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时间:2024-07-21 11:39: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

  “我再也不想读60年代以后的法国文学了,再被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读了,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以让读者看不懂为己任的。”朋友分享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读者看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观感。很久没有如此畅快的看一本书,只花了两天的碎片时间,我读完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收录了他的两部中篇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终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我绝望的爱慕之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活力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明白的男人…”

  两个故事中都以死亡告终的男女主角有一个共性,也是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偏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偏执的爱一个总也认不出自我的男人,即便她曾为他付出了自我,为他生过一个孩子,为他倾注了自我认识他之后的余生,直至他们的儿子和她自我皆以病亡悄无声息的消失于无形……《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赌徒,偏执的沉迷于赌博,作者对他在赌桌上形象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他原本有显赫的家世与大好的前程,却在赌桌上输掉了自我的人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2

  最初看的不是书,是大学时影视欣赏课老师放的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当时看过之后触动挺大的,记得当时几乎把茨威格的小说都看了一个遍,为作家茨威格对女人心理把握的如此精准而佩服不已。

  电影中两位女演员,把一个女人一生飞蛾扑火式的暗恋心理和情愫演绎的特别到位。当时真是被这位专情痴情的女子震撼到了,也为她喜欢上一个滥情寡情的浪子感到遗憾和不值。真的就是那句:喜欢你,只是我一个人的事,跟你没有任何关系。当时特别不理解,一个女人竟然会为爱牺牲付出那么多,还无怨无悔。后来慢慢就懂了。那种喜欢是建立在崇拜的基础上的,与其说她喜欢男主人公,不如说她喜欢的是自己心里通过想象塑造出来的完美男主人公的`形象,又因为得不到而越想越觉得美好而越放不下。

  暗恋其实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寄托吧,当喜欢你的时候,怕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又怕你知道之后却装作不知道的那种纠结,都会或多或少的刺激和牵动你的神经,又因为一直得不到,而让你欲罢不能,心生思念,其实如果真正拥有了以后,也未必就如你想的那么美好了。

  所以女人还是理性一些比较好,不能太过感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3

  一个人取得了某些成就,就会比较忘我,得意忘形,忘记自己之前的经历,高举这些成就去向别人炫耀。初心很难坚守,容易被一些华而不实的荣耀迷惑,让自己变得傲慢,自以为是。琴多维克是不是这样的人,不得而知,毕竟在成名之前,他就不喜同人讲话,不喜同伙伴玩耍,孤单地做着自己的事。

  突然出现的博士,被扭转的局面,为后面的'发言做了铺垫。象棋的比赛和故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30分钟里的自述。终于可以像正常人那样讲话,终于找到一个人,能倾听那段被囚禁的故事,终于避开了那个牢笼。

  博士能记得象棋里面的布局,能记得每个象棋高手下过的棋,这个看似让人惊讶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惊讶,肯定还有许多人,能清楚的记得那段时间里每一个月每一天每一时刻发生的事情。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他们是幸运的,能等来黎明的曙光,也是不幸,活着的时刻,每想起惨不人道的经历时,都会痛不欲生。患有“象棋病”的患者,即使在治疗中好转起来,最好不要想起,一旦想起,就像棋局里的棋子,去经历任人指挥的命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4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说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

