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方案 篇1
为了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公司将举办集体旅游活动,具体如下
一、活动主题:
走出城市,走进自然 劳逸结合,增强体质
二、活动目的:
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集体的团结协作,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也能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彼此的感情得以升华。
三、活动对象:
公司所有成员
四、活动时间:
预计时间20xx年8月19-20日
五、活动地点:
抚顺百度山庄和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
六、活动主办单位:
人事行政部、旅行社
七、前期准备:
1、安全防护用品,如风油精、创可贴、碘酒、纱布、安全绳子。 晕车药和拉肚药自备。
2、人事行政部准备饮用水每人2瓶共计13箱,啤酒当地消费,白酒每桌2瓶,约30瓶。价位30元。
3、准备照相器材2台。
4、由人事行政部注意天气状况,提前3天观察天气如遇下雨等天气则改时间,天气预报以网上公布为准。
5、以部门和车间为团队,建立活动小组。名单另行安排。同时在出游前三天,召开领导人和督导人专题会。同时对各小组召开专题会,由人事行政部讲解要求。最主要是车上禁止酗酒。
6、车上娱乐节目,光碟、扑克,
7、(建议买旅游背心,大概每个15元左右,印上公司logo对外宣传作用和纪念品)。
8、公司自有车辆两台,遇到突发事件时应急用。
八、活动流程:
1、旅游当天早7点公司门口集合,人事行政部点名,人数集合完毕后上车出发。(打印安全注意事项和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
2、市内员工集结时间过早时,要打车到通勤站点,统计具体人员,距离车站距离,打车大致费用。通勤车要6点发车。
3、通勤车司机是否一同前往?。
4、非通勤人员自行到公司。
5、外请人员自行到公司
6、在自由活动时以小组负责人和督导人及导游为领队,负责当车所有人员的统计汇报工作。
7、由人事行政部往返前认真清点人数,每个员工都要听从小组长的统一安排,活动时要相互关心,注意安全,在安全的区域进行活动。
九、活动后期:
1、冲洗集体照片。
2、制作旅游宣传专刊
十、活动注意事项:
1、上车后注意饮水量,保证大家集体出游的顺利,尽量少饮水,减少停车次数,保证按时到达。
2、旅游时禁止酒后攀登,酒后漂流、游泳,酒后骑马等危险的游戏或项目。
3、血压高、血糖低,尽量洗温泉时要注意水温和自己身体变化,发现不好及时停止洗浴或游泳。
4、晕车人员的药品自备,塑料袋。
5、住宿时的房间安排,注意夫妻,或子女,或父母等安排。主要看房间结构详细制定。
6、审查员工的身体状况,对身体不适或患有疾病的员工劝其不参加此次活动。
7、外来人员及家属的饮食和要求。
8、各队领队和导游要保持电话24小时开通。
9、任何人员离开队伍时,要与领队和小组负责人请假,严禁任何人私自离开团队,自由活动。原则上要求每人都携带通讯工具。在家充好电源。
10、导游活动结束后,统一汇报结果。当天晚间开会布置第二天游程和注意事项。
十一、留守人员及出差人员安排办法
1、留守人员主要是门卫人员,建议公司给予旅游标准同等金额的现金补助。
2、外出调试人员建议公司同样给予旅游标准同等金额的'现金补助。
3、因自己原因不去者,将不享受旅游现金补助,但享受休假权利。
十二、外请人员
1、是否考虑优秀员工携带家属,携带范围。
3、通知品管保障部外协联系单位人员参加人数。
十三、旅游建议(略)
十四、对旅行社要求
1、车辆的档次,最好是空调大巴,有照片做参考,车龄最好在2年左右
2、提供导游人数。
3、具体景点介绍
4、提供合法资质
5、用餐标准:十菜一汤,6荤4素标准。报菜名见附表
6、路程2个半小时左右,下车休息时间间隔1小时.
