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故事
历史人物的故事1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的时候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部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家丁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历史人物的故事2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以才华横溢、博学多闻而盛誉于世,但他在王安石面前却丢了不少丑。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发现其书桌砚台底下医着一首未写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风,金风起处,群芳尽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四处飘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尽,铸成大错啊!”于是,他挥笔续诗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拂袖而去。
王安石见到东坡续诗,暗自忖道:“真是少见多怪!”决定给苏东坡一点小小的惩罚。他建议皇上将东坡调任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东坡到任后,不理政事。一日他和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赏菊饮酒。这天正是刮了几天大风之后,园中十几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只见满地铺金,落英缤纷,东坡一时瞠目结舌。陈季常问:“你见菊花落瓣,怎么这样惊诧呢?”苏东坡叙述了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侍一事,好友大悟。苏东坡不禁感慨万分:“去年我刚被贬谪来黄州,我还以为是荆公恨我揭了他的`短处,公报私仇,谁知这不是王荆公之错,而是我锗了。这事给我的教训太深了:凡事要谦虚谨慎,千万不可自恃聪明,随便讥笑别人。”
历史人物的故事3
美国影星盖博因为参加摄电影《飘》而名噪一时。有一次,他在谈到自己的演技时说:“当我第一次拍摄爱情镜头时,导演命令我表演出情人热恋时那种强烈的渴望之情,我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进入角色。这时导演启发我:‘在你的生活中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在你脑中竭力想象它吧!’
这时,我饥饿万分,于是就在脑海中想象一块鲜嫩、美味扑鼻的`牛排。这种办法还真灵咧!由此,我竟意外地成功了。从那以后,我就一直这么做。
历史人物的故事4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范仲淹)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范仲淹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陈藩,对陈藩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班超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班超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班超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假如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班超,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x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去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x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假如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好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历史人物的故事5
旺家族,泰国首屈一指的驯兽世界,无论多么凶悍的猫科动物,只要经过旺家族的驯养,就如同被金手指点化出了灵性一样,聪明温顺。数百年来,泰国所有马戏团顶梁的猛兽马戏明星,无一例外都是由旺家族启蒙驯养而出。
阿培是泰国国家大马戏团的驯兽师,也是旺家族目前唯一的嫡传子孙。可惜的是,因为家族专注于驯养猛兽,随着孟加拉虎、华南虎等猛兽的濒危灭绝,祖先传承的绝艺慢慢变成了屠龙之技,正日益失去在马戏界的王者地位。
阿培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能重振家族传奇的机会。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已经在野外灭绝的孟加拉虎,在泰国政府的保护下,国家动物同里硕果仅存的最后8只,经过人工繁殖,终于产下了第一只后代--德卡。
在国家大马戏团德再三要求下,政府不得不考虑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德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马戏团的要求,在德卡满月后,它被送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迎接它的是一个人类的温暖怀抱--阿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德卡的启蒙教练。
将德卡搂在怀里,阿培兴奋得浑身都在颤抖。他明白,只要自己能把德卡训练成为马戏虎明星,旺家族这块金字招牌就会在蒙尘多年后重新熠熠生辉。
