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慈善的哲理故事
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下面就有阳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慈善的哲理故事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慈善的哲理故事篇(一)
盖茨夫妇曾经表示:一生中要将他们总财富的 95%捐献出来。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由盖茨教育基金会和威廉·盖茨基金会合并而成。从 1994年基金会的前身算起,截至 2006年3月底,基金会全部捐款数额已经达到 100多亿美元,其中一半用于全球卫生事业,四分之一强用于教育。
但他们做的还不仅仅是出钱。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单纯捐款者不同,而是卡内基现代慈善概念的贯彻。它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受捐助团体必须达到预定目标。
盖茨夫妇给基金会的资产投资订下几条投资原则:其一,如果企业的经营是被认为“邪恶”的,那么一律不予投资,比如烟草企业。比尔·盖茨夫妇明令在任何情况下都禁止投资于烟草企业。其二,不投资与比尔·盖茨夫妇任何一方或者双方构成利益冲突的企业。
基金会进行定期考核,作为下次捐助与否的依据。为了让自己的捐款能够真正使穷人受益,盖茨夫妇认真管理基金会的每一笔对外捐助。
基金会资金的投资也是比尔和梅琳达关注的重点。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是:合理投资—高额回报—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巨额本金配合合理投资,才能使基金会能够得以存续和发展。盖茨基金定期把所持有的股票、基金和所有其他投资产品都在税表中上网公布。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要求,他们每个季度都会把自己的投资持仓情况向美国证监会备案,公众也可以在美国证监会网站上查询到。
比尔是一个崇尚分散风险、均衡投资的人,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投资也贯彻着比尔的投资理念。基金会的投资以“多样性”和“保守性”闻名。基金会的部分资金还借专业经理人之手,通过 QFII投资于中国股市。
在整个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所投资的项目中,超过 64.3亿美元投资在短期投资项目上,210亿美元投资在债券、现钞及其他项目上,投资在股票的数额占 52.4亿美元。
比尔·盖茨夫妇亲自担任基金会的联合主席,花较多精力监督基金会的对外投资和捐款,尤其是比尔·盖茨在微软公司逐渐退居二线以后,在具体资产管理方面,也会给出指导性的意见。
据介绍,根据盖茨夫妇的心愿,这个基金会的资产将在盖茨夫妇去世后50年内捐赠完毕,这样就可以持续不断地捐赠更多的人。精明的经营策略以及长远的眼光使得盖茨夫妇在慈善界内掀起了一场和微软本身一样伟大的慈善革命。
慈善的哲理故事篇(二)
慈善不是钱,是心
2007年2月16日,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
在晚宴将要开始时,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欢迎参加今天的晚宴,请出示你们的请帖,谢谢。”
老妇人听后,对安东尼说:“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这个小女孩要来,我陪她的。”
安东尼回答:“很抱歉!今天晚宴邀请的都是重要人物,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帖的人一律不能进去。”
老妇人表情严肃地问:“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来表达自己心意的,难道都不可以吗?”她又进一步说:“如果我不能进去,这个小女孩可不可以进去?因为她从电视上知道,非洲的孩子特别可怜,很想为他们做点事。她把储钱罐里的所有钱都拿来了,打算捐给非洲的孩子们。”
安东尼解释说:“今天这场慈善晚宴,来参加的确实是重要人物,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场合不太适合你们进去。”
“叔叔,慈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突然问。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也会拿出很多钱,我虽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如果我真不能进去,请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道应该接,还是不接。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一位老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他面带微笑,摸着小女孩的头,弯腰跟她交谈了几句,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帖:“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安东尼接过请帖一看,忙向他敬了个礼:“当然可以了,巴菲特先生。(巴菲特先生是美国大名鼎鼎的“股神”,他曾将个人股份的85%,捐赠给比尔﹒盖茨夫妇慈善基金会,价值高达370亿美元。)”
结果出人意料的,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女孩——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且晚宴的主题标语也变成这样一句话:“慈善不是钱,是心。”
智慧小语:慈善并非是有钱人的专项,而应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理念。慈善,顾名思义是内心的一种慈悲,只要有了慈悲,哪怕是付出一个微笑、说一句安慰的话,对别人也能起到作用。其实只要有一颗慈悲心,即使自己没有钱,对可怜的众生,以体力帮助他们、以心力安慰他们,也是一种慈善之举。
慈善的哲理故事篇(三)
三散千金的文财神:范蠡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在有关范蠡的故事里,他的名字似乎更多地是与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并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政治、军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上的范蠡其实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并广布善举的慈善家。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范蠡颇具经商才干。他在行至齐国后,便以鸱夷子皮为化名从事商业买卖。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了齐国的首富。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为相。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百姓。于是他将财富全部接济穷人,辞去了相职,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处,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贸易必可致富。于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始经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其利,家产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穷人。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在布施财富之余,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
尽管史家已在典籍中将范蠡赞为“富好行其德者”─—一个与人们通常印象中“为富者必不仁”截然相反的评价,后世百姓还是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陶朱公─—在范蠡身后,人们已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陶朱公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慈善的哲理故事篇(四)
捐宅兴学贵天下:范仲淹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明心志。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既是范仲淹身为政治家所坚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为慈善家,实践于其一生善行中的大德。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读书于长白山僧舍的时候,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粥。待到第二天粥凝固成饼后,他便用刀将“粥饼”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十数根咸菜,权当饭食。范仲淹幼时发奋于贫穷中的这段经历,不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断齑画粥”的故事,也使范仲淹终生体恤穷人的疾苦。
身居高官之后,范仲淹虽然薪俸丰厚,却依然勤俭。他把自己积攒下的大量家财拿出来,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以地力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义田”。当地凡有人家婚丧嫁娶,范仲淹都会拿出钱来资助。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范仲淹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义庄”。
除了扶贫济困,范仲淹还非常热心于赞助苏州的教育事业。《范文正公全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南园购得一处草木葱茏,溪水环绕的好地。原本范仲淹是想在此建设自家的住宅。当房屋建好后,范仲淹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先生探查了一番,连夸此地风水好,称若久居此处“必踵生公卿”,也就是说范家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里读书,这岂不是能出更多的贵人)。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的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了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当地富户纷纷效仿。据说“吴学”日后的兴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
【慈善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慈善的哲理励志名言12-09
慈善大使童话故事1000字12-08
经典哲理故事和哲理04-03
经典哲理故事04-03
经典的哲理故事04-03
哲理故事03-29
哲理的故事01-14
《慈善大使》小学生童话故事12-09
简短但有哲理的哲理故事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