  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两人有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本书出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短片小说,后来被中国导演、演员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搬上荧屏,并在西班牙举行的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闭幕式上获得最佳导演“银贝壳奖”。本书书述了一个女人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情感历程,从未成年的小女孩到花样年华的少女到风姿绰约的.成熟女人再到——临终时才允许灵魂呼喊一次的生命垂危的病人。读后感:一个少女在十几岁的时候疯狂的爱上一个作家,爱了十八年,爱的那样的痴狂那样痛苦,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有勇气向对方表白,正如歌德说过的一句话:“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故事造就了一个悲剧女性,她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命运也有能力去改变,但都自己被拒绝,只因为“爱”,因为她的她的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也只属于一个人。她无怨无悔,倾尽一生去爱一个不知道她的存在的人。就如同片尾中女人所诉说的:“每年你生日的时候,我都会送束白玫瑰给你,可是以后,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日老给你送白玫瑰呢?啊,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在你四周吹拂的微弱的气息,我的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亲爱的,听我说,我求求你……这是我对你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请求……为了让我高兴高兴,每年你过生日的时候,——过生日的那天,每个人总想到他自己——去买些玫瑰花,插在花瓶里。照我说的去做吧,亲爱的,就像别人一年一度为一个亲爱的死者做一台弥撒一样。可我已经不相信天主,不要人家给我做弥撒,我只相信你,我只爱你,只愿在你身上还继续活下去……唉,一年就只活那么一天,只是默默地,完全是不声不响地活那么一天,就象我从前活在你的身边一样……我求你,照我说的去做,亲爱的……这是我对你的第一个请求,也是最后一个请求……我感谢你……我爱你,我爱你……永别…他从颤抖着的手里把信放下,然后就久久地沉思。某种回忆浮现在他的心头,他想起了一个邻居的小孩,想起一位姑娘,想起夜总会的一个女人,但是这些回忆模模糊糊,朦胧不清,宛如一块石头,在流水底下闪烁不定,飘忽无形。影子涌过来,退出去,可是总构不成画面。他感觉到了一些藕断丝连的感情,却又想不起来。他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仿佛都梦见过,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然而仅仅是梦见而已。

  他的目光落到了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花瓶是空的,多年来在他过生日的时候第一次是空的。他全身觳觫一怔:他觉得,仿佛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股股穿堂冷风从另一世界嗖嗖吹进他安静的屋子。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故事结束了,让我看到字里行间那灼热的爱与撕裂忧伤的痛,男女主人公无数次的擦肩而过,最后却是一次次的失望,最后是含泪的绝望,心里有心痛、有悲伤、有惋惜,百感交集于一身,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问世间还有这样痴情的女子吗?-----记住她的名字吧,丽莎 启示:生活就像一张白纸,每个人都是一支画笔,暗淡或绚丽全凭自己去描绘!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5

  没有一个故事像这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如此的沉重。

  如同我看陈丹青笔下的专门描述旧上海女子上官的女儿露露的命运那般让人窝心和难过。

  一切还没开始便已宣告了结束。

  什么是什么啊?什么又是什么啊?一切都是什么?人生就是被这样的什么给毁灭了,可毁灭的操纵者,竟然还是自己。

  只是因为喜欢一个男子,宿命般的喜欢,便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

  可是,又因为爱,百般的隐忍,爱得如此低调和黯然失色。只为,所爱的这个男子是个滥情之人,如同胡兰成,每到一处总是拈花惹草,风流韵事不断,亦不觉心愧。而这个滥情之人,一点儿也没觉察这个爱他到极点的女人,为了他怀孕,为了他忍受了一切的痛苦是是非,为了他千般的等待万般的企盼,却依旧没有得到他的任何一点关注。

  通过这种方式接近的男子,转身,这个男子就已经忘记了她。

  她的所有为爱忍受的一切痛苦,他不知道,孩子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但是,因果知道的。最直接最残忍的惩罚,是这个孩子的因病夭折。而这一切,这个孩子的'父亲,竟然还是一无所知。从一开始就不自知的,所有,到最后还是不自知。知道的时候,这个属于他的孩子已经远去,而这个爱他到骨子里的女人,也是和他永别的时刻了。

  女人用一封厚厚的信,将前因后果来来回回仔仔细细啰里啰唆的全部讲述给了他听,包括如何开始注意他,包括他如何用眼神征服了她。其实,他的眼神不只是对着她一个人的,所有经过他身边的女人都能享受他的这种眼神,那种充满柔情蜜意的,天生就会诱惑女人的眼神,脉脉含情,又荡人心魄。彼时,这个女子还是个女孩,才13岁,缺乏呵护缺乏关爱毫无抵抗能力的爱上了这种注定是悲剧的眼神。

  死心塌地、舍身忘己的爱着这个花心的男人,年少的爱恋那么幼稚那么肤浅那么愚蠢,以为爱上了就不会再变心了,过去是这样,以后也就这样,就这样会爱一个人一辈子到老了。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觉察的爱情更让一个孩子觉得内心有种隐秘的快乐了。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女子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得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的一头栽进了自己编织梦里,自己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成天心情压抑,郁郁寡欢。这个时候,内心极度缺乏关爱的女孩遇上了这么温柔的一个眼神,就这样爱上了。即便这个男子不值得爱,但是因为那样的一个眼神,他就成了她的一切,世界上的一切都成了他,尽管他一点也不知情。无数次的想象接近它靠近他温暖他关怀他,同时也被这种想象温暖了自己。

