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1
读书或是为了情节的曲折跌宕带来的视觉冲击,或是天生的兴趣使然,或是通过读书来沉淀心性,陶冶性情。
曾经不止一遍的读过《傲慢与偏见》,但这次看完电影《成为简奥斯丁》之后,我又重读这篇小说,我又有了新的感悟。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乍一看,它讲的是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的爱情,但是寻遍全书,却丝毫不见热情澎湃的只言片语,《简。爱》的作者曾经说过,奥斯汀不知激情为何物,的确,奥斯丁的作品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浪漫热烈,没有生死相随,但是,往往伟大来源于平凡,如果奥斯丁的真笨小说只是一个平凡的故事来供大家消遣的话,它就不会有如此的生命力。她的故事平凡,却能打动人心,她的作品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却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婚姻却与爱无关。
奥斯丁的作品并不多,但是我都非常喜欢,尤其是这本《傲慢与偏见》,百看不厌,也许是因为在这本书里奥斯丁融入了她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所以才更加令人动容。
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的英国,人们的思想中充斥着名利、地位、虚荣,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为了爱情而结婚是一个愚蠢的游戏,金钱决定了整个等级世界的运转,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为世人所接受了。本书的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她理智活泼爱打趣,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与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的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憎分明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寻获真爱,其实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奥斯丁也未能免俗,她笔下的两段美满姻缘都少不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男方收入不菲。奥斯丁一生未婚,也许正是她的遭遇才创造出这样伟大的作品吧。
故事中的女性角色身份都比较低下,他们从不发现社会的弊端,而一直以为自己出生贫寒,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傲慢与偏见》通过伊丽莎白的经历反映了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与不满。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2
临近高考,不知为什么有了看书的想法,总是想看点什么,虽然床头的《瓦尔登湖》与《教父》还没看完,但还是想看点新的。边在书架上随意翻找,突然找到了一本《傲慢与偏见》,便饶有兴趣地准备看看。
翻了几页,便不禁为贝内特先生的幽默语言折服。从:如果来了20个有钱的单身汉,我一定一一拜访,到:你咳嗽的时机不对,我时刻感到作者时时透露出的幽默与智慧。
看书之前我总喜欢看看电影版,因为人物更形象,便于架构整个故事,看书时故事也更清晰明了。就索性先看完了电影版。饰演伊丽莎白的凯拉奈特莉曾演过《模仿游戏》、《加勒比海盗》等著名电影,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女演员。我怀着这样的惊喜,慢慢看了下去。
剧情大体与书中相同,但是删去了赫斯特先生与赫斯特小姐,故事更加简洁短促。讲述了一开始因为自大、目中无人而让他人讨厌的达西先生,在与伊丽莎白逐渐接近的过程中,终于被伊丽莎白了解其真实为人,达西放下了傲慢,伊丽莎白放下了偏见,最终走到了一起。故事线十分的多,我只讲了其中的一条,从前后顺序上一环扣环,从人物关系上也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剧情轻松又不会无聊,尽管没看完小说,但我觉得作为电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本片最让我惊喜的是摄影与场景、戏服。正如评价一样:每一帧都是一幅油画。我不禁深深为这部电影而折服,随处可见的美肆意堆砌,仿佛随手一截图就是一个高水准的壁纸。真的是太美了!——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影响。场景的布置也十分用心,贝内特一家虽大却简陋,杂乱,看起来甚至有些不干净。而达西,宾利,凯瑟琳夫人的家则富丽堂皇。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家具陈设,都随处充满着美感。