在阿培呕心沥血德驯养下,德卡很快就一日千里地成长起来。阿培对德卡的训练过程一直严格保密……这当然是为了防止自己独家的训练方式泄密:与别的驯兽师用嘹亮的哨声指挥猛兽不同,阿培使用的是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工具--一枚可以含在嘴里的极小的口哨。这枚口哨发出的声音极小,人类几乎听不见,但对于听觉比人类灵敏100倍的老虎而言,却是清晰又响亮,只需要吹动这个小口哨,德卡就会清楚地按照命令做出动作。
整整一年时间,阿培与德卡同吃同住,将满腔期待注入到对德卡德训练中。德卡,终于到了可以登台演出的时候了。
然而,荣耀并不属于阿培。就在德卡将在一个月后登台的预报传遍大街小巷的时候,坎努取代了阿培登台的地位--坎努并不是个优秀的驯兽师,一直以来,都只能担当一些狗之类的小把戏。但是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家大马戏团副团长。
坎努大大咧咧地来找德卡,眼角眉梢俱是前途灿烂的喜气。阿培根本没有反对的权利,他只告诉坎努,希望他在表演成功后,能够提到德卡是由旺家族的传人启蒙驯养的。坎努随口应着,表情却明显看得出来是敷衍。
阿培没有马上将德卡交给坎努,他为自己争取了一周的时间,他说德卡还需要最后一次系统德训练。
阿培找了一个塑胶假人放在自己的秘密训练场地,在假人的脖子上挂上一块鲜嫩的牛肉,用口哨吹出一个短促的音符作为命令,德卡一听到这种哨声,就会直扑假人的咽喉,一口咬下那块牛肉大嚼。一个星期,一直重复着这一个动作的训练,直到德卡的扑咬万无一失。
三个星期后,马戏虎明星德卡的首次登台终于开始了。虽然坎努没有指挥猛兽的经验,但因为阿培的训练为德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三周的临时磨合,人与虎的配合尚算默契,事先排练好的表演项目也都一一成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掌声雷动。
在首场演出大获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上,坎努信口开河地胡诌自己驯养德卡的艰辛和种种危险,所有的功劳都成了他一个人的。阿培的心渐渐发冷,他从不奢望能位居首功,却无法接受自己家族的荣耀被如此轻轻抹去。
随后的庆功宴会上,阿培一直坐在角落里等待,等着坎努来向自己表达谢意--按照马戏界的.传统,接任的驯兽师是必须在表演成功后前来对启蒙驯兽师前期的培养、训练表示尊重和感谢的。
可坎努一直没来……
阿培叹了口气,轻轻松开了紧握的拳头,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口哨。
第二天的演出依然人山人海,当坎努和德卡的表演接近尾声的时候,后台的阿培眼睛一闭,用力用嘴里的口哨发出了一个短促的音符--没有丝毫的犹豫,刚才还温驯无比的德卡,风一般地扑倒了坎努,张开大嘴,对准他地脖子就咬了下去……
坎努当场毙命,德卡随后被麻醉的枪击中,送返到动物同--有过伤人历史德猛兽,便永远失去了马戏表演的资格。
没有人怀疑阿培,猛兽伤人是马戏界不可避免的事情,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意外。马戏团决定再次引进孟加拉虎幼崽,并希望阿培能再次担起驯兽师的重任。可是,阿培发觉他已经失去了驯兽的能力,他根本不敢看孟加拉虎幼崽的眼睛,那双清澈漆黑的眼睛里,似乎饱含德卡的委屈与哀怨。
阿培悄悄来到动物园,以驯兽师的身份获准进入德卡独居的虎山。看见阿培,德卡开心地朝他跑来,当距离越来越近的时候,阿培又一次吹出了短促的音符--当德卡下意识地用利齿刺破阿培咽喉的时候,阿培的眼角流下了一滴泪珠--他是旺家族死在自己驯养的猛兽口中的第一个驯兽师,也是最后一个……
历史人物的故事6
元朝初年,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许衡,品行高洁。他小的时候,正是蒙古灭金、灭宋的战乱年代。一个炎热的'暑天,许衡和一些人逃难经过河南的河阳县,一路上没水喝,嗓子直冒烟。突然发现前面路上有一棵梨树,上面硕果累累,同伴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梨吃。唯独许衡一人端坐-德育名人小故事
树下看书,象不知道有梨一样。有个伺伴劝他说:"这梨刚熟,甘甜可口,吃了真解渴,你怎么不摘个来吃?"许衡答道:"这梨树不是我家所有,不能随便摘人家的东西。"同伴说,"现在兵荒马乱,人们死的死,逃的逃,这树是没有主人的。不用担心,快吃吧!"许衡说道; "梨树无主,我的心有主。"结果,他一梨子也没吃。
历史人物的故事7
我读过很多好书。在书中,我结识了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为保卫祖国献出生命的革命英雄,还有很多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他们惟妙惟肖、各俱特色。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了。
诸葛亮,字孔明。他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一生打了许多胜仗,指挥了很多以智取胜的战役,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草船借箭。
那时,孙权和刘备联盟,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要加害他,就想出一条计策,让他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策,将计就计,对周瑜说:这是重要军事,十天太慢,我保证三天完成。如果不能完成,就任凭周瑜处治。
原来,诸葛亮会观天象,算准了第三天有大雾,于是他向鲁肃借了六十艘小船和许多稻草。鲁肃虽然是周瑜的人,但是敬佩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把小船和稻草借给了鲁肃。
诸葛亮上了船,带领600多名士兵,驶向曹营。曹操看到这么多船,不知有多少人,慌忙让人放箭。不一会,雾散了,箭也有十万多只了。
诸葛亮回到营里,周瑜又惊又气,对诸葛亮的嫉妒“更上一层楼”。这件事,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还有“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三气周瑜”等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表现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他不仅吸引着我,也吸引着许多人。
