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我突围》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突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我突围》读后感1
这本书还是七月份的时候拿出来的,那段时间很忙,计划一个月看完,结果看了不到一半,感觉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昨晚再次拿起书本,读到第五部分育人之思的“试答钱学森之问”那段时,变得爱不释手,只想一口气读完。
《自我突围》前四篇的内容和后四篇的内容差别很大。前四部分以记述为主,后四部分思考的内容更多,我的收获和感悟主要来自于书的第五部分“育人之思”。
这部分的主要核心:独立人格和脾气格外重要。不要刻意磨平学生的棱角,而是要鼓励学生发挥个性优势。依旧分享我的三点感悟:
“起跑线”重要吗?
可能是因为我的两个孩子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对这个话题特别关注,曾在视频号上发表过一条短视频:
“起跑线”通常指的是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大家都知道,人生是一场超长的马拉松,起跑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
就拿我们家思远哥哥打比方,思远哥哥在小学阶段,排名从后面起数一数二,属于完全输在起跑线上的那种孩子。今年高考的成绩也不理想,但是回过头来看,如果把他小学一年级的所有同学全部集合到一起,现在也到中间位了。
他正在复读,我非常相信他,明年的高考虽不能到最高位,但是到达高位区间是没有问题的。成长比成才更重要|很多人宁愿将就一辈子,不愿意花一年时间改变。
只要父母相信孩子的潜力,孩子就不会丧失信心,就会具备在未来创造奇迹的可能。真正掉队的是饱受父母和老师质疑的孩子,他们会在心底里失去自信,从而很难抓住机会。
“超长马拉松”的后半程,在没有父母师长鼓励督促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内驱力尤为重要。
书中写了三个人的成长故事,一个是2006年的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克雷格·梅洛。他小学到初中的'时候成绩都很差,但他的父亲坚信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孩子不放弃,将来就有机会。梅洛始终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对大自然浓厚的探究兴趣一直是他学习的动力。
另外两位是柴继杰博士后和没有上过本科的李平卫博士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痴迷,他们都具备不被社会舆论裹挟的自信与毅力。
只有自己没有兴趣的时候才觉得苦
我记得有一个朋友和我说过:学专业好苦!他是一个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霸。他和我学的是同一个专业,当时我马上回了一句:“有那么苦吗?我怎么不觉得。”
这些年我一直在专业知识里面泡,真的没有感觉到苦,所以我很不理解他为什么学专业好苦。现在他已经没有在这个专业里面工作了,应该还是兴趣不在。
身边的朋友看到我经常看书、直播、写文章、管理公司,还系统学专业知识和带孩子,总是会问我累不累?我真的不觉得累,因为除了带孩子,不是我能选的,其他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对法律本来就有超乎一般的兴趣,现在沉下心来系统的学习, 不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觉到非常的快乐。
年初有一段时间,我比较闲,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那一段时间总感觉身体有些异样,然后还去寻求了中医调理,现在想想真的没必要。当我开始系统的学习法律的时候,浑身都充满了劲,所以我学法律感觉特别轻松。
因为有这些切身的体验,所以在我的孩子人生选择上,我会特别尊重孩子,让他自己做选择;也会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无论这个选择在当下是对的?还是错的?我认为所有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正如作者施一公对学生关于“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的回答:只有自己没有兴趣的时候才觉得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具备批判性思维
这一点我理解为独立思考能力,一个人拥有不被约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当下是多么的宝贵。
我们的教育体制对“乖孩子”情有独钟,鼓励“乖孩子”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
这些年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对传统教育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作为生在这种教育体制下的普通人,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有所坚持。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鼓励孩子发表不同意见,不迷信权威,敢于“唱反调”。
我在这里呼吁当代的教育:对敢于“唱反调”的孩子,更多的包容!
《自我突围》读后感2
施一公的著作《自我突围》汇集了施一公的50多篇文章,包括爷爷的故事、童年与父亲,出国留学时在中餐馆打工的经历,与儿女相处的趣事,和杨振宁、饶毅等的师友情谊,还有育人之思和科教心得等。
作者施一公何许人也?施一公在高三时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并提前一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出国读博深造,博士后经过努力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良条件,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
拿到《自我突围》这本书,我在琢磨:书中是要表达“突围”什么呢?为什么要“突围”?怎么“突围”呢?当我迫切地翻开书本,找寻答案时,让我惊奇的是:作者在书的前三章,不急不缓地描述着“家世故里”“成长足迹”“生活百味”,用平实的语言介绍着自己在河南省驻马店的童年时光,回忆着与父亲、爷爷等家人相处的故事,回味着红薯、油条、馄饨、大白兔奶糖等那些难以忘怀的童年美食......读着读着,我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真挚情感。
书中跟教育教学相关的当属第五章“育人之思”。
在“我们为什么上大学”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最重要的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希望每位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在追求“小我”的同时,心里有一个“大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要有一份兼济天下的雄心!
在“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切身经历和感悟,畅谈了对学术的看法:时间的付出是必须的;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科学家往往需要独立人格和一点点脾气等。在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中,作者引用尼古拉的回答加以阐述“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阅读科研文献还是听学术讲座,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阅读着这些文章,除了佩服科学家们严谨忘我的品质,也对我们一线教师做科研课题有一些启发。
在“人才培养呼唤良好的制度环境”文章中,着重表达了我们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方法论)。在学习知识中,“要容忍一些失误,容忍一些跳跃性的甚至是违反常规的思维”“给学生渲染方法论、科学史,让学生知道以前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目的就达到了”“研究方法论的培养比知识的更新更加重要”“让学生具备判断力”等等。
“育人之思”这章节,主要描述的是高等教育层面的教育教学。我们小学虽然属于基础教育,但这些教育思想同样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分享了在他56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做出的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比如20xx年全职回清华从零起步建立生命学院;探索人才引进,建设世界一流生命科学教授队伍;推行教学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向国家建言献策,促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等等。他相信,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突破和挑战,只有不断尝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
《自我突围》这本书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真实的施一公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突围,一个当代中国科学家的人生观。他的教学理念也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第一,我们要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人格健全、自信阳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兼具个性发展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公民。
第二,真诚育人,方得始终。一线教育工作是很辛苦的,凭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心。把教育作为爱心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唯有这份心中装着大我的师之爱,才可以让教育事业增值。让平凡的岗位熠熠生辉。为师者,也方能真正地自我突围。
第三,要舍得为教育事业投入精力和时间。在投入和付出中,去找到教育事业的真实意义。作为小学班主任,面对的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所以,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高质量陪伴他们,一起快乐成长,也是如此重要。
感恩作者施一公先生,他的《自我突围》带给我如此多的思考,这些思考也会变成进一步的行动!
【《自我突围》读后感】相关文章:
以突围为题的作文12-07
突围与重生高中作文12-08
以突围为话题的作文12-02
为了你,我决定突围03-10
以突围为题的作文2篇03-09
向下一秒突围04-01
《认知突围》读后感范文12-02
《罗马.突围》读后感范文12-06
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范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