7、住宿时间18:00,吃饭时间18:30。
8、返程时间13:00。到家时间在15:00左右,工人到家时间在17:00
9、车与车联系工具,对讲机或电话。
十五、突发事件处理
1、食物中毒,联系当地医院。(由旅行社负责)
2、打架事件,联系当地警察。(由公司和旅行社负责)
3、交通事故,有伤员先救治,然后报119和122。(由旅行社负责)
4、住宿时发生火情,先教救护知识,然后考察消防通道,应急照明情况,灭火器情况,逃跑路线。(由旅行社负责)
5、上山滑落到山沟或悬崖边缘时,首先把救生绳放到人的身边,然后大家拖拽上来,必要时请119救援。同时拨打120急救。(由旅行社负责)
6、溺水事故,首先请会水人员,拿救生衣(景区内)或带救生绳救援。然后拨打120.或人工呼吸。(由旅行社负责)
7、突发脑溢血,心梗、中风等,主要是打120专业人士救治。(由公司和旅行社负责)
8、车辆抛锚,主要是轮胎扎眼,安装备胎,看距离目的地远近采取,打车或接送两次的方式解决。(由旅行社负责)
十六、费用清单
1、旅行社费用150人*290元/人=43500元。
2、旅行背心160人*15元/人=2400元
3、白酒费用,30*30元/瓶=900元
4、啤酒费用,按150人*3瓶/人*5元/瓶=2250元
5、外伤防护用品大约200元左右。
6、冲印集体照片,制作展板费用大概1000元左右。
共计费用合计:50250元,
上述费用不含增加伙食费用。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第6册教材中的第一课《春天》中的一课,整首歌曲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雨、春水、春风、春雷都比喻成会唱歌、会弹琴、会打鼓、会鼓掌的人物,还把春笋比喻成小小指挥家。歌曲跳跃、活泼,多处运用了休止符,使音乐富有跳跃感,充分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大地万物开始苏醒,花红柳绿的一片盎然景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体验中准确使用休止符及十六分音符
技能目标: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做到有强弱的变化,并能有创造的表现音乐。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及聆听《春晓》感受春天的美,及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点】
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演唱中做到有强弱的变化。
【教学难点】
休止符的准确使用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描述春天美景,感受春的气息
1.谈话: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同学们好!春天到了,美丽的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那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便随之来到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去探寻美丽的春天到底在哪里?(白板拉幕)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动起来吧!(播放《春天在哪里》MTV)
2. 谈话:同学们跳的真棒!是啊,现在正是春天。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春天的美景吗?
预设:春天来了,柳树发出了嫩嫩的绿芽,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谈话: 嗯说得真好,请坐。
预设: 桃树羞答答地探出了粉红色的小脑袋向人们点头微笑。
预设:天气变暖和了,可爱的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谈话: 呀,你感受的更好……
看,这是什么?预设:青蛙 。谈话:田里的小青蛙正忙着给庄稼捉害虫呢!
二、探索春天的音响
1. 谈话: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春天是那样的美。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花红柳绿,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静静的听一听,你听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预设:我听到了春雨的声音。滴答 0滴 答 0(PPT出示节奏春雨(唱歌呀) 滴答 0滴 答 0)谈话:来模仿一下,真聪明!
预设:我听到了春风的声音。沙沙 0沙 沙、(PPT出示节奏春风(弹琴呀) 沙沙 0沙 沙) 一起来读,非常棒!还有呢?请你来说
预设:我听到了春雷的声音。谈话:春雷的声音轰隆隆好响啊!( PPT出示节奏 春雷(打鼓) 轰隆 隆隆 隆)
追问:同学们表现的很到位!再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预设:流水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谈话:哦是春天小河流水哗啦啦的声音。(PPT出示节奏 春水(鼓掌春水鼓掌)哗啦 啦啦 啦)谈话:同学们的声音美极了!春天的大自然都发出了美妙的声音—春风、春雨春雷、春水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来参加春天举音乐会。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春天,走进春天举行的音乐会!
2. 初听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谈话:同学们歌曲好听吗?听了之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高兴 愉快 追问: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歌曲
谈话:同学们听得很入境,身体都动了起来。谁听出来了?你来说说,预设:是欢快活泼的。
谈话:哦,是欢快活泼的你感受的真好!