  若是这种温暖的想象一直持续下去,那有多好。可是,为了接近他,她去了夜总会做小姐。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他。是的,在夜总会,她如愿以偿。他把她当成了一个小姐,一点都不知道她从一个孩子的时代起就狂热的恋上了他。那一夜之后,他就忘了她,如同忘了其他曾经和他有过肌肤接触的女子,那般绝情那般平淡。是的,就这样。

  收到她的信,看完信的他,还想不起来,她到底长得什么模样,但是,拿着信的手却止不住的哆嗦了,然后陷入了长时间的凝神沉思。那个没见过面的他的孩子,那个邻家女孩,一切似乎都在梦中出现过,一切又都是那么的飘忽让人捉摸不定,像幻觉,只是梦见过而已。不曾想,这梦境,还真是一个现实。

  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斯台芬茨威格,他无比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描述手法,很容易让人看着他的故事就这样的陷入了进去。这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让人赞叹的是,他讲故事的细致和能力,不知不觉地就把读者带进了他所要描述的故事中去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得很沉重。人生原本不该这样沉重的。作者穷尽他的笔墨,极端的反反复复,他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6

  当时看到一个名字,记忆比较清晰,叫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我本没有抱着多大的兴趣,但不久后又在电视上看到《声临其境》中这一段的配音。

  于是我在kindle上下了《茨威格文集》,整整三册,当然我并没有看完……

  现代中国言情常常讲究间接地描写一些咳咳的语句,比如丁墨的一系列言情小说呀(我看了可多了,给你举一举《如果蜗牛有爱情》《他来了,请闭眼》《我和你的倾城时光》《最好的我们》等等)不过也可能是广电局的产物,但是外国直译的书变有所不同了,它的语言夸张大胆,肆意在黑暗中大胆地燃烧自己,爆发,蓬勃,充斥着浓郁的情欲与激情,这似乎应了安妮宝贝在书中写过的一句话“情欲像黑暗里翻滚的潮水,虽然强烈但并不肮脏”。我开始理解所谓地爱情与欲望,因为在我过去的观念中,有爱情就不该有性,有性的身体就是被遗弃到臭气烘烘下水道的口香糖,恶心极了。

  既然这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如此饱受赞扬的故事,我也就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一个女人爱上一个似乎没有爱的男人,她十三岁坠入爱河,十八岁为他自杀。她年轻漂亮,有许多真诚帮助她的追求者和朋友,但她却执迷不悟,无谓地期盼失望安慰再期盼。但是男人又有什么错呢?这是他的生活方式,他习以为常,也没有人回同她一般守身如玉只为为他绽放。她应该放下执念的,她的先天条件足以使她前途无量,而不应该香消玉殒在最美好的年纪,她为了一个压根不记得她的男人放弃了一切。

  我觉得很不应该。

  女人是感性,但拿得起放不下就是懦弱与无能。耿耿等了余淮十年,她放弃并且伤害了向她求过57次婚的路星河。我希望耿耿余淮好,因为他们彼此心里都有对方,冲破这堵墙便能毫不犹豫地以心拥抱。而故事中的.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以身体以汗水摩挲亲密无间,但环绕于心的都是敷衍的鲤鱼的记忆。

  她爱上了不该爱上的人,这不是错。

  她执迷不悟无可救药地沉醉在不该爱的人的炽热的肌肤与冰凉的温度中整整三次,这就是错。

  作为一个女人,要活得洒脱与自由

  男人不是一切,他们的染色体还在变短

  到底什么能放弃什么不能,请清洗一下脑子再来执着

  对于故事中的她,我不抱有太多的同情。

  当然了故事中女孩毫无杂质的纯粹爱情是在这世上弥足珍贵的财富。学校里,培育着我们要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以至于我对这样的爱慕没能做到真心的敬意。但我想,这,才是最初的爱情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7

