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试题附答案
财政学是以研究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二级经济学科,是财政学专业基础理论学科。以下是由阳光网小编整理关于财政学复习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财政学复习试题附答案(一)
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财政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构成的。这些支出的结果是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注入到非政府部门之中,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如居民生活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是间接的;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亏损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
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居民生活补贴来说,将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企业生产补贴来说,将导致国民收入在纳税企业与居民和获得补贴的企业之间的转移,很显然,这种转移更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6、 简述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
答: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理论主要有:
(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劳务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如交通、银行、教育、卫生保健等项目。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公共支出的增长不仅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内在因素),而且还有其外在因素,如社会动荡、战争、自然灾害等,因此,他们认为: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一般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以后,政府投资转向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也要以公共支出的增长为前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公共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又进一步使得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4)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鲍莫尔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分: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部门如制造业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如政府部门与服务业等,如果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政府部门的支出只能增长,其规模必然越来越大,支出水平也越来越多。
7、 简要回答财政支出的原则。
答: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
(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是指政府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厉行节约、讲究效益的原则,指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缓解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8、 简述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采购法规:主要表现为各国分别制定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法》,它包括:总则、招标、协议、异议及申诉、履约管理、验收处罚等内容。
(2)政府采购政策:指政府采购的目的,采购权限划分,采购调控目标的确立,政府采购的范围、程序、原则、方式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
(3)政府采购程序:指有关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政府单位采购计划拟定、审批、采购合同签订、价款确定、履约时间、地点、方式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4)政府采购管理:指有关政府采购管理的原则、方式、管理机构、审查机构与仲裁机构的设置、争议与纠纷的协调与解决等规定。
9、如何控制行政管理费的规模?
答:控制行政支出规模,优化行政支出结构,是提高财政分配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
(2) 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
(3) 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10、简述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分类方法。
答:主要有二种分类方法:
(1) 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包括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等;
(2) 按支出的用途事业分,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等。
11、简述财政投资的特点与范围。
答: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财政投资。其特点有:
(1) 可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 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 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
12、简述基础产业发展与财政投融资的关系。
答:基础产业部门具有初始投资大,建设用期长,投资回收慢的特征,仅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远远适应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因此必须保持政府对基础产业的适度投资水平,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可低估。就我国目前的“瓶颈”状况而言,增加对基础产业部门的投入,其“乘数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 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范围有严格限制。
(3) 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其资金来源包括财政的投资预算,金融机构的信用渠道、资本市场以及从国外获得资金。
建立财政投融资制度,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发展政策性银行。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主要由政府预算投资形成,该项资金交由政策性银行使用后,具有了经营性和政策性的双重特征,是财政资金的“拟资本化”。随着政策性银行机构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基础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
13、试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
答: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第一种方式的透明度更高一些,而且可以根据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发展,作出统筹安排,有益于事业的连续性。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1) 现收现付制: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其特点是:在社会保险开始实施时,保险费率比较低,但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其收入要随支出水平平均上升幅度经常作出调整。
(2) 完全基金制:是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其特点是:投保人的缴费水平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从而可以避免缴费水平随着保险支出增加而不断调整,但这种制度要求在实施社会保险初期实行较高的缴费率,以建立基金。
(3) 部分基金制:是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其特点是:根据分阶段平衡的原则调整缴费率,缴费率在保险举办初期较低,以后随着支出的提高分阶段提高。
14、阐述传统基金模式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
答: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缺损;
(2) 就业与保障的高度重合,一是指整个保障制度的运转,是以保障就业为前提和起点的,二是指就业与享受各种社会保障的紧密相关性;
(3) 社会保障企业化;
(4) 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依附性;
(5) 社会保障基本上表现为单纯的国家保障;
