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想》有感

时间:2024-09-15 09:59: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理想》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理想》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理想》有感

  读《理想》有感 篇1

  近段以来,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固定不变的教学生活让我对工作有了些麻木,晨诵、上课、放学,吃饭、午读、又上课、又放学,再加上一年级小孩的吵闹、不懂事,让我的工作激情越来越淡,烦躁之余,读起了《我的教育理想》,其中,《我心中理想的教师》一章,再次点燃了我快已熄灭的激情。

  文中的句句都觉得是针对自己而言的,“培养人就是培养她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我有没有把学生的自信培养起来?感觉还是有几个同学的自信被我培养起来了,杨喜贺、李朝辉、张艳秋、张馨丹、王玉龙、田美、院子焉、冯梦莹、宋继源…….但是,我觉得还有几个同学,温雅欣、赵鑫儿、穆民全、刘尚、李英杰被我训的太厉害了,好像对我和学习都提不起劲来,我也对他们充满了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态,每天看到他们不写作业,迷糊着小脸,一问三不知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你说,那么多不会的,为什么在课堂上、回家就不知道写作业、学习呢?每当此时,心中的熊熊怒火就会控制不住,撒向他们,班上五十多个孩子,我怎么可能光盯着他们几个、光照顾他们几个呢?如果写作业,背书都等着他们几个,我干脆也别进行教学了,他们几个整个一私塾,或曰辅导班,但是,培养他们的自信直到现在我还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屡试屡败,方法在哪里?我把他们的自信摧毁了吗?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的.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我对自己差点失去了自信,我还要继续撞击成功,找到他们身上培养自信的暗点。爱自己的职业,从工作中发现乐趣,当看到他们一个个在健康成长的时候,也许我的乐趣就来了,我的自信就来了。只有我有了自信,才会带动孩子们。

  读《理想》有感 篇2

  为了践行新教育理念,学校进行了读书教研活动。通过对《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的阅读,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新教育提倡构筑理想课堂。要想上好一堂课,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在书中有写到,一堂好课要有公开优质课的课堂活力,应试课堂话语想要的成绩,更要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并且能够被高度理论化的。当然,理论必然会存在自身的局限。我依然记得在暑假参加新教育培训的时候培训讲师说过的一句话:“上好一堂课,有意思远比有意义来得重要”。但是,我认为真正的一堂好课,不光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其次,新教育在构筑理想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教学框架。在书中有提到:“框架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有效教学框架中提到六种教学元素即:教材、教学目标、预习、教学版块、个体学习以及教学反思。

  其中,我个人认为最容易让老师忽略也是最重要的当属教学反思。还记得特岗培训的时候讲师说的:“坚持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你就可以从一名教师变成一名教育家。”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的让自己养成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并且校长在为老师制定的“八个一”中也作了明确规定。当然,除了教学反思以外,其他的几种教学元素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书中同样有所涉及。在关于教材的解读上,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当属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但是在书中大多介绍的是有关于语文教材的解读,有关于数学教材的解读几乎没有,不过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想通的东西的。在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书中提到的'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但是我个人则认为新教育的三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在《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中,作者阐述了预习的重要性,在接受培训的时候,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预习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其实,我更同意书中所说的:“预习时间:课前家中、课上的部分时间。”对于书中提到的教学版块分栏:左手教,右手学中,强调老师要针对学生个体,为学生完整的独立学习做谋划。

  通过这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获益匪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以加深自身对于新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地完成新教育的理想。

  读《理想》有感 篇3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读《理想》有感 篇4

  一杯的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1个人美好的心灵。本栏目提供了中外名著的读后感范文和参考,希望您在此能找到您所需要的读后感范文,对于提升自己的鉴赏和阅读水平有所提高。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3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4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当然《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1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1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1个目标,1个美好的目标。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物实验2号的放弃,玛雅帝国的灭亡,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读《理想》有感 篇5

