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4-01-24 12:31:48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通用】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方案【通用】

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清水秀。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风景区呢?

  (泰山、安徽黄山、杭州西湖)

  2、挂图1,边看边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黄山风景区风光秀丽、景色神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写了黄山一大奇观─黄山奇石,现在我们一起去游览观光。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请大家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

  3、小小组互相读,互相检查,纠正读错的地方。

  4、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按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5、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读,纠正错误。

  三、把课文读流利

  自己把课文读流利,给5分钟争取读两遍,看谁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破句。

  四、学习课文

  1、现在你最想先学哪一段呢?为什么?

  (指名回答,以多数学生意见为主。)

  例如先读懂第三段:

  ⑴ 出示挂图猴子观海,指名学生读第三段,大家看图边听边欣赏。

  ⑵ 你最喜欢图中的什么,为什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重点理解翻滚的云海,猴子的哪些特点特别有趣。)

  ⑶ 自己练习读出猴子观海奇石的特点。

  ⑷ 指名读,评议指导,范读,齐读。

  ⑸ 读了这段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这块奇石的名字叫猴子观海以及它的特点。)

  板书:

  猴子观海 抱 坐 望

  2、学习第四段:

  ⑴ 自己练习读出仙人指路奇石的特点。

  ⑵ 指名读,结合指导,齐读。

  ⑶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仙人指路站 伸 指

  ⑷ 想想看仙人指出的是通向哪儿的路,那儿的风景会怎样呢?

  3、学习第五段:

  ⑴ 小组配合练习读好第五段,体会金鸡叫天都的特点。

  ⑵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名读,范读,齐读。

  ⑶ 说说金鸡叫天都的哪些特点让你感到非常有趣或喜欢。

  ⑷ 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金鸡叫天都 昂 啼

  4、学习第二段:

  ⑴ 自己练习读第二段,提出要求:

  ① 读出仙桃石的特点。

  ② 说说你喜欢仙桃石的'哪些特点?

  ③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⑵ 集体讨论检测自学情况。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黄山的许多奇石,哪些奇石是你特别喜欢的?你特别喜欢哪些句子呢?为什么?

  六、拓展练习说说、写写、画画

  课文中描写出来的奇石是那么奇特而有趣,同学们喜欢吗?你想不想亲自把它们说给大家听听;或把它们画出来给大家看看;或展开想象写一写再读给大家听听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做好准备,等一会儿老师要请些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或把画给大家看看。

  1、出示要求:

  选一块你喜欢的奇石,把它介绍给大家听听,把它画给大家看,或写一写读给大家听听。

  2、小组配合或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检查。

  3、指名反馈作业完成情况。

  (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作业。)

  七、作业

  1、想想黄山还有哪些形状的奇石,可以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2、用自己的话的把黄山的奇石介绍给家人或朋友听。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1.会认“凤、凰、恩”等12个生字;会写“龙、柏、泼”等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会结合插图学习课文。4.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5.有兴趣了解各民族的节日。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教具准备1.泼水节的录象。2.教师用没有拼音的词卡字卡。3.挂图。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录象导入4′

  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让我们一起跟着电视机镜头去跟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吧!

  ⒉(板书课题)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⒊学生主动说。

  ⒋是啊,在录象中大家看到了傣族人民过节的时候,穿上了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跳着舞,互相泼水、互相祝福。每年的泼水节都十分热闹,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要求:小声地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注上符号。

  ⒈看录象。

  ⒉齐读课题。

  ⒊为什么“难忘”呢?

  ⒋学生自由读。

  集中

  识字

  ⒈(出示“我会认”图标)

  先用教师的带拼音的字卡学习。

  ⒉(换没有拼音的词卡)。拼音都不见了,你们还认识吗?

  ⒊(换没有拼音的字卡)词语变成了单个生字,你还能认读吗?

  ⒈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组词语认读。

  ⒉学生读下面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⒊学生读生字

  ⒋同学们真能干,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生字的吗?

  ⒋①我预习了课文,我已经把课文读了三遍了。②我每天上学都会路过一个咖啡店,我总看到咖啡这两个字,我就认识这两个字了。③我把生字编成小谜语来记,说两个给大家猜猜吧:依山而立(端);因为有心(恩)。

  朗读感悟14′

  ⒈这么多的生字大家都认识了,那我们就再来一起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呢。

  ⒉小朋友请你和我们一起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指导读好长句子:“因为……”(可以根据情况再让男、女声各读一遍)

  ⒊是啊!“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师生呼应读第三至五自然段):那天早晨……

  ⒋(指导看插图),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⒌通过看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热情洋溢的'气氛,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读三、四、五自然段吧。大家说说,想怎么读。

  ⒍好,那我们就分两个小组赛读吧,看哪个小组读得更好。

  ⒈①三位学生读完课文:1、2段一人读;3、4、5段一人读;6、7、8段一人读。②我知道了,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在1961年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泼水节,所以这一年的泼水节非常难忘。

  ⒉齐读一、二自然段。

  ⒊师生呼应读。

  ⒋学生看图说话。

  ⒌分小组比赛读。

  ⒍赛读。

  ⒎听着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朗读,我仿佛也成为傣族人民的一员,与衣着傣族服装的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⒏请同学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⒐同学们,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是一种什么心情?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⒑我从大家的朗读中听到了高兴,

  听到了快乐,

  还听到了激动和兴奋。让我们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吧。

  ⒒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受感动,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傣族的泼水节多么热闹啊!

