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1
与阐释相关的是语言转换。在选择题中,命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表述题中,如何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也是语言转换的操作。因此,我们要在解题训练中加强“语言转换”能力的训练。
1、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
①题干中命题者的语言,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答的依据;
②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的;
③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2、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这三个方面:
①具体的能加以概括,
②抽象的能加以阐发,
③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3、而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以文解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
①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这是“同义互解”。
②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③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这是“宾主互解”。
④还有“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如果推衍开来,还有许多“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寻找解题的相关信息,再依据命题的意图和答题的要求进行语言转换,做出符合命题意图的回答并不困难。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2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三个知识点: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分析与概括是两个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以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实现对整体的认知。
窍门点击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3
筛选能力,指能够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出重要信息的能力。平常阅读,往往择要筛选材料所传输的信息。高考在解答选择题时,则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命题者所列的从文中筛选出的信息选项的正误。
筛选信息,特别要注意筛选的依据。筛选的依据主要是筛选的目的和阅读的文本。
1.筛选的目的。
筛选的目的.主要在题干中体现出来。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题第18题的题干为“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就规定了筛选的目的。为了准确地把握筛选的目的,对于题干,要注意推敲,切不可马虎从事。此题干中有三个要点:①“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尤其是“原理”;②“按照传统的看法”;③“符合文意”。
2.阅读的文本。
⑴依据题意,框定文本。
筛选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大体框定相关的阅读语区。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这是筛选的关键。有时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要仔细分析比较。
⑵对照文本,确定选项。
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所谓“伪”,或无中生有,或故意疏漏,或歪曲事实,或张冠李戴。试题可能会有意设置一些“伪”项,即干扰项。这就要求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对比、辨异等方法,把信息辨别、区分开来,即去伪存真,提炼出所需信息。
3、高考题中干扰项的“造假”形式主要有:
A.偷换概念。也叫“偷梁换柱”,这种方式与“张冠李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区别是明显的。它表面上并没有将两个对象或概念进行调换,但暗中却将二者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或调换、或混淆等处理。
B.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有时命题人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
C.颠倒主次。也称“轻重错位”,即该重点突出的却变成了轻描淡写,本是非常次要的东西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对概念的理解,常将一些属于大众化的共性的东西变成了概念的本质属性。
D.改变范围。“夸大其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
E.改换性质。也叫“张冠李戴”,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身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
F、胡编乱造。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推断和想象”一类题中,故意不顾文中信息的实际,借“推断和想象”之名胡乱编造一些若有若无的信息,以此干扰考生答题。
G、以偏概全式。或“断章取义”有时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分析,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H、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12-08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12-09
关于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点解析12-09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实例12-09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分析12-09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12-09
201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11-23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2-08
高考语文现代文的阅读方法有哪些12-09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数字海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