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的哲理故事

时间:2022-11-23 16:11:31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金融风暴的哲理故事

  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为生活加点糖,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阳光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金融风暴的哲理故事,以供各位参考。

金融风暴的哲理故事

  金融风暴的哲理故事篇1

  哈德·塞柏德是一个擅长经营的德国建筑包工头,曾将一个小公司打造成拥有2000多人的大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一场席卷全欧洲的金融风暴严重影响了德国的经济,哈德的公司也受波及。

  这场危机的时间持续过长,不光是业务量锐减,更令哈德头疼的是公司那些闲置的大型设备。卖掉吧,不但卖不出好价,而且意味着彻底放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不卖吧,不仅占空间,每天还要花去不少的维护费用。每日望着这些无法派上用场的“鸡肋”,哈德一筹莫展。

  一个星期天,哈德去看他的工地。为防止机器锈蚀,员工们隔天都要启动一下大型设备。看着一台往来奔突的大型挖机,哈德动了兴趣,就让师傅教他开机操作。

  不到一个上午的工夫,哈德已能熟练地操作挖机搬石运沙了。下机之后,哈德先前的郁闷心情一扫而光,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随之而生。

  哈德当即买下一座荒山,并从就近的河道中运来大量沙土。经过一番准备之后,一家别开生面的“工地游乐园”正式开张。以前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操纵起重机、压路机、翻斗车、铲土机、挖土机等大型机械,如今可以亲自驾驶,这种体验立即引发了市民尤其是成年人的极大兴趣。

  一时间,哈德的乐园门庭若市。这种被誉为“成年人游戏”的娱乐项目,让一些劳心费神的上班族得到了极大的解脱和满足。

  半年以后,哈德由建筑包工头变成身兼乐园老板等几家集团公司的CEO。他的资产,也因这场不景气的经济危机而翻了两番。

  每一个人的玩兴与生俱来,和儿童一样,成人也有猎奇求新的强烈兴趣。及时转变观念,利用不改的童心赚成年人的钱,废物也就变成宝贝了。

  金融风暴的哲理故事篇2

  不是寓言的预言

  五个亚洲人和一个美国人漂流到了一座荒岛上。

  迫于生计,他们决定分工协作:亚洲人负责打猎、捕鱼并烹饪成食物;美国人占据了沙滩,他负责吃饭并将剩下的残羹冷炙分给亚洲人。当亚洲人每天辛苦劳碌的时候,美国人则在自己的沙滩上享受着悠闲生活和食物。

  后来有一天,亚洲人决定不再无偿提供食物,于是美国人就开出了一张欠条给亚洲人,并承诺亚洲人今后可以用这些欠条,去兑换享受舒适生活的权利,比如在他的沙滩上散散步。亚洲人接受了这一交换条件,并且为了赚取欠条而继续工作。

  又过了一段时间,亚洲人手中的欠条越积越多,于是来了一位银行家,专门帮助亚洲人收集和管理美国人的欠条。银行家不断地暗示亚洲人:当这些欠条累积起来之后,亚洲人早晚有一天能够过上比美国人更幸福的生活。

  这似乎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亚洲人为了今后的幸福而更加拼命地赚取欠条;而美国人除了不得不更多地让亚洲人来自己的沙滩上散步,还发明了一些有趣的把戏卖给亚洲人去玩耍,以此来收回原先的老欠条。美国人告诉亚洲人,这些把戏今后会让他们得到更多欠条。

  就这样年复一年,美国人、亚洲人和银行家之间的游戏越玩越大:亚洲人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供给美国人;美国人也发明了更加复杂的把戏教给亚洲人;亚洲人彼此之间也开始用欠条进行交易;而银行家呢,他得到了更多的欠条业务并因此忙得不亦乐乎。

  两年前,华尔街的预言家彼得.希夫写下这个“荒岛故事”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像那座荒岛一样处处繁荣、人人乐观。可是两年之后的今天,次贷危机已经爆发、金融风暴弥漫全球,没人说得清这座荒岛的明天会变成何种面貌。

  美国人说这事儿不能怨他,当初要不是他开出欠条,亚洲人哪儿来的动力建设荒岛?

