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故事

时间:2023-04-07 13:45:05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历史的故事

历史的故事1

  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历史的故事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历史的故事2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

  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

  ”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

  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焚膏继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

  后亦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

历史的故事3

  薛公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曾在齐国当宰相。他有个儿子叫田文,是农历五月初五生的,田婴认为这个出生日子是不吉利的,就对田文的母亲说:“扔了!不要养他!”但田文的母亲偷偷地将他哺养。

  一天,田婴看见田文,就大骂妻子道:“谁让你养大他的?”

  田文的妈妈吓得不敢讲话。

  田文向父亲叩头后问:“父亲大人,您为什么不让养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

  田婴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会长到大门那么高,将来对我们父母不利。”

  田文问父亲:“人的命运是由天支配的呢,还是由大门支配的?”

  “这……这……”父亲被问住了。

  田文又接着说:“人的`命运,如果由天支配的话,父亲何必忧愁呢?如果由大门支配的话,可以把大门开高些,谁能长得那么高呢?”

  过了些日子,田文问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孙子。”

  “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玄孙。

  田文追问:“玄孙的孙子又叫什么?”

  田婴答:“这我就不知道了。”

  田文紧接着说:“您在齐国受重视,当了宰相,历经三位君王,齐国的疆域并没变大,但是,您私人的财富却积累了万金,幕僚之中一个贤人都没有。您后宫的人身穿绉纱细绫,可是一般才士,连粗服也穿不上;您的仆妾有剩余的饭粱肉食,而一般才士,竟连糟糠都吃不饱。现在您还尽力地积蓄贮藏,想把它留给您方才所说的那不知道的孙子、玄孙和玄孙的孙子,却忘掉国家的政事一天比一天地败坏了,我真觉得好奇怪呢。”

  田婴听了,觉得儿子十分明事理,将来一定是有用之才。从此之后,开始喜欢他了。后来,田婴派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田文的名声也逐渐传开了。田婴死后,田文继承父亲做了薛公,他就是孟尝君。

历史的故事4

  元朝末年,元顺帝昏庸无道。他整天只知道自己玩乐,军国大事,一概不管。他还听不进贤相脱脱的话,反而将他害死,于是金国盗贼蜂起,叛乱相继,各地人民也纷纷起义。

  这时,濠州(今安徽风阳)出了一个豪杰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牧童,17 岁时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 年),他投奔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

  朱元璋长得个儿高大,下巴向前翘,满脸麻点,虽其貌不扬,但他骁勇多智。郭子兴很器重他,还将义女马氏许配他为妻。

  已说这天元军来攻城,朱元璋正带了一小队人马在城头巡逻,忽见一个仆人迎面跑来气喘吁吁道:“朱公子快,快,张夫人有急事相商!”

  朱元璋心里一怔,立即去见郭子兴的夫人。进入内室,只见张夫人已哭得泪人儿一般,他的妻子马氏也在一旁流泪。朱元璋连问三声什么事,张夫人呜呜咽咽,连话也说不清楚。倒是马氏帮她回答道:“义父已被孙德崖骗去,生死不明,你快想想办法,去救他回来!”

  孙德崖原是与郭子兴一道起义的人,现在却勾结了赵均用,将他骗去,企图害他,夺他的主帅位置。

  朱元璋不及问明底细,一个转身跑出后室,大叫道:“快跟我来,郭帅有难!——卢大勇,你骑马去报告彭将军,让他迅速带兵到孙家去!”

  朱元璋带了随身一小队亲兵,飞马赶到了孙德崖家。但门卒挡住了不让进。朱元璋也不与他们多罗嗦,嘴巴一努,众士卒一齐上前,挥拳振臂,三拳两脚将这伙门卒打散了。

  朱元璋抢先进屋去,一脚踏进客厅,只见孙德崖与赵均用正在咬着耳朵商量往后咋办。

  他们见朱元璋风风火火闯进来,知道是来救郭子兴的,忙不迭站起,故意问道:“朱公子有何贵干?”

  朱元璋厉声道:“眼下元军兵临城下,连日在攻城。两位将军不去打仗杀敌,反而将主帅骗来,意欲何为?”

  孙德崖道:“我们正邀请主帅商议军计大事,不敢劳你费心。你还是守城去吧!”

  朱元璋道:“那么请问,主帅在哪里?”

  孙德崖道:“主帅在哪里干你什么事?你是下属,应该懂点规矩才是。”

  朱元璋大怒,正要动手,只听见背后脚步声响,彭大带了一大队兵卒冲进门来,大叫道:“赵均用,你这小子,如何敢谋害主帅?”

