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春秋史读书笔记随感
篇一: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经之至者,道也。”弗务,何以明焉?走观以为的的,谨察方觉佹佹。故抱朴子言:“肤表不可以论中”。盖中之蕴繁,颟顸不省,以翦翦之心索之于达道,安能搴其芳欤?所以,君子胁肩累足、旰读昃思,求其大臧。夫典籍不可嬉废,三日不窥,则中心耄思,莫名悼怵,杌陧不能自已。及展卷半日,浞浸其内,方骀荡弛意,动如醪醉。
《春秋》传之也久矣,后虽经多家注疏传说,然《春秋》语贵而意笃,又去时弥远,其间多处犹存狐疑,驽骀阅之,成粝粢如下,乃妄效轮扁之议。管窥人伦之本心,蠡测处世之原法,以资当世之用也。
隐公元年
(约前722年立,隐公立后二年,周平王崩,其太子洩父早死,后立周平王孙林,约前719年,是为周桓王。隐公前712年薨。语在《史记》)
其一;初,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
鲁隐公乃惠公庶长子,姓姬名息,桓公之兄也,惠公薨时,桓公允年少,国人立息摄政国事,是为隐公,隐乃谥号,《谥法》:不显尸国为隐。隐公素欲让位,其摄政十一年,公子挥阴请之于桓公后使人弑杀隐公。拥立桓公。
惠公名弗涅,孝公子也。
隐公出于惠公妾声子,声子乃惠公元妃孟子兄女也,《左传》言元,即惠公首嫡夫人也,次嫡夫人乃仲子,孟子、声子、仲子皆宋人,子姓。声子未登夫人,故称继室,声为谥号。孟(同伯)与仲皆为伦序字也。孟子乃子氏之长女,庶长称孟,嫡长称伯,仲子亦乃子氏次女。孟子、仲子不知其是否同出一父。孟子无谥,乃先夫死也。《曲礼》录: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郑玄以为后之言后,盖执治内事在夫之后也;夫之言扶,言能扶成人君之德也;孺之言属,言其系属人也;妇之言服,言其服事人也;妻之言齐,言与夫齐等也。庶人之贱,见其齐等也。以上因其爵之尊卑为立别号,其实皆配夫,通以妃为称。(斯见孔颖达之《春秋左传正义》)。
仲子乃宋武公女也,隐公息及长,欲娶宋女,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允,登其为夫人,立允为太子,即桓公。语在《史记》。
《左传》载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于手曰“为鲁夫人”,余以为不实,《史记郑世家》此处亦未有此录,然《史记晋世家》中则载成王弟唐叔生而文在手曰“虞”事。夫人生而手小,以婴儿之手成四字之文,其微何辨?况篆文书写笔划繁复,安能成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手纹容或似之?固当有似之者。孔公以手纹或有似之言其然,某以为亦不妥,婴之始生也,掌细肤稚,纹络未开,主线克明,狭纹驳杂而浅,何能定其所似?计斯事乃宋君之讹语,当是时,宋弱于鲁,意在结强鲁,故以此贵其女,而成其之大事也。如“陈
胜王”之于鱼腹(语在《史记外戚世家》),钩弋为孝武伸之双拳也(语在《汉书外戚传上》),古史之内,多有以神幻大言而传异事于人者,各臧其心,皆传之玄虚,殊不信许。
孟子无子。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又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语见《春秋公羊传》)。嫡幼,故立长以摄当国。
宋国乃殷商之余脉。子爵。周武王有天下,封帝辛子武庚禄父于旧殷都,今河南安阳,以其弟管叔鲜、蔡叔度傅之。后为乱,周公杀之,封微子开于宋,封武王同母弟康叔封于卫。
其二;元年春,鲁隐公之元年。王正月,周平王四十九年正月。 其三;邾地在今山东邹县。蔑,或做眛,地名,今山东卞县南。 其四;周宣王立二十二年(约前805年)封其庶弟友于郑,友乃周厉王之少子,伯爵,姬姓。鲁隐公元年乃郑庄公二十二年也。郑庄公即位于前744年。
其五;郑伯克段于鄢。鄢,地名,邬国义编《国语译注》注今河南鄢陵西北,杜注为颍川鄢陵。
克字,古今注解有别,李梦生编《左传集解》,内杜注意乃得儁(通俊)曰克,言共叔段势力之强大,足以敌国。据此以为,克乃春秋笔法,以言共叔段之僭国不臣极也。郑伯克之,为郑伯铲除一大奸佞,抑或言郑伯得胜完美且意义重大。
《公羊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不信,然段并未见杀,乃出鄢奔共,后与子滑得卫州吁助,合宋、陈、蔡三国反兵攻郑,不遂。
所以曰克,《公羊传》曰:乃大郑伯之恶也。母欲立之,己杀之,勿与而已。按:郑伯实未与,然不能厌其母弟之贪,母与弟先欲夺之,于郑伯又奈何?另言《春秋》所以不书弟段,乃由其当国也。
《谷梁传》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按:斯谓段羽翼丰满,势力成型,郑伯若欲杀之,乃时机恰好,杀之可也。隐含郑伯之为此事,处心积虑,早有伏笔。又曰不书弟段或公子段,乃贬共叔段失子弟之道,以成郑伯之美。故曰:《春秋》贵义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其在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按:以此篇观之,《左传》尤贵乎史实,然不乏附会之记事。《公羊传》、《谷梁传》尤重《春秋》之微言大义与经文本身,前者重析《春秋》贬讳之内涵,后者重明《春秋》褒扬之大道。故范宁曰:《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诚不我欺也。
刘利、纪凌云译注《左传选读》中,克意为战胜。
其六;武姜生郑庄公,寤生,寤字古今存疑。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注《春秋左氏传》:“寤字当属庄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犹言逆生,现代谓之足先出”并曰明焦竑于《笔乘》内已有是说。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载:寤(音悟)生,逆生,足先出。通啎(音五),不顺。杜注释为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按:某合此解,孔颖达于《春秋左传正义》中亦执此说,曰: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寐寤而生极言其生之易也,古人作文,喜极言绘事摹物,另女子生产
之事,个体差异有之,或痛欲较高生易,或痛欲较低生难。尝闻有孕妇,生前未有征兆,忽觉腹稍隐痛,不意,如厕,少待,产婴于内,己竟不甚觉,惊异之。另多闻有中学少女,意外怀孕不自知,一日如厕,竟产子于里,亦诧而不甚觉焉。凡此类,或为早产不足月,或为足月而子身不足重,有矣夫。抑或武姜梦中些许腹痛,由其痛欲较高未觉,梦寐殊沉,及寤已生,此类颇似梦遗,遗尿之人常梦寐益深,多于梦中寻觅茅厕,亟不可待,忽入隐蔽之所在,悦甚,即撩衣解带,肆意释放,至衾被皆湿,中裤浥暖,方出梦外,顿恨丑事发于不觉。遗精亦大同,似宝玉于梦中为警幻授云雨之事,以至冰冷粘湿,待寐寤后亦惊得一身冷汗。武姜之生庄公颇如是,寐前不觉,入梦甚昏,寤后方明产子,故惊。
杨伯峻释为手足倒逆即今之所谓难产,今人医学手段之高超,产科名医尚不敢小觑难产之现象,犹不能轻得之,故常用剖宫产术以对,况以春秋之医学水平,难产之生还者能有几人?剖宫术始出于十七世纪,今赖斯术存,由难产而死者鲜矣哉。况难产之原因众多,如婴大难产,婴首未入盆难产,足先出难产(胎位不正)等等,其中以足先出难产为最甚,常伴大出血,生产难度极大,母子死亡率极高,一足先下益甚。因其险矣,故今逢此状,医院必剖宫求双保,以免罹难。当足先出时,双臂上张后出,肩腋与人道悖逆,益难出也。当世虽医学科技飞越,每岁尚有相当之产妇卒于此事。况春秋时耶?《左传》谓寤生,乃生之极易,所以惊姜氏,乃以庄公之生之忽然而惊也,人之见惊,非难而能也,愈难则时必长,何由而惊,惊者当出于不意,
篇二:浅谈春秋
浅谈春秋
春秋,有多种含义,或泛指岁月,或指我国古代鲁国的史书《春秋》,还可以表示历史上那个被称为“春秋”的时代。在这里我要说的就是那个被命名为“春秋”的时代,那个继夏、商、周三代鼎盛统一之后的第一个动乱年代。