(6) 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
(7) 社会保障实施的非货币化。
15、试论财政补贴改革的具体设想。
答:其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具体设想是:
(1) 减少补贴项目:取消商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取消部分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取消粮棉储备费用补贴和平抑肉食、蔬菜价差补贴、取消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亏损补贴。
(2) 调整补贴重点为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负担特殊任务的国有企业及社会公益事业。
(3) 改革、规范补贴方式: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方式应按有利于稳定和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粮食、棉花价格风险基金,制定保护价格;对农产品供给的调节,也应建立农产品储备基金,对储备费用和在平抑市场价格过程中,出现的亏损进行补贴;对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瓶颈”产业,财政调节的重点在于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今后用在这方面的财政补贴要尽可能减少;对负有特殊任务的企业,因执行国家政策发生亏损,财政应给予适当补贴,如军工、航天等行业;对居民、职工的价格补贴,应当逐步规范,将合理的补贴融入工资之内,对不合理的补贴予以取消,对低收入家庭和住房改革方面给予适当补贴。
16、简述财政收入的分类方法。
答: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方法有:
(1) 按收入形式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形式与非税收形式。
(2) 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工业收入、农业收入、建筑业收入、商业收入等。
(3) 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来自生产资料价值补偿部分的收入、来自剩余产品价值的收入、来自补偿活劳动耗费价值的收入。
17、阐述财政收入与社会产品价值的关系。
答:社会产品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价值的用途各异,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应来自M部分,较小部分来自C和V部分。
(1) C与财政收入的关系:C是指生产劳动中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也称补偿基金,它由流动资产的补偿价值和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构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部分基金全部留归企业,企业可以按财务、会计制度安排使用这部分基金。
(2) V与财政收入的关系:V是生产过程中活劳动耗费的价值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也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价值。在现阶段,财政收入中来自V的部分所占比重不会很大,它还不能成为社会产品价值中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 M与财政收入的关系:M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是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征税来实现的。财政收入和M的关系,要做到同步增长,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采用高科技手段,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市场竞争,以期达到经济不断增长发展的目的。
18、如何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答: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约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其影响因素有两类,一类是政府存在、实现其固有职能必不可少的开支,也称经常性支出、刚性支出,必须予以优先保证。另一类是生产性支出,可带有一定弹性,但也要有一定保证。这要视当时的客观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而定。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前者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多少。后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的模式和分配政策及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
19、简述税收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答: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利用政治权力,依据法规,强制无偿地向经济部门、单位及居民、个人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行为。
其基本特征有:
(1) 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强制征收,而不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为依据征收。此特征是与上缴利润、自愿认购公债、自愿捐献形式等比较而言的特征。
(2) 无偿性:是指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或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及某些特许权利。此特征是与贷款、公债、规费收入等形式比较而言的特征。
(3) 固定性:是指国家对纳税人的固定征收,课税对象、课征比例或课征额具有相对固定性。此特征包括了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数额的限度性。
20、简述税收转嫁的方式。
答:一般来说,按照商品交易过程中税负转嫁的不同渠道,税负转嫁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1) 前转:又叫顺转,是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或称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形式的经济交易时,将其所纳税额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沿着商品或劳务的运动方向,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 后转:又叫逆转,是指纳税人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实现前转,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销售者或生产者的方法。
(3) 消转:又叫税收的转化,是指纳税人所纳税款无法将其前转或后转的情况下,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工艺等自身努力,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得到弥补。
(4) 税收资本化:又叫资本还原,是指在某些资本财产的交易中,商品购买者将所购商品以后所应交纳的税款,从商品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降低商品购买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出售者。
21、论述税收的原则。
答:税收原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 税收公平原则:纳税人的负税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
(2) 税收效率原则: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益。
(3) 税收法制原则:即依法纳税,税收的征管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违法者必追究其责任。它是建立市场经济税制的核心。
(4) 税收文明原则:税务机关、社会中介机构、纳税人三方面互相协作,优质服务,规范办税,依法纳税。
22、简述税收制度的组成。
答:税收制度的组成也称税收制度的类型,是指税收制度的结构类型,还可以说,税收体系由哪些具体的税种组成。一般讲,税收制度的组成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它标明了税收体系中包含的税种数量,是一种税还是多种税。
23、简述新税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及主要内容。
答:1994年我国开始施行的新税制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进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则是:
(1) 有利于加强中央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2) 强化税收功能,有利于调节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个人收入相差悬殊的现象,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3) 有利于体现税负公平,促进企业平等竞争;
(4) 有利于简化税制,便于税收的征管工作。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 改革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统一的税种;
(2) 改革流转税,以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
