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俞敏洪最励志的演讲稿
俞敏洪是个成功的演讲者,他的演讲都是激动人心,非常励志的。下面是阳光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俞敏洪最励志的演讲稿,欢迎阅读!
专注的好处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皮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背过的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好像白背了,要是当初就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到今天一定还能用到,并且受益无穷。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如果现在的学生还能像我们当初背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一样背出来这些课文,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古时候学生从小只背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辈子都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当然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而且还必须学,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使用来说,则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身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现在想来,要是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学问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样了。林肯好像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的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打从心眼里惊奇,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机,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迷人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说完:把任何一本好点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我没法说让大家把圣经背出来,否则大家会以为我是传教的呢。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两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不对头;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还是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地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他说听到自己弹出来的刺耳的声音,神经病都快发作,对钢琴再也没有兴趣了,从此把自己对于钢琴曲的喜欢也消灭了。所以,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做,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他常常一个人满大街贴招生广告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俞敏洪把他创业的决定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妻子没完没了的唠叨。他以自己那种特有的坦承说道:“我的一些朋友挣到了更多的钱,我妻子希望我也能更成功。她觉得,与他们相比,我是个失败者。”为了给妻儿一个殷实的家庭,被北大“踢”出来的俞敏洪必须面对生活的困窘,必须逼迫自己去闯。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文人对商业的事情总是两眼一抹黑,办企业、求生存、图发展,就意味着必须要跟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对于刚从北大象牙塔走出来、社会经验基本为零的俞敏洪来说,这无疑是一堵翻不过的墙。“创业初期对我的最大挑战是,我意识到我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了,要与各种职能部门打交道。”这个过程和办学是两码事,曾经让俞敏洪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他经常鼓励自己:“改变原有的价值观,摆脱文人处事酸溜溜的作风,不要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太敏感。做商人脸皮要厚,因为他要遭受挫折、失败,要被人看不起。”
在创业之初,生源很少,他常常一个人满大街贴招生广告。数九寒天,俞敏洪手中的糨糊经常结成冰。有时他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然后继续把广告贴下去。
不贴广告的时候,他就待在“教室”里。那是位于北京中关村二小的一个10平米、漏风漏雨的违章建筑,除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冬天还未刷完小广告就结冰的胶水桶,什么也没有。当时,俞敏洪是每天早上刷上广告,下午,他和妻子就在办公室虔诚守候,盼望着来报名的学生。俞敏洪在办公室守了一个多星期,人来了不少,但都是看看四周,看看报名册,然后又走了,任凭俞敏洪好说歹说,只有三个学生报了名。
到了第二年,俞敏洪招的学员慢慢变多。俞敏洪望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非常高兴。1993年,他把培训学校的名字改成了“新东方”,这三个字里包含着俞敏洪对未来的希望。