  《我的教育理想》是朱永新教授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拜读之后,我对“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这句话印象很深,感受颇多。现就其中的两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1.朱永新说,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深有同感,完全赞同他的观点。确实,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竞争,但别忘了,竞争的基础是合作。社会是这样,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一个不善于合的教师,他走不了多远。有不少教师个人素质很好,但是缺乏合作精神,不懂得或不善于与别的老师合作,孤军奋战,即使自己再努力,花再多的力气,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教师与教师要合作,教师与学生要合作,教师与家长要合作,教师与校长要合作。在竞争中善于合作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我们学校这几年在教育教学上取得那么大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学校教师是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

  2.朱永新说,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所以要成为一位成功的教师,首先就是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停业整顿中获得乐趣。还有,要成为一位成功的教师,还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要有爱心,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我们要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既使他们在学习上,其他方面表面不怎么好的时候,也要耐心去帮助他们,爱他们,不要他们一有缺点就对他们有怨气。这不是一个教育者的角色。所以。我现在体会到,要做好一位教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很多问题都会解决。

  读了这段话,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会尽量地去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也会尽可能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

  这句话透出了一个有爱心的教师的真谛——学会辨证地严格和去爱一个学生。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让学生在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时候,也享受着“学校的生活很多彩”。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教师需要一种理想,能否达到则是一个结果问题。因为人各有志,我不能勉强自己一定要有成为理想的教师,但我可以要求自己有理想,我可以一生都在这个理想下指导教学工作。我在顺境时付诸我的理想,我在逆境中时我坚持我的理想,我可能一生在追逐这个理想,即便是这样,我也感到满足幸福。

  “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一代教师的追求,两代教师的追求,全体教师的追求,会在校园里燃烧起理想的火花,并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走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今后,我也有过理想,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好象有点尘封了,现在应该掸掉灰尘,让他发出更亮的光芒,让他指引我进取、拼搏……

  最后,从书中深刻体现了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诗意,还要善于认识和发现自己。到哪,我们都要自信,甚至是“骄傲”,我们要能够感受到,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一个人可以在交往中适当自贬,却不可在内心深处自贬。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过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涯设计就是不断设计发展蓝图,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在网上,我几乎每天都抽时间参与话题的讨论,在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一个人除了工作和生活,再忙也不能少了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因为这是创造性工作、高效率工作的前提。

  读《理想》有感 篇6

  阅读完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首要性质是启迪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心智。教育不同手术,手术是塑造人健康的躯体,而教育是塑造人的认知、思想和精神,因而教育的整个过程无不与人的“心”打交道,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我们教育追求和目标。

  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

  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肖川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却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激情,让我们觉得对生活完全可以保持着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对教育应该持有热烈的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洋溢着对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怀。浸润在他的文字中,学会了内省与自察;在他的点拨下,去为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底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检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多幼稚。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的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一定会努力向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多学习,多揣摩。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学校为我们提供成长的大环境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准则和经验。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打开了那本棕色封面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拜读后轻轻阖上。然而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理想!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就是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被这一段话所感动,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读一读的渴望。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准则和经验。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其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

  拜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后,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

  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

  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读《理想》有感 篇7

  记得在上西方哲学史的课时,讲到柏拉图时老师的幻灯片上有怀特海的这么一句话: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由这句话可见柏拉图在西哲学乃到整个人类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说他的代表作,则是人尽皆知的《理想国》。所以当我捧起这本代代人推崇备至的伟大著作时,不期望能一下子读懂它,只希望能够从这本凝结着柏拉图和希腊智慧的结晶的书中,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启示和认识罢了。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柏拉图的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的形式以示读者,此书也不例外。自知仅读一遍是无法体会其精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之处便匆匆带过,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译者在引言中的介绍已经能令我大体了解到本书的博大精深,谈到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我的无知和欲速则不达,实在无法领略到本书的真意,因此仅在此回忆下本书的主体内容和所带给我的一点帮助和启发。

  译者在介绍中谈到本书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婚姻自由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过这是学者在多次研究此书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学术功底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方式,实在无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细致的结论。只能就此简易回忆下本书的大概内容了。

  第一卷在苏格拉底和几个书中的人物开始对话之后,很快便引入本书所探讨的一大主线——关于正义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要苏格拉底不要光提问题,而是要直接对正义下定义。而他对正义的定义则是: 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定义予驳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始以从城邦来看正义比从一个人来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接着在第三讲到城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护卫者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接着谈到全体公民应当按天赋各就各业,城邦的正义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三种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义的。再由城邦的正义引到人的灵魂里有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苏格拉底又谈到关于婚姻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结合,而最坏的要尽少结合,以使品种保持最高的质量。