对春秋的认识最初来自《左传》。《春秋》的原文精简凝练,不过一两句话就把一件复杂的事说完,而《左传》结合史实对《春秋》进行详细的解读,我想,读《左传》应该会更容易明白吧,于是,我开始了《左传》的阅读之旅。读《左传》读了没几页,我发现以我浅薄的古文知识根本啃不动这部经典,无奈之下,只好再借了一本现代文写的《春秋史解读》以帮助理解,这样以后,才能继续把《左传》啃下去。啃书的过程中,对春秋有了更深的认识。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真是很弱小,小到连一个小诸侯国都不如,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是名存实亡,但他毕竟还保有这个虚名,于是便被各个强大的诸侯借来当作称霸的一个工具,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晋文公称霸时的“天子出猎”一事,所谓“天子出猎”,实际上就是晋文公叫周王来见证自己成为盟主的事实,只是当时写书的人避讳直白地写这件让周天子如此丢脸的事,因此写成是“天子出猎”。由此我又想到《左传》中一些字眼,在《左传》中,对各诸侯国的称呼并不完全相同,如在说到齐侯时说的是“侯”,而在说到楚王时并不称其为“侯”,而称为“楚子”,据参考书所写,对诸侯国的称呼不同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周代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等等级,这里的称呼是按照各国的爵位来说的;另一种说法说“子”这一称谓是针对夷狄的叫法,表示中原人对蛮夷君主的轻视。两种说法,不知孰真孰假,也许都有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两种说法都体现了《左传》,又或者说是体现了《春秋》的作者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仍然非常注重等级身份,难怪即使是晋文公、齐桓公也只称霸主而未敢称王。另外,《左传》非常注重礼的宣传,例如,《庄公十八年》中说到“十八年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教,不以礼假。”《成公十三年》中写到“礼,身之干也”,(鲁)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义,为安其居”,“民未知礼,未生其共”??
都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从与春秋有关的书来看,春秋的等
级、礼制观念并非完全受到破坏,也许这里所指的礼制受破坏多指上层阶级的越礼行为,如国君的丧葬规格僭用天子规格,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等,而从整体上看,下层的奴隶、平民与上层的贵族之间依然是等级分明,礼教分明的。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猜想,但同时也是我阅读的一些感想。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值得深究之处,春秋这个时期,战争频繁,但同时社会的经济、生产力以及思想等也在长矛铁戈中发展,要想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春秋,单凭一两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探索大时代,从管中窥其一斑,难见其全貌,以后还要更广泛地阅读,这样,即使不深究,从宏观上来说也能拓宽自己的眼界,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春秋。
篇三:历史要籍
《三国志注》
南北朝时裴松之所著。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后汉纪》
是东晋史学家袁洪所著。是一部记载东汉王朝的断代史学书,记事上起刘秀称帝,下至曹丕灭汉。《后汉纪》取《后汉书》之所长与广泛参考了各方面的资料撰写而成,比荀悦的《前汉书》史料价值更高,与后汉书可起相互参考的作用,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史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代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史事的编年史书。共二百卷,作者李心传。该书记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的史事,《要录》的编著继承了《通鉴》和《长偏》的传统,全书以官修的日历,实录,会要为基础,广泛搜集各种记载,经过精细的考订做出自己的论述,《要录》一书,包括宋高宗一代的军事,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的叙述,也记录了金太宗完颜晟,金熙宗,金海陵王完颜亮三代的史事,为研究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通鉴纪事本末》
是我国第一部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作者是南宋的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资治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司马光原文中的史论,共编采239个事,另附66事。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共42卷,其内容虽未超过《资治通鉴》范围,仅作形式改编,但剪裁精密,取舍合适。
《今文尚书》
相传由孔子编订的尚书到西汉初年已成散佚,后来由济南的伏生复原28篇。由于伏胜用汉初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的,所以后人称之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了一部尚书,比伏胜的多16篇,而且是用汉以前的古文字抄写的,一次叫做《古文尚书》,后来散佚,现在仅存有篇目和少量的佚文。
伪古文尚书
指今传的古文尚书25篇和孔安国的?尚书传?。是东晋学者梅赜所献,曾经列入?五经?,到了宋代,开始有了学者对它的真伪有了怀疑,如朱熹,明清以来的学者相继考证辨伪真假,尤其是清代学者阎若琥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定它是伪做的学书,阎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赞同,所以认为它是伪古文尚书。
《通典》
《通典》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该书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在此之前,刘秩曾作《政典》,杜佑受此启发撰写《通典》。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可为后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比较系统的史料。
《三通》
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唐大诏令集》
北宋宋绶及其子敏求所编撰,是唐代各朝诏令的总集。全书一百三十卷,直接涉及唐代的政治、经济、法律、选举、职官、婚姻制度及与各民族关系,保存了丰富的资料,是研究唐史的重要依据。原书长期无刊本,仅有抄本流传,所以不同版本都存在部分缺、讹。唐代诏令,《新唐书》未收;《旧唐书》虽选载,但多有删节,或有讹传。此书虽也有删节,但仍可补两《唐书》之不足。
《宋大诏令集》
中国北宋九朝诏令文书汇编。原名《本朝大诏令》或《皇朝大诏令》。此书是由宋媛子孙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 编纂的。凡240卷。今本缺卷71~93﹑卷106~115﹑卷167~177﹐实存196卷。该书收录自太祖建隆至徽宗宣和年间颁布的诏令文书3800馀件全书分门别类﹐按年系月编次。分帝统﹑皇太后﹑妃嫔﹑亲王﹑皇女﹑宰相﹑典礼﹑政事等17门﹐其中典礼﹑政事二门类目最多﹐如政事门下分50馀类﹐类下分目﹐目下又设子目﹐约占现卷帙的一半。内容涉及广泛﹐体例与《唐大诏令集》相似。它对研究北宋历史和考订﹑补充史书的误漏有重要参考价值。惟所录宋代诏令不全﹐《宋会要辑稿》中的不少诏令未见诸该书。