(3) 改革其他税种,对一些税种进行调整、合并、下放,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4、试论流转税的对象及特点。
答: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或非商品营业额)流转课税包括对商品流转额课征的各种税,也包括对劳务服务流转额课征的各种税。流转税与其他税类相比,其特点是:
(1) 以商品交换为前提,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关系密切,课征面广泛。
(2) 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记税依据。
(3) 普遍实行比例税率,个别实行定额税率。
(4) 计算税额简便,减轻税务负担。
25。试析所得税的性质和特点。
答:所得课税,也称收益课税,即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所得额,包括纯所得额和总所得额。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英国,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税种。我国在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对外资企业开征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对个人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使所得税的规范化程度前进了一大步。
所的课税的主要特点有:
(1) 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有无收益和收益的多少,而不决定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
(2) 所得课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真实收入,属于直接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它反映了纳税人的负税能力,征纳双方的关系比较明确,体现了税收区别对待、合理负担,以求公平的原则。
(3) 所得课税容易受经济波动,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易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但对所得课税的增减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能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和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展企业间的平等竞争。
(4) 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要求税务人员素质要高,有一定的征收稽查技术。
26、简述国际税收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答:国际税收研究对象是:各国政府为协调对跨国纳税人的稽征管理,跨国课税对象的重叠交叉课征和各自的涉外税收负担政策等方面所采取的单边、双边和多边措施,以及由此而引发产生的各国政府处理与其他国家政府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1) 如何协调税收管辖权与避免国际双重征税。
(2) 如何协调管理纳税人交叉和课税对象交叉现象。
(3) 如何防止国际避税和逃税。
(4) 如何制定双方互惠的国际税收协定。
27、解释税收管辖权的基本含义。
答:税收管辖权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拥有的对于税收的征收与管理的权力。其基本含义是:
(1) 国家行使经济主权,必须要行使对税收的征收及管理权。在现代社会中,税收管辖权已成为国家行使主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各国行使税收管辖权力一般不会受到国际方面的强制约束,可以自行决定税法税规,这属于国家的内部政务。
(3) 作为国家主权在税收范围内表现的税收管辖权,自行行使主权国家赋予它的对税收征管的所有权力,有权对纳税义务人开征各种税收,其他管理部门及经济形式无权干涉。任何国际性政治经济组织不能以税收管辖权的名义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约束与控制。
28、 简述国际重复征税的类型。
答: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国际重复征税可以分为法律性重复征税和经济性重复征税两种类型。
法律性重复征税是指由于法律上对同一纳税人采取不同征税权力原则所造成的重复征税。
经济性重复征税是指由于对同一课税对象或同一税源的不同纳税人分别征税所造成的重复征税。
29、 如何确定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答: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由各国税制或国际税收协定制订,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1)扣除法:也称列支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从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中,扣除该项所得所负的外国税款,就其余额征收的方式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2)免税法:也称豁免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免于征税的方式以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3)抵免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在对本国纳税人国内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以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税款的方式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30、 简述国际税收协定的内容。
答:国际税收协定的内容,一般包括: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基本用语的定义,各类所得和一般财产的规定,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关特别规定等五个方面。
31、 简述国有资产的分类方法。
答:(1)按资产形态为标准分类,可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2)按资产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3)按资产运动方式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动产和不动产。(4)按资产所在区域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境内资产和境外资产。(5)按预算管理方式为标准分类,可分为预算内资产和预算外资产。(6)按资产用途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公务性资产和后勤保障性资产。
32、 简述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答:(1)国有资产投资管理;(2)国有资产经营管理;(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4)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33、 简述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原则和程序。
答: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原则:(一)物质利益兼顾原则;(二)利润分配制度规范化原则;(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原则。
34、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程序及参与分配的各方分别是:
(1) 国家以政治权力代表的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采取的分配形式是征收企业所得税。
(2) 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采取的分配形式是上交利润、租赁费、股息红利等。
(3) 银行以债权人身份要向贷款企业收取利息。
(4) 企业税后留利是企业真正能独立支配使用的资金,表现为企业的物质利益。
35、 简述国有资本金制度的内容。
答:国有资本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国有资本金预算;(2)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3)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4)其他配套制度。
36、 简述国债的形式特征。
答:国债作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有其明显的形式特征:
(1)有偿性:是指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政府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还要按事先规定的条件向认购者支付一定数额的利息。
(2)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
(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这是国债与税收的固定性的明显区别。
37、 国债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功能;(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38、 如何解释一国国债的规模?