  齐读六、七、八段。

  ⒑展示读(读句、段、篇均可)。

  ⒒①我还知道彝族有火把节,也很热闹。②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放鞭炮,热闹极了。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我喜欢过端午节。

  作业练习及指导写字

  5′

  ⒈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词语了。这节课,你们又能积累哪些词语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练习用词语写话,一会儿向大家展示。

  ⒉请同学们看49页上的“我会填”,有没有什么发现?

  ⒊好吧,我们来开火车组词语比赛,每人根据不同的音组词语,不能组别人已经组过的。

  ⒊下面请小朋友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⒋这一课要写的字很多,请大家先看看这些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呢?

  ⒌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大家看凤凰这两个字。它们俩哪儿长得像呢?

  ⒍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两个字,想想,写几字头应该注意什么呢?

  ⒎对。(范写“艺”)请看,如果这个横折弯钩写得像艺字下面的横折弯钩一样了,里边的“又”和“皇”就没有地方待了。好了,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字写两遍吧。

  ⒏评字。

  ⒉①我发现这些字都是多音字,②是要求我们用多音字不同的读音组词语。③老师,我们进行组词语比赛,好吗?

  ⒊开火车组词语比赛

  ⒊填空

  ⒋(1)脚的右边是单耳旁,不能写成双耳旁。有三个部件,中间高,两边低。(2)鲜的左下横要变成提。(3)寿的第三横要写长,撇要写得*左边,起笔在竖中线上,给下面的寸留出空来。(4)敬字右边是反文,是四笔写成的。(5)凤里面是又不是

  ⒌都有几字头。

  ⒍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横折弯钩的折不能向里收,不能写成艺术的艺那样。

设计方案 篇3

  一、班干部选举:

   同学们选举自己心目中的班长(口头说选谁)并说出为什么选他(她)的理由。

  二、导入:

   刚才我们班进行了一次选举,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选举有关的课文我选我(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把同学们提的问题写在黑板上)通过学习,让我们来解开这些问题。

  (我选我是什么意思?我指的.是谁?谁选谁?我选我当什么?为什么要我选我?)

  三、授课

  1、师:下面老师来读课文,同学们注意教师朗读的语气,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范读,读后提问。讲了一件班上选举劳动委员的事)

  2、下面同学们来分小组读课文并且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两个任务

  ①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读流利课文

  ②讨论回答黑板上提出的问题

  完后,师出示投影生字,指名生读音并如何记住这些生字?交流问题的答案

  3、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谁当老师?谁当王宁?谁当解说者?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们的读音是否正确,感情好不好?

  (读完后,让同学们说有没有错误,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你会怎样读?师适当引导)

  (重点词句:静悄悄、突然、愣住了、我选我、大家都在想)

  4、分小组编话剧我选我并进行排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当演员?下面给你一个机会,分小组编话剧我选我并进行排练,呆会儿我们请一个小组上台表演,好不好?

  (同学们在组长带领下,分小组表演)

  5、刚才同学们都当了小演员,我来检验一下同学们体会得好不好,课文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大家可能在想什么?(结合课前的选举,说自己当时在想什么?)一片掌声说明了什么?(大家都欢迎)王宁最后当没当上劳动委员呢?(这样的班干部同学们老师肯定都欢迎)

  6、哪一组上台表演?一小组表演或有老师参与。表演得很好,将来一定能做一名好演员

  7、刚才我们班的选举,有想选自己的吗?那么王宁为什么敢选自己呢?他想为同学们服务并且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同学有许多也肯定也想和王宁一样为同学们服务,那么你也可以选自己,不敢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让得票多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当好班长。

  8、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句式(投影)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自己举几个

  四、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这件事有什么想法?你认为王宁能不能当好劳动委员呢?(知识或道理)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我认为大家表现都非常好。

  五、下课

  板书

  我选我

  选举劳动委员

  静悄悄的

  突然

  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愣住了

  一片掌声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精选)09-26

(精选)设计方案11-04

设计方案07-21

经典设计方案12-05

薪酬设计方案04-25

精选薪酬设计方案04-25

【荐】设计方案11-16

(优选)设计方案11-17

[精选]实用的设计方案11-26

(荐)设计方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