后影,肯定是超过了半百的年龄。我紧赶两步,搭讪了几句话,就伸手接他肩上的柴。我想,他一定很累了,能帮的话就帮他背一程。没想到,他毅然拒绝了我,挥一挥布满老茧的手,呵呵笑着说:“谢了!谢了!你不要夺走我这会儿的快乐。”
我的心深深地被这句话撞击了一下,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听着他渐行渐远的山调,我开始思索这充满意味的话语。
本来,背着重重的一捆柴下山是一种痛苦之事,至少是一种负担,然而,在樵夫看来却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想想吧,上山之始他就期待着这种快乐,他一根一根将枯柴砍下并收集起来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收集快乐的过程?当满满的一捆快乐放在肩上时,他已经与最大的快乐紧密接触了。扛着最大的快乐回家,哪里还有“沉重”、“负担”、“痛苦”等感受的踪影?
原来,快乐是可以这样理解的。生活中我们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不都是积累快乐的过程吗?当我们完成一项工作时,办结一件事情时,上床准备休息时,结束一段历程时,不都是最大快乐集中的时候吗?而事实上我们往往不这样理解。干工作,我们总恨不能少干一点是一点,干完了就如释重负。办事情,想的是“为什么偏偏让我摊上这些事儿”,能躲则躲,实在躲不开就硬着头皮去应付。办完了总不忘深深地叹口气:“哎,累啊!”一天结束或者一段时间结束,收获的也常常是疲劳和无奈。你可能会说,我经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根本不值得我快乐。如果许许多多的小事情不值得快乐的话,那么生活中又有多少大事情值得快乐呢?像结婚、生子、获奖、中彩这样的大事,人生能有几次?如果小事情没有快乐的习惯,说不定结婚、生子给你带来的是忧愁,获奖、中彩带来的是负担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次与一群小孩子尽情玩耍之后,仍意犹未尽,手舞足蹈。其学生不解,问老师:“为什么这样的小事情您也值得如此高兴?”大师意味深长地说:“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多少快乐的大事呢?”
一个善于生活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捕捉快乐、收集快乐、享受快乐的人。如樵夫,负重并快乐着。
【德育故事】相关文章:
叙事德育故事04-02
少儿德育故事04-04
我的德育故事05-25
德育小故事最新09-30
(热门)我的德育故事08-09
小学生德育小故事09-30
班主任德育故事范文05-02
班主任德育故事案例05-18
德育小故事:挫折孩子飞翔的翅膀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