答:国债的规模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国债的规模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国债的负担,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即认购这者即债权人的负担,政府即债务人负担,纳税人的负担。另一方面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国债的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发行国债的累计余额;二是当年新发行国债的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国债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一个绝对量,而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相对量。
39、 试说明偿债的资金来源。
答: (1)设立偿债基金; (2)依靠财政盈余;(3)通过预算列支;(4)举借新债。
40、 简述国家预算的组成。
答:国家预算的组成即国家预算的分级管理问题。一般说来,有一级政府就应有一级预算。我国的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组成。
41、 简述国家预算法的内容。
答:国家预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国家预算法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权责法,二是组织法,三是程序法。
1994年3月22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是一部综合性的预算法,共设11章79条,对国家预算总原则、管理职权、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编制、预算审查与批准、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策、监督和法律责任等事项做出全面的规定。
42、 试论预算外资金的改革。
答:预算外资金管理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界定。
(2) 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3) 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
(4) 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
(5) 严格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43、 试论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实质。
答: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规定一国预算的组成体系,处理各级预算的财政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管理体系,即在国家预算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形成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组织形式、决策权限、监督方式等;二是指预算管理的根本制度,即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各级预算之间的职责权限及财力的划分。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通过职责和权限的划分,正确处理各级政府的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解决好在国家预算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44、 简述分税制的概念和内容。
答:所谓分税制,是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政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分税制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内容。
45、 试析分税制的特点。
答:(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2)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3)各级财政拥有自己独立的主体税种;(4)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46、 试论分税制的改革原则和指导思想。
答:分税制改革的原则。
(1) 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2) 根据事权与财政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
(3) 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4) 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 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3) 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 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47、 简述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48、 简介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答:(1)动用财政历年结余。(2)发行政府债券。(3)向银行透支和借款。
49、 简述财政政策的内容。
答: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指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基于人们对财政经济规律的认识,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
50、 简述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答:(1)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之一,广泛地影响到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稳定、收入公平分配和其它更为具体的财政政策目标。
(2)预算:作为一种控制财政收支及其差额的机制,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协调地和明显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意图和目标。
(3)补贴: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在现代各国的财政政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优点是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是其他财政政策手段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有的。
5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搭配?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项主要政策,应该积极配合运用,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般认为有四种形式: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双松”的模式,其特征是刺激需求。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双紧”模式,“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常是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压力下采取的对策,目的是调整经济压缩需求。
(3)扩张性财政政策加紧缩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不同的方向影响到利率的变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下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下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上升。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结合,结果便是促使利率上升。
(4)紧缩性财政政策加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认为这一方式的搭配对总需求的净影响同样为零,即紧缩性财政政策所削减的总需求正好被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增加的总需求量相抵消,所以实际的结果便是促使利率下降,由此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财政学复习试题附答案(二)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
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
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15、 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
16、 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17、税收转嫁:税收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与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税负转嫁也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
18、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财政收支大致相等。
19、预算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
20、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