  孙德崖见自己手头人少,怕吃了眼前亏,忙说:“两位将军闹什么?主帅早已回府去了!”

  朱元璋道:“你能让我在尊府搜上一搜吗?”

  彭大接口道:“为什么搜不得?左右,与我里里外外全搜仔细了!”

  哗的一声,众人一哄进内室去了。

  未元璋一手挺一只盾牌,一手提刀,雄赳赳地撞进内室,四处寻觅,忽听见厅后有呻吟声。他循声走去,只见一间矮屋关得严严实实的。他一脚踢开木门,见屋里有一个人被铁链锁着在哭泣,仔细地一看,认得是郭子兴。

  他跨步上前,砍断铁链,命士卒将他背了出来。

  孙德崖和赵均用见他救了郭子兴,无话可说,只好眼睁睁看他出去。

  朱元璋边走边回过头说:“两位与元帅一起举事,为什么听信流言蜚语,自相残害?”

  自此以后,郭子兴更加重用朱元璋了。

  这时正遇上元军统帅贾鲁生病死了,元军退了回去。

  朱元璋请示了郭子兴,到家乡去招兵买马,居然一口气被他招到700 名,其中24 人都是英材,包括徐达、汤和、花云、吴桢、费聚、华云龙、耿再成等人,以后都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再说自从出了上次孙德崖与赵均用私下拘留郭子兴的事后,他们三人内心不和,常常勾心斗角。彭大是个粗鲁的人,也经常要与他们发生争吵,朱元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徐达建议他远走高飞,另谋出路。朱元璋怕多带兵马出走引起别人的`猜疑。徐达建议他只将这24 人带走就可。朱元璋请示郭子兴,说要去打定远(今安徽定远),打算边招兵边进兵。郭子兴不怀疑他,欣然应诺,让他独自带了24 人走了。

  定远附近有一个叫驴牌寨的地方,也驻扎着一伙起义军。朱元璋先叫费聚去刺探消息,回报说寨中缺粮,难以为继,正想投降元朝。

  朱元璋大喜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咱们动手要快。”

  他派费聚为先导,只挑了几个人在身边,上马急行。

  费聚心里不踏实,忙劝道:“朱公子,敌众我寡,要打是打不赢的,不如先去招了兵马来再与他们议论。”

  朱元璋笑道:“人多了有什么用?人一多反而引起他们的怀疑。”

  朱元璋来到寨前,寨主出来相迎。

  朱元璋道:“郭元帅与足下是老朋友了,听说足下寨中缺乏军粮,恐吃元军的亏,所以派我们来邀请各位合伙,若是足下单独行动,免不了要有危险。”

  寨主犹豫不决,说先让朱元璋留下一件信物,朱元璋就慨然摘下自己的箭囊给了他。

  寨主大喜,请他们喝了一顿酒,然后约定3 天后去降。朱元璋留下费聚在那里,自己就回来了。

历史的故事5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进攻,企图一统天下。燕国实力较弱,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太子丹就找到了刺客荆轲假装投降秦国,实际上是想趁机刺杀嬴政。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秦王嬴政见到燕国主动前来投降,非常高兴,并没有想到来的使者竟然是来刺杀自己的刺客。秦王召见了荆轲,荆轲把燕国地图拿到嬴政面前,打开地图,当地图展到最后时,出现一把匕首。嬴政一见匕首,大惊。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按道理说荆轲是专业的刺客,力气很大,秦王很难从他手中逃脱,他应该会一击而中的。

  可是这时发生了第一个转折。可能是嬴政的求生欲望太强烈了,他挣扎着站起来,竟然扯断了袖子,从荆轲的手中逃脱了出去,导致荆轲一击未中。荆轲一击未中,只好追逐秦王。

  可是这时又出现了第二个转折。当时殿上有个医官,危急之下,他拿着药包就朝荆轲扔去,刚好击中荆轲的'头部。与此同时,大臣们突然意识到大王身上佩戴着长剑,就赶紧提醒秦王拔剑反击。秦王嬴政恍然大悟,赶紧拔出身上的宝剑,朝荆轲砍去。此时荆轲刚好被药袋击中,秦王的宝剑又长,秦王一下子就砍在了荆轲的大腿上。荆轲受伤了,就把匕首朝秦王掷去,却没有击中秦王,他反而又被秦王狠狠地砍了七八下,最后被前来救驾的侍卫杀死。

  本来荆轲离秦王咫尺之遥,周边又没有侍卫,刺杀秦王本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转折,最后使荆轲刺秦失败,命丧秦宫。

历史的故事6

  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部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历史的故事7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历史的故事8

