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全国卷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小编整理的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供参考!
一、每题用多长时间做?怎样才能不出现写不完的情况?
学生很关注高考语文的时间分配问题,简单说,语文满分150分,可以参照1题1分钟的安排来做。
各题分值是这样的:论述类9分,文言文19分,古诗11分,名句默写6分,大阅读2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作文60分。也就是说,以上分值也可以作为各题时间来参考。
当然,很多题的用时是可以、也需要,作些调整的。
如一般论述类题9分,但时间可能要在12分钟左右。无论如何,这一题也不能超过15分钟。这里要多花3-5分钟。
而像名句默写,6分,大概2分钟内就可以解决,这就节省出来4分钟。总体上又平衡了。
而作文,无论如何也不该少于60分钟。高考实行双评(两个老师评,取平均分),有控制分差(比如作文两个老师的分数不能超过几分——这个分差不方便说,每年也不完全一样),又有专家组的抽查质量监控,较之平时学校月考评分,区分度还是要大一些,要留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立意、安排结构、合理论证、工整书写。
如果有学生每次都写不完,建议把第一题的一般论述类文本放到最后写。说白了,这道题是选择题,而且难度也不小。如果作文写不完损失得可能不是几分,虽然,高考评分标准规定的是少50字扣1分,但扣分绝不是这么理性的,有时,可能不是扣几分的事儿。
二、一般论述类文本考什么?怎么读?怎么选?
这道题叫一般论述类文本,实际上应分自然科学类文本和社会科学类文本两种,但因为近年来常考社会科学类的,所以很多人把这一题叫社科类阅读。其实全国卷以前也考过自然科学类的,2013年还考过一个“科技黑箱”的。
从材料选择上看,近几年,常考传统文化类的。
传统文化的材料,就有可能有史料原文的引用,文言文居多,但这基本上不影响阅读。为什么说基本上呢?因为偶尔也会有“似凫而大”之类的考法(这个题后面再讲一下);但总体上来说,引文前面或后面会有暗示、提示、总结、概括、阐释、举例等功能的句子,完全可以判断引文的意思。
而且,一般来说,文本难度大,题目就会容易一些;如果文本容易,题目难度就会大一些。
怎样快速阅读,有三种办法:一种是替换,一种是跳读,一种是圈划。这个在我前面发的内容或微课里可以查到,有详细介绍。
而2016年考生最应该关注的是全国卷的三道题,考点不一样,难度也不一样,千万不能用同一个思路来“解题”。
这是很多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喜欢用已经解决了问题的办法去做一下件事的思维。
三道题中往往有一道是相对容易的,就是一个细节,常常是第一题。
比如原文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选项是“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比如原文讲《诗》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比平常语言更加曲折动人,献诗是为了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而选项中说《诗经》中的作品“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这些很容易看出是错的,有的考生常常是因为想太多而不敢选。刚才所说的“似凫而大”虽然最后学生选得情况并不好,但命题人初衷可能是把这题当作“送分题”,只是学生不熟悉文言句式特点,才导致了选错。
有时,还会考概念的“应用”,比如“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只要关注了“悲剧”概念的特点或界定,原文强调“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就很容易看出“甲午海战”这一项是不对的。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综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
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三、审美鉴赏性试题,这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的观点和看法。
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
一、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
(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3)要通:不要有语病
(4)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省略句和问句
(二)答案表述的技巧——摘取、整合、归纳。
1、摘取。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整合。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归纳。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三)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总而言之: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二、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题, 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二)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三)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渲染、衬托、铺垫(设伏笔)、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引用、所用人称等;
结构上采用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
语言上采用正话反说、俏皮幽默等技巧。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考生应注意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1、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4、修辞格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对“审美鉴赏性试题”,要求我们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
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作答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一)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二)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三)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四)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五)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全国卷04-0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05-10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07-23
高考语文的答题技巧05-05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04-03
语文高考答题技巧04-03
高考语文的鉴赏答题技巧05-09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详解05-09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参考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