21、增量预算: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预算形式。
22、分税制:是非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23、从价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税种。如关税、增值税、营业税。
24、社会保险“是指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并通过强制性规定建立的保险。
25、完全基金制:是指受保人接受的社会保障补助来源于他本人、他的单位和国家在以前年份的积累。
26、人员经费:主要是工资性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等。 27公用经费:主要用于解决文教科卫等事业单位为完成事业计划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开支。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等。
28、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达到一定税额才开始征税的数量标准,超过这一数量,将课税对象全额征税。
29、免征额: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即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30、公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公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公债偿债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即当年的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部分占多少分额。这一指标的国际警戒线为10%。
二、单项选择
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D )。
A、满足国家职能需要 B、满足政府职能需要C、满足社会成员需要 D、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下列属于典型公共物品的是( C )。
A、收费公园 B、高等教育 C、国防设施 D、高速公路
3、用来描述财政支出增长规律的是( B )。
A、拉姆斯法则 B、瓦格纳法则 C、拉弗曲线 D、菲利普斯曲线
4、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是( A )。
A、经济建设费 B、国防费 C、社会文教费 D、行政管理费
5、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是( A )。
A、流转税 B、收益税 C、资源税 D、财产税
6、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D )。
A、社会产品 B、社会产品价值 C、剩余产品 D、剩余产品价值
7、在财政支出中,对价格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 )。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财政补贴 D、税式支出
8、用来组织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是( A )。
A、税收 B国债 C、国有资产收益 D、各项收费
9、下列属于直接税的税种是( C )。
A、营业税 B、增值税C、个人所得税 D、关税
10、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 A )。
A、纳税人 B、负税人C、扣缴义务人 D、纳税担保人
11、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建立于( C )。
A、 1984年: B、1992年C、1994年 D、1996年
12、我国现行增值税属于( B )。
A、生产型增值税 B、流通型增值税 C、收入型增值税 D、消费型增值税
13、我国营业税共设置了( B )。
A、6个税目 B、9个税目C、12个税目 D、7个税目
14、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 C )。
A、分类所得税制 B、综合所得税制 C、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 D、个人门行纳税制度
15、在我国,国债利率的制定主要依据是( A )。
A、市场利率 B、银行利率 C、政府信用 D、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16、反映国家基本财政收支计划的是( C )。
A、税收年报 B、国家决算 C、国家预算 D、预算外资金
17、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是( D )。
A、总额分成 B、分类分成 C、统收统支 D、分税制
18、不属于财政政策的是( D )。
A、税收 B、国家预算C、公共支出 D、利率
19、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B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0、( D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21、( C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22、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C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23、( D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24、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C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25、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A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26、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A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27、关税是对( C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28、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B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29、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A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30、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C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31、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A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32、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A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33、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A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34、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D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35、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A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36、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A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37、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B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38、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C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39、《预算法》规定,从( C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C、1994 D、1995
40、预算外资金是( B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41、处理各级财政之间关系的根本制度称为( B )。
A、财政体制 B、预算管理体制 C、税收体制 D、国有企业财务体制
42、国有资产管理的宗旨是( C )。
A、提高效益 B、增加收益 C、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D、加强资产监督
43、财政政策总是从( D )角度影响经济运行的。
A、需求 B、供给 C、总量 D、分配
44、税收收入的自动变化是指( B )的税收收入。
A、比例征税 B、累进征税 C、固定总额税 D、免税
45、财政是下列哪两种范畴的统一?( A )。
A、政治范畴和经济范B、历史范畴和政治范畴C、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D、社会范畴和历史范畴
【财政学复习试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3.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8.税收学试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