  虞姬是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女子,她钟情西楚霸王项羽。不管是在项羽顺境还是逆境,虞姬都生死相随,“霸王别姬”谱写出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虞姬不忍看乌江自刎的霸王,因此在诀别的时候,才会如此愁肠百结。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属。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由张国荣饰演的蝶衣,表演的就是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故事里的虞姬,一笑倾城,每一个回眸都是一幅明媚的风景。此景此貌只有虞姬才拥有,可见虞姬之美,是一种惊艳的绽放,是一种极致的张扬。

  虞姬,她是西楚霸王的女人,是楚汉争霸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名虞,也有一种说法是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均不详,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身处逆境对霸王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人闻之,无不怆然涕下。史书上对虞姬的记载并不多,在史记里,也只是一笔带过。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仅记载道:“有美人名虞。”由此展开了后世人对虞姬姓名的猜想,有的人认为虞姬的“虞”是美人的名;另一种说法则是“虞”是美人的姓,而“姬”呢,也被人认为或许是这位倾世美女的姓,在古代姬字又有美女的意思,姬也很可能在这里表示为美女。

  我们后世人通常喜欢称呼其为“虞姬”,是对她的一种美称。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虞姬都成为了一个符号,是一个美的象征,也是一种美好爱情的象征。

  历史上的虞姬就是一个谜,关于她的一切就像是浓雾般,弥漫在历史的舞台上,美人已逝,消散不开是都美人的哀思和她身后留下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由于年代悠久我们并不知道更多关于虞姬的细节,相传其容颜倾国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一个是出身高贵的公子,一个是魅力十足的美女,两人是如何认识的?

  有人大胆猜测,这两个人都是楚国的望族,虞姬和项羽从小青梅竹马,长大以后暗生情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项羽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一直将虞姬带在身边。在楚国灭亡之后,两人一起逃到了今天的江苏省;另一种说法是,虞姬是吴国一个名门望族,出身高贵的大小姐,在项羽的楚国被灭之后,逃到吴国并且借住在她家,由此两人相识,虞姬见到项羽立刻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吸引,就当即决定嫁给项羽

  也有人推测说,虞姬的哥哥和项羽是生死之交,虞姬和项羽相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还有的人说项羽是在征战的过程中,偶然遇到虞姬的,被虞姬的美貌和精湛的舞艺经验,由此项羽有幸得识虞姬,得此佳人,共谱华章。

  不管是虞姬慕名项羽的名声,主动找到的项羽,还是项羽因为偶然的机会邂逅了虞姬,项羽、虞姬最后是相爱了,《史记》上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可见,虞姬此人是真实存在的,后世人有感于虞姬和霸王的爱情故事,乌江自刎,使得这个爱情故事多了几分悲壮,两人的故事也在后世被改编为各式各样的剧本、小说,而两个人各种各样的传说,现以仍旧难以考证。

  战火纷飞,霸王一去,空余美人,各路豪杰为争夺天下而奔波,无人顾暇乌江边的美人。自军帐中一别,霸王引兵东去,虞姬知道这是最后的诀别,便引剑自杀。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

历史的故事9

  陶侃(259年~334年),是东晋名将,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他有一个非常贤惠又深明大义的妈妈。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望非世族、俗异诸华”的人,处境就更为艰难了。

  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妈妈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妈妈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等范逵离开时,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很感动,临别时问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赶忙回答:“欲之,困于无津耳”。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这时恰逢州部从事来到郡里,他想借视察之名勒索赂贿,陶侃便让手下诸吏安心办公,自己出面对从事说:“若鄙郡有违,自当明宪直绳,不宜相逼。若不以礼,吾能御之。”从事听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唯陶侃说:“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于是请行,众咸服其义。后长沙太守万嗣路过庐江,见到陶侃,陶侃对他特别虚心谦恭,使得太守大为惊讶,临别时对他说“君终当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结交朋友,而后才离去。

  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分,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妈妈,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妈妈。不料妈妈不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大约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而费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分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多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张华在和陶侃谈话时,大吃一惊,认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张华的推荐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部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

  时黄庆已经作了吏部令吏,举荐陶侃补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就在这个时候,对陶侃一生影响巨大的妈妈病故了,终年75岁。陶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时刻牢记妈妈的教诲,坚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数搬回来。部下问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的志向是领兵横扫强虏,恢复中原,如果不锻炼一个好身体怎么可以呢!

【历史的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小故事06-13

历史有名故事10-01

励志历史故事04-04

历史励志故事04-04

励志的历史故事02-07

经典励志历史故事04-03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04-22

历史成语故事04-18

历史人物的故事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