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中国通史》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第一至第三编)
1、在陕西发现的与北京人同属直立人的原始人类是( )。
A、郧县人 B、和县人 C、蓝田人 D、丁村人
2、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原始人是(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3、氏族的特点之一是( )。
A、按贫富结合 B、按血缘关系结合 C、按性别结合 D、非血缘关系结合
4、原始社会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是在( )。
A、母系氏族社会后期 B、父系氏族社会前期
C、父系氏族社会中期 D、父系氏族社会后期
5、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是( )。
A、汤 B、伊尹 C、桀 D、启
6、商、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 )。
A、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7、世界上最早一次有明确时间的日食记录是记载在( )。
A、《周易》 B、《诗经》 C、《左传》 D、《礼记》
8、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开始于(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814年 D、公元前841年
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
A、黄帝 B、尧、舜、禹 C、夏朝 D、商朝
10、我国奴隶制鼎盛时期是( )。
A、春秋 B、商朝 C、夏朝 D、西周
二、名词解释
1、甲骨文:
2、共和行政:
3、合纵与连横:
4、《孙子兵法》:
三、简答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四、论述题
1、西周的主要制度。
2、孔子的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D 5、C 6、C 7、B 8、D 9、D 10、D
二、名词解释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墟中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它的内容多为占卜文辞,反映了商朝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在西周镐京爆发了“国人暴动”,参加者主要是平民。周厉王逃亡在外,共伯和代行国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3、合纵与连横:战国时期在外交和军事上出现的两种策略。当时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称“合众”;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连横”。战国中后期,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联合抗秦,连横指这些国家中某些国家跟从秦进攻他国。魏国人公孙衍倡议合纵,张仪提倡连横。
4、《孙子兵法》:春秋末年;孙武所著;主要讲战争的基本规律和指挥战争的原则,充满辩证法思想。它强调军事的重要性,又再三强调不可轻易言战,还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略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学名著,为后人所重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三、简答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编户籍,五家为伍,二伍为什,有罪连坐。③奖励耕战,生产粟帛多的,免除徭役;私斗有罪,有军功受爵;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穷困的,连家属罚作官奴婢。④废除贵族特权,宗室没有军功的不给爵位。⑤把乡聚合并设县,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此外,还定咸阳为都城,统一度量衡制度。
作用: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贵族诬告被杀。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主张实行“仁政”,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非攻”、“兼爱”、“节用”等。
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是非、生死、祸福都没有区别。
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前期有李悝、商鞅等,战国末年突出代表是韩非。主张君主专制,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四、论述题
1、西周的主要制度。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军伐纣,在牧野大破纣军,建立西周。
西周的主要制度有: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国野制度、井田制度。
(1)分封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受民受疆土”对地方实行分区管理,以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保持臣属关系,执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见周王,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2)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就是宗族共同遵守的原则,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这条原则,周王的王位必须由嫡妻(即正妻)的长子继承,周王的`其余儿子(庶子)被封为诸侯或公卿,周王被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也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周王而言是“小宗”。但诸侯在其封国内又是“大宗”。大宗与小宗之间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宗法关系,对于维系以周天子为首的统治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同时也构成王、诸侯、卿大夫的等级阶梯。
(3)国野制度。西周王室和诸侯所辖的土地有“国”、“野”的区别,形成“国”与“野”的制度。王畿和诸侯国都及其周围的中心区叫“国”,住在那里的人叫“国人”,他们是周族的成员,包括贵族和平民。中心以外的地方叫“野”,是被征服的广大农村,住在那里的人叫“野人”。国人可以议论政事,有当兵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野人只有从事农业生产,提供赋役的义务。
(4)井田制度。井田制在夏、商时期已经存在,西周时期得到高度发展。所谓井田,就是把土地划成若干块,其中有“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劳动者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上缴;“私田”分配给劳动者耕种,定期进行轮换。全国土地名义上属周王所有,不能买卖。
2、孔子的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仁”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礼”,就是周礼,也就是西周时的等级名份制度。
孔子不赞成春秋时代社会变革,希望恢复周公时的盛世景象。这是保守的政治观点。但是他提出了“爱人”的思想,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孔子又是一个大教育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1)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并提出许多有益的教育思想。他强调“有教无类”扩大了施教的范围。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经常和学生讨论问题,讲做人的道理。(2)相传他还整理《诗》、《书》,修订鲁国的国史《春秋》,并以之作为教材。(3)孔子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诲人不倦,教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
由于孔子思想中有忠君尊王、维护等级制度的内容,后来封建统治者把他捧为至圣先师,儒学定为正统思想。
【《中国通史》模拟试题(一)及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