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总指导」

时间:2017-05-02 10:45:26 课程与教学论 我要投稿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总指导」

  《课程与教学论》是基础的课程,若要学习成绩好,打好基础是必须的,同学们还是要用心去学才能学好《课程与教学论》。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总指导】 期末复习指导,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总指导」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总指导】 期末复习指导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概念的掌握以及它们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的程度,对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教学的概念

  识记:

  课程(P2;P3);教学(广义、狭义;P6)

  理解:

  课程概念的分析;(P3-4)课程概念的不同层面(P5)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理解: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P10-11

  3.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

  调查研究法P17;观察研究P19;实验研究法P20;

  人种学研究法P23

  理解

  调查研究法的作用与程序;观察研究的作用与程序;实验研究法的作用与程序;人种学研究法的作用与程序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基础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影响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的理解,以及对影响课程、教学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基本理论的掌握。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识记:

  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P30; 斯金纳学习四规律P30;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P31;先行组织者P32;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P32;建构主义教学四大要素P33;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P34

  理解:

  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P28-29;影响课程、教学的心理学派别及主要观点

  2.社会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

  识记:

  影响课程、教学的社会学派别、代表人物P36-38

  理解:

  影响课程、教学的社会学派别的主要观点P46-47;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3.哲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

  识记:

  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P42

  理解:

  哲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哲学目的论、价值论以及知识论都在影响着学校的课程、教学问题。P 40-41];

  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观;P47

  影响课程、教学的哲学派别及主要观点p47-48

  第三章 课程设计

  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理论把握当代课程设计发展趋势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设计的含义、基本要素及发展趋势

  识记:

  课程设计的基本含义P50;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基本要素(5个方面,P50-52)

  理解:

  课程设计中的课程目标要素P50-51;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4个方面,P52-53)

  2.课程设计的取向

  识记:

  课程设计的六种取向P71

  理解:

  学术理性主义取向的含义和特点P71;认知发展取向的含义和特点P71;人本主义取向的含义和特点P71;

  应用:

  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课程取向上的特点

  答题要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在:

  1) 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我国以往的课程设计采取的是集中统一的模式,课程结构上学科课程一统天下。这样忽视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容易造成学生片面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

  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条件下,基础教育无力再扮演将未来工作所需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角色,而必须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定位。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范例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学习最具生成性的内容;此外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终身学习的能力。

  3)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

  新课程在新的基础学力观指导下,课程目标下设三方面的分目标,具体规定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了解、体验、掌握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同时形成健康向上的、科学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综合课程置于课程结构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课程设计的模式

  识记:

  课程设计模式的概念P72;课程设计的四种典型的模式P72

  理解:

  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特点、评价(特点参见72页小结;评价见P59-60,优缺点);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特点、评价(特点参见72页小结;评价见P61-62);集体审议模式的代表人物、基本特征和评价(特点参见72页小结;评价见P63-64)

  4.我国课程设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识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我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特点(P66);

  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取向上的特点(4个方面,P68);

  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体制、模式上的特点(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P70)

  理解:

  我国课程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

  课程设计取向上表现出的增强课程适应性特点(P68)

  应用:

  运用课程设计的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P72)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不同类型的特征及设计原则、方法的掌握,对新课程目标特征的理解,在新课程背景下把三种目标模式应用到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类型、意义

  识记: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P98);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P98)

  理解: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4个方面,P76)

  2.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

  识记:

  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P77

  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倡导者泰勒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及两个“过滤”器(P78-79);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三大领域及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目标表述的要素(P79-80)

  理解:

  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4个方面,P77-78);

  泰勒课程目标理论及评价(P78-79;评价分为优点和不足);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意义与弊端(P81-83);

  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4个方面,P83)

  3.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识记:

  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倡导者(P99)

  理解:

  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P88)

  答: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4.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识记:

  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及倡导者(P99)

  理解:

  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P91-92)

  答: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遭遇中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表现性目标描述了一种教育“遭遇”:它识别儿童将在其中工作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他们将完成的任务;但它不指定他们从遭遇、环境、问题或任务中学习了什么。一个表现性目标既向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一份请贴,邀请他们探索、追随、或集中争论他们特别感兴趣或对他们特别重要的问题。一种表现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

  应用表现性目标时,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个性化、多样性。

  情境的评价工作并没有某种共同标准,而是以创造出来的产品为基础,揭示其独特性与重要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音乐课的教学中,以及一些语言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借鉴使用表现性的目标制定。