  最近在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王慧交换书籍。

  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

  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有人认为,茨威格用孩子的眼光来写成人的情爱是为了描绘儿童的心理,这话没有错。但是,之所以这个描绘是有价值的,不仅源自写实,更重要的是,他在探讨一个深有传统的关于成长的话题。这种源自德语世界的启蒙小说类型不仅是茨威格所崇拜的歌德的小说母题,也几乎可以说是德国浪漫派的典型小说类型,是启蒙小说的同义词。但是,茨威格并未通过游历和冒险来屉现一个少年如何经历世事最后达到完善的人格,或者得到何以为人的启示;也没有一个更高更完善的世界等着孩子去发现或者创造,没有一个更崇高更完满的人生等着孩子去经历。在茨威格的预设里,孩子所面对的那个他们也将要踏人的世界是一个自在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由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组成的成人世界,它有着自然的运行规则并且始终在那里。但孩子在还未长成时是不明白这些规则也不知道它的存在的,他们被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生活在另一个由浪漫幻想和成人的隐瞒而构造的温室里。

  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本而言,这个女人的家庭是非常不幸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深居简出不与人来往,邻居的家庭问题严重。她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这一切都加重了女孩子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陌生。但是,R作家的出现第一次打破了这种隔绝的`生活,让由两性关系组成的成人世界凸显在了女孩的面前,就像命运一样,强拉她坠入深渊。在这里,孩子与成人的主题不仅仅被表现为孩子向成人生长的心路历程,这个主题由于陌生女人始终坚持让R作家认出13岁的她而变得更为复杂——孩子在成长与拒绝成长中纠结——这部小说因此比以往任何一部小说都更为丰富地描绘了自我与他者相互争斗的状况。

  这个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孩子与成人。

  茨威格把陌生女人描述成一个不断要求对方认出自己的单恋者。她不求物质上的回报,不求肉体上的贪欲,她只是对他的存在感兴趣,就像她只对自己的存在念念不忘一样。可见,陌生女人始终承认他者的地位,她的自我恰恰需要通过他者才能给予定义,她的悲剧并不是自我无法同化他者为自我,而是自我无法与他者联系在一起,又能同时保持自我和他者的独立性。所以,她的死亡并不是自我的胜利,恰恰是面对命运的无奈和自我救赎的失败。通过死亡,她对自我的自足性与他者共存的纠结的确认同时满足了,这是她要的失败,死亡意味着自我毁灭——让存在的变成不存在的——所以自我的存在,与他者的共在,在死亡面前,都变成了无意义,死亡给了她最后救赎的同时,也给了她最后的失败。因此,她的精神危机并没有通过她的死亡来得到解决,而恰恰是通过她的死亡变得分外鲜明了。

  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8

  囫囵吞枣,快马加鞭地看完了此书。完成了我台历四月的作家。没想到会这么好看,从第一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到第六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一种莫名产生的执念,当然在这执念之中爱情是主旋律。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孩童时期的暗恋刻画深动深刻,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特别心理描写尤为精准。少女的浪漫幻想,不切实际的做法都显得可爱而合情合理。看来后来,又恨其不醒悟不争取,想来觉得是作者太过贬低女性。后来看到第四个故事,作者细节描写男性的暗恋就明白了,作者只是对所有的执念就是很有执念的描写。看到第五个故事,再次被作者细节描写的功力震惊。对于天气描写之细微,比喻手法无比让人无比赞叹。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次心理描写无不认同。作者一定是被上帝握过手才降生的。

  在我的想象里作者坐在咖啡厅仔细观察世界的一切,他应该是个极其细腻的人,对情感的感觉度极高而精准。一开始遗憾作者自杀,看完以后反而也不觉得奇怪,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一定会二刷的一本书。所以,执念究竟是好还是坏呢我那玛丽苏的文章要不要看看再改改?五月的海明威我来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9

  世界上的爱情有很多种,有双向奔赴的爱情,也有最终失败的暗恋,不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描写的是一场空有等待的暗恋。

  这是一场在许多人看来都很难以理解的暗恋,因为从头到尾,故事的男主角都不记得这个女子,甚至于他们明明已经见过几次,还有过床笫之欢,但下一次见面,男人还是会将她当做陌生女人。