我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连做梦都想有他的才能。如果真是这样,那该多好啊。
历史人物的故事8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可谓一代词宗。她的词作脍炙人口,冠绝千古,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散发着永恒的光辉。而李清照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名女性,也以她独立、自强的人格,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千古女性的典范。
身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却写出了张扬着男子之气的诗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字里行间洋溢着巾帼气节,爱国风采。李清照之所以写这首诗,除了表达对于南宋朝廷软弱求存的投降主义的不满,还与她的丈夫赵明诚有关。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29年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预谋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的部下李谟,得到了王亦要叛乱的消息,马上报告了赵明诚。说来也巧,这时的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自己不再是江宁知府,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李谟对赵明诚的“不作为”也没有办法。李谟当晚果断地处置了叛乱,击败叛军。天亮后,李谟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战况,结果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长官,趁天黑偷偷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事后,赵明诚被撤职。李清照虽为一介女性,却非常有气节,她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国难当头之时建功立业啊。赵明诚被撤职后,二人继续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便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难平,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句则是着意讥讽自己丈夫的胆小怕事。赵明诚听着这铿锵有力的诗句,羞愧无比,甚是自责。
面对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坚决唾弃了张汝州,又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男子气概。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八岁与门当户对的赵明诚结为夫妇,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满姻缘,也成为羡煞众人的一段佳话。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暂,在赵明诚死去三年后的1132年,四十九岁的李清照再嫁张汝州。这一次的婚姻十分不幸,只持续了不足百天便离异收场。
李清照所嫁张汝舟,刚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对李清照百般示好,但结婚之后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巧言骗婚,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当张汝舟的要求不被满足时,便百般折磨李清照,欲置她于死地。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决定摆脱这小人。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幸好负责审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学士綦崇礼敬重清照的人格,并与赵家有亲姻关系,经他营救,李清照被拘押九天就被放了出来。在古代,一个女人,特别是像清照这样的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一些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还有后世不少敬重李清照的文人,故意淡化掩盖此事。其实,李清照再次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似乎不合乎封建社会的妇道伦理,却合乎人性,而且与人格、气节无关,有什么羞耻可言呢?倒是李清照愤而“休”夫的气节令人赞赏,此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怕是绝无仅有!这彰显了李清照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嫉恶如仇的气节!
李清照与权倾朝野的秦桧夫妇沾亲带故,却行同陌路,不屑于攀附奸邪,表现出了可贵的高风亮节。秦桧妻子王氏是李清照的亲表妹。小时侯二人曾见过面,一起玩耍过,彼此大了,生疏起来。从史料上看,李清照没有半点与秦桧夫妇交往的记载,李清照及其夫君赵明诚的著作中,亦丝毫找不到关于彼此来往的文字记录。李清照在被张汝舟骗婚,与张动了官司时,也没有去求助于已贵为当朝宰相的秦桧,而是求助于反对秦桧的自己丈夫的远房亲戚綦崇礼……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流离失所,靠变卖留存的文物及亲友的援助度日,生活十分艰难,但她始终未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表妹夫家求援。足见李清照是非分明,很有骨气。
正所谓:才情弥漫相思愁,五分凄苦半腔柔。婉约不乏巾帼气,率真面世足风流!