傲慢与偏见是可怕的。唯有放下内心的自大,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他人,并改变对他人的偏见。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3
从这个发生在英国的情故事,男主角傲慢,女主角偏见,两人经历了很多的悲欢离合,终于排除了以前的误解,走到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呢?--人性,尊严。
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弟达西所热.。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吗?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4
看完《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便是“第一印象”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仅是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大多数人总是会先入为主,一句问候,一声祝福,举手投足间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自己给别人的印象。但也不是每个人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好的,例如,故事中达西留给伊丽莎白的第一印象便不是那么的美好。
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第一次在舞会上相遇时,因为达西对人们的淡漠、傲慢使得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一些偏见,“误会”的种子便深深地种在了他们之间。后来再加上威克姆先生的恶意中伤,使得伊丽莎白不仅加深了对达西的偏见,而且对他产生了一种难以消除的反感,便直接导致了后面伊丽莎白以先入为主的观念看待达西的种种行为,同时也导致了伊丽莎白因误解达西的为人处事,而一次次地拒绝了达西的爱慕,将达西狠狠地推离自己。最终达西了解到如果不将自己身上的傲慢消除,那么他也许永远都得不到伊丽莎白的认可,于是达西在决定离开之前,留下了一封信给伊丽莎白,信中解释了他们之间所有的误会。伊丽莎白看完信后,才意识到其实是自己因为对达西的第一印象不好,所以才会对达西产生偏见,让他们之间有了那么多的误会。等到他们再次相遇时,达西的改变使伊丽莎白大吃一惊,他从傲慢变得彬彬有礼。这样明显的改变让伊丽莎白不禁后悔当时不应该盲目地听从别人对达西的中伤,对他产生偏见,也不应该因为达西留给她的第一印象不好而完全地否定他。由此可知,不好的.第一印象有时会让我们失去或者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
在此我不得不说“第一印象”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光以“第一印象”来判定一个人,更不能以“第一印象”来否定一个人的一切行为。我们要懂得有时给你“第一印象”不那么满意的人,或许他会在无意之中给你不一样的惊喜,让你马上对他有所不同的看法!作为现代人,我想,我们应更为全面地看待所有的人和事,以免犯下一些不可挽救的错误而遗憾终生,因为生活不是小说和故事,结局不会时时都完美无缺。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5
本篇小说是简·奥斯汀在英国的巅峰时期写的,她写的这篇小说,趣味不失,却又讽刺了乡村人的势力、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扭曲看法。她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文笔,表述了两种不幸与幸运的婚姻。
小说围绕着柏纳特太太如何让把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故事。其中以二女儿的婚事为主线。男主人公达西富有、高贵、但却十分高傲;二女儿伊丽莎白年轻、任性且聪明活泼,对达西心存偏见。爱情在两人之间忽隐忽现,步履维艰,但最终还是打破了这种傲慢与偏见。小说在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中落下帷幕。柏纳特先生的五个女儿很好的表现了当时乡村社会的女性:大女儿简温文尔雅,心地善良;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明有主见,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三女儿玛丽相貌不突出,但知识渊博,品行端正;排行第四的凯蒂和小女儿莉迪亚,个性浮夸,整天不务正业,只顾贪享玩乐,不知天高地厚,莉迪亚因为单纯愚蠢,被一点利诱就骗上钩。
奥斯丁认为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伊丽莎白的闺蜜夏绿蒂的婚姻,她因为总是担心自己的空世不好,怕自己老了都嫁不掉,所以嫁给了一个没有教养、行为粗鲁,但比较在钱的男人,夏绿蒂为了过上较好的生活,不惜每天夜晚无耐地忍受这个满身恶习的人。还有一种是莉迪亚的婚姻,她因为年纪轻轻而愚昧无知,只因为一个男人外表俊美而内心虚伪,深深地迷恋上了他,最后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结婚后,当知道丈夫整天沉迷于赌博,充当无业游民,心里一定满是后悔与无耐。