  可即使如此,女人仍然没有停止过暗恋以及等待,直到她临终之前,她才写了一封长信,将这场灯枯叶落的等待,告诉了她暗恋的男人。

  从小开始的暗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全文以一封长信的形式展开,道尽了一个女人的十几年。

  在女人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她的父亲早逝,她只能跟着母亲过着贫穷的生活,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厌恶这样的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在她13岁时,她的生命里,突然有了一束光。

  某一天,一个作家搬到了女孩住的小院里,那个小院里住着好几户人家,作家有名、有钱,完全不用选择这样的住所,不过他似乎被小院的别致而吸引,搬进了院子里最大的房间。

  女孩可能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著名的作家会搬进这个小院里,但也正是这个“未知”吸引着女孩,她花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去窥视作家的生活,对他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开始,那还不是爱情,更多的只是好奇和崇拜。

  而女孩真正展开自己的暗恋,是在撞入作家含情脉脉的目光之后。其实作家天生风流,他虽然目光中饱含深情、虽然对女性的态度温柔又殷勤,可那并不意味着爱情,只不过他似乎惯于如此。

  只是当时的女孩并不知道这一点,在她过去的生命中,很少遇到这种温柔,于是她近乎疯狂而偏执地爱上了作家。

  少女时代的暗恋其实女人带来了很多益处,为了让自己变得“配得上作家”,女孩认真学习、勤练钢琴、疯狂阅读,她的成绩也从中等变成了第一名,这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过,女孩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引起作家的任何注意。作家年轻而有活力,经常有不同的女人在他的房间里过夜,在作家的眼里,女孩只不过是一个陌生的“邻居”,而非是一个吸引他的“爱人”。

  后来,女孩的母亲改嫁,他们举家迁往外地。虽然继父对女孩很好,但女孩的心思依旧在作家身上,尽管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可作家已经是她的“白月光”,年少时期可能懵懂的暗恋早已变成了炽热的爱恋,她迫切地想要回到那个小院,看看她的爱人是否还住在那里,到底变得怎样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茨威格的细腻,看到了一个女孩从少年到成年的心理变化,而到这里的时候,这场暗恋看起来似乎还是很“正常”的。毕竟,所谓“哪个少女不怀春”,在少女时代,展开一场无疾而终的暗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情节,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平淡的故事,可这个故事如此出名,怎么会平淡收场?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成年了的女人回到了那个小院里,作家仍旧住在那里,她在作家周围徘徊、关注着作家的行踪。他们有过擦肩而过、作家也曾将目光投向她,可是作家从未认出她来,而她也因为羞怯,一直将内心的渴望深埋在心底。

  直到某一天,作家真正将目光落到了这个已经出落得美丽动人的女孩身上,尽管作家并未认出她,但还是将她带回了家,一起度过了浓情蜜意的三天。在这三天里,他们亲密无间,让女孩在往后的很多年里都一直在回味这短暂的缠绵和缱绻,可最终,女孩仍旧没有诉说自己的暗恋,也没有提及任何过往。

  一直到两人分开,作家都觉得女孩是那种随便的风尘女子,他没有问她的名字,只是给了她一些钱,并用一贯的温柔和殷勤,送了她一朵白色的玫瑰花。

  女孩自觉地离开,可在这一场床笫之欢之后,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出于热烈的爱慕,她独自生下了孩子,因为这是她与作家几乎唯一的联系。为了将孩子抚养长大,并给他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女孩不得不委身于不同的男人。

  他们之中的有些人曾经向女孩求婚,可女孩的全部心思仍然在作家身上,她拒绝了他们,执着地爱着那个将她视作是陌生人的作家。

  此后,尽管女孩和作家经常偶遇,但作家从未认出过女孩——不管是邻家的妹妹还是情人,作家完全不记得他的生命里出现过这样一个女孩。

  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一场舞会上,像此前的每一次相遇一样,作家依旧没有认出女孩,但他再一次为女孩的美貌所吸引,将她带回了家,又度过了一个销魂之夜。

  尽管女孩说了不少“奇怪的话”,尽管女孩一直试图暗示,希望能够勾起作家的回忆,但一切努力都失败了,最后,女孩只要走了一朵白玫瑰。可实际上,作家桌上的白玫瑰,正是女孩送的。