历史人物的故事9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陈藩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陈藩,对陈藩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陈藩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历史人物的故事10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原文】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历史人物的故事11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在继位之初:1558年,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在一场宫廷血腥的权力内讧中侥幸活命,同年继位。当时英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天主教和新教对立和纷争,英国随时都面临着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危险,同时还受到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威胁。
宗教改革:伊丽莎白将英国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彻底解决国内宗教纷争,从此彻底断绝宗教内战的`可能。这是伊丽莎白一世至今仍被英国人念念不忘的政绩之一。伊丽莎白及之后的英国王室们因此拥有其它欧洲君主无法企及的地位和高度。
发展经济: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民心最重要。她没有向自己的百姓横征暴敛,而是打造军舰船只,鼓励有勇气的人去海外聚敛财富。从此以后英国的国库迅速充盈。英国民间摆脱了苛捐杂税,开始安居乐业。经济从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海军力量:伊丽莎白鼓励海上扩张,拥有了一支经历过实战演练的熟练海军兵源,从而为她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洗雪国家前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588年,她派人率英国舰队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曾说过一句至今令人震惊的话——“我只可能有一个丈夫,那就是英格兰。”她的这句话,在英国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对于英国人来说,她就是都铎玫瑰的化身。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历史人物的故事12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小的时候家境很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的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历史人物的故事13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性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女性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性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性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能让人服吗?”
历史人物的故事14
趣闻一:
朱起凤,浙江海宁人,光绪末年曾在书院任教。一次,朱起凤批阅学生策论试卷时,发现试卷中有人用了“首施两端”一词,他以为是学生的笔误,随即在一旁改作“首鼠两端”。结果考试结果出来后,“书院大哗”,有人甚至写信讥讽朱起凤。原来学生并未写错,“首施两端”是有出处的,例如在《后汉书》里不但赫然写着“首施两端”一词,而且注明“首施即首鼠也”。
这件事发生以后,朱起凤深感自己读书粗略,知识面窄。从此他刻苦攻读,认真研讨,把古籍中所见到的“首施”、“首鼠”这类音义相关的词,随加摘抄,分类汇聚。通过苦心琢磨,细致比较,历时三十年,易稿十多遍,终于编成了洋洋三百多万字,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辞通》。一些著名的学者,诸如章太炎、刘大白、胡适、钱玄同、林语堂等纷纷为此书作序,大加推荐。
朱起凤不文过饰非,对旁人甚至自己学生的批评,能正确对待,变压力为动力。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趣闻二:
沈从文第一次从军解甲后,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凤凰城,来到芷江谋求出路。当然,沈家庞大的亲属圈不会让这位昔日的少爷穷途末路的,他的由县长任上下来的五舅很快又干上了警察所的所长,16岁的沈从文已经在军队里锻炼得有点儿“混得开”了,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被舅舅招到身边工作。一个外乡来的毛头小子,竟然在警察所里干得风生水起。后来警察所兼管税务后,沈从文负责收“屠宰税”。想想,一个嘴角还没长须的小子,每天端着账本,在芷江城里走动,多威风。那些屠户们个个见了敬三分。因为沈家当日的'影响力,在湘西地界上,沈从文要混口饭吃,并且吃好,显然不是问题。再到后来,城里多个显赫人家相继看中了他,要把他拢为快婿,甚至要他随意挑选,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偏偏这个时候,沈家少爷的青春期到了,他不想那样干。原因是,他已经迷上了一个女孩子。但是,这注定了是一场骗局——因为一个姓马的私生子的“牵线”,理由是“我姐姐想约你去家里玩”,沈从文去了,并且上了心。也许就是“爱情”的萌动,他勇敢地拒绝了各路贤达的提亲,他心里只有那个姐姐。可是,他自己也糊涂了,那个姓马的小子开始亲近他,并且老向他借钱,最后,把沈从文身上保管的母亲卖地的钱弄丢了一千多元。实际上,那是沈从文的青春期反应而已,他被姓马的小子以“姐姐”的名义骗了,“姐姐”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事情的真相是——因为情迷心窍,沈从文落进了那个小马的圈套。如果仅此而已,那也是一个笑话而已,偏偏沈从文当真了,他觉得无脸见人,那一千元钱对败落的沈家来说,是笔大数目了,沈从文觉得对不起母亲,所以他悄悄地离开了芷江,开始了下一步的漂流。