《国语》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它的编撰方法“以国分类,记言为主”,故名《国语》。相传为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至三家分晋的史事。先有二十一卷,记载了各国成败,辩说,讽刺,阴阳律历,朝聘及部分历史事件及传说,国语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任务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的最大特点。全书约七万余字,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
《战国策》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及言论,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及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刘向校订编,全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记载了春秋以后至楚汉之争二百四十五年的事,宋时有缺失,曾巩作了订补。《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文史通义》
清代章学诚撰写的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分为内外两篇共八卷,外篇言方志,内篇论文史,六经皆史是其理论核心,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教,言功,史德,方志等。
《三朝北盟汇编》
南宋徐梦莘撰写。该书记述了徽钦高宗三朝四十五年间宋金和战史料,故名。其编排方法是:按时间顺序排比史事,每事先立一纲,后录史料原文,故兼有编年史和史料汇编性质。此书记事虽只有短短四十多年,但史料十分丰富,据《四库提要》统计,所引用书共196种,而文集之类不计其数,由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徽钦二宗部分散佚,而此书这一部分共有一百多卷,就更值得珍视了。
《汉书》与《史记》比较体例方面有哪些创新?
《汉书》在体例写法上继承了《史记》,但也有不少创新之处:
(1) 开创了以纪传体断代为史的先例;
(2) 《汉书》的体例结构与《史记》相比有较大的变更调整,改“本纪”为“纪”,改“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把《史记》五体变为四体。
(3) 在‘表“这部分,《汉书》共写了八表,与《史记》相比增加了古今人表,百官公卿
表;
(4) 丰富与发展了史记八书,共立“十志”,新创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个志。
(5) 人物传记的分类比《史记》更要科学合理,有专传,合传,类传,民族传。
《资治通鉴》的历史编撰贡献:
(1) 大大提高了编年体史的编撰水平。《通鉴》是集体编修,有制定严格编写凡例与工作
程序,司马光在编修时规定先编丛目,次作长编,最后定稿的工作程序,体现了全书体例一致,条理清晰,史料丰富;
(2) 在体例方面有突破,传统编年体以时间为叙事之本位,纪传体以人物或事件为叙事
本位,而通鉴在时间本位为主的前提下,兼用事件本位,把这种方法作为重要的记事方法并大量使用,突破了按时间顺序为记事的纪传体例。
(3) 首创编年体系列组合式成套著作,以《通鉴》为主题,先后编撰了《通鉴释例》、《历
年图》、《通鉴目录》等,组合成了一个系列整体,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发展了编年史。
《史通》价值:
(1)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史著作。中国史学非常发达,流传下来记载历代王朝的历史的很多,但长期以来却缺乏史学理论方面的专著,直到唐代刘知几才撰出了这一部具史学理论性质的著作。
(2)史通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史书的体例、内容和编撰方法,在体例方面刘知几认为必须严谨,而纪传体和编年体相比,纪传体更应该注意体例的严谨。他认为纪传里面表、传各部各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撰书时必须严谨体例,这样才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在内容方面,刘认为史书并不一定要记载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而应该记载像萌悦五志、三科方面的内容。达道义、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叙沉革、明罪恶、旌怪异。在编撰方法上,编排次序要明晰严谨,不能驳杂凌乱,在收集资料上要广阔,在选择材料上要精、严。
(3)史通论述了一个优秀史学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应有的写作态度。一个优秀史学家必须具备才、学、识,史才指文字表达能力,史学指读书多,掌握的材料多,具有渊博的知识,史识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非曲直判断的能力。
列举题:
二.列举
1. 列举出唐宋时期的地理名著
《元和郡限制》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记》
2. 列举宋元时期会要文献
《唐会要》
《五代会要》
《宋会要辑稿》
3. 列举清代三部考史名著
《廿二史考异》
《廿二史劄记》
《十七史商榷》
篇四: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 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由钱穆先生编写,先生在弁论中首先提出文明、文化二字之区别开言,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其次对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的根源进行探讨得出自然环境的差别从而影响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精神。再次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游牧、商业文化起于内不足,从而向外需求,因此是流动的、进步的。农耕文化是自给自足的,是静定的、保守的。最后对于中国文化。认为我们应该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首先其具有复杂性,要学会通视其大体,其二具有完整性,从物质生活到集体生活以及内心生活,然相互间息息相关,牵一发动全身。其三具有发展性。本书共十篇,以下为自己整理所得各章所言: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 共阐述以下观点:1、中国文化不仅比较孤立,而且比较特殊。(独自发展)【1】?地理背景上:中国文化发生在特别大的地面上,有重要的水系,有堪作农耕凭借的灌溉区域........?气候上:埃及、巴比伦、印度全都在热带,物产丰富,衣食易给,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大底从多量的闲暇时间上产生,而中国在北温带的较北地带,黄河流域的气候雨量是不能与其相比的。因此中国人开始便在一种勤奋耐劳的情况下创造他的文化。?经济形态上,中国文化建立在农业上,西方则是建立在商业上。2、古代中国是小环境产生的文化社会,因而不易形成伟大的国家组织,容易遭受异族侵凌,但更易达顶点,直到现在,只有中国民族在世界史上仍见其有虽若陷于老朽,而仍有其内在尚新之气概,此又为世界诸民族所不逮。【7】3、欧洲文化与东方中国文化两大文化比较:?希腊与中国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代:希腊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是市府政治,而中国大体都有一个中央政府。?西方罗马与东汉:罗马帝国由征服而完成,汉代中国则是一脉相承。?在西方的中古时代,北方蛮族完全以一种新的民族出现而为此下西方历史之主干,旧的罗马人则在数量上以成被压倒的劣势而逐渐消失。反之,在中国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依然以旧的中国人为当时政治、社会、文化各部门各方面之主干与中坚。 其指出我们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我们先应该习得中国人的观点,再循之推导,否则若从另一点来观察和批判中国史和中国文化,则终必有搔不着痛痒之苦。【20】
