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沉默的螺旋读书笔记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切入,“沉默的螺旋”理论则详细地说明了舆论演变的另一种机制。1974年,德国舆论学研究者诺尔·诺依曼在自己的论文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概念,并于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将该理论全面完善。
(一)天然的群体属性——个人的趋同选择
诺依曼从社会心理领域考察了社会舆论的演变。她指出,人具有群体性。无论是非洲部落里的原始居民,还是现代社会里的政治选民,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人人渴望拥有群体的归属感,渴望能被群体接纳,被群体认同,害怕被孤立,被边缘化。诺依曼指出,“被孤立、从而失去与群集的联系,这对个体立刻意味着生存威胁”[ 【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页]。
意见的表达是个人能否融入集体的关键环节。面对一个公共事件,舆论会天然地分为“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个体在表达观点时会不自觉地感受“意见气候”[ “意见气候”概念由英国社会哲学家约瑟夫·格兰威尔(Joseph Glanvill)提出。诺依曼认为“意见气候”恰当地形容了舆论环境。]的偏向。 若自己处于“多数”意见或“优势”意见的一方,则会自信胆大,敢于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若自己处于“少数”意见或“劣势”意见一方,由于惧怕被孤立,个体则会变得小心翼翼,迫于群体意见的压力而沉默或符合。舆论的演变是一个优势意见越扩散越增势,反对的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
诺依曼将李普曼的“刻板成见”理论引入自己的观察中。她认为,“刻板成见”是“意见气候”中的积雨云,大众传播重构的虚拟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固定印象,左右人们对“意见气候”的感知。由于社会成员对观点的分布处于“多元无知”的状态,媒体传播的观点意见越多,社会成员的“刻板成见”就越深,对“意见气候”的把握让后者倾向于对主流意见采取趋同行为。因而,沉默的螺旋假说认为,舆论的演变是大众传播建构虚拟世界——刻板成见影响意见气候——社会成员体察意见气候并作出趋同行为——沉默的舆论“螺旋”由此产生的过程。
(二)舆论的稳定意义——个人与社会的皮肤
社会舆论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在双重意义上发挥着维护着个人生存与社会稳定的效力。诺依曼认为,公共舆论是人们“敏感的社会皮肤”[ 【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页],人性的弱点使人们依赖于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判断,个人通过公共舆论感知“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公共态度以求得到集体的承认。从这一层面讲,公共舆论是个体寻求自我保护的皮肤。
同时,舆论也是社会的“皮肤”,起到了维持社会稳定和团结的作用。诺依曼指出,舆论是道德伦理的守护人,是团体的守护者。[ 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董璐译:《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1~82页]统治是以舆论为基础的,它对统治者产生压力,使其统治顺应民意,因为如果没有民意的支持,统治者会被孤立,并在某个时候被颠覆。统治者通过公共舆论感知沉默的螺旋的偏向,从这一层面说,舆论是社会稳定的“皮肤”,它能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发社会解体。
【沉默的螺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可贵的沉默》读书笔记12-07
我爱螺旋竹作文11-23
沉默的父爱03-17
沉默的作文12-07
沉默的父爱10-27
无题的沉默12-09
优秀说明文:螺旋物理小知识12-07
沉默的父爱作文03-21
沉默的父爱作文11-24
伤感沉默的说说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