歌曲中都有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让我们再来聆听歌曲
追问:谁来说一说?预设: 我听到了春雨的声音。预设:我听到了春风的声音。预设:我听到了春雷的声音。预设:春水哗啦啦的声音。
3.谈话:同学们听的真仔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就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先听老师来读一遍。(范读歌词) 老师读的好吗,预设:好。谈话: 想和老师一起读吗?预设:想。谈话:好,请跟老师来读歌词。同学们读的非常棒!下面我们合作一遍,老师读前句,同学们读后半句。(师生合作朗读歌词)
谈话:同学们读的真是声情并茂啊!让我们听歌曲并轻声学唱,看那位同学学的又快又准!同学们学的很用心,有些同学的脸上还不由自主的露出了微笑,真是不错。
三、师生和谐互动,学唱春天的歌曲
1. 谈话:同学们觉得歌曲的哪个地方难以把握(不容易唱)?假设:嘀嗒嗒嗒嗒 沙沙0沙 沙沙轰隆隆 隆隆 哗啦 0啦 哗啦
谈话:嗯,没关系,大声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对,非常好! 老师觉得这个地方唱得不太准,咱们再来试一下,(白板在歌谱中标注出难点节奏)嘀嗒嗒嗒嗒 沙沙0沙 沙沙轰隆隆 隆隆 哗啦 0啦 哗啦 好的,再来一遍谈话:嗯,现在同学们唱得很准确。让我们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2. 谈话:你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春雨的美妙呢? 预设:弱 干脆 谈话:恩,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谈话:哦!同学们的声音比春雨还好听!那你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春风呢?预设: 轻柔
谈话:恩,你对音乐的理解很到位,春风吹在脸上就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们非常轻柔。让我们面带开心的.微笑用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春风。
谈话:听!春雷响起来了,你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它?预设:大声响亮谈话:恩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自信的表现出来呢?好就让我们用响亮的声音来一遍吧。(大声齐唱)
谈话:同学们注意了,春雷的声音虽然响亮,但我们不能喊唱。春雷打鼓 轰隆 隆隆 隆不能唱成春雷打鼓 轰隆 隆隆 隆让我们来试一下,对就是这样。
谈话:听哗啦啦这是谁在唱歌?你想怎样来表现他?预设:弱 强
谈话:春天到了冰雪开始融化,一开始只是几滴几滴,随着天气渐渐变暖冰雪融化的越来越(多),水流也就越来越(急)那么声音也就越来越(大),从滴答到哗啦,我们可不可以用由弱到强的声音来表现呢?一起来试一下。
谈话:非常好!大家来看最后一句春天要举行音乐会,让我们用自豪的声音,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唱吧。来看这里(聚光灯指示)有一个像倒三角一样的符号,它叫顿音记号,表示演唱时要短促有力一些。刚才同学们都已经唱出来了,一起再来一遍。好,通过对音乐的理解,让我们声情并茂的来演唱歌曲吧!
3. 谈话:同学们的声音太美妙了,连老师都陶醉了。我们刚才用自己的小嗓子来表现了歌曲,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样的声音来表现春天的音乐会呢?听这像什么声音?(打响指)预设:像春雨滴答的声音 谈话:一起来试一下?追问:(擦手),这像什么声音呢?预设:风声、雨声 谈话:对像春风的声音我们来试一下。
追问:再来听这个,拍桌子预设:像春雷打鼓的声音。 谈话:一起来试一下?春雷打鼓 轰隆 隆隆 隆
谈话:(拍手) 想想这是谁的声音呢? 生: 春水哗啦啦的声音,谈话:一起来试一下?春水鼓掌春水鼓掌哗啦 啦啦 啦
谈话: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老师觉得会听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接下来让我们载歌载舞得来表现春天的音乐会吧。
谈话:同学们的歌声太美了,个个都像小歌唱家,老师想请几位上台来表演一下,我随机抽取一下大家的号码,(白板抽号)看谁是今天的幸运小明星。好!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场!
谈话: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老师再来抽下一组(白板抽号)哦,是X X X号这几位同学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场!快快快,快快快,黑板前面来比赛;大胆自信来展现,展现自我好风采,好风采!这组同学的表演更精彩!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4.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不仅能用歌声来歌唱春天,还能用身体的语言来表现春天的音乐会。春天不仅有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还有许多小动物,你想不想请他们来参加我们的音乐会呀,谁来说说春天都有哪些小动物?预设: 小鸟 、 小燕子、 青蛙……
谈话:请看大屏幕,小青蛙,青蛙怎样唱歌?预设:呱呱呱呱,蜜蜂,嗡嗡正在采蜜呢!