这年的12月,俞敏洪租了北京图书馆(现称国家图书馆)1200人的报告厅搞免费讲座,没想到,一下来了4000人。进不去的学生很愤怒地在门外推搡,还砸破了玻璃,结果把几十个警察全部给招了过来。警察过来后站成一排,学生根本就不买账,把警察推开继续推门。
俞敏洪想亲自出去平息学生们的怨气,警察说你出来学生就把你撕碎了。但他没有听从警察的劝阻,礼堂里面的课程由其他的同事代讲,俞敏洪独自一人走出了大门,他爬上了一个大垃圾桶,望着底下的学生们。
他回忆说:“我的衣服全部脱在礼堂里面,只穿了一件衬衫。我一挥手,我说大家不要闹了,我就是俞敏洪。”这时,所有的学员都安静了下来,俞敏洪在外面讲了一个半小时。他站在一个大垃圾桶上,在凛冽的寒风中像革命志士一样慷慨激昂,讲得自己和学生都热血沸腾……
“本来很多学生都愤怒地看着我,讲着讲着学生就很开心很高兴。有的学生把他们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我穿。”此后,俞敏洪多次到高校、走到学生身边演讲,他的讲座经常爆满。
经过这样的摸爬滚打,俞敏洪从一介书生成长为能打理方方面面事务的合格“校长”。现如今,新东方分布在全国34个大中型城市。2011年度,新东方共招收100多万名学生,收入逾10亿元人民币(合1.36亿美元)。
要竭尽全力提升农村地区英语师资水平
2012年,“新东方”快要20岁了,俞敏洪在创业之路上也走过了20多个春秋。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财富的同时,他也不忘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在今年两会上交的提案中,俞敏洪给出了一组调研数据: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他解释说:“在我看来,造成农村孩子进入中国一流大学越来越难的‘罪魁祸首’,就是日益加剧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英语教育资源。”因此,他疾呼,要竭尽全力,大力提升农村地区英语师资水平。
此外,俞敏洪还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社会发展太快,中国社会没有跟上对留守儿童保护的步伐。”俞敏洪说,“留守儿童长大后缺乏对社会的温暖感,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补救。”他为此提出了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设立“留守儿童心理救助中心”、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组等一系列建议。“为了近5000万留守儿童的未来,国家值得加大投入”, 俞敏洪坚定地说。
创业是把一条家狗变成一只狼的过程
创业必须付出行动,光靠看书不会起到太大作用。在创业这条路上实践比理论要更加重要,当然有理论指导更好。
创业就像游泳,你得让自己跳下水里,有一点要注意,不会游泳就跳到深不见底的大海,如果没人救你铁定被淹死。你可以从能踩到底的游泳池开始,慢慢学会游泳,再到小河,池塘,紧接着到长江中间,再到大海。创业也是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如果有像我这样的(投资)人帮你,你可以大胆一点。
创业有两个要素
第一必须从对自己安全的地方开始。
创业不是上来就铺开做大的事情,而是从小事做起把它做成大事;但如果你创业起点不一样,那可以大胆一点,拿出你的商业计划,商业模型,告诉我们(投资人)说你能成为游泳健将,说服我们了,我们就可以给你安排游泳池,甚至是大海,对你进行保护,最后来游,这就是我们投资人的角色。我们把自己当教练看,但首先你要跳到水里游泳,这是第一个要素。
第二件事情我自己一直认为创业一旦开始,是很难有回头路的。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觉得创业是把一条家狗变成一只狼的过程,从小到大在学校学习,你一直处于安全范围之内,而创业像把你从游泳池扔到大海,如果你在大海游习惯了,你一定不会再选择游泳池,就像你现在让我再次选择,我仍会选择辞职创业一样。因为我从北大辞职创业以后,才发现校园外面是一个更大的海,是可以为更大的梦想而奋斗的世界。马云做阿里巴巴是他做的第五个公司,前面四家没有做成功,他回去当老师了?没有,他已经做野了。
你一旦习惯狼的生活以后,要想回到家犬的状态这是几乎不可能的,而且我也鼓励这种状态,因为人的生命就是一种扩张,人的生命就是一种兴奋,人的生命就是一种在未知道路上的探索,遭遇一个个人生中的意外之喜,这种意外之喜伴随着很多艰难困苦等等。
按照美国心理学最终结论,如果一个人在奋进的道路上遇到艰难困苦绝望等等事情,能够培养出自己坚毅能力,当养成这种心智之后,一旦你下海以后,狂野之后你这个心智是不得不养成的。我总结人生几个挫折,给我带来的都是好处,我高考前两年失败大专没考上,所以你可以发现有的时候相反的东西是另外一个你的生存道路新的展现。
大家都看过《中国合伙人》,里面黄晓明扮演的陈冬青签证再次失败后高喊“美国人民需要我”,实际上当时我喊的是“我需要美国”,当时觉得很悲惨。但是我现在想,如果当初去了美国,现在我最多是个大学教授,甚至连终身教授都算不上,后来天无绝人之路我创办新东方,到现在还比较成功。
这么多年的生活磨练,我养成了一个心智模式
我认定任何一个生命中的伤痛都是打造完美的人的前提条件,如果你这么想了,你遇到很多事情就会能够抓住任何机会往前探索。
如果你创业失败了就像马云那样想,当时马云把所有朋友再次请到杭州告诉所有人,我们做的这家公司叫阿里巴巴,我们一定能够把它做到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他自身显露出来的自信,让“十八罗汉”尽管未必完全相信,也把钱拿了出来。
所以坚决的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有这样不回头的勇气,面临失败之后反而觉得这是老天在锻炼你的能耐,我觉得创业(成功)这件事情就离不远,至于创业多大多小无所谓,重要的是你在人生道路上几十年,由于你自己的热情,对自己一生有了比你原地不动更好的,甚至给世界留下痕迹的交代这才是重要的,由于时间关系就讲这么多。
【俞敏洪最励志的演讲稿】相关文章:
俞敏洪励志美文-俞敏洪励志美文04-02
俞敏洪经典语录-俞敏洪励志语录03-31
俞敏洪励志故事-关于俞敏洪的故事04-18
俞敏洪经典励志美文-俞敏洪励志正能量美文04-02
俞敏洪经典励志文章-俞敏洪正能量励志文章04-03
俞敏洪励志签名11-05
俞敏洪励志语录10-22
俞敏洪经典励志文章04-03
俞敏洪励志语录精选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