  5.我国新课程目标的特征

  识记:

  新课程培养目标(P93)

  理解: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P99)

  答: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新课程的目标体系表现为: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视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在新课程目标中增加过程与方法这一纬度,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增长点之一。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为此,很多学科课程目标都把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做事作为重点部分,并加以详细陈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纬度,说它新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帮助学生主体性的体验、建构。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内容

  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有关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分析现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意义

  识记: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种取向的名称(P102-103,三个方面)

  理解:

  “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材”的含义和特点(P102);

  答: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材,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即将课程与教学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这种观点有利于考虑到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工作有据可依,但是,也就会顺理成章地把课程与教学内容看作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含义和特点(P104)

  答: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这是一种更新的观点,它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 ,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当今,“学习活动”这个术语在课程领域里使用得相当广泛。 总之,在现代课程意义的背景下,认为课程仅仅是教材已经远远不够了。

  2.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识记: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包括哪几个方面(4个方面;P108-111);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的原则(4个方面;P112-113)

  答: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2.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

  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4.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理解: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P109);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内容本身的性质(P111);

  应用:

  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注意结合具体的课程进行分析,既要分析依据又要分析原则)

  3.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调适

  识记:

  课程标准(P114)

  答: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最基本的依据。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本学科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

  教材(P115)  课程资源(P116)

  理解:

  课程标准的处理(P119)

  答: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最基本的依据。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本学科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在我国,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可以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所教课程的目标、要求,掌握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确定教学的大致进度。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规定更加富有弹性,我们按照学段要求,规定了每一个学段的课程内容。这对教师所应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调适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应用:

  教材的选择与研析(P119)

  答: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必局限于给定的内容和结构。尽管成套教材有个好处,就是教师不必承担开发课程的工作,但正因为如此,它可能不适合特定学生的特定的学习情况,如资料中的语言也许不是当地的语言,或内容与学习者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情景关系不紧密,或编排结构不适于某一地区的某一学校的某一群体学生学习。因此,对统一的教材要有一种批判选择的态度,对教材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心中有数。即使是面对国家审定通过的权威的教材,教师也要考虑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责任重新考虑选择和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更动、修改或加以补充,以便最好地适合于自己的情景。

  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应用(P119)

  答: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等。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优劣,都有赖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同时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物质世界,还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应用方面,教师首先要充分的开发和运用文本资源。其次,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再次,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第六章课程组织

  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组织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结构上的变化,以分析和指导课程实践。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组织概念、要素与原则

  识记:

  课程组织(P123-124);[是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以达成学校的教育目的]

  课程要素的含义(4个方面,P122)[课程组织的要素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理解:

  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含义及特点](P150-151)

  应用:

  运用常见的课程组织要素,分析某门课程的某一单元的内容结构(从4个要素进行分析)

  2.课程类型及其特点

  识记:

  泰勒的课程分类(P126);[包括4类]

  分科课程的含义及特点(P127-128,优缺点);

  答: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其弊端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固守分科课程的原有体系,容易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过于重视各门学科各自完整的内容体系,使得各学科之间界限分明,割裂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以知识的逻辑体系安排课程,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课程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分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课程的含义(P128);

  答: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综合课程的分类(P129);

  答: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含义(P129) ;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含义(P130) ;

  必修课程的含义(P131);

  选修课程的含义(P131-132)

  显性课程的含义(P133);

  隐性课程的含义、特点及内容(P133,特点有4个方面)

  3.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识记:

  课程的横向结构的概念(P134);

  科目整合理论的含义(P136);

  三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P138)

  理解:

  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的比例关系(P135);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P135);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含义及特点(P141-142)

  应用:

  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课程的整合。(P136,主要有三种)

  找大学生试题及答案,就到学生范文网 www.sundxs.com

  4.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的调整

  识记: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内容(P148-149);

  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3个原则,P143-144);

  新课程结构及特点(P144-147)

  理解:

  新课程结构调整的诠释(P152)

  应用: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根据特点和内容设计,参见P149-150)

  第七章课程实施

  考核目的:

  本章通过考核学生对有关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实施的不同层面和水平、策略以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成效等问题的认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运用理论分析课程实施问题。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

  识记:

  课程实施的界定(P182);

  课程实施有哪几种取向(P182);

  答:第一种是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第二种是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

  第三种是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观。

  影响课程实施有哪几类因素(P182)