因为沈从文是个大人物,所以这么个青春期的小事件也变得非同寻常。事实上,这一走,就走出了一个百年难遇的沈从文来了。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齐白石老人享誉画坛起,市面上冒其名的画品越来越多。一些购画者不时拿着他的画上门求其鉴别或加写题记。后来他干脆声明“予之画从借山馆铁栅门所出者无伪作”。其夫人胡宝珠也会作画,为了避“夫人捉刀”之嫌,他忍痛割爱让胡宝珠不再作画。
胡宝珠18岁嫁到齐家,齐白石作画时她便站在旁边理纸磨墨,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的熏陶,也不时习作。她天资聪颖,画艺日增。一次,齐白石看到画桌上一幅《群鹅图》,竟以为是自己所作,挥笔署款“三存印富翁齐璜作于故都”,并连钤三印。过了一天再仔细品味才发觉是夫人的临摹之作,于是题跋更正:“此小幅乃宝姬所临”。后来,宝珠又作了一幅《群虾图》,拿与丈夫品评。白石老人欣赏之余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者夫人有此成就,构图着色无不酷似自己的亲笔;忧者恐人散布流言蜚语说齐白石作画有夫人代笔,连借山馆出来的画也不可靠了。
宝珠作画原为消遣,她知道丈夫的心事后,从此搁下了画笔。
趣闻三:
三国时,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他的朋友徐厚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他的缺点。吕岱不仅没有责怪徐厚,反而更加尊重、亲近徐厚。
我们不得不钦佩吕岱不畏别人批评的态度,如小草般虚心接受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名将。
梅兰芳在演出京剧《杀惜》时,突然听到有位老人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还望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人说:“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我们不得不钦佩梅兰芳的谦恭,就是这种如小草般可视平凡人为师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生活中,我们都想如大树般活着,早已忘却了小草的存在。可事实上,拥有穿山裂石之力的,往往都是这些谦逊的小草。
历史人物的故事15
一、张释之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他原先与其兄共同生活。汉文帝时,张释之用钱买了一个常侍郎的小官,侍奉皇帝。十年过去了,他还是原职,文帝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张释之看到这样下去没什么前途,欲辞职回乡,感叹地说:“干了这么多年,连当官欠哥哥的那点钱都还不了!”当时,中郎将袁盎很了解他,知道他是个人才,向汉文帝竭力荐举,才又留下。
有一次,汉文帝召见了他问历代兴亡之事。张释之从容不迫地谈着秦朝之所以失天下、汉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文帝听完十分吃惊,这么一位人才长期埋没着,于是拜他为谒者仆射。从此,张释之在皇帝身边参与政事。
上林苑是汉代皇帝狩猎巡游的场所,这里养着许多动物供皇宫参观。一次,张释之陪汉文帝来到上林苑。文帝详细地询问各种动物的情况,负责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来。这时,饲养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帮尉官回答上了,口齿还很利索。文帝听后说:“作官吏的都应这样才行!”他当即下诏让此民夫为上林令,罢免原来的`尉官。
张释之走上前问文帝:“陛下看绛侯周勃是怎样一个人呢?"
“忠厚人!”
“东阳侯张相如呢?”
“也是忠厚人!”
张释之说:“周勃和张相如二人都是品德超群,然则两人言政事时话都说不利索。二人都为汉朝立下了大功,看一个人怎么能光凭口齿利索、喋喋不休呢?秦朝就是不务实。任用了一批华而不实的书生,以致灭亡。今陛下因民夫口才好就重用,巨恐怕此风一长,田下人都争着巧言口辫,而不务实。”
文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没让民夫升迁。
有一次,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过司马门没下车。汉宫卫令规定:出入殿门和司马门都要下车,违者罚金,张释之追上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入殿门,并上奏文帝,请惩治太子过失。文帝要依法办事,其母薄太后前来求情。文帝连向太后谢罪:“教育儿子不得法!”由于张释之的坚持,薄太后让文帝下诏赦免太子,然后才可进殿门。通过这件事,汉文帝对张释之更加敬重,觉得他是不畏权贵、以法执事的人才。
不久,拜他为中大夫,后又升中郎将、廷尉,成为当时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二、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xx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冠军”一词最早就因霍去病勇冠三军受封而来。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仅24岁(虚岁)。
【历史人物的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9-30
历史人物故事03-01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01-14
历史人物勤俭节约的小故事10-17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05-05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06-12
[通用]历史人物故事作文13篇01-14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合集12篇】01-14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12篇(必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