  每一年作家生日的时候,女孩都会请花店送去白玫瑰,作为对那三天的纪念,也同样是希望作家能够想起自己,可每一年她得到的都只有失望。

  那么,为什么女孩明明一直将爱恋藏在心底,却突然要在十几年后写一封长信和盘托出呢?因为她唯一的希望、她的孩子已经因病离世,而她自己也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女人选择将一切都告诉作家。她想说的是,她等了他很久,一直等到灯枯叶落,可却从来没有等到想要的答案。

  而对于作家而言,这确实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因为他对这场绵延了十几年的`爱恋一无所知,甚至他即使努力回想,都记不起女人的样子。在他的心里,女人不过是他众多“风流债”中的一个,风流过,就抛诸脑后。

  一场难以理解暗恋

  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很容易为女人的深情所感动,也容易同情她的悲惨遭遇,尤其是茨威格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代入了女人的视角。

  但仔细想想,女人的痴情固然令人感动,可这场暗恋却真的非常让人难以理解。虽然女人的原则是“我爱你,与你无关”,可这种单方面的爱情,真的是爱吗?而一个正常人,又可能将全部的生活,都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情感里吗?

  女人为了这场爱情,完全失去了自我,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作家考虑。例如,当她知道作家本性就是风流,却不想承担起责任的时候,就不想让自己成为“累赘”,因此,就算她发现怀孕,也选择了独自生下他、抚养他。

  女人希望这样能够让自己成为作家所有女人当中最为独特的一个,让作家能够永远记得她、怀念她。

  可实际上,就算作家读完了长信,仍旧记不起她的样子——不管是当年的邻家的妹妹,还是后来与他有过几日欢好的女人,在他脑海里的形象都是模糊不清的。

  况且,当她将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在自己的暗恋中时,她其实已经变得极为自私。比如,女人的此举,似乎从未替孩子考虑。她独自生下孩子,让孩子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下成长,对于孩子本人来说也是一种缺憾。

  再比如,她也没有真正考虑过作家的看法,让作家同样失去了“选择权”。我们很难说,作家在得知自己有一个孩子之后会是什么样的表现,但作为孩子的父亲,至少作家有权利知道这些。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女人过上了这样凄凉的生活,其实完全都是她咎由自取。女人其实有很多选择,她可以选择在来得及的时候告白、可以选择在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里“打直球”,将一切和盘托出,也可以选择结束这场注定没有结局的暗恋。

  可她偏偏不,她继续着自己的“爱情”,并以为这是在为他人牺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旧为这一切感动。

  而为什么女人十几年以来,都一直坚持爱着作家?可能是因为她的“爱情”过于完美,因为这本就是一场只有她的恋爱。她没有与作家长期生活,与作家也没有什么共同回忆,这份“爱情”只独属于女人一人而已。

  这种只有一个人的爱情,当然是完美的,因为对方永远都活在你的想象当中,他会被记忆和爱慕美化,让他成为一个完美的存在,人更加忘不掉。

  女人的爱情看起来伟大,可多年过去,她爱的真的是作家吗?其实也不一定,她更爱的,可能是她想象中的作家,那个没有缺点、堪称完美的男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

  一个眼神,注定了一辈子的沦陷,终其一生在等待一个没有结尾的爱情。我们很难评判这样到底是对还是错,其意义何在?

  暗恋很美好,我爱你,你是我的全部,而你却不知道我如此爱你,这样的感情太美好,好到只能发生在故事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再爱上你之前,我的人生是灰色的,看到你的第一眼,阳光洒进我的心田,照亮我的双眼,从此你是我的全部,爱到最后,成为执念。

  这是一个在爱情中极度执着也极度自尊的人。因为执着,她的眼神一辈子都没能离开他;也因为自尊,她一心热切地希望用自己纯粹的吸引力唤醒一个男人的爱情。或许这是最可悲哀的'事情,她像水中的一片浮萍,从他身旁流过,他不只一次地片刻截流,却又漫不经心地放走。从始至终,她是一个文人可有可无,点缀的,触发灵感的一段又一段艳遇,而他眼神的片刻停留,却注定了她一辈子的沦陷,以致她感慨“什么朋友,什么自尊,只要他一声召唤,哪怕在坟墓里,她也会爬出来回应。”