这篇文章用两个主角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被第一印象所迷惑了。伊丽莎白一开始对达西的也有偏见,达西一开始也瞧不起伊丽莎白,有一段时时间伊丽莎白也被一虚假的人和事物蒙蔽了双眼。后来,伊丽莎白才发现达西是个善良、正直的`人,达西也发现伊丽莎白是个端庄、美丽的女孩。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表面,要看他做的事、他说的话,他的一举一动,才会发现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这篇关于婚姻的著名小说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简·奥斯汀用有详有略的写法叙述了四组奇异的婚姻。道理与生活的奥秘深藏其中,等待你去挖掘,思考,品味,你就可以体会。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6
看了电影《傲慢与偏见》后,感觉很好,非常喜欢活泼、聪明、不做作的“偏见”小姐伊丽莎白和外表冷漠但内心感情丰富的“傲慢”先生达西。
在《傲慢与偏见》中,我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都有可爱的一面。然而在众多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还是主人公伊利莎白,她有头脑、有主见,敢爱敢恨,不为金钱和地位所动,执着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缺点,有时候会凭借自己的感觉做出不准确的判断,并执着于自己的偏见。
在我看来,《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措辞幽默,情节跌宕起伏,讽刺极有力度;作者用极细腻的笔法将伊利莎白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惟妙惟肖,并塑造了伊利莎白的独特形象:她喜欢笑,会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她不卑不亢,有主见却又任性;她聪慧过人,理智中又有丰富的情感。另外,这本书还时时刻刻提醒现代女性:婚姻必须有感情基础。 影片在两小时内虽不能尽情地展现出伊利莎白的.心理活动,但改编者适度地整和、夸大、改变了原著的幽默情节,又夸张了人物个性,使影片更加妙趣横生。影片对威克汉姆的塑造不象我想的那样有所丑化,而是十分尊重原著,让一个帅气,有风度,谈吐典雅风趣的男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使对威克汉姆的罪恶很熟悉的我们更觉回味无穷。
电影很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于因为它很好的还原了英国古典乡村风貌,不论是场景、衣服还是道具都使人相信这是在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村。还有两场场面热闹庞大的乡村舞会,众多演员整齐的跳着那个时代的社交舞,使人们陷入到只有在阅读小说时才能感受到喧闹。
《傲慢与偏见》蕴藏着许多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看待一个人,不仅要看其“表”,更加要看其“里 ”,不要执着于对其第一印象的偏见,否则就会产生误解,不能很好的认识、了解这个人;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要适当的展现自我,不要表现过于冷漠或者傲慢,不然会使其他人不敢或者不愿接近;你所处的环境以及你周围的人物,在别人对你的印象与评价中,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7
闲来无事就想着看一些经典的电影,一来打发时间,二来充实下自己,毕竟是经典,我想看一看对自己还是非常有好处的,起码不落伍。
看的是1940年版本的,还是黑白的画面,看这部电影说实话并没有想象中一样产生什么震撼的感觉,但是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里面人物的表情,非常丰富,这也是外国片比国产片好的地方,国外的电影演员表情都非常丰富夸张,很带感。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英国小镇的普通乡绅家庭,家里有五个女儿,都正处于妙龄时期,因此乡绅的太太非常着急的想为五个女儿找到好的夫婿,然而由于自己处于中产阶级,家境不算优越不能为女儿们准备丰厚的嫁妆,并且乡绅太太也非常势力,爱慕虚荣,因此急切地想寻找有钱的富贵人家。恰好在附近的尼日斐庄园里来了两个伦敦过来的年轻人。两个人不仅英俊潇洒而且还多金,这可乐坏了乡绅太太。
赶紧想方设法的想认识两位有钱人,于是回家想方设法的.想让乡绅去拜访两位公子哥,谁知乡绅早已经做好安排,给了两位公子哥一场舞会的入场券,舞会那天乡绅太太带着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五个女儿一起去参加舞会,在舞会上其中一位叫宾格利的有钱人一眼就看中了大女儿简,而另一个叫达西的有钱人却对宾格利说不喜欢跟这样行为粗鲁的中产阶级交往,恰好这些话被简的妹妹伊丽莎白听到了,从此他就对达西产生了很深的偏见,认为他太傲慢。