追问:看这是什么?预设:啄木鸟—— 他正在咚咚咚的给大树捉害虫治病呢。谈话:这只小鸭子在干什么呢?他正在水里嘎嘎嘎的鼓掌为我们加油呢,把他们也加入我们的音乐会中,我们一起来当指挥好不好? 预设:好
四、拓展欣赏名曲,感受春天的美丽
1.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 把老师都给比下去了。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充满生机的季节。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作品来赞美春天,表现春天的美好。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大朋友表演的春天。这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杨洪基爷爷表演的由世界名曲《拉德斯基进行曲》改编过的报春曲。思考他表演的春天是怎样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歌词节选:草绿了,花开了,天暖了;大雁飞来了,冰消了,雪化了;窗儿敞开了,心儿苏醒了,风筝飘呀飘起来了。蝴蝶跳起了舞蹈,蜜蜂唱起了歌谣,月亮累了,睡得长了,太阳出来得一天比一天早了……让我们合着音乐的强弱来拍手聆听,再一次感受春天的美好。
2. .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参加了春天举行的音乐会,高兴吗?大自然因为春天的到来变得五彩缤纷,春天因为有了这场音乐会而变得生机勃勃。春天是开心的大本营,春天是快乐的好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热爱春天吧!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听音乐律动出教室。
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以自身为中心,尝试辨认左右的位置关系。
运用空间方位词,表示物体所处的位置。
初步理解左右方向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红绸21份、图谱2份、《兔子舞》旋律一曲、活动室左右布置有标志性实物。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一)看图谱说方向
教师出示一本方向书,请你们边看边说出来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
(二)“听口令做动作”
教师发出“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指令,幼儿听口令做动作。
二、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一)认识右手
1.教师请小朋友伸出跟老师一样的手,想一想这只手都能做一些什么事情。
2.小结:握笔画画、写字、拿勺吃饭……的这边手就是右手。
(二)戴红绸巾辨左右
(三)幼儿找一找并说一说身体上一左一右的东西。(左耳、右耳;左肩,右肩;……)
(四)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坐的是谁
(五)让幼儿说一说活动室的左右各有什么东西
三、游戏活动,巩固对“左”和“右”的认识
(一)游戏1——看图谱做动作
(二)游戏2——听口令做动作。(摸右耳,摸左耳;摸左眼,摸右眼;拍左肩,插右腰;收回你的'右手,伸出左脚点一点;收回你的左脚,用右手摸一摸你的右耳,伸出你的左手拍一拍……)
四、换位游戏,体验“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师请全体小朋友起立。向后转,举起右手,看看右边有什么,左边有什么?说一说,现在右边的
东西跟刚才右边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发现了什么?
(二)小结:小朋友站的方向不一样,左右两边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我们只要记住,不管方向怎么变,右手的这一边,就是右边。
(三)幼儿向右转一圈,再次让幼儿感知“左”和“右”的相对性。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和来幼儿园的时候可以找一找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然后告诉爸爸和妈妈。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页 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有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实践和通过动态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另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时,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的数学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操作:
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
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
3.交流汇报
a.移多补少:只要从8 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形磁铁,让学生通过摆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6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师: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
A: 移多补少
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B: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求出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
生:先求和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14+12+11+15=52(个)52÷4=13(个)
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C: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 生:不是
生:他们平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师: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
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少。 生2: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平均水平。” D:归纳“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
E: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有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陈良同学不可能捐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知识穿线,自己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分桃子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人的平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给教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 , 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
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上课要遵守纪律,做到专心听讲,不随便讲话,不玩东西,发言要举手。
2、学会正确的坐、立、举手、读书及执笔写字的姿势。
3、会说“上课的时候,我们要专心听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
小朋友,你们天天背上书包到学校里来学习,老师天天教你们学本领,教你们识字、写字、读书、做数学题、唱歌、画画。可是有的小朋友学得很好,有的学得不太好,这是为什么?