  因为自尊,她从来没有敢于直面他的眼光,告诉他,不,我们不只是简单的缘分,我终其一生都在触碰你,甚至生下你的孩子,可你,怎么能一次次地说,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呢?可当一切将在乱世里淹没,当生命如蜡烛般微弱,她终于心有不甘,要将秘密告白。勇气的来源,是因为一切她都看不到了。

  你会惊奇于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渴望,坚韧,执着与耐心,却又掩饰不住的悲哀。

  男人从头至尾毫不知晓,不能片面地指责这个男人,在这场浓烈的爱情中,好似无时无刻都存在着他,但事实上,他一直都是不在的。直到看完这封信,他“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女人最终还是驻扎进了这个男人的心底,成为永恒的记忆。

  女人从头至尾也从未觉得自己是可怜的,甚至是值得别人同情的。甚至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有一个人值得你爱,值得你付诸一切,值得你倾其所有,这是何等的幸运。有的人一生盼着爱人,却永远也不肯为他人付出或者寻不到一个值得她爱的人。相较之下,女人是幸福的。她甚至在某一个瞬间很享受这种隐匿的爱。但女人也是不幸的,这样一个美好地她,穷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没有结尾的爱情,她付诸十八年,但是因着对方对爱情顽劣不羁的态度,一味地逃避和让步,导致独自悲伤。

  一言以蔽之,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1

  茨威格的这本小说读完以后特别心酸,令我想起张小娴的《流波上的舞》:他是我最爱的人,为了他,我可以欺骗世上任何一个人。我就是如此不堪的爱着他。这是多么卑微的感情,无论对方是否回应。

  茨威格用极为讽刺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女人爱了一个男人一辈子,男人却始终记不得她是谁?这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无奈。我等着,等着,等着你,就像等待我的命运。女人以为等可以等到他的到来,但她却不知道他已经忘却了她的存在。爱的.深沉,一直在奉献,却从未被发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不知所依,至死方休。男人的一夜,却影响了女人的一生,可悲,可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一个孩子怀有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热,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会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女人的幸福该怎么把握,女人应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我看来,女人应该努力,应该自立,应该有寻求幸福的能力。人心是个囚笼,能解放自己思维与个性的只有自己,心里的烦恼与杂念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消化。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2

  “我再也不想读60年代以后的法国文学了,再被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读了,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以让读者看不懂为己任的。”朋友分享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读者看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观感。很久没有如此畅快的看一本书,只花了两天的碎片时间,我读完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收录了他的两部中篇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

  两个故事中都以死亡告终的男女主角有一个共性,也是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偏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偏执的爱一个总也认不出自己的男人,即便她曾为他付出了自己,为他生过一个孩子,为他倾注了自己认识他之后的余生,直至他们的儿子和她自己皆以病亡悄无声息的消失于无形……《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赌徒,偏执的沉迷于赌博,作者对他在赌桌上形象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他原本有显赫的家世与大好的前程,却在赌桌上输掉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3

  总的来说,这篇短篇小说写得是一个少女对一个等徒浪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篇文章是通过陌生女人的来信展开的。她在信中诉述她对他的爱慕,从她还是个孩子那时起,她就是他的了,一生中从未改变过,还为他生了个孩子,他给她最宝贵的礼物,然而孩子死了,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她没有守护好对他们的孩子,他不能原谅自己,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他不曾记得过他,虽然她对他无所求,但孩子就是她对他的'寄托,孩子死了,就更没有活下去的力量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自己折磨自己”,这表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偏执的爱,在她得心里,她是为他所活的,没有了他,她的世界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会是幸福惬意的,她为了他,愿意过痛苦的生活,把折磨自己当做是一种享受,她乐意折磨自己。寻求痛苦的刺激,来证明自己还爱着。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悲伤,我要悲伤,看不见你,我就强迫自己过着清淡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乐。”