第二章 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 讲述中国文化史注意两事,第一是中国文化乃由中国民族独创,民族与国家,在中国史上,是早已融凝为一的,第二则是中国文化演进是一脉相承、传统不缀的。 1、中国民族---在历史上分为4个时期:从上古迄于先秦、自秦汉迄于南北朝、自隋唐迄于元末、直至满洲入关至于现代。2、国家--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也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观念里。民族融合即是国家凝成,国家凝成亦正为民族融合。然而就西方而言,希腊人是有了民族而不能融凝成国家的,罗马人是有了国家而不能融凝为民族的。3、华夏民族--中国在很早的古代,即有一种姓、氏的分别,男子-氏 表示其部落之居地,女子-姓 表示其部落之血统。中国在很早时代有同姓不婚,其促进相互同化有利于民族形成。4、封建 西周封建制度是周部族一种武装的移民垦殖与政治统治,西周封建包含两个系统,一是家族系统的政治意味,表现空间的展拓;一是历史系统的文化意味,表现时间的绵历。
第三章 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 讲述各种观念及其生活情况 1、民族观念 古代中国人似乎没有一种很清楚的民族界限。古人所谓的蛮、夷、戎、狄其重要的分别不外两个标准:一是生活方式不同,非农业社会又非城市国家,一是未参加和平同盟,自居于侵略国的地位。
2、宗教观念:根据殷墟甲骨文,当时已有上帝观念。周代人祖先配天的观念,在商代甲骨文里早已有了。商代是一个宗教性极浓厚的时代,故说殷人尚鬼。周代,以上帝论为其统治制造舆论并有祭天制度(郊祀制度)、祭祖制度(宗庙制度)。宗教为政治所吸收。3、国家
观念:常有一个天下观念超乎国家观念之上,国家并非最高最后的,诸夏同盟的完成,证明他们多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战国时代除却各国贵族世袭阶级为自身地位打算,因而或有采取狭义的国家观念外,其他民众,无论是士大夫智识分子或劳工劳动分子,他们全不束缚在狭义的国家观念里,他们全都有一超越国家的国际观念,或可说是世界观念,即天下观念之存在,这亦便是秦能统一东方各国的一大原因。秦国的统一只能算是当时中国人天下太平世界一统的观念之实现,而并不是某一国家战胜而毁灭了宁外的某几个国家。4、人道观念 是一种内层主动而积极方面的。中国文化是一种现实人生的和平文化其泉源便是人道观念(忠恕、爱敬)其根本是家族观念。孝弟之心便是人道核心。正因为中国人由家族观念过渡到人道观念,因此把狭义的民族观念与国家观念转而超脱解放了。5、生活状况表现为农耕与游牧生活之消涨。6、封建崩溃后之新社会:诸侯各自涨破封建格子,平民社会、农耕村落的势力,亦同样的涨破封建格子。有东方出相、西方出将情形---平民世界。
第四章 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学(中国在先秦时代,早已完成了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两大事业,同时中国民族的学术路径与思想态度也大体在先秦时代奠定)此章约略叙述孔子以前典籍。1、孔子以前古典流传至今的,?尚书:分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诗经:诗经年代后于尚书,韻文较散文晚出,民间性的文学作品较后于上层统治阶级政治性和历史性的文件,这也可以说明中国文化之一个特征。诗经作品年代自西周初年下迄春秋鲁宣公时。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经:包含有3个最重要的基本观念,其一:人类自身内部所有男女刚柔的天性。其二:人类在外面所遭逢的环境。其三:道(自己考量自己的刚柔姿性,与外部的环境命势,而选择决定其动静进退之态度,以希望趋凶避吉的)。2、孔子以前未知的失传的典籍:?礼书 ?春秋-是史书,孔子春秋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贡献约有三要点,其一打破国别为史,其二褒贬,其三打破史官专业。3、春秋时代的贤人,孔子出始为中国史上平民学术之开始,春秋以下之平民学者最著名的有儒墨两派。?儒---术士之称,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正式将古代的贵族学传播到平民社会的第一人。?墨---本义为刺面涂色以为奴隶标志的刑名,取义于古之墨刑。4、儒墨两家思想对比(中国古代是将宗教政治化、又将政治伦理化,以王权代替神权,用师权来规范君权)儒讲人道、平民道,讲孝弟、忠恕,即仁,孟子主张兼爱,彻底反对礼乐,孔子派儒家思想缺点主要是看重人生,略四周物界与自然,重现实政治,略下层,忽略内部素朴、真实。庄老道家,承接儒墨两派而自为折变的。5、中国古代学术简括叙述:孔子以前是经书,贵族阶级学,是贵族学时代,而孔子以后则是子书,在平民阶级手里,是平民时代。6、中国文字具有2个特征,一为象形即象意与象事,其二为利用曲线描绘轮廓。
第五章 文治政府之创建 1、秦汉政府--充实改进:秦汉政府对匈奴只有两条道路,一为隔绝即长城,再同化、融合以及和亲政策,二为招徕,即少数民族迁移内地,汉人前往边疆,实行文化教育。西周时代是封建制的统一,秦始皇帝建立郡县制的统一政府,汉高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为天子的统一政府之开始。2、调和与统一的三条道路,其一为超然于儒墨道诸家之上而调和统一,代表为吕不韦《吕氏春秋》,其二为道家为宗主而调和统一儒墨及其他各家,代表为淮南王书,其三为儒家为宗主而调和统一道、墨及其他各家,代表为自李斯至董仲舒。最终焚书--思想统一自然姿态。3、当时政治上的大体演变:五经博士的出现。4、秦汉时的政府:在皇帝与王室上:商为兄终弟及,家属观念超于王统观念,周为父子相承--长子继承法,王统观念超于家属。5、当时政治上的几个要点:其一:皇位世袭象征天下一统。其二,丞相辅佐皇帝,为政府领袖,担负实际行政责任,选贤举能。其三全国官吏皆由公开标准考选,最要条件是受过国家指定教育,其四入仕名额依各地户口数平均分配。其五,全国民众在国家法律下一律平等,纳赋税、服兵役均由法令规定,国内取消贵族特殊权利,国外同化蛮夷低级文化,期求全世界更平等更和平之结合。6、秦汉时国家体制:大体人类组织国家,不外乎集中类型:其一如古代西方希腊之城市国家。其二如
古代西方罗马帝国以及近代英、法帝国等。其三则如近代美德联邦及苏维埃联邦。而秦汉为郡县的国家。
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 1、中国政治思想上的民本观念:古代东方封建社会崩溃的两大原因,其一为兼并:井田制破坏,农村物产状态消失。其二为因政治集中而商业集中,政治扩大而商业扩大。2、社会经济贫富不均。3、当时获利最大商业为盐铁酒等。
4、汉武帝的经济在当时并不收效,而且流害甚大,后王莽变法最大目标是经济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标准,裁抑富商大贾资本势力。5、经济生活。6、汉代读书人状况:由农业社会里出身,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涯,凡仕宦为官的,即不许兼营商业,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人虽贫而尊,“黄金满箧,不如遗子一经”,东汉社会既不是贵族中心,又不是军人中心,亦不是富人中心,而成为一种士人中心即读书人中心的社会了。
第七章 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合 1、魏晋南北朝时:新民族的羼杂以及新宗教的传入:西方是变异,罗马民族衰亡,日耳曼民族代兴,罗马文化衰亡,希伯来宗教文化继之代兴。东方是转化,自古以来诸夏民族的正统,自古以来诸夏文化的正统。汉代四百年的全盛期,何以到底也不免一个衰退的突然降临呢?这大体不外乎2个原因,【132】其一东汉王室继承着四百年的长治久安,安富尊荣积而腐化。其二东汉士人为当时社会领导中心。2、异民族之羼杂:异民族:指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意味不同的人民集团而言。实行怀柔政策。