可是正是由于伊丽莎白并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对达西很恭维讨好,反而引起了达西对他的注意和好感,开始追求她,然而他依旧不能完全放下他高傲的姿态,依旧采用一种很高傲的态度来追求伊丽莎白,因此导致第一次求婚被伊丽莎白毫不留情的拒绝,然而随着妹妹莉迪亚跟克鲁特军官的私奔以及达西给伊丽莎白写的信告诉他克鲁特军官的为人,并且表明自己的想法,以及之后在达西的努力下莉迪亚和克鲁特的顺利结婚,这些事让伊丽莎白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最后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部电影就是围绕着年轻人之间的情感恋爱件讲述了英国中产阶级和贵族之间那种关系,贵族的傲慢,中产阶级也对其持有偏见,电影以小见大,其实反映的是两大阶级之间的斗争。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8
看完《傲慢与偏见》这部浪漫唯美的电影,让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只有爱情才能让我走进婚姻的殿堂”这也是剧中女主角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伊丽莎白的一句至理名言。《傲慢与偏见》这是一部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由Joe Wright导演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因为达西先生傲慢的态度而对他产生了偏见。经过种种波折,终于冰释前嫌,走到一起的故事。影片是围绕贝内特一家人展开的,展示了在当时那个以金钱为婚姻的主要参考的社会下,女主人公独到的`爱情观。同时,在影片中,还有伊丽莎白姐妹以及朋友的婚姻,作为陪衬,更加突出了影片主旨。
首先影片的关键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把握的很准确。特别是在片中,伊丽莎白心理上起的最大变化时,是在凝望达西先生的雕像。从伊丽莎白的表情到她回答舅妈的问题(舅妈问她:“达西先生非常英俊,是不是?”她说:“是的”)准确的地表现她对达西看法地改变。她对达西先生由厌恶到倾心,这个地方是她心理情感上发生微妙变化的转折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好的情节,比如,伊丽莎白与达西跳舞时的场景。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次影片的背景音乐,影片的取景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优雅的钢琴曲,弹奏出闲适的生活,感情微妙的变化,优美的景色等等。当伊丽莎白拿着一本书独自走在英格兰广阔秀美的草原上,既显示了英格兰原始天然的风景也突出了伊丽莎白那种自由的心理向往。影片在英格兰取景,呈现予我们英格兰从北到南最精致的庄园美景。音乐与景致相辅相成。这点是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
最后影片的整体感觉较为平淡,没有紧张激烈的场面。即使是在高潮部分,给人感觉波动也并不大。但是,却丝毫没有给人乏味的感觉,反而越品越由味道。这样的影片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欣赏。因为每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9
在读完书和看完电影后,我发现书本和电影的差距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但人物设定是一样的只是情节上有所出入。
比如:在柯林斯先生到朗博恩家拜访时,在他读“讲道集”后,大家都比较厌恶,所以他就停下不读了之后发生的事就有了出入(在电影中他和朗博恩太太对话,但书中他们的对话在第二天早上,而且书中描述的是他在讨无趣之后和本奈特先生玩十五子棋,而电影中他在和本奈特太太交谈关于伴侣的事)。
其次:第二天,魏肯和达西相遇的地点不对,电影中是隔着河相遇对话的,而书本中是在街道上相遇的。之后魏肯欺骗伊丽莎白的地点也不对,电影中在湖畔,书本中是在一个电影中没有的聚会上(这也是重点,书本中比电影中多了一个在菲利普斯家开的聚会)。
还有: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绝后,伊丽莎白的去向(电影中是跑到了河边而书本中是跑上了楼梯),因为这个地点有差异,所以后面伊丽莎白父母和她谈话的地点也有差异。
找出十几个差异之后,我也终于理解明白了为什么电影和书本差距那么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时间的有限,但书本的长短没有限制,其次电影的场景和情节要简短但吸引人,所以很多这类电影场景的选择会偏向美但不看重和书本的差距。导致这样最本质的原因就是电影只是符合书本的`情节,只符合我们所谓的——开始经过和结果,因此大部分改编电影只是符合书本中故事的模糊轮廓而没有细节。