  答: (一)改革本身的因素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课程实施的主体,即学校和教师关于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清晰程度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就会越困难。复杂性可能是由于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也可能是由于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太大。

  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改革方案中采取的措施,方案中规划的实用性对实施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学校内部的因素

  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诸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改革的基础,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等都会影响课程的实施。在各种因素中,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是重要的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三)学校外部的因素

  许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外部机构以及家长之间的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会产生很大影响。

  理解:

  课程实施三种取向的特点(P156-158);

  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P182-183)

  应用:

  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结合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2.课程实施的层面及水平

  识记:

  课程实施关注程度的7个层次课程使用的8个水平(P166;P168)

  理解:

  课程实施工作五个层面的改变(P165)

  3.课程实施策略

  识记:

  课程实施三种策略(P169-171)

  答:1.从上至下的策略:是以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的。采取这种策略来实施课程变革,要求学校中的其它因素要与改革相一致。否则,改革将会受到阻碍或只是暂时得到实施。

  2.从下至上的策略:是相对于从上至下策略提出来的。这种策略的典型模式是综合发展模式策略。该策略是以当地存在的问题或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为起点进行变革的。

  3.从中间向上的策略:学校是改革的最适当的单位,以学校作为改革的起始单位,推动改革的进程。课程改革发生的水平不同(国家的、地区的、学校的、课堂的),决定了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

  理解:

  课程实施的从下至上策略的特点(P170-171)

  4.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分析

  识记:

  有效的课程实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6个方面,P173-175)

  理解:

  认识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P173),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P174)

  应用:

  结合课程实施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工作,分析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76-182,成效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4个方面;策略4个方面)

  第八章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管理及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的掌握程度,考核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分析实例的情况。

  考核要求:

  1.课程管理及课程管理模式

  识记:

  课程管理概念(P186)  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概念(P188)

  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概念(P190)

  理解:

  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缺点(P188-189;优点和弊端各4个方面)

  答: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优点:

  首先,它通过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其次,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

  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弊端:

  首先,它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其次,过分的集中性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的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缺点(P191-192;优点5个方面;弊端3个方面)

  答: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优点:

  首先,它充分地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使课程能与地方的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实现教育的服务功能。其次,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第四,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能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弊端:

  首先,全国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各地各校培养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其次,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控制和管理。第三,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缺点(P193)

  答: 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试图避开集权与分权管理模式的缺点,而集两种模式之长,对课程系统进行调控以达到最优化运行。其特点是力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灵活化和弹性化,通过统一性保证国家的教育基本质量水平,而通过灵活性和弹性化满足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需要。

  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P194,5个方面)

  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P196)

  应用:

  运用课程管理的理论,结合自己身边的情况,分析我国现行课程管理状况(P197,主要论述新课程中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权责分配)

  2.校本课程开发

  识记: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P220

  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P220

  理解: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3.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识记:

  参与者因素    环境因素[o1]

  理解:

  理解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P220

  理解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P212)

  应用:

  参照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实例 [答题时,一定要抓住程序和影响因素来答]

  4.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

  识记:

  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5个方面,P213-214)

  理解:

  如何运用政策支持策略P213    如何运用教师专业成长策略P213-214

  如何运用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P214

  应用:

  运用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策略的有关理论分析某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运用支持策略进行分析,参考教材P215-218实例)

  第九章教学过程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动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分析实际教学过程的阶段的能力,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分析课堂教学的能力。

  考核要求:

  1.教学过程的意义

  理解:研究教学过程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P245)

  2.教学过程的本质

  识记:

  记住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认识(P222-223)

  理解:

  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P222

  教学过程发展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P222   教学过程实践说P223

  3.教学过程的功能

  理解:

  教学过程四种功能(P224)

  4.教学过程的特点

  理解:

  教学过程三特点(P225)

  5.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及其特征

  识记:

  教学过程中三种矛盾(P228-229)    教学过程两种动力(P229)

  理解

  教学动力的特征(6个特征,P230)

  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识记:

  教学过程有六阶段(P232-236)

  理解:

  如何理解感知知识阶段P232-233    如何理解运用知识阶段P235

  如何理解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阶段P236

  应用:

  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分析课堂教学实例(结合教学过程的6个阶段)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识记: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P240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的含义P242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含义P242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的含义P243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的含义P244

  理解:

  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P237)

  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经验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P238)

  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智力得到较好发展的。

  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的主要观点(P238)