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在是继续着春秋以前完成了中国史上第二次的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的大贡献。4、新宗教之传入:儒家思想可以代替宗教作用,是一种现实人生的新宗教,已具有宗教教义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慈悲性与平等性,亦具有宗教家救世救人的志愿与能力,其与宗教之不同处为:?宗教理论建立在外面上帝与神之信仰,而儒家则信仰自心。?宗教希望寄托于来世与天国,而儒家则寄希望现在,即在现世寄托其理想。中国人民感觉需要宗教的一个最大理由便是【139】在王室腐化,士族兴起,现实人生理想消失,人心无寄托,转移到未来世界与空中天国去,适时印度佛教传入。佛教与儒家相异处【140】在于佛教悲观消极,儒家对现实人生抱有积极乐观态度。佛教与道教相异在:佛教严肃厌世有出世要求,而道教消极悲观,不严肃厌世,轻蔑随顺。5、儒家与道家:道家是神仙与长生,黄方老术,佛教在西元259年颍川朱士行出家,为中国有正式僧人之始。北魏太武帝时,开始有道佛两教之冲突。6、南北朝时代,佛学盛行之真精神:【147-149】中国佛教显然是更偏重在学理而偏轻于信仰的。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是深于民族观念的,换言之,即是文化界限深于民族界限的,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自高自大,对外来文化深闭固执,中国文化虽则由其独立创造,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终是极为宏阔而适于世界性的,不局促与一民族或一国家,换言之,民族界限或国家疆域妨害或阻隔不住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一种宏通的世界意味。7、那时佛教思想,虽极盛行,但无论南北双方,社会上,对于中国传统家族组织以及家庭礼教,却一样的严格保守,没有丝毫动摇,尤其是北朝,大家庭制,到处盛行。
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1、隋唐复兴之盛运:经济文物较之秦汉过之不及
【152】,论起政治,相权划分为三机构执掌:中书省司发命之权,门下省司审覆之权,尚书省司执行职权。其政治组织法典为《周礼》《唐六典》。在赋税方面,汉代只做到轻徭薄赋,唐代则进一步已做到为民制产。汉人眼光常注意于裁抑兼并,唐代则进一步注意到田亩之平均分配。【156】对待商业:汉代为裁抑,唐为放任主义,培植低层经济,而对高层的则较为宽大与自由。在兵役上:汉是寓兵于农,通国皆兵的兵农合一制。唐是寓农于兵,选农训兵制。实行府兵制,从而较汉制有几个优点,其一:唐府兵常军训,训练易于更精熟。其二,军队素质易于提高,其三更易活动,其四,大多数民众则可以毕生不是兵革了。【157】2、科举制度选权皆由公开的考试标准而决定的,中央公开考试然而偏重于诗赋一项。3、唐代科举制度,同样为宋、元、明、清四代所传袭,这是建筑中国近代政治的一块中心大柱石,中国近代政治全在这制度上安顿,同时亦是近代中国文化机体一条大动脉。4、唐代社会概
括:唐代社会早已到了一个内在安富外观尊荣的地位。中国文化在秦汉时代已完成其第一基础,即政治社会方面一切人事制度之基础,在隋唐时代则更进而完成其第二基础,即文学艺术方面一切人文创造的基础,这在孔子书里特别提出的仁与礼之两字,即包括了此一切。
【165】5、唐代文学艺术之发展以及唐代佛教之蜕变:从唐代有禅宗新佛教之创始,一面是佛教思想内部起革命,直接影响到宋儒道学运动,把中国思想界的领导权再从佛教完全转移到儒家的手里来,另一面是中国社会之日常人生再由宗教庙宇里的厌世绝俗、严肃枯槁、再回到日常生活自然活泼的天趣中来,这便开辟了文学、艺术一条新道路。6、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发展的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次之,古代的艺术则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大进步。【170】中国艺术中最独特而重要的厥为书法,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平民社会日常人生的气味到底占了优势,从唐以后,字学书品遂为中国平民艺术一大宗,而帖书占了上风。画:唐代时虽亦有南北合流之象,唐人风气也还以南方作风为正宗,平民意味与日常风格逐渐占上风,而贵族与宗教的色彩则日见淡薄,因此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与石刻渐而转为纸幅尺素。【171】7、诗文字画四项,全要到唐代,勉完全成其为平民社会和日常人生的文学和艺术,而唐人对此四项的造诣,亦都登峰造极,使后代人有望尘莫及之想。诗人如杜甫,文人如韩愈,书家如颜真卿,画家如吴道云。禅宗便是由宗教回复到人生的大呼号,由是一切文学艺术如风起云涌,不可抑勒,而终成为一个平民社会日常生活之大充实。汉代对于政治、社会的种种计划,唐代人对文学艺术的种种趣味,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两大骨干。 政治社会体制安定了人生的共通部分,文学艺术陶写满足了人生的独特部分,中国后代人常以汉唐并称,这就是一个主要的意义。
第九章 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合与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 1、我们若把中国文化演进勉强替他划分时期,则先秦以上可说是第一时期,秦汉、隋唐是第二时期,以下宋、元、明、清四代是第三期。宋元明清四代约略一千年,这可说是中国的近代史,比较上又自成一个段落,若把国力强旺的一点来说,这一时期较之汉唐时代稍见逊色,原因有三:其一,到中唐以后,内部再没有一个小的战斗集团之存在,因而整个社会之组织力与战斗性亦随之降落,这是宋以下中国国力趋向衰弱之第一因,其二,中国文化常由大处落墨,先摆布了一大局面,再逐步融凝固结的,向内里充实,忽略了对国外的情势,忽略了对于非理想的人生之奋斗与摆脱。其三,宋代一开始,东北、西北便为辽夏分据,因此其整个国力始终难以健全,而且中国自宋以下的社会,是偏向于爱好文学与艺术的,因此在自然形势上,中国近代社会不断地向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发展,北方高原大陆逐渐忽略。【178】2、这一千年来在中国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第一事,厥为宗教思想之再澄清。先秦以前,中国人早已创建了一种现实世界平民社会日常人生合理的自本自性的教义,更不需要再有信仰上帝或诸神的宗教。【179】秦汉时代--本着这一种教义来创建理想的政治和社会;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骚乱,现实人生失望,印度佛教传入,同时又有模拟佛教的道教产生。隋唐复兴--佛、道两教便走上衰运或转变方向。宋元明清---宗教势力永远不再抬头,原因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日益中国化,禅宗形成,主张“自性自修”又说“万法尽在自心,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他们常劝人在家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实在他们已完全脱落了宗教的蹊径,一切归依自性,尚何宗教而言。【180】魏晋南北朝时儒家思想衰微,门第的新贵族崛起,知识与学问操在那些新贵族手里,一般平民无法获得教育与知识,僧侣和寺院遂得乘此掌握到指导人民的大权。【181】唐宋以下文学艺术的发展,他们都有代替宗教之功能。3、第二事为民族之再融合,中国儒家思想,由人的孝弟忠恕爱敬到达家齐国治天下平(由人类个别教导--对人类社会共通间架之建立)的时运,便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中国儒家把政治和宗教