  “我幸福地承受着你娴熟的温存和情意,并且看到,你的激情对一个情人和一个妓女是没有区别的,你纵情恣欲,毫不在乎消耗掉自己的大量元气。”“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之中,我又感觉到了你这种独一无二的心灵上的两重性,在欲望的激情之中隐含着意识的、亦即精神的激情,这种激情当年就已经使我这个女孩对你俯首听命,难舍难分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人在柔情蜜意之中,在那片刻之际是如此不要命,如此一览无遗地暴露自己的灵魂。”女主人公会爱上作家,可以说是巧然,但也是必然。这是因为作家身上有深深吸引女主人公的地方—欲望与精神的激情,他人格上得两重性。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如何赏识孩子给其自信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4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体会了!一直苦于没有时间。今天我曾在吃饭这会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现在感觉读这一本书对我来说时间有点晚了,毕竟自己已经大学毕业了!不再是那个少不更事的流着鼻涕风中探望的小孩子了!经历了大学的爱情不禁让我想到这本书里面,究竟是爱上爱情还是爱上爱情中的她,那个时候真的很难分辨清楚。

  一个男性站在女性角度从心理和生活细节细腻而饱含痴情的描述这个女人的心路历程,不禁让我为之一叹,而且在和小滇的交谈中感到了描写的极其准确性,这或许更让我觉得难以想象和佩服。

  第一次看完后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来形容我的感觉,刚开始感觉她没有勇气去对爱的追求。后来发现我错了,文中的她已经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勇气来形容,否则爱对她来说就是一种轻易到了莫名其妙的程度。

  或许感觉她过于的'卑微,过于的注意自己一生下来的条件,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或许是个老套的话题,不过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真的很难去界定,很难去发展,即使是女人本身她也在迷茫无助,只是希望自己不要打扰到作家,不要为自己爱的人带来麻烦。她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编制的爱情世界里,孤独的相思,静静的守候,期盼奇迹的发生。

  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一个女人,可怜的女人,错误的“成就”了自己的心中的爱,也算是功德圆满,并不能算是什么奢侈的妄想。只是其中让人感觉到悲哀或者是感伤罢了!

  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会先有那种惨淡和寒冷的感觉,背后的穿堂风,而不是奋不顾身的热情,也许这就是佛祖给我们的指引吧!

  现实的生活中,最起码是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爱情或者确切说是一个人的爱,只是暗恋的结局罢了!希望大家伙有空的话,没看过的一定要看看!因为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5

  为什么会接触到这部作品呢?源于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谈到了对作者影响很大的哲学作家以及他的作品。所以就去想办法找到这篇文章来读了。不过也是第一次接触茨威格这个作家的作品,在看他的作品之前去查找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影响了一大批的后来者,所以抱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和他对话了。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而这个作家,就是在小女孩13岁时搬过来的邻居,少女的痴迷,作家的活力,让这个成绩不怎么好,站在人群中找不到的少女一步步为他改变,最后变成了一个容貌出众的少女。而正是这出众的相貌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们渡过了销魂荡魄的三夜,那浓情蜜意的缠绵和缱绻令她心醉神迷、终生不忘。但她却没有诉说对他的爱情,而是希望作家把她搂在怀里的时候,心里能激荡起某个模糊而遥远的回忆,然而作家还是没有认出她这个当年的'邻家女孩。

  也正是这销魂荡魄的三夜,让少女变成了少妇,有了小孩儿,为了让小孩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她不惜委身于一个个有钱的男人,但又拒绝倾慕者们的求婚,为的是不受婚姻的牵绊,保持自由之身,幻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到作家身边。正如少女在信中写到的那样“我身体给了他们,但我的心永远在你那里。我想你会理解的。”

  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作家始终都没有认出那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把她当作欢场中的卖笑女郎,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读完"陌生女人"的绝笔信,作家只朦胧地感觉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却始终没能确切地回忆起她的形象。

  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当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竟不知如何表达,少女到离世时对这个“负心”男人没有一丝丝的恨,有的都是爱,一种无条件的爱。强烈建议朋友们抽空看看这部短篇小说,篇幅不长,里面却又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尽管可能是无用的书,但还是推荐你读一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2-08

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校园故事11-27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学生读书心得06-27

《一个生疏女人的来信》读后感03-10

一个人的来信美文摘抄03-11

一个陌生人11-03

在陌生城市的文章-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11-26

从陌生到另一个陌生爱情美文03-09

鱼儿的来信作文12-06