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复习试题及答案(三)
《中国通史》复习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第五至第六编)
1、官渡之战的结局是()。
A、曹操击败刘备B、曹操击败袁绍
C、曹操击败董卓D、孙权刘备打败曹操
2、士族与庶族的共同点是( )。
A、都是地主阶级B、都把持中央重要官职
C、都按“九品中正制”被评为上品D、都愿意互相通婚往来
3、东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4、我国古代最早采用割圆求周法计算圆周率的大数学家史( )。
A、西周的商高B、西汉的刘歆 C、三国时的刘徽D、南朝的祖冲之
5、南朝末年,士族势力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A、皇帝起用庶族 B、皇帝利用佛教 C、士族庶族通婚 D、士族极端腐朽
6、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的主观条件是( )。
A、隋朝建立后,采取了改革措施,国力超过陈朝
B、南北朝时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C、当时,南北经济都有了恢复和发展
D、南北朝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7、创立科举制度的我国古代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D、唐太宗
8、下列是隋朝政府增加赋税收入的措施是( )。
A、“大索貌阅”B、改革府兵制 C、建立三省六部至 D、实行科举制
9、唐朝科举中最受重视,容易取得做官资格的是()。
A、秀才科B、明统科C、进士科D、明法科
10、认为两税法的实施是我国封建税制的一大变化,主要依据是()。
A、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B、取消租庸调和杂税
C、放弃按丁征收的办法,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D、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现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
二、名词解释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3、九品中正制:
4、《齐民要术》:
5、大索貌阅:
6、安史之乱:
7、古文运动:
三、简答题
1、淝水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2、简述“贞观之治”是怎么出现的?唐太宗起了什么作用?
3、隋唐时文化的主要成就。
四、论述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2、唐朝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的内容和作用。
3、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C 5、D 6、A 7、B 8、A 9、C 10、C
二、名词解释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袁绍率兵10万,南下攻打曹操,双方在官渡相持。曹军人数虽少,但曹操率精兵5000,夜袭袁绍后方,焚毁其粮草,袁军人心动摇。曹操乘机出击,袁绍败退河北。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追击刘备,威胁孙权。孙刘决定联合抗曹。孙权大将周瑜联合刘备部队,在赤壁利用火攻,大破曹军。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三分天下的局面大致已定。
3、九品中正制:三国时魏国曹丕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这种制度规定,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的人士,按品德和才能优劣评定为九个品级,政府根据品级高低,任命他们担任官职。由于担任中正官的多是世家大族,他们当然把本阶层的人评得高一些。这样,世家大族的势力更加发展起来了。
4、《齐民要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总结了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了《齐民要术》。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有关粮食作物的选种、栽培、土壤、肥料,以及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养鱼、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生产知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5、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6、安史之乱:755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唐。叛军的烧杀抢掠,激起各地军民的强烈抵抗。同时,叛军内部矛盾也尖锐起来。后来,在唐军和回纥兵的夹击下,叛军土崩瓦解。这场持续8年的战争,史称“安史之乱”。它使北方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7、古文运动: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大力反对骈文,倡导在继承先秦两汉优秀散文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活泼流畅、明白易懂的新文体。他们的倡导得到社会上的支持,形成文体、文风的改革运动。这就是“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对后世的散文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简答题
1、淝水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其影响深远。
前秦失败的原因:(1)前秦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它的统治基础还不稳固。那些投降前秦的各族贵族,希望分裂前秦,自己建立政权。(2)苻坚骄傲轻敌。(3)前秦的军队是从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兵虽多,战斗力去不强。(4)在具体的战争中,苻坚指挥失误。
东晋胜利的原因:(1)“北府兵”的成员多由北方流亡而来的农民组成,有强烈抵抗的决心,经过军事训练,人数虽少,战斗力却很强。(2)晋军谢玄等指挥正确,利用前秦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引兵渡河追击,秦军大败。
2、简述“贞观之治”是怎么出现的?唐太宗起了什么作用?
贞观之治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出现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让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他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他重视对人才的网罗和使用,如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并重视科举制度;他还下令房玄龄等完成唐律的制定工作;他善于纳谏,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居安思危”等,都被采纳。
3、隋唐时文化的主要成就。
可按科学技术、宗教、学术思想、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进行说明。
这里主要介绍隋唐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1)唐朝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造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3)隋朝刘焯制定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4)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次,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5)唐高宗时,政府组织编写《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6)隋朝李春设计、主持营建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四、论述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主要在冯太后支持下进行,后期由孝文帝亲自主持,主要内容有:
(1)班傣禄。北魏初年,官吏不给俸禄,由他们自行搜括,因而吏治败坏。484年,冯太后推行“班禄”即给官吏发俸禄,这使腐败的吏治有所好转,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均田制。485年,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规定:成年男子受田40亩,女子20亩,用以种值谷物,叫露田。由于那时土地每年都需要轮休,因而露田加倍或二倍授给。此外,另给男子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用以种植桑麻。受田农民老或死亡时,露田要交还政府,桑田不归还,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并不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授的土地多为国家控制的荒地。但农民有了土地,不再受大地主的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的发展。
(3)租调制。调整租调的征收额,均田户一夫一妇每年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
(4)三长制。冯太后废除“宗主督护”,颁行“三长制”。规定5家立一邻长,5邻立一里长,5里立一党长,合起来叫“三长”。他们的责任是检查户口,征发租调、徭役。这几项改革措施,使北魏政府直接控制的农户和租调收入大为增加,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汉化政策。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进行改革: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以后,他下令,鲜插人必须改穿汉人的服装,学说汉语;又把鲜卑姓改为汉姓,并提倡同汉人通婚。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作用: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唐朝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的内容和作用。
(1)均田制。内容:唐朝均田令规定,18岁以上的男子受田100亩,其中,20亩称永业田,可留给子孙耕种;80亩称口分田,受田人死后要交还国家。永业田和口分田,一般不许买卖。还受给相当数量的永业田、职分田给贵族官僚。作用: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2)租庸调法。内容: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交谷物2石,叫做“租”;交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2尺、麻3斤,叫做“调”;壮年男子每年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纳绢代役,叫做“庸”。作用:赋役比前代有所减轻,特别是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3)府兵制。内容: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单位叫折冲府,所领的府兵叫卫士。卫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操练,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轮流到京城宿卫,或到边境戍守。遇到战争要自备衣粮器械,应召出征。领兵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作用:有利于防止将帅专兵跋扈,40%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一带,使朝廷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背景:(1)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庄田出现,庄客与庄田主之间出现契约关系,封建生产关系有了某些发展。(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法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3)藩镇割据,政府直接辖区缩小,财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赋税沉重,人民纷纷逃起义。
内容:780年唐德宗用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1)取消租庸调和杂税;(2)不分主、客户,一律以现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3)改用按资产和田亩征税;(4)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意义:(1)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情况。(2)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后代税制开了先例。
【《中国通史》复习试题及答案(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