小结:对!主要是上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讲。
二、 上课要专心听讲。
1、指导看图。说说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丁丁在干什么?这样做对吗?
冬冬看见了,她是怎么说的?(仔细看图,看出冬冬的.动作,想象会说什么话)
2、学习说话。
上课的时候,我们要怎样?(上课的时候,我们要专心听讲。)这句话要大面积训练,做到人人会讲。
3、学习儿歌。
请小朋友说说怎么样才叫专心听讲呢?(鼓励小朋友大胆、自由地说)
专心听讲:眼睛看老师,耳朵仔细听,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
4、 我们班上哪些同学做到了上课专心听讲?(表扬好学生,可发小红花)
三、 学习正确的读写姿势。
1、看图,学习坐、立、举手的姿势。
(1)坐。
看图学习坐的样子,教师检查哪些小朋友坐得好。(检查)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坐给大家看看。
(2)立。
上课了要起立向老师问好,回答老师问题也要起立。立要直,而且动作要轻快。
练习上课铃响: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坐下的动作。
(3)发言要举手。
发言要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站起来说话。听懂老师话的请举手。(检查举手动作)
2、课中操。
叮铃铃,上课了,
坐端正,专心听,
要发言,先举手,
课堂纪律要遵守。
3、看图,学习读书、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1) 读书。
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图上的小朋友一样,把书拿起来,斜放在桌面上,成30——40度角度。
模仿读书的动作,教师巡视检查。
(2) 写字。
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身离桌边一拳。(跟着说,边说边检查自己动作)
(3) 执笔。
教师示范执笔姿势,边说边和图对照。
仔细讲解,边讲边带学生执笔。结合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训练,让学生学写丶、一、丨、丿、乀等基本笔画。(教师巡回,逐个纠正)
四、带学生参观高年级同学是怎样上课的,着重看他们的课堂纪律以及正确的读写姿势。
设计方案 篇6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六、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10、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
设计方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练习,知道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2、知道通电话时做到讲话内容集中,语言简明,口齿清楚。
3、学会打电话并懂得打电话中的.礼貌用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打电话的一般步骤。
2、难点:打电话内容集中,语气简洁。
三、教学过程:
1、提问激趣,导入课题。
小朋友,三(1)班王小红同学因为学校组织看电影,要迟点回家,又怕妈妈在家等她。你们能帮她想个办法,怎样让她妈妈在家里知道这个事儿?(引导学生明白打电话比较快、方便)
2、读一读。
(1)读1—2自然段,想想打电话首先要做什么?
(2)你知道怎么样拨号码吗?
(3)怎样知道号码已经拨通了?
3、听示范电话,思考问题。
(1)听录音——电话对话。
(2)思考讨论:
A、录音是谁与谁的电话对话?
B、王小红想告诉妈妈什么?
C、改:你觉得打电话中应注意什么?
(3)师小结:A、通话时,做到内容集中,语言要简明扼要。
B、通知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4、试一试(分角色)
同桌之间——学生上台表演——师检查(选2名中下生演)
5、练一练。
(1)阅读课文第3部分,思考:
A、王林要打电话给谁?怎样称呼?
B、告诉王林妈妈什么事?
C、这个电话你该怎么打?
(2)检查
(3)在说C的基础上,各自设计对话。
(4)自愿上台表演,共同评议。
(5)师小结。
(6)同桌练习。
6、作业(选择一题)
(1)给班主任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2)给远方的亲戚打个电话,告诉自己学会了打电话。
(3)给本地少年宫打个电话,问问有关事项。
板书:
打电话
先: 拿耳机,拨号码 接通电话
接着: 向对方问好 问清单位
再: 请对方找通话人 作自我介绍
然后: 开始通话
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
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2.通过对向量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
3.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讨论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平面向量和数量的比较,培养学生发现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并且意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间的密切关系,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会表示向量。
教学难点: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7-21
(精选)设计方案11-04
设计方案(精选)09-26
经典设计方案12-05
装修设计方案精选04-08
薪酬设计方案04-25
精选薪酬设计方案04-25
实用的设计方案08-06
(合集)设计方案08-17
设计方案(必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