两种功能融通一贯,因此不许有帝国主义之向外征服与不平等的民族界限,在中国人目光下,只有教化是向内向外的终极目标。【185】民族融合伴随着文化移植。4、第三事-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中国文化是先摆布成一大局面,要步步向里充实。唐以下,科举制度--贵族门第消失;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便利;东汉蔡伦于2世纪初发明造纸---避免竹重绢贵,利于传抄。到五代宋初,雕版印刷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188】宋代新儒学崛新,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兴起。中国新儒家,以书院自由讲学为依据,一面代替宗教深入社会,一面主张清议上干政治,还为对于地方自治之努力,那些地方自治也可说全由新儒家精神为之倡导与主持:经济上:实行义庄(义庄制亦称义田制,范仲淹创,把官僚所得捐出大批庄田,用作族中恤贫济困的公田)、学田(以私款捐作学校基金,奖励贫苦优秀子弟学费)、义塾、社仓。地方保卫:保甲制度、乡约。【190-192】5、中国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不仅在儒学展开的一方面如此,即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可见。宋明诗歌散文---沿袭唐人,脱离宗教与贵族,具有平民性。白话文学兴起、变文出现到宋平话最终形成演义小说。宋元戏曲史带着音乐与歌唱。戏剧在宋金流行,元登峰造极,有南戏北剧之分,总称元曲。6、以上约略叙述文学平民化之趋势,继续说道美术方面,关于字画两项,一如诗文般向前发展,讲求心物合一、实用和自然融合。7、上述诸种工艺,如陶瓷、丝织、雕刻、建筑等,他的趋向于平民社会与日常人生,大体上都要到宋代始为显著,唐代的美术与工艺,尚多带富贵气,未臻精纯,一到宋代,遂更见中国文化向平民社会之更普及与更深入。
第十章 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1、中国文化进展分3阶段:先秦时代、汉唐时代、宋元明清时代。中国农业文化国家,以安足为目的,遇见西欧富强为目的的商业文化,如是中国人当前遇到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赶快学到西欧、美西方文化,支撑住国家和民族地位;其二:如何学到了西欧、美西方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以安足为终极理想的农业文化之精神断丧或戕伐了。【203】2、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与错过:中国对南洋的交通在明代最为活跃,郑和下西洋,然而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207】。明后期国力衰弱,无心绪注意到西方文化。清文字狱,知识分子投向训诂,近代文化开始上路突飞猛进的时候,只可惜中国人又如此地白白糟蹋蹉跎过了,鸦片战争开始时,中国人内部尚未能摆脱满清部族政权之羁犯,外面又要招架西洋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之压迫与侵略,中国人便在此情况下挣扎奋斗,我们若看清这300年来中国人之处境,与其内心情绪之激扰与不安定,则在此时期内,中国人之不能好好接纳西方文化而加以消化,是不足深怪的。【209】3、近300年来的中西接触,前半时期,是西方教士时期,它们在中国是没有播下许多好成绩的。如利玛窦来华。一到18世纪终了,19世纪开始,西方东渐的急先锋,转向商人,这是西学东渐的第二期,以商人先锋队为主。4、这300年来的中国人对此西方异文化的态度,到底还是热忱注意虚心接纳:利玛窦东来,得徐光启、李之藻笃信与拥护,玩清末世,中国士大夫潜心西方理化制造之学的也多了,双方接触渐深,对西方文化兴趣便突然浓厚。现在的中国人已渐渐懂得把全部西方文化分析解剖再来与中国古有文化相比量,已觉得西方文化所最超出于中国,而为中国固有文化机构里所欠缺的是他们的自然科学一方面。5、中国传统文化机构里,是否有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并非没有科学,天文、历法、算数、医药、水利工程、工艺制造各方面、蚕丝、造纸、罗盘、雕版印刷术的、火药等均是。6、虽说未尝没有科学,究竟其地位不高,不像西方般发展,原因是:?中西双方思想习惯不同: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体验里去领悟。如在科学与宗教方面:科学思想方面,中国人对于地动说、进化论只觉是一番证据确凿的新知识,并不觉是伟大的开天辟地反应教平淡,而且其科学应用方面:科学发展多少是伴随着一种向外征服的权利意识而来的,那种意识又并不为中国人所重视,有时把它冷淡搁置,有时加以压迫摧残。且中国人心目中不重视权力,故而西方般的科
篇五:大学里读的书250
大学里读的书250
哲学:
《庄子》 庄 周 四书 《易经》 伏羲氏 《老子》 老 子 《坛经》、 《美学散步》宗白华 柏拉图:《理想国》, 培 根:《新工具》, 笛卡尔:《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4、 房 龙:《宽容》, 6、 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
7、 休 谟:《人类理解研究》,8、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9、 拉?梅特里:《人是机器》,10、密 尔:《论自由》11、 丹皮尔:《科学史》12、 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14、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15、 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14、《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20、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爱弥儿》 卢梭〔法〕 《悲剧的诞生》 尼 采 《忏悔录(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 《忏悔录(卢梭)》 卢 梭 《纯粹理性批判》 康 德 《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 《疯颠与文明》 福 柯 《规训与惩罚》 福 柯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康 德 《论道德的谱系》 尼 采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尼 采 《小逻辑》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形而上学》 亚里斯多德 《人类理解论》 洛 克 《感觉的分析》 恩斯特·马赫
《认识与谬误》 恩斯特·马赫 《自然法典》 摩莱里[法] 《哲学的改造》 杜 威 《论自由》 约翰·密尔〔英〕 考夫曼(Kaufmann, W.)编著:《存在主义—从陀斯陀也夫斯基到沙特》卢梭(Rousseau, J.):《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费希特(Fichte, J. G.):《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费尔巴哈(Feuerbach, L. A.):《宗教的本质》孔德(Comte, A.):《论实证精神》穆勒(Mill, J. S.):《论自由》斯宾塞(Spencer, H.):《社会学研究》 詹姆斯:《实用主义》杜威(Dewy, J.):《哲学的改造》罗素(Russell, B.):《哲学问题》《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卡尔纳普(Carnap, R.):《哲学和逻辑句法》猜想与反驳》,库恩(Kuhn, T.):《科学革命的结构》胡塞尔(Husserl, E.):《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现象学的观念》萨特(Sartre, J.):《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雅斯贝斯(Jaspers, K.):《时代的精神状况》罗尔斯(Rawls, J.):《正义论》哈贝马斯(Habermas, J.):《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共六十一本书
