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时间:2018-07-04 12:26:37 国际贸易 我要投稿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教学,中的

  摘要:传统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容易造成师生互动性差、教学方式单调、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这些缺陷。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表现路径:以案例带动知识的讲授;理论结合案例联系实际;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在案例教学法中,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和基础、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点评是案例教学的升华。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应用研究

  一、引言

  《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属于核心课程之一。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际贸易》课程本身包含着深厚的经济学思想,相关理论知识难于理解,纯粹灌输知识会对学生的接受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国际贸易》和现实世界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国际经济现象均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理论依据和政策来源。因此,这些客观因素为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促使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才逐渐展开。

  二、传统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互动性差

  传统教学法的典型特征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去接受新知识。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国际贸易》包含的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支柱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又包括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的新国际贸易理论;既包括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还包括贸易政策的分歧,这些内容都富含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由于《国际贸易》课程的理论性强,实务性相对较弱,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将学习和就业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实务课才是实际工作中真正用到的“有用知识”,而类似于《国际贸易》这样的理论课则属于“无用知识”,这就客观上对《国际贸易》的教学造成了诸多困难。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来讲授比较抽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势必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得学生感觉国际贸易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从而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由于《国际贸易》属于理论课,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传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容易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纯粹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得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也降低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政策涵义,进而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学习变成了形而上的学习方式。

  大学生正处于对社会了解欲望非常强的年龄阶段,而《国际贸易》所富含的理论知识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势必使学生认为《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功能较差,甚至是与现实的脱节。而在《国际贸易》课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所包含的宏大经济思想,更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启发学生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去解读、分析、思考当今国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方式单调,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教师按部就班的填鸭式教学,从而形成了单调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课堂的参与热情,造成师生互动性差,使得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产生厌倦情绪。

  案例教学法由于具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紧密联系现实世界的特点,能有效克服教学方式单调的缺陷,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学习兴趣,并能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多样,但总体来看,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路径主要有三种:

  (一)以案例带动知识的讲授

  教师在讲授《国际贸易》知识时,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采取以案例带动知识的方式来展开对相关内容的讲授。如近年来我国频繁遭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讲授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知识之前,可以先以“温州打火机事件”这个案例开题,并结合该案例让学生理解两层含义:第一,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基本国际贸易的客观现实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包含三种形式: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这样再讲授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就比较容易切入主题,并能使学生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又如在讲授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之前,可以先以案例的方式讲授欧盟的.建设历程以及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的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层次,并且能增强国际贸易理论的时代感。

  (二)理论结合案例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可以使用一个非常完整的案例来推动教学内容的讲授,也可以讲授理论后利用举例的方式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具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法讲授比较优势原则,较难使得学生深刻理解比较优势原理的深刻内涵,但如果将这个理论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的分工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启发学生思考社会中的每个人在参加社会分工、参与社会生活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我们中国的一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开展的分工,“天生我才必有用”所包含的关于分工的意义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不管其先天禀赋如何,都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仅能促进每个人的福利,也可以促进整个集体、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讲完这个例子后,还可以继续启发学生,在一个组织内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这就可以自然地联系到中国的另一句话“人尽其才”。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分工的启示是:“人尽其才”的涵义是指一个组织应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员工,不管该员工是否优秀,每个员工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都能为这个组织带来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每一员工在参与分工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又如在讲授生产要素禀赋论时,可以联系到中国的经典古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通过将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结合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拓展理论的应用范围,还能增强理论知识讲授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提高《国际贸易》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

  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第三种形式是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这种方式往往针对《国际贸易》中理论性不是太强或者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而效果不彰。如在讲授有关WTO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这两个重要概念时,首先提出在克林顿当政时期美国每年都要由国会审议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案例,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案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这个案例进行点评,这样一方面可以凸显出我国加入WTO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加入WTO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最后再来讲授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这两个重要概念。通过这种讲授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的确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教学效果。

  四、增强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一)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和基础

  在案例教学中,精选案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基础。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所讲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好的案例能为理论提供科学的注释,不好的案例对于学生的理解造成严重的障碍甚至误导。同时,好的案例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选取的案例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

  为进一步达到精选案例的目的,教师在案例准备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原则:第一,遵循目标性原则。即教师在精选案例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确所选用的案例在演示过程中所达到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案例。第二,遵循现实性原则。即教师在精选案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案例的接受能力,以及案例长短等都要受到课时的现实性限制。第三,遵循类型多样化原则。即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尽量选取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案例,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

  案例展示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案例是在理论讲解之前展示给学生以带动新内容、新理论的讲解,还是在讲解理论之后以案例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但总体来说,在案例展示过程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教师在其中依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教师在案例展示过程中主要起到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导演作用。案例教学虽然采取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并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放任自由。教师在案例教学中通过组织阅读、启发问题、引导讨论、点拨评论结果等手段,使得案例教学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第二,媒介作用。学生在讨论中进入状态后,会积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其中应起到思想沟通的媒介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从而达到开拓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的作用。第三,适当鼓励作用。在案例讨论中,有的学生由于不善言辞,或者由于思路不清,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真实意思为其解围,从而保证整个案例教学能有条不紊、积极活泼地开展。

  (三)教师点评是案例教学的升华

  教师点评是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由教师来实施。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局限性,对案例的分析可能不到位,需要教师来补充、总结。由于教师的点评是对整个案例所包含主要思想的升华,因此,教师点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具体来说,教师在点评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教学目标意识。《国际贸易》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贸易政策与措施的含义及效应,掌握对国际贸易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在点评案例时,要围绕这个总体教学目标,使得案例所呈现出的基本涵义能体现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贸易政策与措施的含义及效应。第二,坚持学生主体意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案例教学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点评时,由于学生知识和认识深度的局限性,分析可能不到位,需要由教师在点评时加以补充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2 吴学君.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探讨[J].教师,2010(4)。

  3 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4)。

  4 李俊利.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北方经贸,2010(12)。

  5 黄爱双.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6 张敏.国际贸易实务中案例教学法创新探讨[J].时代教育,2008(4)。

  7 黄光雄,蔡清旧.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 胡畔,师帅.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及实施方案[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应用研究初探论文

2.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3.微课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4.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5.浅析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6.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7.《多元统计学》课堂案例教学法探讨论文

8.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