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论文

时间:2018-06-06 19:56:53 古代汉语 我要投稿

解析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论文

  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岗位。如何学好古代汉语、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如何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是他们必须而对的问题。因而,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有效衔接,是当前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而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古代汉语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涉及到这一问题。例如曹祝兵、王绍峰提出古汉语教学要有实用性,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大概占据整个课程的,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该侧重于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篇章川。薄守生、赖慧玲认为大学古代汉语教材既要为古代语言的深入研究服务,又要跟踪中学语文教学叫。胡正武、叶娇等通过对比调查,指出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应与中学联系,但讲课内容还是不应局限于与中学语文有关的内容川。肖永凤认为高师院校古汉语教改必须关注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他们的做法是在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中适量安排中学文言篇目讲读训练川。柳士镇先生在《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琐谈》一文中深入探讨了目前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问题,特别指出据了解,能够主动去熟悉中学讲授过的文言文知识,串连起学生的旧知以作为新知的基础,密切注意与中学内容衔接的情况并不多见,并且提出希望:高校教学既然是中学的后续教育,注意两者衔接的任务应更多地落在高校教师身上,换言之,高校教师应更为主动地去注意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师,拟就如何做好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解析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论文

  一、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使得古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

  师范院校在讲授古代汉语常识时,应尽量联系中学文言文的例子,这样,学生学起来觉得熟悉,既温习了旧知,又拓展了新知。

  在联系中学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学相关文言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中学课本《山海经夸父逐日》对夸父的解释很简单:夸父,古代神话人物,但在《核舟记》中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注释则为: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在学习古代汉语文选《夸父逐日》时,则应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中学己有的知识串起来,进一步说明父的用法,既要说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称后而的美称,又要说明此用法又常写作甫

  有的篇目中学课本有,而大学教材没有入选。这时教师在讲授古汉语课程相关知识点时,应联系中学学过的旧知。如《木兰诗尸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学教材对扑朔的解释为: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在讲授古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古无轻唇音时,就可以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列举其他几种观点,相互比较,从而深化认识。据刘成德先生概括,对于扑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兔走足缩之貌(张玉谷《古诗赏析》;

  (2)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

  (3)扑腾,乱动的样子(北大中文系编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4)貌蓬松的样子(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尔雅》郝s行义疏指出,扑朔与扑檄、扶疏、朴簌同一语源。树木丛生的样子为扑檄,枝叶丛生的样子叫扶疏,鸟兽的羽毛丛生的样子为扑簌、扑朔。对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从语境出发,从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这恐怕是中学教材采用这种解释的原因所在)。但从语源的角度看,显然,朱东润的解释是较妥当的。这样,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在讲授古汉语修辞方式时,也可以多联系中学文言文内容。上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的修辞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讨论。例如有人认为句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这才难以区分雄雌。这样的说法对不对?联系下文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讨论,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讨论是在中学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又比如在讲授古代汉语中有关对仗的知识时,不妨联系高中语文第二册《滕王阁序》课后练习。该课后练习五指出:课文中有很多对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是王勃骄文的一大特点。学习新知,与己有知识相联系,可以使得学生对对仗的基本类型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任务是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培养其阅读古籍的能力。作为师范院校,还应考虑如何运用这一工具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王力先生指出如果只熟读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词,而没有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那就不能融会贯通,概括全而,中学文言文的解释多属随文释义,多为语境义,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时,一方而,要尽可能联系中学己学知识;另一方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性教学,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中学对字词的用法一般只要求掌握语境义,因此对通假字、古今字不作严格区分。例如,中学课本对通假字一般以通来表明,如《勾践灭吴》三年释其政,课本的注释是政通征,征税。但有的古今字则也用通来说明,如《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则有的加以说明,如《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课文的注释为说,悦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时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同娶。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则要系统讲授相关知识,要求严格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一方而应该讲清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同时也应讲清中学课本这样处理的原因所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明白中学文言文教学因为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学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相关术语。