对于这类电影书籍来说,无论看电影还是看书,都有各自的闪光点:电影吸引人,场景优美,故事发展十分立体形象,人物特点明显突出。但书本语言优美,携带方便,故事完整,人设贴近生活。所以像这类的书籍电影来说,无论你看电影也好,书籍也好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看了电影你心中的人物会更具体形象,看了书籍,你对名著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当我们有空闲时间时,我们不妨对比电影着看这类名著,说不定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10
这是我看的最早的一部《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也是奥斯汀迷诟病最多的一部。纵然有Greer Garson和Laurence Olivier这样伟大的演员出演,也掩盖不了P&P原著党对它服饰方面的嘲笑与好莱坞大团圆结局的讥讽。
但正是这部影片让我早早的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早早的见识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风采,所以就个人情感而言,不得不提。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小说,看过书的读者一定忘不掉书中那对聪慧的姐妹、活宝般的班纳特太太、尼日斐花园的盛大舞会或是男女主人公幽默机智的对白。简·奥斯汀曾说,“我只写一个乡下村庄三四户人家的事情。”但就这乡下村庄三四户人家的日常琐事、家长里短,却反射出一个时代来。
剧情不再赘述,无论是达西与伊丽莎白在舞会上火花四溅的交锋、还是是班内特太太神经质的唠叨,甚至片尾改动最大剧情,达西先生的姑妈由大反派变身成为可爱的小老太太,都显得那么的风趣。
奥斯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因为她承认大多数女人最终的、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寻找一个理想男人。这也是她的作品永远具有价值的所在,这是永恒的人性。无论是19世纪英国的乡村还是21世纪的曼哈顿,无论她是村姑还是女博士,爱情与婚姻是她们毕生的追求。
奥斯汀并不否认金钱的价值,她作品中的浪荡子都是穷光蛋,她理想的男主角即使不是富豪也是拥有一定收入的男人,即便是个乡村牧师或者小地主。虽然从未结过婚,但她深深的知道物质对于婚姻生活的价值和作用。她不是否定金钱的浪漫派,她是现实主义的理想者,她追求的是物质生活与爱情完美的结合。
其实,这正是绝大多数女人的理想。也正因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合理追求,《傲慢与偏见》才会受到读者与观众的追捧,才会被翻拍了一边又一边,甚至许多国家拍出自己的特色版本。
如果你看的是1940年的原声版,就可以欣赏到劳伦斯·奥利弗作为莎剧演员纯正的发音,但这部由上译厂配音的国语版本聚集了一批如雷贯耳的名字:曹雷、毕克、富润生、邱岳峰、童自荣......并且,它也有一个特别贴切的名字----《屏开雀选》。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11
18世纪英国平民区,白太太膝下五位女儿婚期遥遥无望,令她焦躁不已。一日,年青富家子宾利先生搬进城内的消息传来,白太太兴奋不已,决定要安排其中一个女儿夺得富男归。一次舞会上,宾利先生果然看中了白家最漂亮的大小姐珍,可惜宾利的老友达西先生却天性傲慢,直言难与平民交往,更不屑与白家的莉莎共舞。谁知他这番话被莉莎听见,两人自此水火不融,针锋相对。
一日,宾利先生突然消失,令珍伤心欲绝。莉莎因此怪责达西从中拆散姐姐及宾利,令两人成见日深。直至妹妹丽蒂亚的感情出现危机,莉莎才终于明白达西的真正心意......
该版的演员遴选值得赞赏,与《傲慢与偏见》最初版本书中的插图画非常接近,几乎是完全按照插画进行挑选的。尤其是达西、柯林斯、班内特太太、卡苔琳夫人、德包儿小姐(美丽、文雅但病态)的形象;班家姐妹也不错,夏绿蒂温柔理性,达到几乎说得上美丽的地步。卡苔琳夫人和达西这对姨甥在表情严厉的时候还真的很象。
该版中的伊丽莎白是最温柔娴淑的'(她恨达西时,说的最尖刻的话是:"希望达西先生能娶德包尔小姐,这样卡苔琳夫人就能作他的丈母娘了!"),风趣幽默,含蓄内敛,但是外柔内刚,在温柔中又隐含了自尊和敏锐,思想深刻,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伊丽莎白第一次拒绝达西求婚、看了达西信后,有一段深刻的思考,看清了自己的爱慕虚荣,达到了"顿悟",人物心灵得到升华,从那以后对达西的感情转变比较自然。
达西演出了傲慢、不近人情的特点,也演出了对伊丽莎白的关注,这种关注的确较令人费解,猜不透原因,不过试想,如果他稍稍表示出了好感,在《傲慢与偏见》描写的这群人精中,马上会被众人发现并且议论。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相关文章: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05-28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12-04
傲慢与偏见作文12-07
《傲慢与偏见》的经典句子12-09
傲慢与偏见作文【推荐】03-08
傲慢与偏见最经典台词11-23
傲慢与偏见的读书笔记范文12-03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集锦12-09
关于傲慢与偏见的说明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