历史:
史记 资治通鉴全译本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中国通史(吕思勉版) 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钱穆《国史大纲》
1、李剑农《中国百年政治史》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4、萧一山《清代通史》 5、童书业《春秋史》 6、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章学诚《文史通义》 7、张荫麟《中国史纲》 8、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9、《第二次中日战争》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1、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2、世界文明史(全2册)【精】,Standish Meacham, Edward Burns著1.《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陈徒手;2.《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沈志华;3.4.《年代怀旧丛书》旷晨;《日本小史:从石器时代到超级强权的崛起》肯尼斯·韩谢尔;
6.《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雷颐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8.《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杨奎松;9.《明代宦官与三案》温功义;《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11.《胡适还是鲁迅》谢泳主编;12.《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思想史论三册》李泽厚;14.《碧海争霸:军舰与海战史话》胡其道;
15.《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史》廖新华 陈应明17.《1944:松山战役笔记》余戈19.《天朝的崩溃》茅海建;史景迁著《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
章太炎著《国学述闻》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 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及地中海世界》《朱熹的历史世界》 《历史研究》 阿诺德·汤因比 《欧洲文明的进程》 《大国的兴衰》 一共四十一本
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登天的感觉》
弗洛伊德《梦的解释》《性欲理论三讲》《心理分析五讲》《图腾与禁忌》冯特《论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心理学大纲》《论人与动物的心灵》《语言史与语言心理学》杜威《学校与社会》《怎么思考》《人的问题》艾森克《犯罪与个性》
《性格的测量》荣格《洞悉心灵的人》 《心理学与宗教》 《意识的起源》勒温《个性的动力理论》《拓朴心理学原理》麦独孤《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言》《实验心理学史》 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 1926年出版。、《心理学原理》 詹姆斯著(William James) 1890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著(Edward Lee Thomdike) 1914年出版。《科学与人类行为》 斯金纳著(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 1953年出版。《社会心理学》 奥尔伯特著(Floyd Henry Allport) 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 广东教育出版社《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性爱与文明》《论文学与艺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摩西与一神教》 三联书店《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荣格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弗洛姆文集》 改革出版社 《人的潜能与价值》(极好) 马斯洛等著 华夏出版社
《爱与意志》(极好) 罗洛梅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登天的感觉》(好) 《我是谁》(好) 朱建军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精神自诊手册》 艾伦?弗朗西斯等著 胡东霞译 海南出版社
《女性潜意识》 阎勤民著 花城出版社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好) M艾森克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好) BR赫根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好) 理查德?格里格等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通史》(3、4、5卷) 杨鑫辉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史》 杜?舒尔茨著 杨立能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理解心理学》 申荷永等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行为主义》 华生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上 ER希尔加德等著 周先庚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 卡尔文?S?霍尔等著 商务出版社
