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信篇的故事

时间:2024-04-11 11:51:52 蔼媚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弟子规信篇的故事

  《弟子规》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信篇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弟子规信篇的故事

  弟子规信篇的故事一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译文]

  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都是不可以的。

  [小故事]

  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天,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黄金十两。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这时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人们见商鞅说到做到,以后推行什么政策都积极响应,商鞅变法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说话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译文]

  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

  [小故事]

  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大臣,平时话不多,但常常在紧要关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要被杀头,众人都向孙权求情,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孙权问:“为什么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不说话?”诸葛瑾说:“我与殷模的家乡遭遇战乱,所以才来投奔陛下。现在殷模不思进去,辜负了您,还求什么宽恕呢?”短短几句话,孙权就感到殷模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原谅,于是就赦免的了殷模。

  刻薄话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译文]

  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小故事]

  战国时期的服子,在言谈举止方面特别讲究礼貌。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朋友。那家人非常客气,邀请了许多朋友陪他一起游玩。有一位客人想趁机向服子请教问题。服子直率地说:“你有几个不足之处。”客人一楞,说:“主讲。”服子说:“第一,你有一种轻浮的表现;第二,交谈中你不称我为老师,是不够尊敬我。第三,我们初次见面,交情很浅,而你谈得很深,太随便了。”几句话说得那位客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译文]

  不经意间做了不好的事就叫“错”,还可以原谅;存心做不好的事就叫“恶”,一定要受到惩罚。

  [小故事]

  三国时,有一次曹操率军去打仗。出发前,他警告将士不许毁坏麦田,否则杀头不赦。队伍行进在田间路上时,忽然一群小鸟从麦田中飞出来,曹操的战马受惊,冲向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对军法官说:“我违反了军令,应按军法治罪。”说着,他拔出宝剑,说:“我是主帅,不能自杀,就把头发割下代替砍头吧!”说完,用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曹操严于律己的品格,表现出了他政治家的胸怀。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译文]

  有过错能马上改正,别人就当没有这回事 ,还是把你当好人看;如果有错不肯承认,还要为自己掩饰,就等于又多了一个过错 。

  [小故事]

  周处是西晋时期人,他年轻的时候,凭借自己有力气,会武艺,成了地方一霸。人们背地里称他是本地的三害之一(当地河里的蛟龙、南山的猛虎再加上周处)。周处为表现自己的侠义,上山打死了猛虎,又到河中与蛟龙进行殊死搏斗。最后蛟龙被杀死,周处也负了伤。人们以为周处也互了,都拍手称快,认为三害都除掉了。周处见乡亲都盼着他死,才知道自己以前作恶实在太多,从此改过自新。

  弟子规信篇的故事二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译文]

  看到的事情没有弄清楚,不要随便乱说;了解得不明白的,不要随便乱传播。

  [小故事]

  直不疑是西汉时期南阳人,为人好学,不图名利,是位忠厚的长者。后来,直不疑被朝廷任命为高官,有些图谋不轨的人嫉妒他,就诽谤他说:“直不疑相貌虽好,但品行不端,与他的嫂子有不正当的关系。”许多人听说后,都这样传开了。这话传到直不疑耳边了。直不疑说:“他们真是一派胡言,我根本没有哥哥,怎有嫂子呢?”后来,谣传就不攻自破了。可见,遇到事情,如果没有根据,就不要轻易地乱讲,也不要轻信。

  是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译文]

  别人要你做的事情如果不适宜,不要随便答应;如果信口答应了,不论做还是不做,都是你的错。

  [小故事]

  古时候,有一对勤劳的父子到集市上卖梨。很快就有一个人看中了他们的梨,双方谈好了价钱后,那个人就回去取钱了。这时,又来了一个商人,看到这对父子的梨新鲜,个大,立即要出高价买下,儿子动摇了,父亲对儿子说:“说话要算数,怎么能因为有利可图而放弃信用呢?”后来,第一个买主来了,他们父子把梨卖给了他。这对父子信守诺言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译文]

  说话时,吐字要郑重舒缓,不要急急忙忙,模糊不清。

  [小故事]

  裴秀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大臣,从小就知道勤奋学习,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裴秀出生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所以家中常常有客人来访。家中每次宴请客人时,母亲总是有意让他去端饭送菜,服侍客人。裴秀也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接待过程中,裴秀总是言语虔诚,举目有礼,借机和客人交谈几句。客人们见他如此虚心懂礼,也都很喜欢他。由于裴秀养成了优雅的谈吐,所以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已 莫闲管

  [译文]

  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事情很难说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管。

  [小故事]