  接着一系列的论述谈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哲学家,并且提出哲学家是最完善的`护卫者,也就是哲学家是最好的国王这个著名的论点。

  第七卷接着谈到囚犯看阴影的比喻,讲到了灵魂要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总结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并且谈到了四种不好的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种政制所对应的五种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义者。

  斯巴达政制——好胜争强,领略荣名。

  寡头政制——爱财,寸利必得,省俭。

  民主政制——快乐间的平等,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平等主义,集合最多习性于一身的多样的人。

  僭主政制——被恶所充满,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第九卷谈到人的基本类型: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

  三种人的快乐对比:哲学家能体验另两种快乐和学习事物本质的快乐。灵魂中用以学习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之间的中间状态,痛苦时想要平静为快乐,快乐时停止为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种欺骗。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

  第十卷谈到理念的模仿。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以上就是在看书时所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自己看都有点对不起柏拉图这伟大的著作。本书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正义这一主线展开,对理想的国度的一系列规划,以及对应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正义。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不过现在想总结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柏拉图对正义的一系列阐述使我认识到在人生中应当使严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该有的欲望,让理性来引导自己,远离一切的恶,进入那真正的善。并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不断的充实自我,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在通过阅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认为的哲学家为王的观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定义是非常之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哲学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国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理想国的国王。

  书中关于婚姻及生育的问题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类的伦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关于优生优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将那些素质不好的后代弃之更是有悖于众生皆平等的法则。

  书中对政制的描述也让我对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变,发现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过份的自由和宽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对快乐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们原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快乐与痛苦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而常常是快乐与痛苦的假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时痛苦也恰恰是快乐的停止。这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以更宽广的心态,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一切。

  而柏当图的理念论也带给我很多看见。让我更懂得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当然柏当图的理念论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仅一点点的接触是不足以完全的认识它,但也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终于很勉强的将这本书看完,虽然过程挺辛苦挺纠结,但是收获颇丰。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但的从柏拉图的书里来寻求智慧,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读《理想》有感 篇8

  《理想的风筝》通过回忆刘老师笑谈腿疾,板书和放风筝时的情景,歌颂了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感恩与赞美,敬佩之情“柳枝染上了嫩绿······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这些景物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传神。这些充满活力的自然景物,对下文描写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因此,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因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壮和力量。”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半百且身体残疾的人来说,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啊!刘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表现并证明自己,虽然自己的左腿已失去了,但是他要像正常人那样追逐,跳跃,一个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便丰满的展现了出来。

  看到这里,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苗老师。她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有一次长期假后,我们发现苗老师竟挺一个大肚子来上班,当时我们还小,对这发生的事都很好奇。苗老师这个大肚子并没有影响她工作时间,她还是像以前那样细致地教育我们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学生。现在我们一点一点的长大,也渐渐感受到苗老师那种敬业的精神。

  实在令我敬佩。读完了《理想的风筝》,我觉得每一位做学生的,都应该尊敬老师,不应该气老师。同时,我也对师生之间的情谊有了更深的体会。

  读《理想》有感 篇9

  读了这篇文章,我就想起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理想很伟大,比如说“科学家”,“企业家”,“校长”……但我不敢说出来,怕大人们听了会哈哈大笑。怎样实现理想呢?首先得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但是,考出好成绩也不能骄傲,有一句名言叫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要想当科学家,就要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让我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爸爸认真地教我科学知识,第一个问题是“汽车里有毒素吗?”通过探索,我知道汽车里有毒素,而且,这种毒素非常强大,如果一个人在一间空屋里,把汽车的改动机打开,门关上,过十几分钟,人就会头昏脑胀。听了爸爸的讲解,我喜欢上了科学。所以我想当个科学家。

  你呢?

【读《理想》有感】相关文章:

理想读后感精选12-09

理想的读后感12-03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6-28

《理想国》读书心得11-20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12-05

有关理想的读后感11-18

理想国读书心得11-20

《理想国》的读书心得11-16

《建设理想课堂》读书心得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