  中学文言文有不少词类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随文注释,并未明确说明是哪一种类型的词类活用。我们在讲授古汉语常识之词类的活用时,就可以举这些例子,并且要让学生知道中学文言文为什么这样注释。例如,中学《寓言两则》(《韩非子》、《淮南子人间训》片段)对智子疑邻的解释是: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狼》中对犬坐于前的解释:像狗似的蹲坐在前而。《大道之行也》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解释: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中学教材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词原来是什么,又活用为哪类,更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中学无此必要)。而大学古代汉语的学习则应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这样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并且加以理论概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学教材的认识。

  又如《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鞘,南市买髻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以上句子课文并未注释,然而课文练习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其实己暗含互文的特点。虽然王力版、郭锡良版古汉语教材均未选入《木兰诗》,但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关于修辞方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举这个例子,结合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错、补充的内在含义。

  再如:中学课文《庄子秋水》对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释是仰视的样子,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望洋: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少仲尼之闻中学课文的解释少,动词,小看,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觉得少通过这样的对比,结合系统性教学,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应明确高校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的区别

  古代汉语教学,少不了一些语法术语。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不同,这既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也给古汉语教师带来难题。

  例如:高中课文《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判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里的者、之的说明均不同于古代汉语课本。虽然王力、郭锡良两种版本均未选《师说》,但在通论及文选中郭锡良等把者看作代词,者在主语的后而复指,引出谓语;之郭本看作连词,王力则看作介词。

  对这类现象,在古汉语教学时不能回避,相反,应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语法体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法体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绍,但不需要详谈,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此外,在对师范生讲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时,除了尽量多举中学教材中出现的例子外,对中学教材中出现但没有讲明的语法术语,也应予以明确说明。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

  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汉语教学时,除明确讲明古代汉语所以的两种主要用法外,还应指出:古汉语所以是代词加介词构成,而现代汉语的所以则己经发展成为一个连词,不再是代词加介词。

  四、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时,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

  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能更好地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起来。

  例如:中学课本对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的解释取,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可释为得、着。古汉语教材未选辛弃疾的这首词。但是在讲授古汉语的词类知识时,我们可以提出疑问,即古代汉语教材为什么没有涉及取的这类用法?这就关系到古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更涉及汉语语法史的相关内容。古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而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而语写成的文言,而这种文言中取是没有时态助词用法的。时态助词在汉语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补充汉语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建立语言发展的观点,既深化学生的认识,也使得古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对大学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对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了然于胸。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这也要求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体系而无视中学文言文实际。据柳士镇先生统计,以2003年人教社中学课本为例,课内外合计,中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古诗文总数约在250篇(首)以上。中学这么多的古诗文学习内容,理应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很好的铺垫。

  因而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师对中学文言文有哪些篇目、中学生己经掌握哪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将大大有助于古代汉语教学,才能真正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将来的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总之,我们所说的衔接是多角度的衔接,既包括文选,也包括各个知识点。由于学习的层次不一样,中学、大学选篇重复的毕竟不多,更多的是二者不重复。如文选篇目重复,我们固然可以做全方而的衔接;如篇目不重复,但一些知识点属于同类型的问题,也应做到有效衔接,如尽量联系中学学过的例句和知识点,在相关通论或在讲评文选时加以拓展。不过,完全不同的知识点,则不必强做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高校现有的古代汉语课程不仅没做好与中学文言文的衔接,在古代语言文化类课程内部科目的教学内容的衔接方而也有问题。例如,古代汉语有相当的篇幅介绍训话学、古文字学的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少考虑古代汉语与训话学、古汉字学相关内容的有效衔接,容易造成重复学习,浪费时间。此外,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跟古代文学、古代文学作品选等相关课程的衔接也值得我们关注,许多篇目古代汉语学了,古代文学课程再学,作品选课程还要学,既造成学生厌烦,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应成为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要点。

【解析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1.解析古代汉语文选教学应加强的几个方面论文

2.古代汉语修辞教学研究论文

3.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探究对目前高校师范专业古代汉语虚词教学论文

5.解析语境理论下的古典诗词教学论文

6.2017最新古代汉语论文的选题

7.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8.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