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2-11-23 14:45:33 励志故事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

  故事就像一幅画卷,把干瘪的道理加以润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有关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篇一

  赵武灵王赵雍是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他一生征战无数,亲自将赵国从颓势扭转过来,却在最后陷入了情感和家庭的危机。他原本可以像秦王嬴政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和能力。他没有被秦国的军队吓到,没有被强大的齐国所威慑,却最后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克定祸乱曰武,威强澼德曰武;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赵雍的谥号为赵武灵王,充分凸显了他在任期间,拨乱反正从容处理逆境。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赵雍年纪轻轻就成为了赵国的君王,当皇帝人人都愿意,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坐上这个宝座,但当你面对一个积弱已久又饱受各国欺凌的国家时,恐怕也会畏缩而不敢但此重任的。

  赵雍大概在十五岁时就即位了,初登王位的赵雍凭借他的能力,很快就把国家的一切大小事务处理得仅仅有条。赵雍的赵国国君真的不好当,当他上台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一切,就不得不收敛自己的一些孩童的不好习性,早早做起了大人的模样。赵雍的确是赵语的优秀王子,虽然赵语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但是赵雍却很争气,从小就慷慨好侠,心怀大志,言语之间像极了自己,也颇有帝王之气。

  公元前326年秋,赵国的君主赵肃侯在肃杀的秋风中去世,赵雍作为唯一一个儿子,肩负起了振兴赵国的重任,稚嫩的肩膀也要学着父亲把国家的利益扛于肩上。公元前476年起到公元前221年,这一段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混乱的时期,一个悲惨又壮观的时代,各个民族的交汇、融合,让春秋战国呈现出别样的繁华。赵雍上任初期,刚好处在春秋最混乱的时期。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出路,不断向外扩张,秦国、齐国都通过了变法让自己强大起来了,而魏楚虽然在征战的过程中受到了重挫,仍不可小觑他们的势力。

  赵雍面对这样一个内外形势都很不好烂摊子,并没有自暴自弃。赵雍作为一个年轻的国王,他的手里握着千里的土地,成千上万的百姓。而赵国周围的诸侯国,早就想捏一捏赵雍的软柿子。然而,面对这些想要趁火打劫的强国,赵雍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老虎不发威不能当他是病猫,赵雍可不是好惹的。

  赵雍年少,国内外形势不好他自己心里清楚,而自己太年轻没有威望,当务之急就是先稳定民心,树立自己的威望,再谋发展。于是,在国内赵雍敬老尊贤,礼贤下士,他知道赵国跟其他国家打仗都是输多赢少,自己实力尚且不足。因此,转变策略,与中原六国交好,趁着交好的机会再发展赵国,在这个机会,赵雍又做了极其正确的决定,他想把国内的中山国给解决了。而他解决的方式很特别,就是

  “胡服骑射”。所谓“胡服骑射”,其实就是类似“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中山国的生活习惯、方式、穿着还有骑马射箭,北方草原上的那些彪悍的“胡人”,历来以勇猛善战著称,赵雍让全国人学的就是胡人的善战,最后以骑射打败了中山国。把胡人赶出了自己的地盘。在政治、经济上颇有作为的赵雍,眼见着赵国在他的领导下越来越好,却没想到他晚年竟会做出顾此失彼的行为。

  这是他不能取代秦国很重要的原因,“一国两主”注定两败俱伤,还导致兄弟俩反目。而他的胡服骑射,只限于军事体制改革,仅靠军事是不足以称霸的,而且在赵国崛起的期间,秦国也没闲着,积极变法将秦国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秦武王举鼎身亡,但此时的赵国还不是秦国的对手,商鞅虽死,但秦国商君变法,国力非赵国可比。

  赵雍是明君是好丈夫,他却不算是好父亲,起码没有为孩子们树立个好的榜样,他对幼子的偏爱,使得这个和谐的天平被打破。矛盾和阴谋随着而来,赵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而最后的结果也是令人感叹唏嘘的。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篇二

  诸葛亮墨迹《远涉帖》传说诸葛亮曾拜水镜先生为师。学业到期后,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

  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概不理睬。只有诸葛亮,早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

  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就命令几个弟子,把他赶出庄去。

  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起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了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篇三

  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其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还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本草纲目》内文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做官来的有趣多了。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时珍22岁时,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难以通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

  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巨着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着述。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多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着。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即流传于全世界。

【中国古代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励志故事精选-古代的励志故事11-27

中国古代故事励志11-25

中国古代励志的故事04-05

中国古代励志故事04-04

中国古代经典励志故事12-04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04-04

中国古代的名人励志故事04-04

中国古代的励志小故事04-05

中国古代的名人经典励志故事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