  但是毫无疑问,如今是那五个亚洲人正在任劳任怨地为这场灾难埋单。

  金融风暴的哲理故事篇3

  台商罗田安30岁时,就已经成为了十几家企业的董事长。

  八十年代初,罗田安靠倒卖牛仔裤,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2年,罗田安意气风发,在台湾和大陆,一口气开了十几家公司,涉及服装、餐饮、学校、建筑、证券、运输、食品、煤矿等七八个行业,可谓是“遍地开花,全面出击”。上海的克莉丝汀蛋糕店,是他当时诸多投资中,最小的一笔。

  那个时候,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整个大的经济环境正处于腾飞时期。有幸踏着这个腾飞的浪潮和节拍,罗田安的财富和事业也演绎着加速度的膨胀和“腾飞”。他的资产迅速飙升到几个亿。“我三十几岁就开凯迪拉克,有很多的助理、秘书。数不清的朋友围着我转,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应酬,吃饭喝酒,一掷千金……”罗田安一如皇帝般风光奢华,呼风唤雨,不可一世。只要听说某个东西赚钱,就潇洒地一昂头、一挥手:投!

  “风光”使得罗田安有些飘飘然,自我感觉颇为良好,骄傲张狂、自信大胆。可是,由于投资过于分散,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罗田安的资金链断裂,几乎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一夜之间,罗田安被“打回原形”。全家每月开支不足几百元,沦落到在贫困线上挣扎。那些昔日的“朋友”们,像躲瘟疫那样躲着罗田安。

  从事业的高峰一下跌入人生的谷底,怎一个“痛”字了得?罗田安心情灰暗至极。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反省。1999年,穷困潦倒的他,向母亲借了路费,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准备重新打理所有投资中,硕果仅存的“克莉丝汀”。

  然而,他刚进入生产车间,和他合伙的股东就嚷嚷着要退出,愤怒的工人更是将这个小个子老板团团围住。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个张狂自大的“败家子”,肯定是来清算资产、关闭工厂的,自己的工作就要丢了。于是怀着强烈的抵触和敌意,聚到他的办公室闹事。罗田安一改往日的趾高气扬,诚恳地说服工人,自己将会一心一意,从头再来,用心经营这家企业……将信将疑的工人,这才同意他当日可以离开工厂。

  翌日早上6点,罗田安来到公司,主动脱掉西装,换上工作服,带领生产部的同事清洗厕所,清洗工具,清洁环境……和店员一起吆喝广告、招揽生意,亲自去商场、超市推销产品……大家都用狐疑的眼光看着他。罗田安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弯下腰,和同事们平起平坐,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一年后,克莉丝汀从亏本到盈利,知名度一天比一天高。员工们和罗田安之间有了一种信任,结成一股同心的士气和凝聚力,大家手拉手,心连心,没有怀疑,没有距离,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克莉丝汀做好。不久,罗田安用赚来的钱,从已有去意的几个股东那里买下所有股份,进行了持续的增资,并将自己的家从台湾搬到了上海,将事业的重心和全部精力,转移到这个投资最小的项目上。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罗田安遇到了时任宜川购物中心总经理的朱秀萍。多年的商场经验,让罗田安觉得这个人是他事业中的“孔明”。于是,罗田安放下董事长的身份和男人的尊严,三顾茅庐,挖来朱秀萍担任克莉丝汀总经理。两人8年的亲密合作,终于使克莉丝汀转危为安,步入新的发展轨迹。

  在朱秀萍的策划下,与开店同时进行的是工厂的收购和扩建。为了满足连锁店的需求,克莉丝汀先后扩建和收购了6个生产基地,获得一个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一跃成为《福布斯》提名表扬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媒体采访时,罗田安屡屡表示,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年有了资金和一些社会资源的时候,张狂骄傲,不可一世,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他的人生曾有过遗憾,但他抓住了又一个机会,凭借着小小的蛋糕,缔造出了一个西点王国,再次演绎了人生舞台上的高潮。

  1999年克莉斯汀还只有19家门面,而且大多经营状况不佳。现在克莉丝汀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560多家门店,其中上海就有400多家。最高峰时,曾有过一天开5家门店的纪录。这家企业稳稳地坐上了长三角西点连锁企业的头把交椅,世界上最大的4家风险投资商开始关注它,不少500强企业希望和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也许,正因为有过去的张狂骄横,才有今天的内心再造,才懂得把自己的腰弯下来,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金融风暴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企业哲理故事金融风暴04-03

经典哲理故事和哲理04-03

经典哲理故事04-03

经典的哲理故事04-03

哲理故事03-29

哲理的故事01-14

简短但有哲理的哲理故事04-03

哲理人生故事11-25

成功哲理故事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