《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 詹姆斯?O?卢格著 陈德民等译 学林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 林文正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 勃纳德?利维古德 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 科恩著 文化生活译丛 《宗教心理学》(极好) 玛丽?乔?梅多等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心我论》(好)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等著 陈鲁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是爱还是沉溺》 布伦达?谢菲尔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好) 里奇拉克著 许泽民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妇女心理学》 谢尔曼等编著 高佳等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 《道德智商》 科尔斯著 姜鸿舒等译 北京出版社 《论强者》 詹姆斯著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同情心的丧失》 阿尔诺?格鲁恩著 李健鸣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常规下的癫狂》 阿尔诺?格鲁恩著 李健鸣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罗曼蒂克心理学》 纳撒尼尔?布兰登著 孙尚奇译 文汇出版社 《面具后的女人》 黛娜?克劳雷?杰克著 刘盛林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爱情方程式》 布伦达?希弗著 邵文实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人性的畸变》 毛佩贤等编著 北京出版社 《动机剖析》 道格拉斯著 张向珍等译 一共七十三本
文学:
心灵日记(精)作者:(印)克里希那穆提
1、 钱钟书: 《围城》 2、 路 遥: 《平凡的世界》 3、 金 庸: 《倚天屠龙记》
5、 王小波:《似水流年》 6、 张爱玲: 《倾城之恋》7、 沈从文: 《边城》 11、顾 城: 《英儿》 12、安妮宝贝:《彼岸花》 13、贾平凹: 《废都》 14、古 龙: 《多情剑客无情剑》16、萧 红: 《呼兰河传》 17、陈忠实: 《白鹿原》 18、王安忆: 《长恨歌》19、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0、姜 戎: 《狼图腾》关于苦难的世界名著《悲惨世界》世界经典讽喻小说:《1984》马克·吐温著名小说:《王子与贫儿》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乞力马扎罗的雪》20世纪的流行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马尔克斯最好的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现代版“红楼梦”:《京华烟云》美国文学经典:《丧钟为谁而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当代文学经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歌德宏篇巨著:《浮士德》世界著名家世小说:《荆棘鸟》经典爱情巨著:《飘》中国古典处世哲学《菜根谭》巴金巨著:《家》举世闻名的爱情复仇故事:《呼啸山庄》美国十佳儿童文学名著之首:《夏洛的网》《天黑前的夏天》——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尔文学奖杰作 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温馨美丽的经典童
话:《小王子》美国的“《西游记》”:《绿野仙踪》莫言潜心力作:《蛙》美国文学经典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震惊文坛的经典名著:《简·爱》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百年孤独》纯净素雅的《瓦尔登湖》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国际安徒生奖作品:《爱的教育》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亲爱的甜橙树》:关于生命、关于贫穷、关于成长...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四世同堂》阿来藏族文化小说:《尘埃落定》《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
《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树《基督山伯爵》作者:大仲马《教父》作者:马里奥·普佐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破碎的四月》作者:卡达莱
《尘埃落定》作者:阿来《根》作者:亚历克·黑尔《生命从明天开始》作者:心曼春曼
《许三观卖血记》作者:余华《牛虻》作者:伏尼契《安娜·卡列尼娜 上下册》、《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巴黎圣母院》、《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共六十三本 经济:
第1本 《赋税论》威廉·配第第2本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托马斯·孟第3本 《经济表》弗朗索瓦·魁奈第4本 《国富论》亚当·斯密第5本 《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第6本 《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第7本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第8本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第9本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第10本 《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第11本 《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第12本 《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第13本 《有闲阶级论》托尔斯丹·本德·凡勃伦第14本 《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威斯雷·C·米契尔:凡勃伦的得意门生第15本 《制度经济学》约翰·康芒斯第16本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第17本 《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阿尔文·哈维·汉森第18本 《来自竞争的繁荣》路德维希·艾哈德:“经济奇迹之父”第19本 《垄断竞争理论》爱德华·张伯伦第20本 《繁荣与萧条》戈特弗里德·哈伯勒第21本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约翰·冯·诺依曼第22本 《丰裕社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第23本 《经济学》保罗·A·萨缪尔森: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第24本 《经济成长的阶段》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第25本 《资产积累与经济活动》詹姆斯·托宾第26本 《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约翰·邓宁第27本 《增长的极限》唐奈拉·梅多斯第28本 《停滞膨胀》霍华德·谢尔曼第29本 《家庭论》加里·贝克尔第30本 《投资策略》沃伦·巴菲特一共30本
生物学:
【春秋史读书笔记随感】相关文章:
《自然史》读书笔记03-24
《家春秋》的800字读书笔记05-03
创业史读书笔记05-09
关于水浒传的读书笔记随感05-08
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随感05-07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05-03
《中国化学学科史》的读书笔记05-12
春秋的作文12-18
随感的作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