  董仲舒是汉朝著名的学者,为了能够潜心学习,他整天钻在书房里,什么事情也不过问,吃的,穿的也不像别人那么讲究。据说在他家的旁边有一个菜园,然而,由于学习过于刻苦,董仲舒三年之中竟没有踏进过那个菜园一步。所以后人说他“三年不窥园”。经过不懈的努力,董仲舒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有。这和他专心学习、不为杂事所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直到今天,他的这种精神仍值得读书人学习。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译文]

  看见别人有好的品质,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的总会赶上去的。

  [小故事]

  东汉末年,有位叫郭泰的文人,他学问高深,为仍谦和。有个叫魏照的人,不仅常来听他讲课,还把行李搬来,整天和他住在一起。郭泰很奇怪他听完课为什么 不回家。魏照说:“能找到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很容易,但找一位能教自己做人的老师却很难。我天天和您在一起,是要模仿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郭泰很感激,尽心竭力地教他,魏照很快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的人。

  弟子规信篇的故事三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译文]

  看见别人有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有错,就应马上改正,没有的话,也要引起警惕。

  [小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叫曾参。他是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总是对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我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哪些事做得有意义?做错事情了吗?给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要学习的东西都掌握了吗?正是他的这种勤于反思,时时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使得曾参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成了一个爱人尊敬的人。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译文]

  做人最要紧的是道德、学问、才干、本领,这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迎头赶上。

  [小故事]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有一次,孔子外出讲学,走到一个路口时,见一个孩子正在路上玩垒城池的游戏。孔子叫那个小孩子让路,而孩子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孔子见小孩说得很有道理,一连提出了四十多个涉及天文、地理、自然、人生的问题,小孩都能对答如流。孔子便诚恳地拜小孩为师了。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译文]

  穿的、吃的这种不重要的事如人家,不要悲伤生气。

  [小故事]

  阮咸是晋朝著名的文学家,年轻时他家不富裕,吃的穿的很平常,但他一点也不自卑。当时有个风俗,就是每年七月初七,各家都要把自家的箱子打开,把箱子中的衣物拿到太阳下面晾晒。据说这样衣物不会被虫子咬。这一天,富人都把自家的贵重衣物晾出来,相互炫耀攀比。阮咸也把自己的旧衣服拿出来晾晒,结果引来许多人的观看。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他认为,富贵不是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的关键在他的德性和学识。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译文]

  如果听别人说你有缺点就生气听别人说你的好话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接近你,而好朋友就离你远去。

  [小故事]

  秦末,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进入秦宫后,刘邦见宫殿高大雄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无比羡慕,想全部据为已有。大将樊哙劝刘邦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很不高兴。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无度。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像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樊哙的话可是忠言啊!”刘邦听后深为感动,采纳了樊哙的意见。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译文]

  如果听到好话就心里不安,听到别人指出缺点就高兴,那么,正直的朋友就会越来越亲近你。

  [小故事]

  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个著名的大臣叫宋璟,以刚正不阿著称。有一天,有人推荐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文章真是不错,宋璟边读边赞叹。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了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不能启用。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儿童行为规范读物,约作于康熙年间;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

  该文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字句改编而成,正文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四个部分,并对其进行阐释;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

  该文用佛家天台宗 " 五重玄义 " 的方法演义《弟子规》113件事背后的义理,便于学习者能切入其中。清朝时,《弟子规》被朝廷高度重视,被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

  《弟子规》赏析

  《弟子规》全文的主题为孝。

  《弟子规》开篇的“首孝悌”就强调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之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间,是因为底下有根,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不忘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才能对他人以及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对父母的关怀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在生活上要关心父母,每天早晚向父母请安。“出必告,反必面”,不论是外出还是回来,都要告知父母,不让父母为孩子担心。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需要,让他们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快乐。“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养父母之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让父母操心。要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让父母因自己的德行而骄傲:要勤勉工作,报效社会,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豪。“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要立即应答,不可怠慢;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去做,不可偷懒。

  《弟子规》从个人修为做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强调做人要从人性的原点——“孝”出发,首先修养身心,当德行充盈,在家就可以让家庭和谐,全家长幼有序,共享天伦,治理国家就能起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从而带领并影响自己的团体、国家,共同建设幸福家园,共谋和平安宁;相反,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更不会爱护别人和社会大众,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担当起社会的责任,说不定还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弟子规信篇的故事】相关文章:

弟子规相关故事11-23

弟子规经典小故事11-23

弟子规现代故事11-23

弟子规全部故事11-23

我学《弟子规》的故事作文11-16

我学弟子规的故事作文05-22

弟子规小故事房室清明11-23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11-23

弟子规小故事 泛爱众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