  答: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是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能动的因素。

  应用:

  结合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分析教学实践,思考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抓住每个规律和原则的观点来答)

  第十章教学模式与方法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基本理论掌握程度及实践应用情况。

  考核要求:

  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识记:

  教学模式概念P248

  答: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

  教学方法概念P260    教学模式结构五要素P248

  理解:

  教学模式的作用(2个方面,P250-251)

  2.国内教学模式及评价

  识记: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P251 )

  答: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概念P252

  答: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提出要求—学生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评价,小结。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P253)

  答: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理解: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及评价(P253-254)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及评价(P254)

  应用:

  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片断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通过某教学模式,对其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评价进行分析)

  3.国外教学模式及评价

  识记:

  程序教学模式概念(P255)

  答:程序教学以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地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P256)

  答:该模式的基本程序为:识别概念—形成概念—验证概念—分析思维方法。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概念(P256)

  答: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概念(P257)

  答:“非指导性”教学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这种教学活动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主”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以此来设计教学行为,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自我的主导意识。

  理解: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实现条件及评价(P256-257)

  答: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学校和班级的组织,在普通的学年制班级里便可实施,因此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反响,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掌握学习也有许多问题需研究解决。如教学内容怎样划分单元才更科学、合理;教师上课前的大量准备工作,以及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势必增加教师的负担;一般来讲,成绩较差和一般的学生比较适应,优等生则比较不适应,深化学习和扩展学习难以解决好。

  “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实现条件及评价(P258)

  答:这是前苏联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合作教育学”为思想基础,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由于它强调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张师生合作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也出现了以人际关系为教学目标或手段的教学模式,如小组探究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等。

  4.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势

  理解:

  教学模式改革的四种趋势(P258-260)

  5.国内外的教学方法

  识记:

  国内常用教学方法分类(6个方面,P260-261)

  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3个,P263-265)

  理解:

  怎样理解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P262)

  答: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怎样理解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P263)

  答:主要有讨论法、研究法

  怎样理解发现式教学法(P263-264)

  怎样理解“掌握学习”教学法(P265-266)

  应用:

  分析实际课堂教学片断中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6.教学方法的选择

  理解: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原则(6个方面,P267-268)

  应用:

  结合实例分析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或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7.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理解:

  教学方法发展趋势的主要观点(4个方面,P271-272)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概念,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课堂管理策略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策略的理论分析课堂教学实际的能力。

  考核要求:

  1.教学组织形式

  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P276)

  答: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理解:

  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P276-277)

  答: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功能表现在:

  (1)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2)确定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

  (3)钻研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对教学论本身的探讨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阶段

  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P277-278)

  记住改造班级授课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至少四个)(共6个,P278-280)

  理解:

  怎样理解贝尔—兰卡斯特制(P279)

  答: 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因由教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制,故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

  怎样理解道尔顿制(P279)

  答:道尔顿制: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怎样理解分组教学制(P279)

  答:分组教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具体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3.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识记:

  班级授课制概念(P280)

  答:分组教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具体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个别辅导概念(P284)

  答:个别辅导又称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概念(P285)

  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复式教学概念(P287)

  答: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理解:

  理解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和优缺点(P280-283)

  答: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理解个别辅导的意义(P285)

  理解现场教学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P286)

  答:组织现场教学要注意:教学目的要明确;准备要充分;重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

  应用:

  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P288-289)

  4.课堂管理策略

  识记:

  课堂管理概念:P289

  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课堂管理三方面的策略(P298)

  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P298)

  理解:

  课堂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P298)

  答: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

  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

  3.保持适度信息量,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4.提高学生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方法 (P298)

  答: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

  2.与学生平等相处。

  3.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

  5.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P294)

  答: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而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观念指导、管理失范和教学水平低下。

  (2)学生的身心因素

  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大量是由学生的身心因素引起的,如性别上的差异,生理上的障碍,心理上的缺陷。学生个性方面的问题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过于内向的学生会产生退缩性行为,过于外向的学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3)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P295)

  答:(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已有问题行为两个方面。①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行为问题。②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①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②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③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应用:

  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有效课堂管理应具备哪些特点【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教学实践】

  《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二章期末复习指导

  第十二章教学手段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手段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在实际的教学中创造性选择和应用一定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1.教学手段

  识记:

  教学手段的概念;P300

  传统教学手段的类型;P302

  现代教学手段的类型:(4种,P303-304)

  理解:

  理解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10个方面,P304—305)

  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3个方面,P306-307)

  应用:

  能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P302-303,主要是合理使用问题)

  2.现代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

  识记:

  现代教学手段选择与应用的基本原则:(4个原则,P307-308)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特征:(3个特征,P310)

  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P313)

  理解:

  现代教学手段的五种应用形式:(P308-325)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模式:(P312)

  基于因特网的四种教学模式:(P313-320)

  答:(1)讲授式教学模式

  (2)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3)讨论学习教学模式

  (4)基于资源的探究学习模式

  应用:

  能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进行教学

  能应用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第第十三章章期末复习指导

  第十三章教学艺术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应用课堂教学艺术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1.教学艺术基本理论

  识记:

  教学艺术的概念:教学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艺术,而狭义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P332)

  教学艺术的特征:(4个方面,P332-335)

  传统的教学艺术功能观:(4个方面,P335-336)

  理解:

  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P331,2个方面)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 (P332-335)

  双向式教学艺术功能观(P336)

  2.教学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表达艺术

  识记:

  教学语言艺术的类型;(P339)

  叙述性语言的含义;(P340)

  论证性语言的含义;(P340)

  说明性语言的含义:(P340)

  描述性语言的含义:(P340)

  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5个方面,P338-339)

  教学非言语表达的含义(P341)

  非言语表达艺术的形式:(6个方面,P343-346)

  副语言的含义(P343)

  理解:

  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3个方面,P337-338)

  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的具体含义:(5个特点的具体含义;P338-339)

  教学非言语表达的作用:(3个方面,P342)

  应用:

  应用教学语言与非语言表达的艺术指导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如何使用的问题)

  3.导课和结课的艺术

  识记:

  导课艺术的特点:(4个方面,P346-347)

  导课的方法:(8个方面,P348-351)

  结课的形式与方法:(8个方面,P352-354)

  理解:

  导课艺术特点的含义:(P346-348,即4个特点的含义)

  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4个方面,P351-352)

  应用:

  应用导课方法改进教学的实例分析: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理解结课艺术的应用:

  4.板书的艺术

  识记:

  板书的种类:(7个方面,P355-359)

  理解:

  板书艺术的作用:(3个方面,P354-355)

  板书艺术的要求:(5个方面,P359-360)

  应用:

  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理解板书的艺术(包括作用、种类、要求和特点)

  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

  识记:

  课程评价的概念:(P365)

  教学评价的概念:(P365)

  诊断性评价的概念:(P374)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P374)

  终结性评价的概念:(P375)

  内部评价的概念:(P375)

  外部评价的概念:(P376)

  课程与教学评价主体:(P367,包括7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 (P369,包括6个方面)

  理解: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P366-367)

  内部与外部评价:(除了内部与外部评价的概念外,还要参考教材P376。)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三个方面,P374-376)

  应用:

  应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的理论分析实际的评价工作:(注意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与对象)

  应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分类理论分析实际的评价工作:(三个方面,P374-376)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与方法

  识记:

  课程评价模式:(P377)

  测验的分类:(5个方面,P386-387)

  档案袋评价的概念:(P393)

  课堂观察的概念:(P399)

  课堂观察的特点:(3个方面,P399-400)

  课堂观察的类型:(5个方面,P400-402)

  自然观察的概念:(P400)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概念:(P401)

  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的概念:(P402)

  完全观察与取样观察的概念:(P402)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的概念:(P401)

  理解:

  目标评价模式:(P378)

  CIPP评价模式:(P380-390)

  测验的特点:(3个方面,P385)

  档案袋评价的功能与意义:(3个方面,P393-394)

  课堂观察的特点:(P399)

  使用课堂观察应注意的问题:(3个方面,P403-404)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7点,P405-406)

  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4个方面,P404-406)

  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3个方面,P407)

  应用:

  应用CIPP评价模式分析新课程改革:(主要从其4个步骤进行分析,P381)

  应用测验、档案袋评价、课堂观察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抓住每种方法的特点、类型、作用等)

  应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评价工作:(主要从发展性评价来论述)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总指导」】相关文章:

1.中考政治总复习指导

2.高考数学总复习指导

3.人力资源课程期末复习方法指导

4.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

5.中考总复习散文阅读方法指导的教学反思

6.《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总指导-考试重难点解析

7.扬州大学专业介绍:课程与教学论

8.建筑材料期末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